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10-28 13:27:33 | 移动端: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中国,内涵,特征,道路,意义

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本文简介: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的《北京共识》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世纪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热潮。十多年过去,认真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解读中国现实国情和引领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  基于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研

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本文内容:


  2004 年,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的《北京共识》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世纪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热潮。十多年过去,认真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解读中国现实国情和引领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

  基于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研究传统的差异,国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概括以“中国模式”为主;而国内学术界则经历了有无中国模式,用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案例、中国道路来取代中国模式的争论,最终多数学者形成了“中国道路”表述的共识。

  以 2004 年《北京共识》研究报告为契机,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时代》周刊,英国《卫报》、《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墨西哥《每日报》等纷纷刊发有关“中国模式”的文章。国内学者也发表文章和出版专着,回应对中国模式的研究。美国左翼学者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认为: “中国后改革时代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进步主义者视中国为一种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经验表明,在现存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存在一种可行的、可资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进步主义者的广泛认同,但是许多主流的经济学家还是将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模式。”

  ①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说: “理性而言,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是盖房子,房子盖好了,肯定有个模式。”②《人民论坛》调查组关于中国模式的调查结果显示,“74. 55% 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③。北大教授潘维认为用“中国模式”来总结中国的经验,“能够提供新鲜知识,促进我国学界对本土文明的自觉,从而促进中国话语系统的形成,以及中国学派的崛起”④。当然,也有不少否认“中国模式”的观点。美国学者戴维·兰普顿认为,“中国模式应该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种发展的方式。”⑤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通过对比东亚其他国家,认为中国发展虽有独特之处,但难称“模式”.麻省理工教授黄亚生说: “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并不存在的。无论是中国取得成功的经验还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这些都不是中国所特有的。”⑥中央党校邱耕田教授认为,如果“中国模式”包括中国发展的高代价性,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不成熟不完善,应当不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 如果不包括,则又说明所谓“中国模式”的片面性和不符合实际性。⑦李士坤教授提出中国道路仍处于发展和探索过程中,远没有成熟为一种模式。⑧丁志刚、刘瑞兰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存在某种固定的发展模式; 发展经验不等于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说既不符合中国发展现实,又不符合中国迅速变化的时代特征。”⑨包心鉴认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所谓的“中国模式”,更没有必要迷恋所谓的“中国模式”.⑩很多学者主张采用另外的表述方式。李慎明、何成、宋维强认为: “中国模式”的提法给人有完成和不再发展的感觉,有加强、推广和扩张的嫌疑。我国经济已高速发展 30 余年,但仍有近亿的贫困人口,其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并且这一发展方式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采取的举措,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但很难复制。因此,我们认为提“中国道路”为宜。

  李君如提出以“中国特色”来代替中国模式,因为讲模式有定型的意思,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会引起盲目乐观。赵启正认为,“单从模式一词本身的含义加以考察,它含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但中国并无此示范之意。所以,我们用中国模式这个词就得十分小心”.他认为用“中国案例”更合适。郭万超说: “我认为,中国道路的提法,比中国模式更准确,模式是相当定型的东西,而道路还要前进,还要探索。”

  受国内道路与模式之争的影响,部分国外媒体和学界政界人士也开始使用“中国道路”的提法,如法国的《欧洲时报》2012 年刊载《改革是“中国道路”的精髓》一文,认为回顾中国 30 多年来各阶段的成长历史就会知道,没有不改革的中国道路,也没有无旗帜无路线的改革。中国道路的精髓就是改革。中国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也因此形成了“中国道路”.埃及前驻华大使马哈茂德·阿拉姆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采用了中国道路的表述,并总结了中国道路的“小规模试验,成功后再向全国推广”、“集中决策但不集中实施”、“不断推动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三条经验。

  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此,“中国道路”在国内基本达成共识。

  二、中国道路的内涵

  关于中国道路的内涵,国内学者的第一种观点是从中国历史发展逻辑来界定。韩庆祥认为,中国道路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中国逻辑”,这一逻辑“主要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形态逻辑、结构性要素变化逻辑和中国问题演进逻辑”.唐洲雁指出,“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复兴之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辛探索的现代化强国之路,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种观点是从本质的角度界定。冷溶认为,“中国道路”在本质上讲,是要探索和走出一条后发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传统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有的学者试图从社会主义的角度界定,如李捷认为,中国道路实际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经验。第三种观点是从多维视角来界定。陈晋认为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 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从基本要求讲,中国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 从实践领域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

  李慎明等人认为中国道路有六个内涵: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道路; 第二,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与各国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与不同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的文化发展道路; 第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各个领域走不断改革创新之路; 第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并在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平等互利,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之路; 第六,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上互不干涉内政并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和平发展道路。

  有些西方学者用自己熟悉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来阐述中国道路。马丁·哈特-兰兹伯格和保罗·伯克特认为,“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通往社会主义的复兴,而是通往彻底的资本主义复辟”.美国学者乔纳森·安德森指出: “尽管中国经济相对来说还比较贫穷,尽管有着长期的社会主义背景,但今天它已经是世界上自由化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它绝对接近于里根和撒切尔主义的模式。”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撰稿人崔宇认为,“现阶段的中国模式与其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如说是政府控制和干预下的国家资本主义”.郑永年认为,“中国今天是三重资本主义',包括市场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还有国家资本主义,政府本身就是资本家。”一些西方学者把中国模式称为威权主义模式、独裁资本主义模式或儒家资本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精辟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构成中国道路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中国道路既不是“传统”的“老路”,更不是“西化”的“邪路”,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三、中国道路的特征

  对中国道路的特征的解码是基于中国道路性质界定基础上的延伸和具体化。对此,首先相当数量的西方学者认为“政治实用主义”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显着特征。托马斯·海贝勒认为中国当前这种实用主义的特征体现在: 经济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或者政治的经济化; 政治上,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阶级的政党发展成为一个人民的政党; 意识形态上,政府的目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不太遥远的“和谐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体现为特殊的体制与文化。美国学者洪朝辉指出,中国开创的这条道路是建立在特殊的中国体制与文化之上的,它不以现有的经典理论为指标,不以各国的历史与现状为参照,完全以中国近 30 年的各种发展现实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点,是对世界常识的挑战和对经典理论的证伪,是中国的发展保存和延续潜力及活力的秘密所在。

  第三种观点把“和谐”视为中国发展的独特之处。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形象地将其表述为“淡色”,认为“淡”将“水”与“火”两种根本不相容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淡色中国”意味着中国是一块白板,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美好理想,既可以包括“水”,也可以包括“火”,它是“和而不同”这一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同时,这还可以理解当前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即为何中国充满着相互对立的东西,却能安然无恙。

  第四种观点是从促进发展的视角来总结特征。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中国模式”的首要特征是拥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没有多党制的民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法治。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政府的目标是国家发展,它对人民负有道德责任,即政府必须为公益服务。”第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第三是较为欠缺的社会安全网络。郑永年将“中国模式”的特征概括为: 第一,中国发展基本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第二,通过政治和行政手段保护产权; 第三,有效的产权模式,即混合所有制; 第四,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柱: 出口导向和内部需求获得了平衡发展。

  第五种是从国家体制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道路的特征。意大利学者洛蕾塔·纳波莱奥尼认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经济的控制是中国经济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西方的执政者应该效仿的样板。

  托尼·卡伦指出,“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集权的制度,让政府有能力快速作出重大而复杂的经济决策。”

  国内学术界对此同样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有的学者从多个侧面分析中国道路的特征。姚洋认为,“中国道路”可概括为社会平等、贤能体制、制度有效性和中性政府“四大要素”.尹倩认为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有: 一是在改革方式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 二是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西方的民主选举和三权分立; 三是在经济制度上,实行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四是在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上,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信念,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借鉴但不信奉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 五是在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国际事务的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按自己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肖贵清、刘爱武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 和谐发展是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 协调区域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中国道路的显着特征; 和平发展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特征。刘应杰认为中国道路有十个方面的特征: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差异化发展战略,国家宏观调控,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是“巨型”规模的国家发展,具有远超一般国家的复杂性。在研究中出现多样化解读并不奇怪。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道路时,故意抹去中国道路的社会属性和政治性质,不愿意把中国道路的成功归因于社会主义,抽象而笼统地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所谓的“中性政府”出发阐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道路是实现路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证。所谓中国道路的特殊性,特就特在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和中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三位一体”上; 特就特在实现路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证的内在联系上; 特就特在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上。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本质的特征。

  四、中国道路的意义

  对于中国道路的意义,国外学者尤其是欧美学者最关心的是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对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挑战。阿里夫·德里克认为,“中国式资本主义话语也许对原本占主导地位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概念提出了挑战,但它本身并没有取代资本主义,而是在资本主义的范畴内提出并代表了一个更好、更有秩序的可能选项。”

  美国《外交政策》一篇题为“中国威胁”的文章也指出: “最重要的是,中国崛起虽然没有威胁到今天的民主国家,但西方之外的大多数独裁国家均将其奉为范例。通过经济上的成功把独裁统治合法化,中国使其他国家更难看到民主的未来。”南非学者马丁·戴维斯认为,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经济繁荣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经济、地缘政治格局都会因中国的发展而改变。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为自由资本主义纠正自身的弊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也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借鉴一些合理的因素。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的一篇文章指出,“保守派偏爱的一味崇尚自由市场、一切听命于股东的模式在 20 世纪大获成功,但到了21 世纪,它正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美国经济的表现差得可怜,这应该促使领导人进行反思,而不是变本加厉地推行实践中行不通的自由市场极端主义。尽管这么做可能很痛苦并且丢脸,美国应该学习其竞争对手成功的要素。”

    12下一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及意义》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71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