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黄庭坚:《清平乐》

黄庭坚:《清平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19 11:49:07 | 移动端:黄庭坚:《清平乐》

篇一:清平乐_黄庭坚

清平乐 黄庭坚

一. 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

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三.词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2) 、“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季节)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四.词总结

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鉴赏伤春类诗词

一、伤春类古诗词的特征

1、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吹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韦庄《长安清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等等。

2、多选“落花”“ 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张籍《凉州词》)、“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等等。这些意象常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伤感凄凉的意境。

3、作者多为婉约风格的词人或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李清照是这类词最典型的创作者,她早期以《如梦令》为代表,伤春之时还表现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词伤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调更浓,以《点绛唇》《浣溪沙》等为代表。晏殊、晏几道父子继承五代婉约词风,其创作的《浣溪沙》《蝶恋花》多是伤春感时之作。辛弃疾、杜甫也有此类诗词作品,不过多与国事、身世相关,辛弃疾的《摸鱼儿》、杜甫的《伤春五首》均是代表。

4、词牌以《浣溪沙》《蝶恋花》为代表,诗题以《春兴》《伤春》居多。

二、伤春真意

1、伤春多为恋春惜时,或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春天是美好的,可爱的,但又是短暂的。人生的春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它清纯、绚丽,富有朝气,但又很容易失去,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以,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由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伤春、惜春、留春、叹春诗句。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在风雨的摧残下凋谢了,词人怜惜地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满怀的惜春、恋春之情溢于言表。晏殊、晏几道父子创作了许多伤春惜花的词作。晏几道《鹧胡天》“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耐朱颜不耐秋”以少女爱莲惜花表达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深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浣溪沙》)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失的惆怅和无奈。李清照的《好事近》、王驾的《晴雨》、黄庭坚的《清平乐》、王安国的《清平乐》、朱淑真的《谒金门》、王诜的《蝶恋花》等都是伤春、伤怀,叹年华流失之作。

2、借伤春表达忧愤忧思及爱国情怀。

人生有失意的诗人,常常借美好事物的失去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或不幸遭遇。看到娇艳的花儿随风飘落,落入泥沼、沟渠,看到残红遍地,满目凄惨的景象,他们就借此表达年华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或寄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恋……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惜春、叹春之作,但更是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休去凭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出。”上片伤春,表面上是就春而发,实际上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慨。下片咏怀,诗人借惜春、怨春之感,联系身世,表达爱国忧思之心。杜甫的伤春诗更多地联系国事衰亡,战乱纷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伤春五首》都是这样的作品。

3、借惜春抒发离愁相思之情

这种类型的词多为闺怨词。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出。”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时间是杨柳依依的春天,点出离愁,后几句以极其深切的离愁,抒发相思的无尽与永恒。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作品怀念曾经与自己相识、相知的一位女子。“去年春恨”说明由春天地失去产生的惆怅之情由来已久,同样是残春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极其凄美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在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黯然神伤。明月犹在,佳人难寻,诗人在寂寞中苦苦思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柳枝,青草经常与离思相结合,“梅残”说明离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境,极为形象地写出离愁之缠绵无穷。“春山”已在“尽处”,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极写“行人”之遥不可及,从而突现出离愁之切、之浓、之无可奈何。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点绛唇》、赵鼎的《蝶恋花》等都写了由春产生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三、伤春手法

1、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如“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王建《宫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要么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伤春诗中“春光日自浓”“花开满故枝”极写春意正浓,但“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的国势让诗人无心去欣赏,更反衬出一种忧虑与愤懑。杨万里“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则是以乐景写愁情病苦。

2、对比。王驾《雨晴》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对比,写花落春逝,

暗寓惜春伤春的情怀。

3、比喻。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飞花”比作梦境,将“细雨”比作愁绪,以抽象事物喻具体景象,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落花飘飞、细雨如丝的景象中诗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诗情画意。

4、设问。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以设问引出后面因春逝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而“无可奈何”,油生惋惜和惆怅。

总之,由“春”引发的悲情、伤感成了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它关涉到人生感悟、思恋情怀、事业际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伤春类诗词的特点,抓住典型意象,从思想与手法等方面入手,就不难进行较为准确、深入、透彻的鉴赏。

篇二:清平乐 黄庭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二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诗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黄庭坚《清平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答案

(1)<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

(2)<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

词作鉴赏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这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上片写春天的归去。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下片写夏季的到来。作者先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黄鹂“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与一般惜春之词不同,这首作品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10]

名家评论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体山谷语也。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眷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11-12] 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有《山谷集》附词一卷。

篇三: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08广告 朱婷婷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江西诗派开山。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词集(即《山谷词》)榆生《豫章黄先生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其词成就虽不如诗,但亦颇受世人推重。晁补之称许黄词"高妙"(吴曾《能改斋漫录》),陈师道谓:"今代词手,唯秦七(观)黄九(庭坚)耳(《后山诗话》)",李清照推山谷为北宋知词四家之一,苏轼赞赏其"清新婉丽"(《能改斋漫录》)。后世词家和论者也多有褒扬:或云"精妙可思"(先著《词洁》),或曰"清迥独出,骨力不凡"(黄蓼园《蓼园词评》),或称"妙脱蹊径,迥出尘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晚年词风一改少年的风流艳俗,著有不少以摅布政治情怀、表现谪居生活、送别赠答、品诗咏物、思亲念友、议论人生等等为内容的雅作。

其书法成就最高,擅长行书与草书,著有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

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解析与鉴赏: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和表达其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的人生态度。

词人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一些人特有的动作名词来将风拟人化,如“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词中表现出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而词人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问,春天去哪里啦,寂寞的没有同路的人啊!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思念和留春之情,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可此词的点晴之句,予以春天生命的动态,意境深远,意味隽永,词人的思念、词人的执着、词人的遭遇、词人的感叹、词人的追求尽现于此。

上片以发问起调,下片第一句以反诘句承接。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词人仍存一线希望,黄鹂不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许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下片头两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一问一反诘,一进一出二进,而将词人的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人情鸟语难通,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黄鹂也乘风振翼,一去无迹。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是一曲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也是一首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词人近乎口语的质朴而清新细腻的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词中。


黄庭坚:《清平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470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