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5 13:47:56 | 移动端:管理学原理笔记

篇一:《管理学原理》学习笔记

管理学原理 课程学习笔记

一、学习内容(30分)

1.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学习内容。

按照章节来说:

1.理解管理的内涵,熟悉管理的性质,掌握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

2.了解中国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熟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理解现代管理理论,解释“管理丛林”现象。

3.明确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熟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掌握管理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加强管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4.定义计划的概念;描述计划的特征和作用;区分计划的类别;概述计划过程的步骤;解释战略管理的概念;说明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识别并选择组织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战略;理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5.明确预测的概念、特征和类别,解释预测的行为过程及意义,了解时间管理的步骤和基本原则,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过程以及影响目标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6. 定义决策的概念,识别决策的特征和类型,说明决策的意义,解释决策的行为过程,掌握各种决策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解释决策的有效性,阐明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7. 明确组织的相关概念,熟悉组织结构的各种形式及其特征,了解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内容和程序。

8. 定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与程序,掌握员工招聘的基本程序,对比人员选拔的两种方式,熟悉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内涵,了解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说明绩效评估的实施程序。

9. 明确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的概念;熟悉组织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内容以及组织文化的塑造过程;掌握组织变革的动因、推动力量及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了解组织变革的程序及基本类型。

10. 定义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的职能,理解领导者权威的内在含义,了解人性假设的内容,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于组织管理的影响,掌握领导权变理论。

11. 明确激励的概念和作用,了解需要、动机、激励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理解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2. 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说明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掌握期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把我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意义,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常用的激励方法。

13. 明确沟通和谈判的定义;了解沟通的过程、类别,理解有效沟通的障碍和方法;分析冲突产生原因,掌握冲突管理的方法和有效的谈判技巧。

14. 系统掌握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明确管理控制的涵义及控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熟悉常见的控制类型、控制的基本原则及管理控制过程,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

15. 明确预算及预算控制的含义;了解预算的种类和生产控制的内容;熟悉预算的特点、作

用以及控制的方法;理解预算的作用和特点;掌握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的区别。

16. 了解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管理的影响,掌握21世纪管理变革与发展的总趋势。

17. 了解美、日企业管理的特征,解释美国、日本企业管理差异的根源,掌握中国企业的传统管理与现行管理。

2.章节重点及关键词

总结归纳出本课程你认为应该掌握的重点章节的关键词汇及知识点,如名词解释、相关概念、公式等,词条内容不限,要求字数不高于4000字。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计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计划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定的计划。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兹伯格提出管理者扮演的10个角色,并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2、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指的是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其熟练程度。

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1)劳动分工的观点——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己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泰罗。其主要内容包括: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匹配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管理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管理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利与责任对等、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和集体精神。

“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提出的。

理性——合法的权威

“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

1)有明确的劳动分工

2)建立等级体系

3)对员工的严格选拔和任用

4)对管理人员管理的明确规定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以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3) 新型有效的领导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科学理论

1、研究取向不同于行为科学

2、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于科学管理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事先制定工作的内容和步骤,它是全体组织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纲领。特点:1、目的性2、基础性3、前瞻性4、普遍性

战略: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对涉及组织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进行的谋划,运用战略所进行的管理就是战略管理,包括对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全过程的管理。

战略分类:

1、基本战略

1)全面成本领先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战略

2、发展战略

1)密集化发展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2)一体化发展战略——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

3)多样化发展战略——同心多样化、水平多样化、综合多样化

组织:

从静态(名词的组织)和动态(动词的组织)两个角度理解组织概念:

1)有形的组织机构——从静态角度考察,组织是以有形实体形式存在的。

2)无形的组织活动——从动态角度考察,组织是指一系列无形的活动。

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2、战略因素

3、规模因素

4、技术因素

5、管理因素

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

1、直线制组织结构

2、职能制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矩阵制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特征:1)实践性;2)独特性;3)相对稳定性;4)可塑性;5)综合性。 组织文化的结构:潜层次的精神层;表层的制度系统;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

组织文化的内容:1)组织的价值观;2)组织精神;3)组织伦理

组织变革的阻力:

从个体层面看,变革的阻力表现为:员工工作被动应付、消极怠工甚至申请离职调动;从群体层面看,变革的阻力表现为:部门业务开展不力,工作效率低。

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

1、对不确定性的恐惧;2、对既得利益的威胁;3、对未来发展认识的不足

排除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

1、 增进内部沟通2、加强教育培训3、发动全员参与4把握策略与时机

领导: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者: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人。

领导的特点:领导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领导的职能:

1、目标确定职能2、总体规划职能3、激励职能4、监督指导职能5、协调控制职能 领导者权威的影响因素

权力性影响力

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

非权力性影响力

1、品格因素2、能力因素 3、知识因素 4、感情因素

人性假设理论

1、经济人假设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4、复杂人假设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 关心人 关心组织

管理方格理论 布莱克 莫顿

领导系统理论:利克特

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菲德勒

领导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下列方面:1)领导者的类型2)环境因素3)有效领导模式。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卡曼

卡曼在分析领导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发现组织员工的技术业务对工作的理解等,有一个由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的发展过程,为此,领导方式也要随之加以调整,将领导方式由“以工作为主”转为“以关系为主”,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领导。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够让员工产生满意情绪的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容易使人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后天需要理论

大卫.麦克利兰 三种后天需要

1)成就需要

2)亲和需要

3)权力需要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们经常拿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别人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如果结果是自己受到了公平待遇,则工作积极努力,生产率提高;反之,如果感到自己收到了不公平待遇,则心理抑郁,缺乏工作热情,生产率下降。

期望理论: 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

强化理论:

1、正强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行为激励方式,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组织中的主要强化手段。

2、负强化实施起来较为方便、见效快,但其效果经常是暂时的,而且过多的负强化还可能给组织带来一些列后续不良影响。

3、强化理论与其他激励理论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激励方法:

物质激励

1、晋升工资,颁发奖金

2、实物激励

3、分红

4、员工股份制和产权激励

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

2、情感激励

3、榜样激励

4、行为激励

5、荣誉激励

有效沟通的实现:

1、正确对待沟通

2、运用反馈机制

3、力求表达清楚

4、能够积极倾听

5、拓宽沟通渠道

6、加强平行沟通

管理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控制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关系

1、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的关系

1)计划起着指导型作用,控制则是为了保证组织活动的结果与计划一直而产生的一种管理职能。

2)计划预先指出了所期望的行为和结果,而控制则是把握按计划指导实施的行为和结果。

3)根据控制过程得到的信息而制定计划。

4)计划和控制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2、控制职能与组织职能的关系

1)组织环境的多变性,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2)组织活动的复杂性,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3)组织管理的失误,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3、控制职能与领导职能的关系

领导是在计划和组织的基础上对使用物质资源的人员进行指挥,而控制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组织活动进行一定的检查和调整

有效控制的前提条件

一、控制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控制应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三、组织中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整个组织活动

四、控制必须要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二、知识掌握程度(30分)

篇二:管理学原理笔记及重点

《管理學》――原理與方法

第一章管理與管理學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分工、

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管理技术和应用的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时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四、管理的职能

(1)计划(2)组织(3)领导(4)控制(5)创新

五、管理的两个属性

1、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 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属性有关的基本变化):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六、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七、管理者的职能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 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 注: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

八、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發展

一、1776(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1、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2、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

① 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② 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③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④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档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 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3、泰罗及其他的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1、“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

理化。

2、十四条原则

① 分工⑧ 纪律

② 权力与责任 ⑨ 秩序

③ 集权⑩ 平等

④ 等级链 11 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⑤ 统一命令 12 人员保持稳定

⑥ 统一领导 13 主动性

⑦ 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14 集体精神

四、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人的工作情绪又受人所在的社会及本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2、“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

结果: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有极大影响。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3、“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麦戈雷格

超Y理论——乔伊·洛尔斯

(4)Z理论——威廉·大内

五、“决策理论”学派

1、“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2、“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

① 管理就是决策

② 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 2、概括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制,避免盲目性 2、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经

三、系统原理

1、概念: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

2、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 (2)层次性 (3)相关性

3、系统原理要点:(1)整体性原理 (2)动态性原理 (3)开放性原理 (4)环境适应性原理 (5)综合性原理 。

四、人本原理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0世纪末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五、责任原理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适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注:职责、权限、利益是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能力是三角形高,它可以略小于职责。

六、效益原理

效益——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1、(1)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2)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3)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察。

2、效益的评价

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3、效益的追求

(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第四章管理道德與社會責任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二、权力至上道德观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第五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管理的法律方法

二、管理的行政方法

三、管理的经济方法

四、管理的教育方法

五、管理的技术方法

第六章決策

决策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的各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都离不开决策

一、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1、定义: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3、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二、决策的类型

1、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2、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3.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4、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6、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三、决策的特点

1、目的性 2、可行性 3、选择性 4、满意性5、过程性 6、动态性

四、决策的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

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主要内容:(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得本组织获取最大的 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假设: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都是“完全理性的”

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策在决中的作用,不一定能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2、行为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提出“有限理性”“满意原则” 主要内容:

(1)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资源利用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的选择的理性是有限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很重要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五、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1、决策的过程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2)识别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 (4)评估备 选方案 (5)作出决定 (6)选择实施战略 (7)监督和评估

2、决策的影响因素

(1)环境 (2)过去的决策 (3)伦理 (4)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5)组 织文化 (6)时间

六、决策的方法

1、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比较常用的决策方法

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创始人、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时间1—2小时;参加者5—6人为宜。

(2)名义小组技术

召集一些有知识的人,把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内容告诉他们,并请他们独立思考,要求每个人把自己的备选方案和意见写下来,然后按顺序陈述意见,再对所有方案进行投票。管理者最后仍有权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一方案

(3)德尔菲技术(兰德公司)专家一般10~50人较好

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美国波斯顿公司提出的波士顿矩阵

(2)政策指导矩阵

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取确定型决策方法。1、线性规划2、量本利分析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小中取大法 大中取小法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篇三: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 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

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 领导人角色、 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一) 技术技能(二)人际技能 (三)概念技能

第三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1:预测2:运筹

(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2:查理。巴贝奇(英国)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亨利。甘特

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

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

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

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

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缺陷 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法约尔: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职能、 经营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4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 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8:集权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保持稳定 13:主动性 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

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3:科学技术的个发展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 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 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缺乏客观实际性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 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2) 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责

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

3:X、Y理论

(1) X理论和Y理论——麦戈雷格

X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

结论: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麦戈雷格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

(2) 超Y理论——乔伊。洛尔斯

主要观点: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 4:Z理论——威廉。大内

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的主要内容: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责任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1:生产和经营各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

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系统的6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三:“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

“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

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

非程序化决策: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


管理学原理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59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