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8-26 12:00:28 | 移动端: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一:《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她是中国80年代著名作家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也曾公开推崇三毛的文学作品。三毛的作品通俗易懂,文字深入人心,她以其明朗的写作风格风靡一时,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突出的一位女作家。 三毛一生坎坷波折。她少年时叛逆不拘泥于世俗,曾一度退学,在母亲的教导下熟读了中国古代诸多文学著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25岁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4 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雍结婚,生活稳定下来并开始大量的文学创作。1979年,荷西意外去世,给三毛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创伤。后游历了中南美洲。1991年因病去世,年仅49岁。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与荷西结婚初期进行创作的作品,作品风格明朗欢快,她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内容平实不浮夸,且耐人寻味,让人不得不佩服三毛的写作功底之深厚,虽是单调艰苦的生活环境,在三毛笔下栩栩如生,趣味横生,不得让人产生向往之情。 因为本书是三毛前期的作品,风格与《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等后期作品截然不同。因为丈夫的去世,三毛受到巨大的伤害,对万事冷漠淡然。读后期作品时,书中撕心裂肺之声不断,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只能阅读着她的痛楚,却无法体会了解三毛内心与世界的决裂。三毛亦是孤独的,她清高自傲,唯有荷西能读懂她的世界,可上天却硬生生的抢走了荷西,这对她是何其残忍!

《撒哈拉沙漠》由18篇独立文章组成。《结婚记》描写的是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时的趣事。由于他们分属异国,结婚手续相当繁琐,在漫长的三个月的等待后,他们在法院众人的祝福下简单成婚。沙漠条件相当疾苦,他们的新婚礼物就是一个奶油大蛋糕,三毛为此还惊喜不已。我们不禁要佩服三毛的勇气,对物质生活无欲无求,只愿按着自己的愿望自由生活。我不禁反思,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如何能保持一份对生活平静的心态呢?所有的道理我们明了,但却很难做到那份淡然,也许只有在岁月的历练下,我们才会慢慢明白生活给予我们的超然于物质的意义。

《娃娃新娘》是一篇描述沙漠婚礼的、具有对野蛮文化强烈控诉的文章。姑卡是警官汗地的女儿,刚满十岁却是已经快结婚的人了。婚礼共举行六天六夜,虽然是重视的,但因为他们无知落后,家里仍旧是肮脏混乱的,姑卡也没有洗澡(撒哈拉威人基本都是几年不洗澡的),装扮了一身的假珠宝。迎亲开始了,新郎和一群年轻朋友冲进房间,上去抓住姑卡的手臂往外拖,姑卡拼命的挣扎哭泣,却没有帮助她。当然这只是习俗,反抗越厉害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婚礼的高潮就是洞房了,房间里不断传出姑卡的哭叫声,直到新郎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出来时,大家就开始欢呼起来,在他们看来,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看得出来,这儿的习俗落后野蛮,却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去改变它,想来这是件多么悲凉的事情啊!

《爱的寻求》是一段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沙仑。他在阿尔及利亚认识了一个女骗子,却疯狂的爱上了她,女人以结婚为缘由骗去了他全部的财产并失踪不见,可沙仑仍在小镇阿雍苦苦等待她的到来,直到沙仑收到她的来信,要他速速汇去十万西币才能与他会合,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个骗子,可沙仑一心等待他心爱的“妻”。他为了凑齐这十万块,白天在商店帮忙,晚上到面包店打工,每天只能休息三小时,一个月下来,他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最后沙仑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他选择了飞蛾扑火式的坚持,他偷走了商店的钱财离开了沙漠彻底失踪了。也许他是寻他的妻子去了,也许他去了一个让他不再伤心的地方,只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希望他幸福,因为他真诚的对待自己的爱情,即使很迂腐,很可笑,更多的是我对他的敬佩。

对于咒语、巫术这些我是不太相信的,但读完《死果》,我不得不敬畏这些我一直认为是“荒谬”的巫术。三毛因为无意中捡到了一条项链,她以为是别人丢掉的,于是打理一番戴在身上,仅仅是半个小时后,三毛身体出现了巨大的不适,疼痛侵蚀着她生存的意

念,荷西将她送至医院,医生却未发现异样,直到邻居汗地偶然看见她脖子上佩戴的项链,他惊恐的让荷西将那项链扔掉后,道出其中缘由,原来那项链不是普通的项链,它被下了最毒的巫术,它的特点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直到取了性命。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对于这种诡异的古老巫术咒语我们这些现代人还真的一无所知,科学广博无边,却也解释不了这奇怪的现象。于人类来讲,自然本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要做的探寻永无止境,有时候会因为无知亵渎了神明,那必然打破某种生存自然规律,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哑奴》讲述的是奴隶的故事。三毛被邀请到撒哈拉威一个极有钱的财主家做客,席间她注意到帮他们烤肉的小男孩,小男孩聪明能干,当三毛得知那是财主家的奴隶时,她留下200块给小男孩。几日后,男孩父亲来到三毛家感谢她,虽然父亲是个哑巴,但非常谦卑懂礼貌,懂得一些星象知识,三毛非常友好,和哑巴交了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三毛和荷西总是帮助哑巴一家的生活。直到一天,哑巴要被主人卖给其他人。临走前,人群中三毛塞给哑巴一条毛毯,哑巴疯了似的冲回家里,大家都以为他要逃跑,可他只是将毯子盖在妻子和三个孩子身上。望着哑巴远去的车,三毛的泪无声的流了下来。三毛她非常同情劳苦人,所以这些人在她的作品中常出现。在三毛的眼中,他们贫苦但不低贱、无知但不愚昧。相比较于那些富裕、自以为是的撒哈拉威人,他们有太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哭泣的骆驼》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主人公巴西里、鲁阿、沙伊达。巴西里是撒哈拉威游击队领袖,鲁阿是他的弟弟,沙伊达是医院护士,她是巴西里的妻。撒哈拉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由于摩洛哥要瓜分撒哈拉威,尽管西班牙答应撒哈拉威民族自决,但他们还是坚持要独立。因为巴西里的身份,他和沙伊达的婚姻是个秘密。在那个落后的沙漠里,沙伊达是个遭人歧视的护士,因为她常和男人说话,从来不蒙面。沙伊达的美貌更是遭人妒忌,她一直受到阿吉比等人的骚扰。摩洛哥宣布向撒哈拉威进军,战争紧急关头,巴西里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小镇看了沙伊达一眼,却遭奸人告发,在回去的路途中被摩洛哥军队击毙,随后沙伊达被捕,在骆驼屠宰场,阿吉比等人当众撕扯沙伊达的衣服,这时鲁阿像一头愤怒的豹子从人群中冲到沙伊达身旁保护她,沙伊达大叫恳求鲁阿杀死她,就这么混乱的情形下响起了两声枪响,人群沉默了,只见沙伊达和鲁阿的尸体躺在地面上。。。。。。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巴西里和沙伊达忠坚的爱情穿插在战争这条主旋律中,读罢让人荡气回肠。巴西里是个英雄,为了民族的独立放弃了唯一的爱情;沙伊达是个坚强美丽的女人,她不畏世俗偏见,落落大方的举止,最后以一死保住了对巴西里的忠贞;鲁阿亦是条汉子,他勇敢正直,以默默的行动保护着沙伊达。他们都去了,可他们的故事在,他们的精神在,他们的灵魂亦得永存!

篇二: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外国语学院

07级翻译一班

杨帆072722012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是读初中的时候,那时的班主任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中外小说,还定期组织了读书报告会。记得当时我在书店淘到了那本盗版的《撒哈拉的故事》,因为作者三毛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三毛流浪记》,不知道此三毛和彼三毛是不是一个人,因为好奇所以期待,也因为期待所以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尽管书的纸张不怎么好,尽管印刷的时候有很多错误,但是,整整一个下午,我捧着那本书,,第一次那么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第一次真正的沉迷于书中,第一次感觉到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与深刻。

但是,毕竟那时候的我,对于小说,对于文学知之甚少,我迷恋的只是那些离奇的故事,只是第一次接触沙漠生活的好奇,对于其更深层次的含义理解甚少。多年以后,重新拾起那本书,一样是欣喜,感动,不同的是,我不再仅仅追求故事的情节,不再只是莫名其妙的感动,而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去看待她文字,看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人生的态度。我羡慕她和荷西的相偎相依的爱情,寄望着自己以后也能够拥有,当她写到不死鸟中那一段,我永远不死,我要给我爱的人做饺子,不会死的,我伤心了。荷西对伤心的三毛说,把我的心换给你,这颗金子做的心换你那颗破碎的玻璃心。两个人在一起出游的日子也让人艳羡,但是要是让我选,我最愿意他们在沙漠过快乐的生活,没有不死鸟,没有万水千山走遍,没有高原上的百合花,没有闹学记,只要白手成家,只要天梯,只要那个在沙漠中偷看别人洗澡,在聚会时不得已啃那块四五个人肯过的羊肉的Echo和Jose。

书中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其包含有《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这一切更让我心驰神往,竟然产生一种踏着三毛足迹重游的强烈冲动。

沙漠是一个很让人向往的地方,印象中,它,伟大与雄壮,但是当我读《撒哈拉沙漠》的时候,却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一面。女人不能以面目示人,只能像个木乃伊地包裹着,面上带着长长的遮布,只露出一双眼睛出来;男人,永远代表着至高无限的权力,甚至在婚礼之上,作为迎亲的队伍里,女人也没有资格掺和进去。一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她的世界只有自己的丈夫与家庭,在新婚的日子里,她也只能被人封闭隔离着,而不能有半句怨言。虽然三毛尽量以轻松的笔调写来,但是也深深感到封建历史一直存在着,从来没有人试着去改变这一切。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美丽的撒哈拉沙漠,作者用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深刻地描写沙漠中的人情风俗。在保守的观念下,当地的回教徒身受古老文化的局限,令人感到愚昧不堪,卻又不禁令人怜惜他们的可悲。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就有着他们那一群人,与他们的故事。看到了一个快乐的三毛,看到了三毛的美:想象的美、有趣的美、真诚的美、灿烂的美、丰富的美、深情的美、忧伤的美、怀旧的美??说不完也说不尽,我很奇怪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字眼经三毛一组织竟会有如此的美。

三毛,这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阅读这部故事集,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牵手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别热爱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荷西竟然煞费苦心地为她找来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并将作为新婚礼物。这样的举动让人惊诧,同时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登记结婚时,三毛一袭蓝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牵着她的手,温情地行走在风中的沙漠里,充满着浪漫与甜美??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生趣: 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生活在沙漠的日子里,既有苦中作乐的温馨时刻,也有惊涛骇浪的生死考验。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游历沙漠驾车捡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无法脱身,面临危险。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处找绳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芜,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开始降临,气温很快下降,冻得发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来“救兵”,却“引狼入室”差点受侮辱。机智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已经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地下女人不敢干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将碎片系成绳子,硬是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歌”。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人的一生总有难忘的事情,像三毛,她的一生在纸上显得丰富多彩,异国生涯让人心中苦甜交加。荷西的死是个致命伤,但是我从不愿相信坚强的三毛会自杀,她爱她的母亲,正如我一样,在母亲还在世上的时候,她怎么不负责任的离开。这是证据,看完这本书,你会了解三毛的坚韧与勇敢,会看清闪耀着光环的三毛在沙漠中最本真的体现,愿我也能像她一样曾经为大家传递积极的人生信念。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这是三毛在《白手起家》里对沙漠的描写,凄美,是我看到后出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词,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看到了那个穿着一条蓝色裙子,迎着日落,享受这种凄美的三毛。一种完全纯粹的自由,一种享受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我想,这正是三毛吸引着广大读者的原因,她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自由生长的状态,一种体验人生无极限的可能。

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她把自己取名为“三毛”,这么简单的一个代号,代表的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在人生的旅途中,享受五彩缤纷的生命体验。也许,《三毛流浪记》里 的三毛,和作家三毛,是同样一种状态,因为流浪,所以毫无牵挂,无拘无束,没有欲望,唯一的目的就是体验精彩的人生。

有人说,女人分三等,一等女人读哲学,二等女人读张爱玲,三等女人读三毛。我想我属于三等女人,哲学太深奥,张爱玲的文字美得让人窒息,可是她那悲情的故事太沉重,所以,我爱读三毛,一切随着自己的性情,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想这样的人生定不会留有遗憾。

篇三: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之我所悟

如果要说现在的我所坚持的信仰来自于什么影响,那么我必须得说很大的一部分都来自于三毛。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作品便是《撒哈拉的故事》,那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心里莫名地就涌起一种忍不住要翻开它的冲动,许是因为它的封面---淡淡的米白色底面上渐渐续续点缀着落叶,干净而又素雅吸引了我;许是因为“三毛”这个名字让我忍不住想去探究以这个名字做笔名的会是怎样一个作者;许是因为“撒哈拉”这三个字牵住了我的目光。总之那一日我遇见了《撒哈拉的故事》,也从此在心里默默地珍藏了一位叫作“三毛”的女子。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能真正做到这样的能有几人?但是三毛做到了!那该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坚定啊!一个女子,为着自己儿时的梦想,为着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踏上了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她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我最爱的便是她这样的性格,这是我向往的生活,是我追求的自由。三毛总会令我不由想到一首诗—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李白《子夜午歌》

也许并不很贴切,但是三毛就是这样一个不慕名利的女子,她可 以舍下城市的一切富裕名利,安心追求自己的信仰和梦想。她自称为“撒哈拉之心”,这个奇女子,在那一片沙漠之中,给我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开篇便注明:”送给我的父亲和母亲”。每每翻开书页看到这一行字,心里总会涌起莫名的感动,这是一本写着三毛在遥远而又荒凉的大沙漠中生活的种种趣味故事的书,书中,无论是写什么样其实艰苦的生活状况,三毛都可以把它们写的趣味横生,总让人忍不住大笑。但是实际上,在撒哈拉生活真的有那么容易吗?三毛这样一个在家被百般照顾的女子,抛下衣食无忧的城市生活跑去那一片即使是用水也要去很远的地方自己提回来的地方,遭受的困难一定很多很多,在《白手起家》中“在我用手洗了不知多少床单之后,一架小小的洗衣机被荷西搬回定来了”这一句便可看出,但她始终那么乐观,以她的角度写出无限的生活快意。我想这也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此书“送给我的父亲和母亲“,不教他们担心和忧伤,三毛的这份温情贯穿着整本书。

本书第一篇《妈妈的一封信》,戳中我许多的泪点,三毛妈妈的一封信里饱含着为人父为人母的多少深情,他们是担忧着---“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

,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却又能够懂她支持她---“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明

知道这是何等崎岖艰苦的道路,但是为了你的志趣和新生活的尝试,我们忍住了眼泪,答应下来”;他们是心痛着---“前一阵他患眼疾,视力衰退,你每信都殷殷问候,思亲之情,隐于字间,读后常使我们泫然泪下,思念更深”,却又能够欣慰着---“在《白手成家》刊出后,进入最高潮,任何地方都能听到谈论三毛何许人也,我们以你为荣,也分享了你的快乐,这是你给父母一生中最大的安慰”。而直至读到本书第二篇《回乡小笺》中的那一句“ 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习著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木一沙”,我心里的那份由三毛文字带来的震撼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爱和坚强。本书开始的这两篇从侧面很好地体现了三毛那种爽朗却又感情细腻的性格,好像很柔弱,其实却很刚强。她把很多凄怆的际遇,都能写得生气勃发,洒脱浑厚,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但她让我们知道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那便是自爱自强。我想,应该说,“文如其人”四个字形容她再贴切不过。

本书第三篇《沙漠中的饭店》和第四篇《结婚记》分别描述了三毛给丈夫和他的老板做中国菜并且调皮地忽悠了他们的事情和三毛与荷西结婚的曲折却有趣的过程的事情。说实话,这两篇让我看着眼里笑,心里酸。笑的是三毛讲故事的有趣,酸的是心疼三毛。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已经生了根,她变成了一个女子,能烤蛋糕,能洗衣服,能在沙漠中烧出好吃的中国菜,能懂爱,珍惜爱,她仍浪漫,却被人间烟火熏成斑斓动人的古褐色。她是那样洒脱,那样自由的如一阵风,一朵云,随着自己的心幻变出万千形象,无意轿饰,却让人心旷神怡,

心神俱往。

本书第五篇《悬壶济世》与第六篇《娃娃新娘》:《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特的方法帮邻居们治病,这些种种无不可看出她是个聪明的女子,是个可以用她那一副热心肠广交朋友的“侠女子”,就像她自己所说:“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她的生命中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下珍贵的情谊。《娃娃新娘》写的是邻居姑卡嫁人的故事,这一章描写了一个叫作姑卡的女孩子,在姑卡的家乡,在那个沙漠,女孩的身份是低下的,她们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嫁人,甚至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那个即将嫁的人。三毛对她们是友好的,也是同情的!这些异地他乡,离我那样遥远的她们的遭遇,让我的心一紧再紧。这让我不禁想到张晓风的一句话:“三毛的流行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我们都曾爱飘逸的云,但终于我们爱上了雨,低低地,把自己贴向大地贴向人生的落了实的一滴雨。”这些都是尘世间最真切的苦痛和爱,我们必然要亲身体验着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再用坚强和爱去生活。

本书《素人渔夫》中荷西和三毛“用十二倍的价钱在吃自己卖出的鱼”,而后卖鱼的收账单又被洗衣机泡烂,他们是“又哭又笑”,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鱼没有卖到钱很可惜,我想他们也是如此,因为我好喜欢三毛和荷西率性、潇洒的人生态度,人生若能寻到如荷西一般的伴侣,最是快事!他们是知己、是灵魂的融合,他们乐于为随性而为,虽然也要为了生计忙活,但却另有一番生活的趣味;《死果》

则介绍了十分厉害的“灵异” 现象,“这种符咒的现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以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一边看心里就担心着,足足为三毛捏了好几把汗;《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艰苦生活感到很是心疼;《天梯》又描述了三毛考驾驶执照的有趣经历??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看着,笑着,叹着,所有的情绪都被三毛写下的文字牵引着。蓦然定神再看,已是本书最后一篇---《白手成家》。 《白手成家》中三毛尽数描写了沙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梦想终究是梦想,再美丽的文字都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上,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必须为自己挣取生存的本钱,三毛也一样。但她是一个多么聪慧的女子啊,她的生活,无论是在哪里,都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精彩纷呈。她用她的巧手,布置了一座“沙漠中的罗马”;她用她的一颗爱生活的心,让沙漠变得美丽。她是那么刚强,“你不是好回教徒,就算你天天祷告,你的神也不会照顾你,现在你给我滚出去”。这样的话只要是触碰了她的底线,她一样会对人说出来,即便她是热血的、善良的三毛。

我爱三毛的文字,简单,纯朴,平白,直接,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任何的华丽辞藻修饰,却能给我最真实的感动和最真切的情绪感染。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故事,更是一种人生的信仰,一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95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