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11-07 13:48:02 | 移动端: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本文关键词:小康社会,建成,机遇,挑战,十八大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本文简介:三、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政治正在步入民主有序的行列,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建设良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要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本文内容:

  三、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政治正在步入民主有序的行列,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建设良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要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势分析。

  中国小康社会已建设多年,我们也应看到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对于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不断改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1.政治民主不断扩大。

  国家的繁荣关键要看政治民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有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可见,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当家作主有着制度保障。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大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打好深化改革基础的重要会议。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重点阐述了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是以社会结构为基础,自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就有着明显变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从新的方面理解"人民民主",和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形式下,创建我国民主政治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协商民主,这为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丰富经验。协商民主,即通过不同民族、党派、界别和群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从而在政治上达成共识。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大创新,同时也指明建设方向。

  虽然中国的民主政治还需要许多制度的改革、完善和不断发展,但它无疑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2.经济拥有发展潜力。

  第一,巨大的市场潜力。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后,推进了世界供应链的重新整合与调整,而新兴产业也初步占据舞台,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端制造业环节的转移,都瞄向了中国市场。中国地大人稠,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及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城乡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如何成功的驾驭这个市场,我们还在探索中前进。

  第二,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了更好地跨越科学上发展遇到的阻碍,我国先后引进了大量技术设备和人员,自建国后,我国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分别为工业领域、国防领域、产业升级调整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为了使中国先进技术更好的发展,我们将继续加快创新的步伐,同时结合生产需要,创造出更加贴近实际的各类技术设备。

  第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国,尽管平均人口素质还处于低水平阶段,但是国家逐步将人力资源建设提上日程,同时启动人力资源储备,从长远角度来看,使我国始终"有人可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3.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早在党的十六大就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 2011 年更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了我党我国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文化等要全方位同国际接轨,而文化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下的文化发展,促使其产品更加丰富,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而由文化需求带来的发展及人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这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成打下了良好基础,进一步促成文化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4.社会建设步入正轨。

  第一,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 元上涨到 26955 元,农民人均收入由 134 元上涨到 8896 元。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加大,人均住宅面积大幅度增加,家庭财产稳步提升,各项生活水平指标明显提高,消费水平有所增长,生活质量得到彻底改善。

  第二,人才培养得到重视。我国社会发展正由资源开发型转向人力智力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政策的关键点正由解决物质贫乏,向解决物质与精神平衡过渡。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正逐步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口素质得到提升,就业水平呈直线增长。

  第三,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指明了社保体系改革方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双管齐下。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截止到 2013 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为 32218 万人,城乡为 49750 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 57073 万人,覆盖城乡社保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5.生态文明程度加深。

  我国实行各类退耕还林、风沙治理等措施,截止到 2014 年,财政拨款 23.5 亿元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工程的建设。在这三年间,中央共计拨款 637.4 亿元。逐步减少全国沙化面积和扩大绿化面积;我国森林覆盖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就逐步增加,截止到 2014 年 2 月,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 21.63%,并仍然呈上涨趋势;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水土流失现象逐年减少,土地沙化面积有所减少,农业正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旅游产业正在崛起,截止到 2011 年底,国家共建 746 处森林公园和 1 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逐步成为人们户外休闲的重要场所。

  (二)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挑战。

  从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时间,党中央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政策、改善条件、修正目标,但不难看出,我们距全面小康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首先,在小康水平方面,虽然我国呈现跨跃式发展,但是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却不能达到生活富足的状态;人民生活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是相比中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精神文明、人口素质总体来讲还处于偏下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仍稍显不足。

  其次,在小康覆盖面上,一方面,小康社会进展地区性不全面,东部发达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高于西部偏远地区的生活水平,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尤其是山区水平,并且由于马太效应,东部地区的繁荣会吸引更多投资、消费,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人民贫富差距,且农村的基础建设,硬件设施都远远落后于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备,专业人才的流失,都使这种差距不断加大。

  最后,在小康发展平衡度上,小康社会进程中各个方面发展不同步、不匹配。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小康社会制定的目标中,着重阐述的是经济方面的计划,而在经济以外的很多方面,其实都是不容忽视的,政治,社会是辅助,而生态又是支撑,我国在之前的几十年间,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达到更高水平的社会形态,并不去过多关注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从这不难看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没有完全实现,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1.政治改革速度偏慢。

  第一,权力资本化趋势。权力资本化是一种权力存在的特殊形态,是政治权力和资本经济互动结合而成的产物,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期,体制接轨出现的短板和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权力资本化的路径不断扩张,进而形成影响改革、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外部因素。它表现在政治权力对经济渗透趋势,但政治的公共性和资本的外部性本是相互矛盾的,由于国家正在转型阶段,所以在经济的运行中,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不断结合,使政治权力出现了资本化趋势。

  第二,公民参与方式时代性亟需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心,其重点在于为民服务,这首先就要打开与民交流的途径,了解民之所需,各种新媒体打开了政府与公民交流的新大门,然而政府对现代科技更新速度偏慢,认识程度较为落后,对这一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没有为民众搭建好沟通平台,最初启用的各种新兴互动方式,例如微博、论坛,政府网站等,却不注重维护和推广,使真正使用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很多人不了解网上相关内容,反而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政府公信力有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权力没有在阳光下运行,导致公信力的下降,特别是在一些负面消息的报道上,有些地方政府采取能瞒报就瞒报,能虚报就虚报的策略,使民众不能了解真实情况,反而更易引起恐慌。河南兰考县火灾致使 7名孤儿死亡,15 通电话只换来一句领导不在,这叫民众如何相信政府,这叫民众从何而来安全感。

  2.经济发展遇瓶颈。

  第一,发展模式不合理。虽然我国经济呈腾飞式发展,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仍处在较低位置,不得不依靠增加资金、人力、物力来提高产量。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棉花资源和二分之一的水泥原料。如此庞大的消耗量,不仅仅是带来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带来了高污染和高能耗。现在全球不可再生资源已接近枯竭状态,如果中国继续"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是不适应当今形势的,且目前发展甚至处于"破坏式"发展模式,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不升反降,处于下坡路的状态。这些都是有悖于科学发展的理念的。

  第二,经济投资过度。英国杂志《经济学人》中提到,中国投资额占 GDP 40%-45%,这种投资过度的持续很可能导致经济崩溃,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中国现阶段国情,存钱已然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人不敢花钱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到位,这就造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 GDP 的 40%,与之相反,经济增长率仅仅达到 7%.这充分表明我国存在着较低的资金利用率和不合理的资金利用情况等。投资过度带来消费失衡,使供给大于需求。"投资-债务-信贷"正在逐步形成一个风险循环圈。中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致使银行贷款规模迅速加大,结果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的出现,而银行体系中的货币巨额流动性,也变成了房地产资产价格、债务和通货的诱因。

  第三,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至今,逐渐显现一种较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经济社会失衡等方面。归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条件制约,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性环境差异较大,地势地貌等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二是政策原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便提出"先富带后富"的口号,是东部地区优先发展,而"马太效应"又使西部地区很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三是历史原因,在建国之初,一些地区为了支持国家快速发展,提供大量的能源资源、工业产品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生产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而在原基础上,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升级都是非常困难的。

  3.文化产业发展较慢。

  第一,传统文化的流失。中国拥有璀璨的文明,到今日却传承甚少,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竟无人可传。随着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日益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是打起了数量战,过多的信息刺激,更使人们不能平心静气的去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去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加之对传统文化缺乏保护工作,使传统文化遭遇了"史书终没凡尘中,丝竹不敌喧嚣鸣"的局面。

  第二,文化创新能力偏低。我国对于文化的发展还是很局限的,多数情况下处于有限的模仿阶段,所以就要求走出一条文化创新新路子,这样既不与时代脱节,还能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使世界知道中国,了解中国,对中国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在市场经济之后,更注重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即便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立足于经济之上,这就使我国多是实用性文化,而在对文化理论和基础方面的发展创新却获得了较少的关注。

  第三,部分文化产业逐渐消失。文化产业承载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内涵,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可事实却是为人民提供精神生活的各类文化场所却在逐渐消失,甚至完全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各类文化产品的推出和更新举步维艰,地方政府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和资金支持,致使其入不敷出。文化相关的中小型产业也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消失,一些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因没有很好的保护而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

  4.社会建设不平衡。

  社会建设,即社会主体依据社会需要,集目的性和计划性于一身,在民生、体制改革、社会能力等方面,有组织改善生活水平、推进社会平稳发展的行为和过程。美国学者弗朗西斯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表示,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最让世界震惊的事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中国在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社会建设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即便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公共事业管理、各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不得不否认,中国在社会建设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绩效考核仍以经济为主。虽然我国的改革始终处于上行下效的阶段,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社会建设始终在经济建设之下,始终认为经济是重中之重,而其他方面的发展则处于辅助状态甚至完全忽视的状态,究其原因,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绩效考核仍与经济指标挂钩,更多的关注 GDP 的增长。

  第二,体制改革滞慢。社会体制改革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财政收入由中央集权,而财政支出责任却由地方政府承担,双方内部矛盾突显,致使政府间权力责任不匹配。

  随着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责任的不断加深,财政支出压力也越显加大,严重制约地方政府的社会建设能力,加上政府问责机制不完备,使其有较大的弊端;而社会体制改革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公众参与进展较慢、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不积极、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等。

  第三,社会政策发展不统一。这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身份及区域分割等。制定社会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社会成员的初次分配中存在差距,而政府的再次分配用以减小这种差距,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不仅没有减小差距,反而扩大了社会不平等,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和身份差异。如社会保险地区衔接不畅、外来人员子女教育公平等,这些问题无一例外的都与政府职能和社会政策的制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5.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同步的"五位一体"布局。环保总局的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源之一,空气和水污染物浓度均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根据《中国环境状态公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所有水资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繁的出现,特别是城市地区污染物向外扩散,甚至会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导致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水土流失情况加剧,资源短缺情况逐渐显现。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第一,生态意识淡薄。人类在进化中,始终把自己作为支配自然的主人,严重忽视人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居民的生态意识淡薄,如垃圾分类、二次污染、有机食品等,只有不到 10%的人对此有所认识,并且大多数人虽然对环境污染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对环保付出行动,在潜意识中,他们始终认为,环境污染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随着 GDP 的增加环境损失也在逐年增加。用数倍的投入和污染物排放,换来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这种发展模式惯性非常大,从根本上讲,就是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成本相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重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污染的不断严重。

  第三,相关制度有待于健全。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的环境法,但是仍不健全,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滞后的环境法,不能从制度上制约环境污染,法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及时的反应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环境法多偏重于防治与治理,这是一种被动的法律而不是主动的保护,法律积极性偏低,法律执行力不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73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