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国民党治军口号

国民党治军口号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10 11:56:37 | 移动端:国民党治军口号

篇一:尔雅军事理论答案

中国国防史——秦至两晋南北朝

1关于国防的基本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多种斗争形势的角逐 战争潜力的转化 数量建设的方向 综合国力的抗衡

2“变法图强,改革军制;奖赏军功,百家论兵。”这指的是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国防?(A) 先秦时期 明朝时期 元朝时期 清朝时期

3美国的国防属于(B)。 自卫型 扩张型 联盟型 中立型

4和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国防政策。(√)

1中国国防史——隋朝至元代

“火箭火枪,首开先河”的是(C)。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代2

“三伐高丽”的是历史上哪一位皇帝?(B)

汉武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明高宗3

拿破仑1811年进军莫斯科的时候,消灭了俄军主力,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1中国国防史——明清之衰

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C)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2

“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这句话出自(B)。

托尔斯泰

马克思

伏尔泰

斯大林 ×)

3将中西对照,可以说康熙大帝是封建主义的落日余晖,而凯撒大帝是资本主义的冉冉朝阳。(×)

1纵观元代中国版图,下列哪一项不在元代版图范围内?(C)

里海

黑海

尼罗河

贝加尔湖 中国国防史——近代 2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正式确立的三步走战略不包括(C)。

占领台湾

占领朝鲜

占领欧洲

占领中国 3俄罗斯曾经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 4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对教育的重视。(√)

11978年至今,中国对外发生的战争是(C)。

抗美援朝

珍宝岛战争

对越自卫反击战

海湾战争 中国现代国防与国防战略 2世界各国国防战略的基本模式,下列对应错误的选项是(D)。

前苏联:抑民重军

美国:以军带民

日本:先富国后强兵

西欧:寓军于民 3抗日的主力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下列说法不符合实情的是(D)。

国民党没有正确的抗日纲领

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全面抗战

国民党假抗战,真反共,随时准备与日本谈判、投降

国民党与共产党针锋相对,重心都不在抗战 4纵观中国国防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富国应该先弱兵,应减少军费解决支持经济发展

国防服从于政治,服务于政治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国防战略指导方针的积极与否,是决定国防能否真正强大起来的关键

1中国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C)。

七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十二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国防立法与各国国防力量

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五月的第三个星期五 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的规定,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B)。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依法履行国防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3宪法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育大纲。(×) 4根据《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全民国防教育可以根据地方特殊性采用符合地方特色的教

1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提到的“两个强盗的故事”指的是(D)。

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

太平洋战争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武装力量 2关于中国民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中国民兵初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兵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民兵组织已由单一的步兵发展成为包括专业技术分队在内的基干民兵队伍。 民兵组织的存在对中国政府有一定的威胁。 3中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还比较薄弱,中国在社会与军事领域均是网络攻击的受害者。(√) 4武装力量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各种武装组织的统称。其最高统帅,通常由国家或政治集团最高领导人担任。(√)

2.1 军事思想概述 1关于军事思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军事思想的本质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

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

军事思想超越了阶级、时代,不能继承。 2关于军事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是在奴隶社会。

军事思想在封建时代获得了飞跃性发展。

资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之后,军事思想获得巨大发展。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孙子兵法》是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 4希罗多德是古希腊军事思想的卓越代表,他的《长征记》被誉为古希腊的第一部兵书。(×)

2.2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先秦到唐五代

1

关于军事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军事思想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作为自己的发展前提。

军事思想的进步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军事对抗军事竞赛中产生飞跃。

军事思想以科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与时俱进。 2“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句话出自(B)。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A)。

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

西周统治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时期 4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使军事思想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2.3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宋至清前期 1齐国的四姓之乱的“四姓”不包括(C)。

田氏

鲍氏

韩氏

栾氏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及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不包括(D)。 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

秦至唐、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宋至清前期的军事思想

清末民初的军事思想 3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的特点不包括(D)。

突袭快速

大范围大规模的无后方骑兵征战

军民军政合一

出奇制胜 4在历史上,尉缭子对孙武的评价颇高,“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3.1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定义和特色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C)。

实事求是

为人民服务

与时俱进

实践经验

2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不包括(D)。

辽沈战役

淮海战争

平津战役

京沪战役 3毛泽东认为自己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战事是四渡赤水和解放战争。(√) 4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哲学色彩的根本点是实事求是。(√)

3.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的代表作是(A)。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论持久战》

C、《井冈山的斗争》

D、《论十大关系》 2抗战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建立,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不包括(D)。

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B、《论持久战》

C、《论联合政府》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毛泽东军事思想取得新发展是在建国以后,确立了向国防科技尖端发展的战略。(√)

3.3 毛泽东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尉缭子说“兵者,以武为职,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文”指的是(D)。 文学

文章

规则

政治

2唯心主义对战争起源问题的观点不包括(D)。

心理决定战争论

自然主义战争论

宗教战争论

资源战争论

3毛泽东的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是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3.4 毛泽东军事思想视野下的全球局势

篇二:部队标语

1、红:科学统筹 以人为本 依法指导 突出重点 创新

发展

蓝:保密是永恒的战斗力 泄密是失败的导火索

2、红: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确保部队全面建设的正确方向

蓝:忠于党 忠于社会主义 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3、红:扎实打基础 科学搞建设

蓝:科学兴训 依法治训

4、红:按纲施训 科学组训 依法治训

蓝:反渗透 反心战 反策反 反窃密

5、红:重事业 强素质 树形象

蓝:以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 加强基层党组织

建设

6、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推动基层建设

全面进步

蓝: 仗可以千日不打 兵不能一日不练

7、红:严格纪律 用好纲要依法治军 从严治军 蓝:严守政治纪律 确保纯洁稳定

8、红:勇于创新 科学决策 求真务实 创建和谐 蓝: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 保守秘密 在于细节

9、红:严格要求 坚持标准 切实提高按纲抓建能力 蓝:发扬我军传统锻造精锐之师

10、红:创新思路抓建设 更新观念促发展

蓝:建设信息化部队 打赢信息化战争

11、红:百善文明为先 万思安全是重

蓝:立足岗位做奉献 创先争优当先锋

12、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要求 打牢理想信念基础 蓝:树牢安全意识 落实安全制度 消除安全隐患

13、红: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蓝:讲党性 重品行 作表率

14、红: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蓝:真打实备 真抓实练 真建实用

15、红:常紧安全弦 常念安全经 常敲安全钟 常想安

全事

蓝:扬我军威铸我军魂

16、红:筑牢思想防火墙 过好安全保密关

蓝:永葆先进本色 争当打赢先锋

17、红: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蓝:奉献不为荣誉 荣誉源自奉献

18、红:以崇尚科学为荣

蓝: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19、红:以辛勤劳动为荣

蓝:紧贴实战

20、红:以诚实守信为荣

蓝:推动科学发展做模范

21、红:居安思危

蓝:艰苦创业打基础

22、红:坚持党的宗旨

蓝:勇于创新

23、红:献身使命站排头

蓝:讲党性

24、红:严格落实基层建设纲要

蓝:提高素质葆先进

25、红:紧贴实战

蓝:构建和谐社会

26、红:争创先进连队

蓝:把完成重大任务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

27、红:熟练手中武器

蓝:枪听我的话

28、红:强化政治忧患

蓝: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

29、红:勤于学习

蓝:树牢军魂意识 以愚昧无知为耻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以好逸恶劳为耻 突出对抗从难从严 科技兴训以背信弃义为耻履行使命任务当先锋思责有备 有备无患科学创新谋发展 增强党的观念 发扬优良传统敢挑重担 冲锋在前 无私奉献打赢路上当尖兵 比奉献 树形象 促发展提高基层建设层次增强本领促发展 突出对抗 从难从严 科技兴训建设平安军营争当优秀士兵 观的熔炉 苦练专业技能我听党的话忠诚履行使命不懈怠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坚决听党指挥不动摇

30、红:强化战斗精神 提高打赢能力

蓝:忠诚于党 热爱人民 报效国家 献身使命 崇尚荣

31、红:筑牢安全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

蓝:无形战线 无名英雄 无私奉献 无尚荣誉

32、红:人在苦中练 刀在石上磨

蓝:小事 琐事 两个经常是大事

33、红:以服务人民为荣

蓝:一不怕苦

34、红: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蓝:安全工作

35、红:提高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蓝:严格要求

36、红:坚定理想信念

蓝:安全重担重任挑

37、红:高举旗帜

蓝:筑坚强堡垒

38、红: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

蓝:听党指挥

39、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蓝:学习先进

40、红:增强创先争优意识在完成任务中当先锋打头阵 蓝:创建基层坚强堡垒

41、红:带头学习提高

蓝:带头爱岗敬业

42、红:创先争优

蓝:带头弘扬正气

43、红:理想是前进的双翼

蓝: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以背离人民为耻二不怕死深入学习贯彻胡主席指示要求始于忧 行于责 在于防 成于建 稳于恒学习实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坚持标准 切实提高按纲抓建能力忠实履行使命人人指上有指标听党指挥树先锋形象 促科学发展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推动大队建设科学发展 崇尚先进 争当先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 带头践行宗旨带头遵纪守法永葆先进带头作好表率志向是奋斗的动力信念是事业的火炬

44、红: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蓝:穿上军装为祖国献身 手握钢枪为祖国奉献

45、红:立足平凡岗位 当好普通一兵 尽好自己职责 蓝:军营是一片沃土 军营是一座熔炉

46、红:爱党忠诚 爱国奉献 爱军精武 爱岗敬业 蓝:学习是基础 运用是根本 创新是灵魂

47、红:不怕百战失利 就怕灰心丧气

蓝:宁要实实在在的第二

48、红:平时多流汗

蓝:热血洒疆场

49、红:信念坚定

蓝:宁可备而不战

50、红:胸怀祖国

蓝:政治合格

51、红:天下兴亡

蓝:帮助战友要无私

52、红:日日走能行千里

蓝:学习思考出智慧

不要弄虚作假的第一 战时少流血青春献祖国勇敢顽强 临危不惧 不可战而无备 肩挑责任 无私奉献 军事过硬 作风优良 纪律严明 保障有力 匹夫有责接受帮助要坦然时时学能破万卷工作劳动有收获

篇三:辛亥,从革命党到国民党-2

辛亥,从革命党到国民党

解读孙中山不彻底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

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

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

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

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

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

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

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

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这是百度上对“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的标准介绍。

肇始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终结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并深刻改变了之后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命运。但仅仅靠这样一个标准的教科书式的介绍我们很难解答一些萦绕在我们心头的疑问:

看似庞然大物的满清怎么就会这样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革命党、立宪派、会党、新军军官、旧官僚纷纷宣称自己是革命派并继而掌握了革命后的实际权力。谁才是真的革命者?

继承了同盟会衣钵,有着“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巨大声誉的国民党为何会如此迅速的腐化堕落,即使挟抗战胜利的声威也不过如回光返照一般转眼间灰飞烟灭。最终只能逃到台湾岛上苟延残喘至今?

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不管是枭雄、伟人还是独裁者,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为什么最终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天下并带领中国真正的站起来了?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读其纽带就在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了解这段上承晚清70年之余晖,下接民国30年命脉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到解读问题的脉络与线索。

说起辛亥革命我们会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不是发生于辛亥年也必然会在之后的某一年。但说到武昌起义则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偶然。它偶然到同盟会根本就没做好起义的准备,也没料到起义会成功,更没料到武昌城头的枪声居然就成了满清朝廷的丧钟。而且不仅仅是同盟会没料到,清政府也没料到,当时驻华的各国公使团也没料到。这声枪响不仅敲响了清廷的丧钟,也震碎了包括朝廷大员、革命领袖和“洋大人”在内一干大人物的眼镜。

我想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我们解读辛亥年的那场以武昌城头枪声为发端的并不彻底的革命运动是不无裨益的。有这样一条线索可供参考: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皇族内阁-铁路国有-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一般是指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满清朝廷在巨大的压力下,在朝野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的影响下以新成立的“督办政务处”推动并实行的新政。我们在清末民初史料中看到的发展工商、编练新军、废除科举等措施都是肇始于此。客观的讲新政对满清朝廷缓和政治矛盾、积蓄财政结余等诸多方面都有促进。辛亥革命后各地起义的“革命者”能快速扩充人马与其抢下的藩库中白花花的银子有很大关系。

新政一个很大的作用是促进了士绅阶层的扩大与发展。随着士绅阶层对外接触的增加以及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越来越要求增加政治话语权、限制皇权。于是“预备立宪”出现了。清政府为了稳住国内要求立宪的士绅阶层(史称立宪派)以对付要求共和的革命党,终于承诺将实行宪政。在当时那是个很了不得的大事情。不过为了拖延时日苟延残喘,“预备立宪”就出现了。所谓“预备立宪”就是同意最终实行宪政,但因为各方面还没准备好所以需要9年的筹备期,而不能马上施行大家希望的宪政。

应该说立宪派对于“预备立宪”有很大的期望,也希望朝廷说话算数。可不幸的是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先后离世,正当朝野上下翘首以盼的时候。继任的满清权贵完全不懂政治一味的蛮干,弄了个“皇族内阁”。所谓“皇族内阁”顾名思义就是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中绝大多数是满人,仅有4名汉人大臣。这下舆论大哗,朝野士绅对朝廷深感失望。

就在大家对朝廷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自以为掌握了政治大权的满清权贵们又走了一步臭棋。他们为了攫取私人利益同时献媚与列强,又发布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公然动用国家权力来剥夺商民的私有财产。有名的四川保路运动就是这一政策的后果之一。如果说萨拉热窝的枪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的话,那铁路国有政策就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我们看从清末新政的回光返照到后来一步步走向灭亡,满清朝廷其实已经给自己挖好了坟墓。当其时,任何人或组织只要稍稍一推这个朝廷就会走向终结。即使不是在辛亥年,也会在其后的某一年。没有武昌城头的那一枪,也会由别的什么事件来引塌满清朝廷这条多米诺骨牌。这是历史的必然!

那为什么又说武昌起义是一个偶然呢?是的,确实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不仅仅是因为起义的革命党其实根本没做好准备。也因为在这之前革命党的起义、暗杀、爆炸真不知道搞了多少次,可就没一次是成功的。而且就在1910年10月10日这次起义之前的9月24日也是在武昌的新军里就有一次起义。只是很快就被镇压了,连朵浪花都没翻起来。而10月10日的这次也是在很偶然、很匆忙、完全没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发动的。不同的是这次侥幸成功了,于是有了辛亥革命,有了后来民国的“双十节”国庆。

前面讲了满清是如何的自掘坟墓。现在再讲讲革命党那边的情况。大家就知道武昌起义来的多么偶然,辛亥年的革命能成功是多么的侥幸。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同盟会到国民党;从组织反清到1927年终于执政,再到1949年败走台湾。自始至终都没有实现其最初的建立共和制的纲领,而且在组织建设、民众动员和政治纲领上问题多多,并没有真正解决困扰中国的实际问题。这点从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辛亥革命虽然以具有现代意识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革命纲领,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其中的多数人只是刚刚开始摆脱士大夫传统的影响,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他们仅仅以松散的革命组织,对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有组织力量,进行革命的政治动员。作为中国现代化所必须的经济体制的改造,辛亥革命一代人,只是希望在政治革命后从上而下地进行和平的改良,不具有暴力革命的性质。孙中山以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辛亥革命不能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利益动员来支持其政治革命。这是一个时代的认识问题。在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和国民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动员模式和组织形式。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国民党在大革命时期及执政后的政策,是导致国民党1949年失败的基本原因。以下试着做点分析:

一、 革命党的政治动员 孙中山革命的基本政治目标就是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但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只是国内政治动员的口号。 “排满革命”被标上现代的“民族主义”理论概念,事实上只是一个政治动员的切入点。

当时,在传统社会中一贯保守的士大夫在接受了新思想以后,也转向了革命。但是中国社会的启蒙,是在救亡的激发下开展的。新的社会经济生活对先进分子虽然有启迪作用,但先进分子不是在新旧经济的社会冲突过程中涌现出来的。

1900年之后,在海外留学的先进分子成了革命的骨干。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和理论的研究很有限,对中国社会本身的矛盾也缺乏认识。从士大夫转化而来的革命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共和的真谛。只是因为满族亲贵控制的清王朝已经十分腐朽,才使先进分子产生了实现共和制机会的错觉。因此,他们在事实上还不能摆脱传统社会关系的羁縻时,却模糊地接受了共和制的政治理念,误以为实现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属于开辟时代的辛亥革命党人,不仅在客观上找不到共和制的社会基础,而且,他们自身的素质,还难以摆脱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就难以找到社会改造的动员对象。

二、 和平改革的经济政策

具有现代理论知识的孙中山,自以为经济体制的变革,不需要进行社会动员。既然政治体制的变革,只需要简单的社会动员就可以完成,社会革命可以和平地有序地进行。

孙中山最后确定的民生主义,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施国家社会主义政策,推动工业化建设。对于土地制度,即“平均地权”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抑制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工业化开辟道路,而不是直接调节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因此,他的纲领主要是政治动员,而没有利益(经济)动员。革命对

谁有利?革命过程中谁能得到实际利益?会引起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些都只有一些粗糙的理论性的假设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孙中山虽然是一位革命者,但事实上从经济体制改革来说,他实际上不是一个革命者。在这方面,充分反映了第一代改革者书生气还很重,对中国的社会关系的认识还很浅薄,单纯的理论推理,提不出成熟的可行的变革方案。他们不了解革命和改革都需要调度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有社会力量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的一纸命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仅仅依靠少数人士的努力,也无法使改良获得成功。同时也说明,第一代改革者,从根本上说,还没有决心改造现存的社会经济秩序。

结果,无论是改良还是革命,都无法应付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三、 中国的藩镇传统和辛亥革命的军事后果 在中国二千多年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体制下,王朝的更替形成一个传统,并深入人们的观念之中。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国藩从地方上崛起组建的湘军,成了清军主力,采取了“兵归将有”的私兵制度,正在解体中的清王朝出现了外重内轻之势。

辛亥革命中出现了新的形势。士大夫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在知识更新的视野下,在清王朝腐朽必倒的政治局面下,以西方现代政治体制为理想目标,独自走上了暴力革命的道路。但当时并没有出现群众暴动的客观形势,他们动员的社会力量不足以达到建立新政权的目的。袁世凯继承了曾国藩、李鸿章以来的私兵制度,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唯一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

孙中山以其现代知识和过人魅力,成为革命的领袖。但是,孙中山作为在华侨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领袖,对中国社会的私兵制度缺乏充分的认识。根据中国的传统,在缺乏社会动员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军队,不可避免地出现军阀化倾向,只忠于军事领袖。

1924年之后,国共合作,学习苏联,开办黄埔军校,建立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制度,组建的国民革命军也号称党军。但国民党并没有真正学会以党治军。国共分裂,南京政府成立后,黄埔系就成了蒋介石的部队,服从蒋介石的指挥,构成所谓嫡系部队。蒋介石无论担任什么名义,甚或下野,他都能控制这支部队,而对其他部队,都无法直接指挥,必须同其将领在政治上协调,建立政治同盟,才能为己所用。私兵制度在北洋—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下是难以改变的,蒋介石始终未能达到削平群雄、重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目的(退到台湾后除外)。

从根本上说,私兵制度不是革命造成的,而是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腐朽解体的恶果。即使清王朝不倒,根据中国社会的传统,同样会走上地方割据的道路,如唐朝的藩镇一般。如何重建中央集权制度,始终是中国社会王朝更新运动的严重问题。

四、 国民党动员模式的保守化

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的权威地位失落,社会分崩离析。现代民主观念也从士大夫阶层向下层推延,这就推动了基层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

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也开始在工人阶级中展开工作,对于五四运动发展为六三运动,起了重要的动员作用。当然,国民党并不赞成劳资对抗。政治体制变革的革命性(暴力)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非革命性(非暴力),仍然是孙中山——国民党社会变革路线的基本矛盾。

孙中山虽然接受了“扶助农工的”政策,明确声明“耕者有其田”的改革目标,但是,国民党的动员方式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他对左翼学生运动也持批评的态度。孙中山以其对革命目标的真诚和个人权威,维系着国共合作,平衡着左右两翼的关系。但国民党中既很少人真正明白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方针只能依靠左右两翼的暂时平衡才能维持。

国民党未能以群众动员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力量,国民党的推进,往往采取了招降纳叛的方式,革命的水准迅速下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内战中屡战屡败,希望进行“戡乱”总动员,以挽救失败的命运,但是,又能动员谁呢?国民党的土地改革协会理事长萧铮坦白地说:“我们二十年来的政治基础,是建筑在地主身上的。”国民党的动员也就只能归于失败。

中国国民党人,许多人经过了辛亥革命、1924——27年的大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他们也曾是艰难缔造过来的一代人,但最终遭到失败。中国国民党的失败,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有待于研究,但作为国民党的骨干,他们是第一代从事现代社会体制变革的人,他们在青年时期参加了辛亥革命。作为历史运动中的一代人,他们是刚刚开始摆脱士大夫思维模式的一代人,还难以把握到中国社会变革脉搏。然而,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动员模式在辛亥革命之中实际上已经定型化,“老革命”适应不了“新革命”,向现代化方向前进的区区成就,满足不了中国社会前进的要求,这是中国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复杂的矛盾运动中被历史淘汰的一个基本原因。

因此我们无数次的说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从国民党的辉煌登台到安然离场,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的潮流中一个政党、一个执政党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全心全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始终屹立不倒。这点对当前的党建工作和研究更加具有启示意义!

部分资料来源:朱宗震,《辛亥革命的动员模式和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命运》


国民党治军口号》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662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