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6 08:09:29 | 移动端:刑天舞干戚

篇一:陶渊明诗句“刑天舞干戚”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cn

陶渊明诗句“刑天舞干戚”研究综述

作者:杨斌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6期

摘 要: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第三句诗究竟是“形夭无千岁”还是“刑天舞干戚”,自宋代产生争论以来,到今天这两种说法依然并存。本文主要从上下文义、句式、版本、校勘、“篇指一事”和组诗等六个方面对此论争加以综述,并以“形夭无千岁”为是。

关键词: 陶渊明 《读山海经》 “刑天舞干戚” “形夭无千岁”

陶渊明的组诗《读山海经》其十,称它为众所周知应不为过。旧本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首诗的第三句究竟是“形夭无千岁”还是“刑天舞干戚”,自从宋代曾纮与周必大产生争执以来,到今天这两种说法依然并存,并未达成共识。大致说来,除曾纮和周必大外,持“形夭无千岁”说者主要有何义门、汪洪度、马星翼、李延钰、周作人、郭沫若、杨树彬、王振泰、邓芳等,持“刑天舞干戚”说者主要有洪迈、朱熹、邱嘉穗、姚培谦、温汝能、陶澍、陈沆、姚永铭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纪之前,持“刑天舞干戚”说者无疑占上风,而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持“形夭无千岁”说者明显要更多一些。本文试从上下文义、句式、版本、校勘、“篇指一事”和组诗等六个方面对此论争加以综述。

一、上下文义

“形夭无千岁”这句诗和上下文语义到底连不连贯?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刑天舞干戚”说和“形夭无千岁”说之争的关键所在。毕竟曾纮正是因为“疑上下文义不相贯”改诗,而周必大恰恰以此诗“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续”为由加以反驳。曾纮说:“?形天无千岁,猛志固常在。?疑上下文义不甚相贯,遂取《山海经》参校,经中有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此句是刑天舞干戚,故与下句?猛志固常在?意旨相应。”在周必大的《二老堂诗话》中,他质问道:“又况末句云?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何预干戚之猛耶?”吴瞻泰曰:“吾友汪洪度之著记云:?形夭?句乃一篇点睛处,上下文未尝不贯,?填海?正须待?千岁?也。?志在?与?形夭?应,?故?字与?无?字应。掺入?刑天?,则第二句为不了语,第四句为无据语矣。若以?舞干戚?为?猛?,而衔木填海者其猛何如??化去?即承?形夭?,?徒设在昔心?,因?形夭?故也;?良辰讵可待?,暗与?无千岁?应。”马星翼曰:“言精卫无千岁之形,而有千岁之志,不但与下句协,并与上二句相贯。旧本不误。”李延钰曰:“余味此诗,只咏精卫一事,谓溺水夭死,形无千岁,衔石填海,猛志固在。上下文义,何尝不贯。”丁福保在《陶渊明诗笺注》中提出“形夭无千岁”与上下句

篇二:谈舜舞干戚

舜、刑天和执干戚以舞

作为学术论文,我认为应该是资料详实、佐证有力、逻辑严

密,多推断、少臆测;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下判断和作

结论。更不应该摸棱两可、前后抵牾。

最近拜读了《女书成源起析辨》(《汉字文化》2005年第4

期第57页)大作之后,觉得里面有许多东西和我以前学习的不

相吻合,是我以前学习不用功呢,还是书上编写错误?我抱着

一连串疑问去查阅了一些书籍,觉得好多书都是一种说法。为

此,特将自己的浅见说出来以便请教老师点拨。

一、恕笔者赘言,先摘录有关原句如下:

1、传说中造女书的女妃胡玉秀、盘巧、九斤姑娘都是江永

县上江圩乡铜山岭村人(既女书盛传之乡)??

2、由此可见,女妃也好,盘巧、女妃也好,都是汉人之女??

3、从女书创造的传说和流传情况看,女妃胡秀英、盘巧、

九斤姑娘皆为村姑,为民间女子。

4、女书笔画全有汉字变化而来,古湘南一带,共有四次大

的文化勃兴时期。

5、舜“执干戚以舞”使三苗归顺,同时流放四凶之一兜欢

(《尚书》及相关史料记载中是欢兜。)到这儿,还把不争气的

弟弟象放逐到有庳;后来,亲自到了湖南,为这里带来了礼仪

和韶乐。

二、关于文章里面的一些叙述,笔者觉得有些零乱和错漏。

1、第1句和第2句中的九斤姑娘和女妃是否指同一人,女

妃是否应换为九斤姑娘?

2、第1句和第3句中的胡玉秀和胡秀英是否指同一人,如

果是,第3句怎么突然出现胡秀英、盘巧和九斤姑娘?

3、其实,笔者并不懂女书,也不知道该文提到的这些传说

人物,只是无病呻吟罢了。我要说的是第四句中的关于舜的一

些资料。 文字多记载的是刑天“执干戚以舞”, 至于舜是怎样

和“执干戚以舞”联系起来的?

三、笔者不揣浅陋,现就提出的第三个观点谈谈知己的看

法。

1、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尚书﹒虞夏书﹒舜

典》。《今古文尚书全译》注释:崇山:《通典》:“沣阳县有崇山,

即放欢兜之所。”沣阳县故治在今湖北黄陂县南。黄陂县靠近武

汉与文中提到的湘南(湖南南部)不符。

2、刑天:《辞源》注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作形天, 《山

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晋陶潜《陶渊明集四﹒

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咏此事。

3、《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注释: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天帝争斗,被砍

去头颅,葬在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戚:斧。

5、《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没有提到舜执干戚以舞的事。

6、《庄子》里也没有提到舜执干戚以舞的事。

7、《中国神秘文化辞典》:刑天:古神名,由叫“刑天”和

“形天”。传说刑天是炎帝之臣,曾和蚩尤一样,力劝炎帝举兵

攻打黄帝复仇。后蚩尤战败被杀,他立志与黄帝决一雌雄??

又《路史.后纪三》云:“炎帝乃命刑天(邢)作扶犁之乐??”

8,尽管这么多史料都没有提到舜执干戚以舞的事,但笔者

还是不死心,继续查找相关书籍,在汉代成书的《淮南子》中

查找到了几条:

(1)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斤,执干戚而

舞之。《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

(2)舜执干戚而服有苗。《淮南子.卷十三.汜论训》

(3)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四、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文中叙述对象不明。一会胡玉秀,一会胡秀英;九斤姑娘和女妃混用;流放欢兜的地方是湖北的崇山,与湘南不符;当然兜欢应是欢兜。

2、至于文中提到的舜执干戚以舞的事,笔者认为是不可考也是不确切的事。

(1)、从成书的年代看:《淮南子》远远迟于《山海经》、《庄子》等。

(2)、《山海经》、《庄子》、《史记》、《管子》、《吕氏春秋》、《论衡》等这些书籍都未提及舜执干戚以舞的事,《淮南子》又在哪里引用的资料?在《韩非子》中提到过一次,《韩非子》不过是为了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没说明自己引用资料的出处。

相信作者也是费尽心机来撰写该文的,只不过时间仓促、史料缺乏。如果笔者说得不对,只当涂鸦而已。

附: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2)《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4)《中国神秘文化辞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2月第二次印刷)

(5)《淮南子》(电子图书)

(6)《山海经》

(7)《韩非子》

篇三: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1

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和赞扬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哀公很无奈。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一意孤行,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2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填空(6分)

10、①《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③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做的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乙 选做题

3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

4

“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2)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分)

(4) 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百年杨绛亦芳华

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学、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学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杨绛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

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或许是天意,她在等待一个人――钱钟书。

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机智幽默,侃侃而谈。两人一见如故,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

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并从此相携走过风风雨雨的一生。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是上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经历了这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是浓浓的书卷气。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如今,杨绛已是期颐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工作。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宣传一下作品。对此,杨绛谢绝出席。

5


刑天舞干戚》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49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