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惊涛拍岸的人生
惊涛拍岸的人生
在泰国普吉的一座小岛上,我认识了一家餐馆的老板。 他们家店面很小,却在当地非常有名,专卖烤龙虾和椰子饭,味道不错。墙上贴满了顾客们的手写贴纸,有的写“龙虾真好吃”,有的向女朋友表白,还有的画一些稀奇古怪的画和文字??世界各地的语言都有。店名则叫“LOVE”(爱),听起来就温暖无比。 我们都很喜欢这里的店员,永远笑眯眯的,还经常过来问菜合不合口味。有时候来了坏脾气的客人也从不计较,送杯果汁就打发了。
我想他们应该是世界上生活得最轻松幸福的那类人,经济有保障,没有竞争压力,在如此美丽的小岛度日,心情愉悦,身体健康。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未经任何风浪的完美人生了。 有次我跟一位店员聊天,说起我的感受。他听过后却笑起来,指着店口的招牌问:“你知道这里为什么叫‘LOVE’吗?” “大约是为了纪念某段爱情?”我猜测。
他摇头:“你记得2004年印尼地震引发的东南亚大海啸吗?”
我当然记得。那场海啸死了几十万人,举世震惊。李连杰也险些遭难,回国后还因此成立了壹基金。
他说:“在那场海啸到来之前,我们的确像你形容的那样幸福。”
那场巨大的灾难突如其来,一夜之间吞没了他的房子和全部
财产,使他变得一无所有。许多亲友被海浪卷走再无音讯,连自己的命也是别人搭救回来的。那个时候,他孤零零地站在废墟之中,赤手空拳,身无长物,哭得像个傻瓜,绝望无比。
幸好,岛上的人互相施以援手,一起盖起房子,重新建了餐馆,他们悉心经营,辛苦工作,依然亏损了很久。好在害怕海啸的客人们在几年后陆续回到了这座岛上,人流渐渐多了起来,才开始盈利。老板给餐馆起名叫“LOVE”就是为了感恩那段经历。我听得唏嘘,然而故事并未完结。后来的某个夏天,我重回这座岛时,正遇上一次大规模海啸预警,地震级数与上次一模一样。尽管最后海啸未啸,仍然惊魂不已。我置身其中,更觉震撼与恐惧。
没想到海啸第二天,那家饭店便开门营业,我惊奇又不解,问店员难道不害怕吗?连续经历几次这样的心惊肉跳,为什么还愿意停留在这座小岛上?真的不要命了吗?
他的表情很平和,对我说:“LOVE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爱身边的人,更是爱着命运的安排。”上帝让他们重新活一次,不是让人学会畏惧,而要学会无畏。在经历生死之后,反而可以坦然安定地生活在这座小岛上。相信一切自然而然地到来,不害怕可能重来的危险,不再顾虑未来行向何方。
那是我以为的无忧无虑,却不知包容了多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篇二:三年级语文
篇三:沧海横流,惊涛拍岸。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
————观《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有感 “挂冲锋旗!兄弟们,捐躯卫国!今天就算是死也要撞沉吉野。”随着一声巨响,“致远”在炮火的硝烟中沉入大洋深处。一八九四年的黄海,波涛汹涌,大地震颤。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讲述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贫困落后,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受尽屈辱,迫使清朝开始“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军。整部影片以刘步蟾、邓世昌等一群壮志未酬,有着振兴中华海军梦想的青年学生为主。描述了北洋舰队的建立、辉煌和落败。在此期间,日本侵略的野心极具扩张,甲午海战一触即发。在甲午大海战中,北洋舰队奋力抵抗,却不敌多年来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邓世昌英勇就义,全片也随着他那富强的海军梦、那无悔的青春和满腔热血沉入海底。
梦的起点,掷地有声
故事的开篇是从1867年的福州船政学堂开始。一位洋人老师正在向同学们提出:“是谁曾把一个国家的海军比作人的双手?”的问题,台下一片寂静,无人能答。正巧,从广州千里迢迢而来的邓世昌前来报考,于是不自觉地回答了:“是彼得大帝。”却又匆匆鞠了一躬,表示歉意,将要转身的时候老师叫住了他,并让他为同学们讲解了这句话的由来。
此时的邓世昌还是一个充满海军梦的少年,然而却站在三尺讲
台之上,声色俱在的说着:“任何军统,如果只有陆军,那只有一只手,加上海军才会双臂齐全。”镜头一转,一位学监大人正在大加赞许邓世昌的入学文章。当问及邓世昌的看法时,邓世昌毫不掩饰地说:“国家应是百姓的国家、而不是朝廷的国家,欲忠于国家必须保卫国家尊严,不被侵略。可我大清长年不思进取,只恐未来海上炮响之时,即是我大清灭亡之日。”回想一百年前的甲午年,这句话竟真的成为现实。而这历史长河的动荡也随着邓世昌的梦慢慢展开。
看过这一段,我心生感慨:现在的很多人还不及一个年幼的邓世昌。他知道什么是“礼貌”,在打扰到课堂秩序时,能更很好地道歉。在我看来,礼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能很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除此之外,在大多数人的小时候都没有像邓世昌那样具有深刻的见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从小时候的教育比之古人竟然差了很多。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反思,我们有多久没有认真地去思考了?我们儿时的梦想,如今是否掷地润无声了?
耳畔回响,那强国的梦
几年之后,刘步蟾等人奉命前去欧洲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临别之时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付七万里长途,别父母祖国之邦,奋然无悔。”那时年少的他们,就是整个国家的命运,他们的强大必将是日后海军的强大。他们深知这样的道理,因此无怨无悔,远离祖国之邦。
再看如今的中国,俨然不再是当时的模样,每一位国人都在为国
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向刘步蟾他们学习,扛起国家之未来,将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去努力实现。有时漫步在校园里、沉浸在图书管里、留恋在历史的遗址中,我总会去思考,思考中华民族的富强该如何去实现。总会有那么个声音告诫我:“定当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定当为中华民族之富强而努力奋斗。”总会在这个时候默默心痛,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多少同胞还能时刻谨记居安思危的道理。还能为了祖国的命运奋斗终生。尽管这写起来让人觉得有些过火,但是我时刻不敢忘记。
为此,心痛。
那梦,时刻萦绕在耳边。
梦碎大海,沧海横流
1894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海军实力大大提升,而大清朝野贪污腐败,为慈禧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苛扣海军军费,十年时间未添一艘新舰,舰制老旧,炮弹所剩无几,兵员涣散。终于在日本侵略野心的扩张下,甲午大海战瞬间爆发。此时的刘步蟾、邓世昌早已对大清失去了信心,而最可笑的是“致远”舰长邓世昌是北洋舰队唯一一个不嫖娼、不贪私的舰长。在硝烟的弥漫下,邓世昌奋勇的站在“致远”上,满舵冲向“吉野”,然而力量悬殊,在炮火下“致远”被轰而沉。与此同时,那一个个年轻时的面庞闪过他的脑海,那时他们曾信誓旦旦、那时他们风华正茂、那时他们有着同样的梦想,可惜面对这样的政府统治,他们的梦想或许早已成为奢望。那梦,也破碎于大海。
随着北洋舰队的覆灭,曾经风光一时的总理大臣李鸿章,只能屈辱地站在黄海之畔,发出:“一千八百里江山‘千古骂名’的哀叹了。”
影片的尾声,告诉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在悲叹中,悄然而止。
惊涛拍岸,百年回首
惊涛拍岸,唏嘘不止。看完这部影片,我被一种来自灵魂的力量深深震撼着,那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对祖国的挚爱。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前进,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生命。
“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提督丁汝昌,撕毁日军的劝降书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管带刘步蟾信念坚定,一位位英勇的士兵……他们与敌人猛烈对抗,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一百多年前的战争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至今还隐隐作痛。但是那些爱国将士,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一百年后的今天,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但是,联想现实,中国的海军俨然变得强大。
对比与一百年前,同样是一片海域,作为一名华夏儿女,如何不令人激动万分!
感谢《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这部能够涤荡我们灵魂的影片,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的再现,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思想上重新有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