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

《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7 09:34:16 | 移动端:《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

篇一:《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这几天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和南老师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书中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老师认为“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

而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

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师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师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难怪南老师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们,真该打屁股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但是我们也要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会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大浪淘沙,始见真金闪烁!《论语》等经典著作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对我们当代人的人生观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努力将它的精髓发扬光大!

篇二:读《论语别裁》有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为政还是做学问都是以做人为基础的。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

标在哪里?偶然间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法国一家报纸曾经进行刊登过一个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据说这家报纸收到数以万计的答案,人们纷纷论证自己的选择,有的甚至写出几万字的论文,阐明为什么应该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为什么应该是“向日葵”而不是“岩间圣母”。众人相持不下,谁也不服谁,直到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说:“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简单,在失火的情况下,到处是浓密的烟雾,你根本无法看清哪幅画挂在哪儿,如果你冒险进去找你心中认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结果是在找到那幅画之前,你自己已经葬身火海。而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可行的。再说,一幅画只要能挂在卢浮宫,就说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儿去,尤其当其它的画都化为灰烬以后,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会变得不普通不寻常。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并不是一定要价值最大的目标,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一个前进的方向,尽量做到执德能弘,信道能笃。

南先生最后说“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有时,在我们的工作中要把计划落实下去,有时需要做一些说服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位哲学家会叫卖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不是说服不说服的问题,哲学的深层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一些哲学,这也是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

篇三:《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孔子一直都被尊为圣人,在我的概念里也是这样,似乎就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读了南怀瑾先生的书,才发现孔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可以触碰的到的人,是曾经真实的存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这三句话,我都不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记住的了,貌似好久的历史了。一直都以为的意思是“学了要时时去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人不知道我的才能,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吗?”可是南怀瑾先生却给我们打开了另一个窗户,“学而时习之”意味着“随时随地的学习”。学-学问,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中来,做人做事去体会。孔子在讲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是指知己的到来。南怀瑾先生主张的“真正为学问而学问”,让我想起林老师开例会的时候说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我有过,但感觉是好久之前,全身心的投入到那里面去,忽略掉周围的人事,就在自己做的那件事里。但是我不太赞同南怀瑾先生说的,为学问而学问,就意味着一生寂寞。真正全身心做一件事是可以做成的,做成了就会有回报。不一定是物质,也可能是荣誉。就像孔子,虽然一生穷苦,但是他致力于教育,他的学生遍布天下,三千弟子每个都是国家精英,弟子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尊重就是孔子的收获,这就不算没有回报,也不能算

一生寂寞。伯牙绝弦,是因知音难觅,但毕竟还是有知音不是吗?回到“人不知而不愠”,南怀瑾先生认为“不愠”代表了“不怨天尤人”人真正做到为学问而学问,就不会怨天、尤人。只会自我反思,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简简单单一句话都充斥着巨大的学问,这是一本值得深读,细读,而且是反复的书。


《论语别裁》读后感7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04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