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课程的考试答案

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课程的考试答案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0-19 17:04:54 | 移动端: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课程的考试答案

篇一: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2

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

前 言

我们研究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主要还是为我们自己提供一些依据性的东西。我们在开展对外传播的时候,开展外宣的时候,我们要了解外部的舆论环境,如何针对这种舆论环境,来更好的开展我们宣传活动。

那简单介绍一下我这个研究的情况,之后我想就集中到我们讲座的内容上,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

我准备讲四个问题:

第一、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我们来看一看西方媒体整体上对中国的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尤其是最近这些年。

第二、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个我着重从西方的角度,从国外的角度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三、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影响因素分析。这是从我们国内的角度,作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管理者,政府方面在对外报道、外宣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包括对我们的媒体做一个分析。

最后,就是对我所讲的内容的小结。

第一章 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

根据我们的分析,也是受国务院新闻办的委托,从2008年开始对国外的几家主流媒体,主要是报刊,包括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做了三年多每天的跟踪分析的研判。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反映在我今天的这个讲解过程当中。

那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从我本人的感觉来讲,有一个总体评价:报道量少,负面报道多。

第一节 报道量少

这个情况有所改变,尤其是2008年我们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引起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他们也做了大量的报道,应该来讲报道的总体数量在增加,但是据我们了解、观察,从整体上看,国外民众包括媒体,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偏少。

我这里举个例子,前不久国内有一家著名媒体的代表团到瑞典去访问,他们就访问了瑞典最大的一家报纸,在当地很有影响的《每日新闻》。

瑞典这个报纸派出了所有对华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其中一位是撰写对华报道评论最多的一个名记者,叫佩尔·阿林。

当时我们的代表团的成员就非常感兴趣问他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说你到过中国几次,结果佩尔·阿林的回答让大家很吃惊,他只是在1995年和2000年到过中国两次,两次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三周。但是他却能写出大量的对华报道和评论,那么他依据什么?他的这些信息从哪来?

经过了解,原来就是主要依靠的美联社、路透社等等这些西方大媒体报道的二手资料。他把这些媒体报道的信息拿过来以后,把自己的观点、见解融进去,然后写成评论。

瑞典还有一份报道叫《城市报》,这个非常有意思。

前一段时间它搞了一次所谓受众调查,他那个受众调查是这样做的,把每个国家的名字写在前边,然后要求在提到某一个国家名字的时候给被调查者几个关键词,

或者你自己想到几个代表这个国家的关键词,然后做一个排序。结果是这样的:其中有美国、俄罗斯、中国。

提到美国的时候,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是什么呢?是伊拉克、麦当劳和好莱坞。

提到俄罗斯的时候,排第一位的关键词是克格勃。

提到中国的时候排前三位的关键词是什么?大家可以猜一猜是什么。第一个是中餐馆,第二个是廉价商品,第三个是共产党。

这个肯定不是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希望外国想到的。国家形象是外部受众对这个国家的一个印象,整体上的印象的评价,我们肯定不是希望这样一个结果。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

我这里给大家看一组数据,一个调查结果。这个调查是2008年9月的时候我们成立了一个非官方非政府的新闻传播机构,叫“蓝海国际传播促进委员会”,它的会长是成思危。

我也很荣幸被邀请参加这个机构的一些活动。这个机构刚成立它就委托美国一家有名的调研机构做了一个调查,它这个调查样本来自全美两百万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口,覆盖全美,它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那么我从中间摘取了一些给大家看一看。这就是那个调查,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美国人心目中最代表中国的符号,长城、奥林匹克等等。

谁是在美国最著名的中国人?成龙、李小龙、毛泽东、孔子、李连杰。大家看排前五位的三位是电影明星,而且都是武打、武术这方面的明星。

哪几道中国菜在美国最流行?这是一个小问题了。

哪些中国城市或者景点在美国最著名,往下看这里居然有一个新加坡。所以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是很少的。李光耀、李显龙看了这个结果以后不知道该做何感想,这新加坡也算是中国的城市了。

还有美国人知道的中国品牌有哪些?大家看一看这里面有没有中国的,里面很多像三星,它是韩国的品牌,还有一些是日本的品牌,还有美国自己的品牌,没有什么中国的品牌,所以他对中国的了解还是非常少的,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那么外国人对中国人了解比较少或者是比较片面,我个人也有一些非常突出的感受。我是80年代末期出国去了几个国家,到一些很少见到中国人的地方。

外国人他表示友好他就会凑过来跟你说话,但是他又不懂中文,但是我发现不懂中文的外国人都能说出两个中国字,什么呢?

我告诉你们是“功夫”这两个字。

最近这些年人们出国去开会、讲学,也会到一些中国人很少的地方去,仍然有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跟你讲“功夫”,并且竖起大拇指,好像“功夫”这两个字,这个符号就代表着中国,而且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已经固化了,他实际上并不了解功夫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好像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后来我特别注意到这一点,我就查了一下,我发现“功夫”这个词已经载入英文辞典了。

我们有的时候考虑问题也要反过去想。当然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不希望

我们国家代表性的关键词就是功夫,我们更不希望代表性的词就是廉价商品等等这些东西。要提升国家形象,共建良好的国家形象这样一种内在的努力。

但是我反过来想想,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不是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呢?功夫这个东西它好像非常形象直观,没有说教,人人都能比较一下,人们容易被接受。所以这个可能从思路上也给我们某种启发,我们在做对外宣传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呈现出来,让国外的广大受众了解我们,接纳、接受我们,给我们以理解和支持。

所以这里我就想说,既然我们不能指望刚才说的外国民众,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还是少,我们报道量增加了,但是实际的了解程度还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

我们都讲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有距离的,现在网络上的传播也是借助于介质的,它中间是要借助工具的,是有隔离的。

人际传播的效果最好,而且人际传播的效果好,我们通过奥运会也充分的感受到了,凡是来过中国的外国人,他对中国的印象就比他在国外的时候好一些,起码他了解到更加全面一些。

所以既然我们不能指望全世界大多数人都能到中国来看一看,那就只有靠我们自己主动的多做对外的推介工作。当然我想这样一个沟通它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奏效的,而需要我们做长期的努力。刚才我讲了一个是了解少,报道量少,可以改成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还是偏少。

第二节 负面报道多

我想这一点大家都会有一种了解。尤其我们做媒体的了解情况可能更直接一些,都会有深切的感受,我想是不是这样的关系,到中国来了解多了可能偏见会越少,但是你了解越少,偏见越大。

说到偏见这一点,我想从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思想价值体系就从来没有被西方世界接受过,而西方世界他又掌握着国际传播很大一部分信息源,它掌握着这样一部分信息。

整个国际传播它是呈现于中心向边缘扩散的这样一个特点。由发达国家,由这些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这些广播电视机构他们掌握着国际新闻,他们手里控制这样一些信息源,然后由他们向外传播,辐射到其他各个媒体。

因为一般发展中国家没有那么多的技术,不可能世界上某一个热点地区就可以直接派记者过去,很多媒体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西方媒体他就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它就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特点,中心点向边缘扩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那么发展中国家是经过他的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再把这些信息进一步反应出来,就是这样一个规律性的特征。

西方国家他不承认我们或者他不能认可我们的这样一种制度、体制,再加上国际传播的特性,那对我们的报道就是负面的,一直都是负面的,这个负面不是一天两天了,是伴随性的。

所以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方大媒体涉华报道的问题单上,排前几位的永远是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当然最近这些年加上法轮功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一遇到敏感事件,和制度体制相关的这些事件,他立刻就会回到这个问题单上来。 比如说,涉及到西藏问题,你一想就能想到西方报道它绝对是负面的,为什么?

因为关于西藏问题相当多的西方民众接触到的信息都来自于西方的媒体,西方的书籍。我想在座的各位你们都是领导同志,经常出国,你们到了欧洲国家是不是

可以在书架上看到达赖的书,或者介绍达赖的书,介绍所谓西藏历史的书,当然不是按照我们政府的,从我们中国的角度去宣讲,就是堂而皇之的摆在书店里面,很多年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所以西方人他所了解的西藏的知识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的媒体、西方的书籍,而这些年来从来没有把西藏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并且对西藏的历史和中央政府和西藏政策有很多扭曲,那么这就造成一种什么结果呢?就是不少西方人对西藏问题他有很深的偏见。

2008年的“三·一四事件”一出来,西藏暴乱,拉萨暴乱事件那么一出来,当然也加上我们当时没有让更多的记者亲眼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并且我们的信息提供这方面的工作没跟上,信息太少,也没有连续性,时断时续,西方媒体就很快的从藏青会,藏独分子那获得大量的扭曲信息,所以就做了这样一个报道。

甚至一些媒体直接采取一些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方式,明明是其他的国家警察制服示威者的照片,他非得要放到“三·一四事件”这个画面里来。还有就是路人袭击军车的,警车的这个画面,他就裁剪成警车威胁路人的画面,军车威胁路人的画面。 我说的处于边缘状态的那些媒体,几乎不假思索的就转载了西方这些大媒体提供的信息。最终形成了舆论一边倒的一个态势,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结果。

当然我们说西藏问题的报道是西方媒体对华负面报道比较集中,比较极端的一个呈现。这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说到了“三·一四事件”它就出现,就像我前面讲的它是一个伴随性的过程。

当然我们作为学者说伴随性的过程,不能空口白牙就这么讲,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对最近,十几年吧,西方媒体涉华报道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为了了解这一点我自己也做了一个调研,查阅研究了国内以研究国际新闻传播现象为主的一份杂志叫《国际新闻界杂志》,抽取了这份杂志1995年、2000年、2002年、2006年各一篇有关外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分析文章。

就这个杂志上,刊登作者写的分析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文章,他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层面上来讲的。针对一年的或者某一个事件的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体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一种什么认知,什么评价。我觉得这个可以作为我的文本去分析,最后我得出结论。

我发现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跨了一个世纪,国外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简单回顾一下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1995年的那篇文章涉及国外媒体有关当年那个世妇会在中国召开的报道,作者分析了美联社和美国之音的相关报道以后,他说他们这些媒体不去谈会议的成就和收获,却大谈美国第一夫人在怀柔发表的所谓重要讲话,当时是希拉里,她强调人权问题,强调计划生育问题,总之是对中国政府这方面进行抨击了,这是一篇。

2000年的那一篇文章,是针对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以后美国媒体有关中国学生抗议示威的报道,对这个所进行的分析,作者指出《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多次提到中国政府故意唆使学生抗议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分散他们对国内弊病和即将临近的六·四风波十周年的注意力,这是2000年。

2002年的那篇文章是针对当年美国总统布什访华期间,美联社新闻网所发的相关报道的分析。那么这个作者就发现,在布什访华期间,美联社新闻网除了就事论

事的报道布什访华的消息之外,一个最集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中国是一个严重践踏主权的国家。

2006年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冷战思维与双重标准”,这篇文章就对美国的三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关于法轮功的报道模式做了一个分析,他分析以后他就认为美国媒体深受冷战思维影响,在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在国内没有民主自由,在国际事务中不负责任的国家,它的日益强大势必会影响美国的地位,就是“中国威胁论”。

2007年我特别注意到,美国的一些涉华报道,特别是关于中国食品卫生安全的报道和中国制造的报道。如果大家回忆一下2007年他们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制造,对中国制造的全面的否定。

我们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就是叫妖魔化,全面的妖魔化。2007年还有一个事情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个事情本来不算什么太大的事情,但是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媒体,就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炒作的话题,什么事情呢?

2007年叫“虎仔之死”,死虎的报道。

2007年12月湖北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有一只成年虎被杀害了,那么有两只小虎也被杀了,这两只小虎被杀了以后被塞到了冰箱的冷冻箱里面,这件事情我们国家政府的发言人也做了强调就是说把此事定性为“重大非法杀害野生动物案”,警方全力侦破,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是我就没有想到在国外媒体上那么多的媒体来报道,就是报道那个细节,那个过程描述得很详细,Baby

tiger就是成了当时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一个关键词。

2008年我们成功的在北京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平息了国际上的负面舆论。

当然之前还有汶川地震也是有这样一个效果,当然它也为中国向外传播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当时北京时间、中国时间一下子就成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时间,很多媒体都聚焦中国不断报道,中国热这个时候再度升温。

当时《对外传播》以前叫《对外大传播》这个杂志,约我写一篇文章,让我谈“如何借2008年和后奥运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这样一个良好的契机”,进一步去提升我们的效果。

我记得我给《对外大传播》这篇杂志里是这样写的,我说我们的确是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而且是在我们的家门口完成了这样一个壮举。

当然我们是主体性的信息源,我们很成功的把它变成了一个主导性的信息源,因为这个国际体育盛世,让人家都来关注,变成提升我们传播效果的契机。

但是后面我就讲,我们不得不看到,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我国外宣的放大效应,与中国主体性信息源的地位以及奥运会本身的特征性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世人瞩目的国际体育盛事,奥运会的举办一定程度上掩盖或者淡化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冲突,更多呈现了人类社会共性的一面。

奥运会之后这些暂时处于浅意状态下的差异与冲突必然会浮

篇二:《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作者:陈俊 王蕾

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8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尽管中国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在国际传媒的核心强势地位,其对中国的环境报道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影响着读者对中国环境形象的解读。

在此背景下,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西方媒体的对华环境报道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和解读,研究媒体语篇、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国际形象,找到我国媒体在对外宣传上的不足,为增强中国在国际媒体的话语权,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依据。

一 《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的标题分析

新闻报道标题是正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是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暗示出作者的报道倾向和评论角度。新闻报道标题被认为是独特的语篇类型,有其自身的形式、内容和结构。Beu将报纸新闻标题界定为新闻语篇的一种次语类,表达了报纸新闻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在新闻语篇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解读涉华环境报道标题在新闻语篇中所实现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可以把新闻语篇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帮助读者了解语言的意义潜势,实现传递信息、构建社会现实、维系和建立社会关系等交际意图的方式,掌握新闻背后隐藏的信息。

(一)及物系统分析

实现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是由事件参与者、动词过程和环境成分构成的。通过分析《纽约时报》新闻标题中的不同动词过程类型、施事者与受事者、环境成分、句子结构的转化,尤其是主/被动态的使用等语言现象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新闻标题是如何构筑社会现实、表达特定意识形态的。

及物性系统包括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由于新闻标题文体的特殊性,在选取的33篇涉华环境报道的标题中,物质过程有27条,占81.8%,剩余6条均为关系过程。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的过程,一般由表示过程本身的动态动词、动作者(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逻辑上的直接宾语)构成。如:

①China Jarls Tibetan Environ-mentalist(中国监禁西藏环保人士);

②Booming China Is Buying UpWorld' s Coal(高速发展的中国正在买光全世界的煤炭) 在①的物质过程中,主要强调中国监禁的是西藏的环保人士,尤其是表示过程的动词jail(监禁)与动作的目标environmen试ist(环保主义者)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难免认为中国政府不但不采取措施发展环保事业,反倒迫害致力于环保事业的民间人士。而事实上,正文中提到的所谓环保人士是借环保之名大行分裂西藏之实。在②的物质过程中,主要强调中国的能源消耗惊人,对其他国家的能源安全带来潜在威胁,尤其是在这个新闻标题中,使用了现在进行时,表现出了中国能源消耗咄咄逼人的趋势,使读者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除物质过程本身外,动词过程中主/被动态的使用表达出新闻报道事件中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突出某一新闻主体(agent)或者忽略另一新闻主体。主动态强调施事者,而被动态可能隐含施事者,着重受事者,从而体现出人际意义上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③China Trumps U.S.in CleanInvestments(中国在清洁能源投资上超过美国);

④Climate Goal Is Supported bvChina and India(气候目标被中国和印度支持)

从上例新闻标题的语态可以看出,新闻作者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不同的语态。一般来说,处于权威或强势的新闻主体做主语,而处于弱势的受事者用做宾语。在③的主动语态标题中,中国是作为强势角色登场的,而美国则是处于弱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通过阅读这篇报道的正文不难发现,作者主要报道的是清洁能源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的窘境,而非在中国发展的良好势头,以期望美国政府能够给清洁能源进行大量投资。而在④中的被动语态标题中,突出的是气候目标,至于是哪些国家支持,已不是记者报道的重点。

从对《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的及物性分析可以看出,及物过程的构建和语态的选择明显地表达出媒体所关注的焦点,传递着媒体的意识形态,达到影响读者的目的,并构筑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

(二)语气一情态系统分析

语气类型有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情态是指说话者对所讲话语的可能性或者义务性作出判断,可以通过情态助动词、情态意义的副词、情态意义的形容词以及其他一些语言形式来体现。

在笔者所选取的33篇报道中,标题全部使用陈述句,时态主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由于新闻报道的目的是向读者报道客观事件、传递信息,因此这种标题的拟定方式是十分合适的。同时,现在时的使用表明报道叙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对现在的影响,增加了报道的及时性和新鲜感,激发了读者阅读报道全文的兴趣。

篇三: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对外战略 课程考试(100分)

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对外战略 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

A.第59位

B.第69位

C.第79位

D.第89位

2. ()12月,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就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和平发展道路的实施做出了系统阐述。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3. 199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

A.1.87万亿美元

B.2.87万亿美元

C.3.87万亿美元

D.4.87万亿美元

4. ()8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5. ()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6. 2001年12月到2003年12月,在《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否定报道为()

A.153篇

B.253篇

C.353篇

D.453篇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和大洋洲50个国家签署免债议定

书,免除到期债务380

笔。

A.非洲

B.亚洲

C.拉丁美洲

D.加勒比 2. 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

B.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

C.1985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23%。

D.1985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33%。

3. 秦治来教授指出,根据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将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要义归结为()

A.中国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

B.中国的发展是自主的发展

C.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

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秦治来教授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

正确

错误

2. 秦治来教授指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为国家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正确

错误

3. 秦治来教授指出,中国外交的最大国情,是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

错误

4. 秦治来教授指出,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速度明显加快。

正确

错误

5. 秦治来教授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意志。

正确

错误

6. 秦治来教授指出,201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有所回落,但还是保持在50%以上。

正确

错误


西方媒体涉华报道分析课程的考试答案》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754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