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药物史话读后感

药物史话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03 22:34:11 | 移动端:药物史话读后感

篇一:《中国廉政史话》读后感

《中国廉政史话》读后感

----夏雪莲 有人说过: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这些观点,充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从个人的生存的角度来说的。从大环境的发展角度来看,事业发展无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当前,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亘古未有的伟大的事业,需要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为之不断地付出心血和智慧,才能不断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每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学习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为了,而好读书、读好书就是学习的重点。医院党委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按照《关于组织开展第五届全省廉洁读书月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积极发动党员干部踊跃参加读书月活动。

在廉洁读书月活动期间,我阅读了廉政书籍《中国廉政史话》一书,通过阅读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我觉得该书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借鉴和参考作用。该书记载了上起国家制度出现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时间跨越五千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首先,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自从《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思想之后,历代进步思想家和比较开明的统治者都能坚持民本与爱民的思想传统,并在统治制度与政策的设计上有所体现。民本与爱民,既是中国廉政史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是如何处理德治与法治关系的经验。在中国政治史上,出现过德法并举、单纯法治、无为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较起来,还是儒法结合的“德法并举”模式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但就廉政而言,无论是“德法并举”还是“德本法用”理想,对于中国的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在中国廉政史上,御史监察制度虽然有人治之弊,但还是有正面作用。在此制度下,涌现了许多勇于、善于或巧于向君王进谏的清官廉吏。

第四,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

第五,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大凡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

以上有关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们中国廉政文化的宝贵财

富,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读完《中国廉政史话》,使我受益匪浅。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现时期,有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权力、金钱面前丧失原则,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职业道德原则的事情,违反了“九不准”,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把自己送入了监狱之门。我们要从《中国廉政史话》汲取精华,又要从反面教材中寻求教育,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律、自省,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读书修德、以德律己,廉政文化如一声警钟,敲醒每一个迷茫的党员,时时提醒我们,催人奋进,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把权和为官的心放在老百姓谋利益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欲望在自己身上膨胀为贪欲,才能保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化为长久行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握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提高自我,才能满怀激情,扬帆起航。

篇二:三国史话读后感

三国史话读后感

吕先生的三国史话是一本通俗读物,说是給当时的初中生科普用的,半言半白。 凭以前刻板印象,这些饱读诗书的老夫子都是因循守旧之辈,可吕先生的这本书,意义深邃,思想开明,思维开阔,60多年前的观点,至今依旧鲜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书一点也不厚,但里面提到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观点,对我来说已是困难,我的读后感目前来说只有两点:为曹操辩诬,读史的一些方法。

我们估量一个人懂不懂历史,往往以知道、记得史事的多少为标准,这自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过去的史事,总要今人细心去体会才会觉得有意义、有用处。光以记得多少来衡量,实也不能算懂得历史。阅读这本书,可以体会史家“说史”与演义体历史小说大不相同。

吕先生否定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事情和说法。他说:《演义》的前身是说书,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而且一种见解,不是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合,也决不会流行到如此之广,所以对魏武帝的不正当批评,我们只能认为是社会的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

吕思勉先生替曹操辩诬,重新给予极高的评价。“魏武帝的不肯有失臣节,我们看他己亥令之所言,勤勤恳恳,至于如此,就可见得他社会性的深厚了。”“历来的英雄,从没有如此坦白的。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这两位大人物(另一位指诸葛孔明)以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

吕先生的辩诬是否完全合理,评价是否过高,我不敢妄论。倒是吕先生的文章映出我对历史的无知。这将激励我以后的日子用心学习,充实自己。我也通过吕先生的的书了解到了三国演义与真正史书的不同。吕先生研究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将会给我以后的学习以极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为我的高中的历史学习上了第一课。

高一(5)郭启欣

篇三:《中国廉政史话》读后感

《中国廉政史话》读后感

一部《中国廉政史话》,揭示了中国历代王朝更选沉浮的规律:由廉而兴,因贪而亡。那么,为什么古代各朝都无法将廉政进行到底呢?它们又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

我们知道,古代皇权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甚至凌驾于监察和法律之上。所以古代的廉政建设,绝大部分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虽然有极个别皇帝出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或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或是对少数的清官的大力嘉奖,希望在整个封建官场形成廉洁奉公的从政风气。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能持续很久,一旦社会矛盾趋于缓和,国家财政收入大为提高时,身为大地主阶级的皇帝就会暴露出剥削者的本性。就拿唐玄宗李隆基来说,虽然在从政前期励精图治,节俭勤俭,政治清明廉洁,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但是晚年时期却自以为“天下晏然”,开始贪图享乐起来,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使得早期的反腐成果大打折扣。况且这些所谓圣主明君的继任者未必都像他们一样英明神武,假使皇位所传非人,如骄奢淫逸的隋炀帝、昏庸愚昧的宋徽宗等等,就会祸国殃民,甚至是亡国灭种。而此时百官则上行下效,佞人得宠,忠臣

遭贬,不正之风迅速蔓延开来。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统治者附属的监察机构根本无法对皇帝和权臣进行监督,甚至还有同流合污的可能!

与此类似,现在某些领导干部官僚作风极其严重,眼中毫无人民群众的利益。自视“能够独挡一面”,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头脑开始发热”,不愿意接受“派送单位和下派组织的监督”,最后是忘乎所以,贪欲洞开,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究其原因,首先是个人思想问题,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估价,没有摆正自己的位臵,把成绩和贡献作为一种“筹码”;其次是监督不力的原故,缺乏监督的权力是滋生腐败的土壤,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民主和法治,因为民主和法治的基础是分权而不是集权。也就是说,只有实现对国家权力的分解制衡,当权者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才能消除专权和人治的社会根基,真正做到民主和法律。

在古代,尽管刑法严苛,但其实都只是针对平民而言。对待特权者的态度就完全两样。封建王朝的法律中明文规定犯法者根据身份不同,可分别享有议、请、减、赎、官当、萌等各种“优惠政策”。犯罪的官员可以根据自身职位的高低,与皇帝关系的亲疏,以及自己的收入来和监察机构讨价还价,甚至连官员的亲戚也能因为权势而获得包庇。诚想,有如此荒谬的法律,又怎能长期保持一支廉洁高效的队伍

呢?相比之下,虽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些弊端,但仍在有些方面做的很不够。腐败分子的特权和关系网仍会对公正执法造成强烈的干扰。即使我国各项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也总是因为没有落实到基础而无法正常执行。如果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建立廉政之风,执法不公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八小时以内”勤政敬业,忠于职守,而在“八小时以外”却骄逸放纵、为所欲为。“八小时”以外的活动范围广泛,而组织监督的力量有限,鞭长莫及,难以管好。由于活动范围比较广,自由度比较大,表现就千差万别,如果失去监督,遇上适宜的“气候”,腐败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乘势而长。加实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不能拿权力去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更不能恃权勒索、为非作歹。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明确,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谋利益。

在古代封建官场的浊流中,也有如诸葛亮、海瑞、包拯等“清官”,他们深得老百姓的赞扬,名垂千古。他们并不是没有搞腐败的条件,而是将“清正致谦”作为自己的道德、约束和精神追求。但是这种方法在封建社会中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首先,清正致廉的内在动力是个人品质的不断升华,它的形成和维持主要不是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而是通过精

神力量的激励。但是对于一般官吏而言,能甘于清贫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在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面前,这种精神动力很容易被摧毁。故古往今来,能安贫乐道的官吏实在是屈指可数。尤其是在今天,由于改革大潮的负面影响,各级各部门官员的廉洁素质培养已成为头等大事。

从上述的正反例子中,使我感悟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所谓“有道德的人”,就是注重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一个有道德的人,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道德建设是一种精神食粮,也是领导干部经常审视自己的标准。

二、正确行驶手中职权。领导干部要“公”字当头,做到公正严明,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字当头,才会在群众中树立威信,才会有凝聚力、号召力。有些老一辈共产党人一生为国为民,不求回报,一心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清廉做官,踏实干事。

三、深化自身的服务意识。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技能,有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新思路、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药物史话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15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