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8-13 11:03:39 | 移动端: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本文关键词:道德,联系方式,效果,分析,学生

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本文简介: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家校联系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探析【绪论】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绪论【第一章】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第二章】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第三章】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第四章】家校合作实施的建议和对策【参考文献】中学生德育中家校合作应用研究参考文

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本文内容: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家校联系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探析
【绪论】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下的德育研究绪论
【第一章】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德育效果理论阐释
【第二章】家校联系的现状及其特点
【第三章】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第四章】家校合作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中学生德育中家校合作应用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

  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个程度对学生在学习方面,与同学相处方面,与老师相处方面进行调查。调查了学生“若顶撞老师”、“假如借了同学的物品不归还”、“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三个方面老师若以不同的联系方式联系家长学生:“听过不放在心上,无所谓”、“承认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他,并落实到行动上”、“其他”,不同效果所占的比例。

  一。不同情况下,家校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的德育效果

  (一)与老师相处方面

  学生在经过小学的六年校园生活后,已经基本养成了尊重师长的行为习惯,具备初步的规则意识,从总体上来看,选择“听过不放在心上,无所谓”的学生占总数的 4.5%;选择“承认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占总数的 11.0%;选择“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的学生占总数的 24.3%;选择“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他,并落实到行动上”的学生占总数的 58.9%;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1.3%.

  从每种联系方式产生的效果具体来看:

  1.在与老师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请家长到校”来解决问题的话,4.8%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11.3%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5.2%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57.6%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1.1%.

  2.在与老师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电话联系家长”来解决问题的话,2.8%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13.3%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5.2%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57.6%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1.1%.

  3.在与老师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家访”的形式联系家长解决问题的话,4.8%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3%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4.8%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0.2%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1.9%.

  4.在与老师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微信或家校通”的形式联系家长解决问题的话,5.4%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11.3%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22.2%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0%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1.1%.

  (二)与同学相处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选择“听过不放在心上,无所谓”的学生占总数的 3.0%;选择“承认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占总数的 8.7%;选择“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的学生占总数的 19.0%;选择“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他,并落实到行动上”的学生占总数的 68.2%;选择“其他 ”的学生占总数的1.1%.

  从每种联系方式产生的效果具体来看:

  1.在与同学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请家长到校”来解决问题的话,2.2%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9.1%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9.1%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8.5%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 ”的学生占总数的 1.1%.

  2.在与同学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电话联系家长”来解决问题的话,2.6%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9.4%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20.4%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6.5%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 ”的学生占总数的 1.1%.

  3.在与同学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家访”的形式联系家长解决问题的话,3.7%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7.6%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9.1%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 ”的学生占总数的 1.1%.

  4.在与同学相处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微信或家校通”的形式联系家长解决问题的话,3.0%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18.7%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8.7%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 ”的学生占总数的 1.1%.

  (三)学习成绩问题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选择“听过不放在心上,无所谓”的学生占总数的 3.3%;选择“承认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占总数的 8.1%;选择“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的学生占总数的 18.4%;选择“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决心改正他,并落实到行动上”的学生占总数的 69.9%;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0.3%.

  从每种联系方式产生的效果具体来看:

  1.在学习成绩方面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请家长到校”来解决问题的话,2.0%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9.6%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9.8%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0.1%.

  2.在学习成绩方面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电话联系家长”来解决问题的话,4.1%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7.0%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 18.5%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70.3%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0.1%.

  3.在学习成绩方面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家访”的形式联系家长解决问题的话,3.9%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16.5%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70.4%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0.7%.

  4.在学习成绩方面出现问题时,若老师用“微信或家校通”的形式联系家长解决问题的话,3.3%的学生会觉得无所谓,没有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8.5%的学生只是承认自己的问题,仅仅在道德认知上有改变,但没有更深层的改变,这样也并没有达到有德育效果的目的;18.9%的学生会承认错误和有决心改正自己的问题,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但并没有落实到行为上,这种情况的学生,笔者认为只达到了一般的德育效果;69.3%的学生能承认自己错误,有决心改正并且能落实到行动上,这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达到了预期的德育效果;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 0%.

  二。不同情况下,不同家校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德育效果的差异分析

  (一)与老师相处方面

  将上述的统计结果输入到 spss 软件,比较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联系方式在德育效果上的差异,结果如下:

  通过统计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

  1.听过不放在心上、无所谓方面,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与其他 3种有显着差异。

  2.承认错误,决心改正方面,第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与其他 3种有显着差异。

  3.承认自己的问题方面,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作用效果最明显,与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和第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异显着,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作用效果最不显着。

  4.承认错误,决心改正并在行为上发生改变方面,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和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作用效果显着高于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和第 2 处理方式(电话反映)。

  5.其他方面,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作用效果显着好于其他三种。

  因此,在与老师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若想学生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认自己错误,下决心改正,并且落实到行动上的话,用第三种家校联系方式家访或者第四种家校联系方式微信家校通的方式比第一种家校联系方式家长到校和第二种家校联系方式电话联系效果好。

  (二)与同学相处方面

  将上述的统计结果输入到 spss 软件,比较不同的不同的联系方式在德育效果上的差异,结果如下:

  通过统计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

  1.听过不放在心上、无所谓方面,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和第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异不显着,但与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和第 2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差异显着。

  2.承认错误,决心改正方面,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作用效果最明显,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和第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异不显着。

  3.承认自己的问题方面,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作用效果最明显和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差异不显着,但与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和 4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显着。

  4.承认错误,决心改正并在行为上发生改变方面,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和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作用效果显着高于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

  5.其他方面,第 4 种处理方式(家访)作用效果无显着差异。

  因此,在与同学相处发生问题的情况下,若想学生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认自己错误,下决心改正,并且落实到行动上的话,用第一种家校联系方式家长到校或者第三种方式家校联系方式家访或者第四种家校联系方式微信家校通的方式,比第二种家校联系方式与家长电话联系效果好。

  (三)学习成绩问题方面

  将上述的统计结果输入到 spss 软件,比较不同的不同的联系方式在德育效果上的差异,结果如下:

  通过统计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

  1.听过不放在心上、无所谓方面,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和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作用效果比较好,显着高于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和第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

2.承认错误,决心改正方面,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作用效果最差,显着低于其他 3 组, 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和第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无显着差异。

  3.承认自己的问题方面,与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和第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差异不显着,效果显着高于第 2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

  4.承认错误,决心改正并在行为上发生改变方面,第 1 种处理方式(家长到校)、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和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无显着差异,但第 2 种处理方式(电话反映)和第 3 种处理方式(家访)显着高于第 4 种处理方式(微信或家校通)。

  5.其他方面,第 4 种处理方式(家访)作用效果差异不显着。

  因此,在学习成绩方面面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若想学生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即承认自己错误,下决心改正,并且落实到行动上的话,用第二种家校联系方式家长老师电话联系或者第三种方式家校联系方式家访的方式,比第四种家校联系方式与微信或者家校通联系效果好。

  三、不同性别,不同家校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德育效果的差异分析

  从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综合来看不同的性别对最能产生德育效果的家校联系方式是有差异的,对男同学而言,在落实行动这个效果上,第四种方式(微信或家校通)与其他三种联系方式有显着性差异。第一种方式(家长到校)和第二种方式(电话反映)差异不显着;对女同学而言,在落实行动这个效果上,四种方式间两两比较,差异显着。其中第三种方式(家访)与 其他三种联系方式有显着性差异,其次是第一种方式(家长到校),第四种方式(微信或家校通)。

  因此,在对待男女同学时,老师联系男同学家长时,尽量采用家校通或者微信等软件的方式,联系女同学家长的时候可以选择家访等比较正式的联系方式。

  四、不同年级,不同家校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德育效果的差异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的条件限制,仅仅针对七、八两个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因此,结果只包括了七、八两个年级的差异比较从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综合来看不同的年级使学生能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家校联系方式是有差异的,对七年级的同学而言,第三种方式(家访)相比于其他三种联系方式差异最显着。其次是第四种方式(微信或家校通)。第一种方式(家长到校)和第二种方式(电话反映)之间差异不大。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第四种方式(微信或家校通)与第一种方式(家长到校)和第二种方式(电话反映)差异显着。第三种方式(家访)和第四种方式(微信或家校通)间差异不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不同的联系方式对学生产生的道德效果分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45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