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歌
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歌:时光
悄悄地,
你便从指缝间流走,
从不打一声招呼。
匆匆地,
你向来便是那么急促,
从不才停下来歇息。
是你,
令沧海桑田成为事实;
让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传为佳话。
但也是你,
使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警句;
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挂在人们嘴上.
从一个细小的“了”字中,
我们窥视到你的威力:
有的人放弃了你,
你也放弃了他们;
有的人从美梦中醒来时,
你却留给他们长长的背影;
有的人虽然抓住了你的脚步,
但你已在他们脸上划下
一条条,一道道。
让日月交替,
你是否在提醒人们,
成功,
来源于马上行动。
篇二:关于时间的诗
咏月 无名氏
昨夜圆非今夜圆,一年十二度圆月,能得几多时少年却疑圆处减婵娟。 金缕衣唐 杜秋娘
劝君须惜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花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 学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今日歌》文嘉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歌》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流东,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偶成》 宋 朱熹
Time ( The poem)
Time is a basin of water,
Splash out and can not regain .
Time is smelted of pearl,
Have shed and can not find again.
Time is like the sea,
Can't even look at the side at one glance.
Time is the air,
See that can not fumble either ,
Passing silently,
Make you unexpected.
Someone asks:
"What is time? "
I answer - -
Time is a question mark.
时间(诗)
时间是一盆水,
泼出去就收不回。
时间是珍珠炼,
洒了就再也找不回。
时间象大海,
一眼也望不到边。
时间是空气,
看不到也摸不着,
悄悄地流逝着,
让你意想不到。
有人问:
“时间是什么?”
我回答——
时间是个问号。
时间
岁月的流逝
人生的短暂
造就了时间的宝贵
时间是天使
它造就了人生的价值
时间是恶魔
它造就了岁月的流逝
时间是一道选择题
对与错将造就一生的价值
时间来去匆匆
如风而去
如水而流
留下的只是一声感叹
带走的却是人生岁月
时间不会为你而留
漠然的回眸
将让你失去更多
不要为时间而停留自己的脚步
风华的岁月从身边划过
流下一颗遗憾的心
曲终人也散
时间如风,别为它停留
别为人生留下一丝遗憾
让人生充满价值
去实现人生的目标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盒进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
篇三:时间的缝隙中写出来的诗
时间的缝隙中写出来的诗
骆英的诗都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写出来的,他也很在意这一点,所以在每首诗歌后面他都要记下写诗的环境,比如写于航班某某号,写于某机场餐厅,写于出差途中的某咖啡馆,写于美国洛杉矶某某酒店几号房间。这不仅说明骆英的诗歌都是业余时间完成的,而且也说明骆英写诗是他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因为在我读骆英的诗时,我已经了解到他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的大脑里充满了利润、资本、盈亏等内容,他经常往来于机场,栖身于酒店,也是为了利润资本盈亏等等的缘故,他发现他在利润资本盈亏等内容的挤压下失去了自我,于是他要在时间的缝隙里变换一下生存方式——写诗,只有在诗歌的世界里他才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正是这一原因,骆英的诗是一种充满着主体性的诗,他在诗歌中建构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主体世界。
首先,骆英的主体世界也是非常个人化的,似乎很难用一些诗歌的通约性法则来解读。这是一个哲学意味很强的主体世界,是智慧型的诗歌写作。我愿意将诗歌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智慧型写作,一类是情感型写作。如果从追求诗人的主体性来看的话,这两类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证明其主体性存在,一类是通过智慧来证明,一类是通过情感来证明,由于证明的途径不一样,诗歌带给人们的感觉显然也不一样。在骆英看来,诗歌应该是智慧的结晶,他有一首诗《哲学批判》,似乎是在比较诗歌与哲学的优劣。诗歌与哲学都是智慧的产物,但是,“概念在一列火车疾驶而来时被碾死了”,言外之意,哲学虽然是智慧的抽象,却还要依附于客观世界,在变幻莫测的客观世界面前,哲学的概念“只是一个弱小的词”。在客观世界的碾压下,“一切的词就是这样死烂后再生的”,而当主体性再生时,客体的“一切的马”却失踪了。在另一首诗《飞翔的哲学》里,骆英深化了这一层意思,他说:“好吧 让我坐在我的语言上飞翔╱既然我谋杀过许许多多的词语”。谋杀过许许多多的词语,这是骆英证明自己主体性的方式,这种方式看来非常的“暴力”,但唯其如此的“暴力”,才能达到决绝的境地。大概也是这一原因吧,骆英自称是“诗歌的野蛮人”。也就是说,他写诗完全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当他进入到写作状态时,并不把诗歌领域看成是一个公共领地,他不在乎这个领地里有哪些公共规约,不在乎诗歌领地中其他公民能否接受他的表达,他就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飞翔。可以说,骆英的诗歌就是他的思想飞翔的踪迹。只有在诗歌里,他的思想才会飞翔起来,他的思想也才真正属于自己。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一定觉得自己的思想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了,思想成为了利润资本盈亏等等的奴隶。也许只有从思想的自由飞翔这个角度来体会骆英的诗,才能捕捉到在那些放纵的、无所约束的语词组合中传递的信息。比如他的有些诗是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哲学追问。《小兔子及其他》就是这样一组诗。而《第九夜》则是关于色情、性欲的哲学思考。骆英也有一些以生活经验和记忆为素材的诗歌,如《知青日记及后记》《文革记忆前传——苦难岁月》,初读这些带有叙事体的诗歌,会因为其日常生活的具象而觉得比较亲切,一般来说,这些日常生活的具象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往往具有某些通约性,它们仿佛成为了诗歌路径的方向标记。但即使如此,骆英也不被这种通约性所束缚,因此如果我们恪守这些意象的方向标记行走,也许就到达不了他的主体世界。他以自己的方式另辟一条道路,如果你寻到了这条道路,你一定会意外惊喜。我在这些叙事体的诗歌中再一次领教了骆英的“野蛮”,他是把叙事当成了一种无理数的演算来处理的。我不敢说我完全找到了骆英的诗歌路径,也不敢说已经洞穿了骆英的主体世界,但仍有一些足迹可寻,比如说,骆英的诗歌中不乏死亡意象。如“当光线照耀我们之时╱我们实际上都已经死去”,如他想象自己是一只死亡过的乌鸦在东京街头歌唱,而他关于登山的组诗,更被视为“死亡回忆”:“谢谢死亡 也谢谢星星╱在8844米我因此多看了世界几遍”。我在想,或许骆英的主体世界是以死亡作为混凝土的,这是高标号的混凝土,坚实,厚重,冷峻。而黑暗、寂静则是这个世界里基本的装饰材料。“在黑暗中我弹响一架钢琴??这里的音符
让我深感冰冷”。但无论是死亡,还是黑暗和寂静,并没有给诗歌带来绝望和悲哀的气息,在死亡混凝土上站立的是则一具刚毅、高傲的身影。
骆英在诗歌里袒露出灵魂,如果单纯看现实中的黄怒波,也许会留下一个热心慈善、热爱文化的现代企业家形象。只有在读了他以骆英为笔名的诗之后,才会发现他的主体世界是如此的丰富也是如此的复杂。他是一个纠缠在现代性困境中的经济人,一个与物质发生密切关系、精通经济社会物质规则、却又摆脱了物质约束的现代人。
阅读骆英这种主体性特别强悍的诗,让我对诗有了新的理解。诗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哲学。柏拉图为了坚守哲学的纯粹性,便把诗歌排除在理想国之外。但柏拉图的举动不正证明了只有诗歌才是能与哲学抗衡的吗?现代派诗人马拉美认为,诗是向我们提供了思想的无理数。我很欣赏这种界定,而且我还想补充说,如果诗是思想的无理数,那么哲学就是思想的有理数。二者的共同之处则是,它们都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最抽象的思维。骆英试图在诗歌中实现主体性的存在。即使他在商界的成绩是如何的辉煌,但如果没有诗歌,他一定会觉得找不到自我。我同时也就接受了骆英在诗歌表达中的“暴力”,因为他就是诗歌的无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