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左传名篇赏析

左传名篇赏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09 22:31:20 | 移动端:左传名篇赏析

篇一:《左传》选读

第三课时 《左传》选读

教学目标:

1、对《左传》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左传》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2.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3.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

《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二、关于《左传》中的经典诵读

【原文】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

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干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川)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作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我们这些做官的(赖

之)!”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

⑴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⑵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

⑶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

⑸何为:干什么?

⑹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游:闲逛。焉:相当于“于之”。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

⑼作威;摆出威风。防:堵住

⑽遽:很快,迅速。

⑾防:堵塞。川:河流。

⑿道:同“导”,疏通,引导。

⒀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药:用如动词,以??为药。之:指郑人的议论。

⒁今而后:从今以后。信: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⒃二三:这些,这几位。

⒄仲尼:孔子的字。是:这。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

【赏析】子产不毁乡校是左传中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它体现了作为政治家的子产鲜明的民本思想。自古对待公众的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如同周厉王那样,用高压手段禁止百姓议论时政;一种是像子产这样,善于把握和引导。所以当子产阐述了不废除乡校的理由后,然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三、成语名言积累: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篇二:历代名篇

中国历代名句名篇300

一、中国历代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有位美貌君子)好像切磋过的骨器象牙一般,又似琢磨过的翠玉奇石一般。

现比喻共同商讨,互相砥砺。

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

(她)送我一个木桃,我回报美玉琼瑶。

现有成语“投木报琼”,引申谓对别人的深厚情谊予以酬报。

*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晦暗如长夜,鸡鸣声声不停歇。

现比喻险恶处境中不改变气节操守。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野鹿鸣,来食野中苹。我有众嘉宾,弹瑟又吹笙。

5.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常棣》

兄弟在家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能共同抵御。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舝》

人君要像高山一样,臣下只可仰望、揣度,却不能穷极其底蕴。

现比喻对崇高品德的仰慕。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借助别的山上头的石头,可用来琢磨玉器。意为别国的贤才可作为本国的辅佐者。现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一般多指朋友。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地度日,犹如站在深渊边,又如脚下踩薄冰。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诗经·小雅·伐木》

鸟儿飞出幽谷,栖居乔木高枝上。

现有成语“出谷迁乔”,用为对人迁居的贺词。

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事情)无不有个开头,但很少能有个终了。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舜典》

诗可以表达人的心志,歌可以吟咏人的心声,声调按照咏唱的节奏,音律应与声调相谐调。

1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宫之齐谏假道(僖公五年)》

人的面颊紧贴着牙床骨,就像车旁的夹木紧靠着车身,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个邻国间)利害关系十分密切。

*13.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古人认为,鬼神闻到了香气就是享用了祭品。

并不是祭祀的黍稷散发很远的香气,有显著的德行才芬香远播。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皮都不存在了,毛还依附在哪儿?比喻事物失其根本,则将处于无所着落之境。

15.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美好的品德。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凡是人,谁会没有过错?犯了错能改正,没有任何善事能比这个更大了。

*17.立德立功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缩略。

主张人最可贵在于树立德业,其次是建树功绩,再次是著书立说。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说话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论语·学而》

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往,要说话算数,守信用。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就能在社会上自立;四十岁时就能明辨是非而不迷惑;五十岁时就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话就能分辨真假是非;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2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另解:“知道”的道理)。

2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

2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2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

治长》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做的事;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做的事。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治长》

3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质朴超过文采,就有些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有些虚浮。文和质互相谐调、比例均称,这样之后才是个君子。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把它当作快乐的人。

3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聪明人喜好水,仁人喜好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3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34.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教导学生),如果不到他苦苦思索而又想不通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诱导他。提出一角为例,但学习者不能推知其余三个角如何,那就不再教他了。意谓教师要在学生动了脑筋而问题不得解决之时再行启发;学生应善于类推,由此知彼。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3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孔子丝毫没有四种毛病:他不凭空揣测,不全盘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正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3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三军:古代军队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这里统称军队。匹夫:平民百姓。夺:指强迫改变。 一国军队的统帅是可以夺取的,但是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强迫他改变。

4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到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叶)是最后凋落的。

4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聪明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4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恶事,小人与此相反。

4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

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名分不正,说出话来就不顺;话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失去了秩序;礼乐失去了秩序,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就会使老百姓无所适从。

4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46.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不能:没有能力。

4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不肯苟全生命而损害仁义,而宁肯牺牲生命成全仁义。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利工具。

5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那么就会有近期的忧患。

5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就称作真正的过错。

52.子口:“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面对合乎仁义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53.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无论哪一类人,我都可以给他以教育。

54.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百姓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5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尚:崇尚。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之间的感情交往是双向的,是平等的;否则,便违背了礼仪的基本要求。

5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通过学习,然后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通过教学,然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疑难问题。

5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独自一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浅薄,见闻狭小。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玉石不经琢磨,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可能懂得事理。

59.好学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喜好学习,就接近于智慧;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

6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做事预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6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札记·中庸》

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62.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

君子在开始时就谨慎从事,哪怕相差仅一丝一毫,也会错得千里之遥。

*6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礼记·聘义》

玉的瑕疵掩盖不了固有的光泽,玉的光泽也掩盖不了自身的瑕疵。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

张、弛:弓上弦叫张,卸下弦叫弛,比喻严和宽。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宽严相济,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

*65.闻过则喜,闻善则拜。 《孟子·公孙丑上》

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就感到高兴;听到有教益的话,他就拜服。(原文为:“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6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6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成方形和圆形。比喻对人要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合乎标准的人才。

6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有品德修养的人,是没有失去天真纯洁的童心的人。

6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

70.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学问之道没有别的,把那丢失了的(善)心找回来就够了。

7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达:通达,一般指仕途通达。困窘时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得志时要广使天下受利。

7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创造了一个可以产生任何事物的基本因素;)这个基本因素由一个变为两个,产生了天和地;由两个生成三个,产生了可以养育万物的自然环境;由天、地和可以养育万物的自然环境而产生了天下万物。

7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祸是因为有福的存在它才得以存在,福里面隐藏着祸。

7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第六十三章

天下的大事必定由细小之事积淀而成。

7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篇三:阅读欣赏

《阅读和欣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1961年5月正式开办。常听这个节目,奉其为不见面的文学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名”: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广播。中国古典文学的赏析,撰稿人是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如叶圣陶、臧克家、萧涤非、吴小如、周汝昌等等,介绍的作品是历代诗文词曲的名篇,如李白、杜甫,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等,播音员是声名赫赫的齐越、夏青、田、潘捷等等。这样的“三名”相融相合的广播节目,能不招人听吗?听这样的广播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时而积,经世而淀,博大深厚。仅从文学方面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浩如烟海,光芒万丈。作为后人怎样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别的姑且不说,从文字上弄懂弄通就是第一关。拿在手里看不懂,不也还是咫尺天涯吗?社会、语言、思维、心智、情感等等,毕竟沧海桑田,变化太大,差异甚远,因而障碍重重。这就需要有桥,跨越千百年时空沟堑,联系古今。《阅读和欣赏》节目做的就是这类工作,而且做得扎扎实实,做得让人信赖。这个节目在“**********”中被当作毒草铲掉了。但是,十年****刚结束,1978年7月就在人们的呼唤声中恢复播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以至国家领导人,海外广播电台和学人,纷纷索要文稿和录音。大家像老朋友一样欢迎《阅读和欣赏》节目,那份痴情,就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

话又说回来,《阅读和欣赏》这样的广播节目其实是很难办的。一头是古典,一头是现代,要沟通谈何容易?一方面,要确保科学性,原意不能走样;再一方面,要给予现代的阐发,让今天的人能听明白。就以文字古译今来说,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学,怎么能够做到“信”、“达”、雅”?《阅读和欣赏》节目的编写者们,至少要做两个“转化”工作。第一个“转化”是解读古人,先要把握先贤大作的意思,同时转化成今天的思维和表达的符号;第二个“转化”是沟通听众,把上一个转化的成果,进而转化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宜于口头表达的广播语言。这两个“转化”,又要传达原作品的意蕴主旨、风骨神韵,又要贯通古今、雅俗共赏。这真是需要洗沙淘金、千锤百炼的功夫。《阅读和欣赏》节目的几代人,多少冬去春来,就是这样工作着,不贪虚华,不求热闹,辛勤地有时甚至是甘于冷清地工作着。已故大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名为《桥》。诗中说:“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阅读和欣赏》

【目录】


左传名篇赏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54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