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05 14:27:53 | 移动端:滕王阁序教案

篇一: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 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 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 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 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

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

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 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篇二:滕王阁序 教案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6、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 懿:yi 美好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 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 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 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 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 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 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 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 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 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 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 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 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 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 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 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内容: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篇三:优质课教案《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

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

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

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附板书:滕王阁序 王勃 兴←------------------景美 ↓悲------------→情真


滕王阁序教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360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