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持久战读后感3000字
论持久战读后感3000字
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67周年。67年前的这天,抗战已坚持了十月 ,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 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 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论持久战》,似
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一部宏文,燃起民族信心
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 ?就非烧死不可。——老新四军丁柯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 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 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 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之强,我之弱,使领袖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要发动 千百万的同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38年5月那个春天,毛泽东写下了《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 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 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警卫员亲睹的这一幕,被美国作家特里尔写进了《毛泽东传》。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室主任刘庭华大校告诉记者,他曾通读过中国军事博 物馆保存的此文原稿,“从头到尾,没多少修改的痕迹,真是一气呵成!”
文思泉涌,源于伟人对时局的深思,对形势的熟虑。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
今年84岁的老新四军丁柯告诉:“当时对形势我们都忧心忡忡,脑子乱得很。记 得当年6月,我在南京路的三友毛巾厂,一个由地下党员组织的读书会上,商务印 书馆的职工姜士雄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内容。大家一听,都很激动,最后我们 一定会胜利,万恶的日寇一定会被打败,要去解放区,去延安!”
丁柯的战友丁公量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上海中法工学院,院长就老爱 说亡国。“他是教法文的,每堂课都要讲中日力量太悬殊,抗战必败。我听不惯
,一堂课50分钟,我俩辩论常常就是20分钟。”
“那年我去了新四军,看到了《论持久战》的原著,书有限,互相传阅。轮到我 看时,晚上在油灯下整夜地看,越看心里越有劲。”丁公量说:当时据说国民党 那边也都抢着看呢。
原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三连连长贺继光告诉:“当时我那本《论持久战》一 看完就被借走,传来传去,回来时都皱巴巴了。吃苦牺牲都不怕,就怕没方向, 这一看就明白了。”
今年80岁的老新四军蓝瑛回忆:“1938年《论持久战》公开发表后,影响特别大 ,学校里相互传阅,上海的《译报》也全文刊载。”在爱泼斯坦等参与下,《论
持久战》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等出版,在世界各国产生广泛影响。
国民党的高层被震动。“程思远在《我的回忆》中披露说:当时‘小诸葛’白崇 禧一气读完《论持久战》后,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 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蒋介石指示国民党高级军官学习,还特意办 了学习班。傅作义读后感到抗战中的重大问题都得到了明确答案。而国民党高级 将领卫立煌细读之后,也“对其‘速胜论’、‘唯武器论’等顽症有很好的疗效
”。
这样的震动,还影响了全中国的战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 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
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样的震动,还燃起了全民族的信心。
历史学家顾颉刚,“奉读之下,恍然于抗日所应走的方向。”
就连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也不禁在读完后拍案叫绝:“有 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这是划时代的著作! ”
一本兵书,连对手也折服
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将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 和游击战。———老新四军丁公量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中将强调的是:“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 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
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
刘庭华大校分析:“这正是中国持久抗战的最佳形式,这在二战乃至整个世界战
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伟大创举,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观!” ...华岳论坛 - "http://huazhen.net"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潘振强少将也感慨道:“《论持久战》最为奇妙的,
是提出战略相持阶段的游击战。在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 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
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论持久战》的高明,连对手也为之折服。旧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佐山崎重三 郎说:“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 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在中国打败了 日本人。”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
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论持久战》,也赢得全球军界的认同。“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载维
达曾写到:图书馆里的书架,都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压弯 了。”
和《孙子兵法》一样,《论持久战》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了必读。
??
即便纯以一本军事著作而论,《论持久战》,也已是一个千古兵家难以企及的高
峰。
一种思想,中国马列高峰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老新四军蓝瑛 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这是一个已被历史证明的奇迹。《论持久战》,在战争刚开始就精确而完美地描
述了战争全部的进程,简直料事如神。
“‘神’在哪?就在于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了中日战争的客观规律。”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余源培指出:“《论持久战》,是运用马 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解疑释惑,成功解决 中国重大社会问题的典范。”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振平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采用马克思主义辩 证法方法论的最杰出典范。他不仅提出观点,还作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一是 一环扣一环的分析综合;二是不断用事实来检验。《论持久战》按照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依次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 军事、民心及国际关系等战争基本要素,揭示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实 力消长变化,再根据这种趋势作出重要预测,结论自然客观、让人信服。”
今年88岁的老地下工作者朱立人回忆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看完心里就明亮 了。文章综合分析逻辑紧密,论点论据清晰明了,不由得你不被说服。”
不仅仅是《论持久战》。
毛泽东在整个抗战时期的一系列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第一次,在1939年的《纪念白求恩》、1944年的《为人民服务》、1945年的《论 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将“为人民服务”概括为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
第一次,在1937年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抗日救国十大纲 领》,1938年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文章中,全面系统地提出和阐发 了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思想;“马克思留下了《资本论》、列宁留下了《帝国 主义论》,都是他们在思想成熟期留下的著作,而毛泽东留下的就是抗战时期写 就的‘两论’——《论持久战》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论》。”胡振平研究员 说:“这两篇文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问题分析得深刻成熟, 既具实用性又有理论性,其正确性完全为中国实践所证明。”
一股伟力,扭转时代乾坤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潘振强 少将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当然不能说,是一本《论持久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但它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少中华儿女,就是因为读了它,纵身投入抗日大业。家住漕溪北路的86岁老人 吴中,当年一位弱女子,“《论持久战》坚定了我抗战的信心!”投笔从戎参加 了新四军??
多少抗日战士,就是因为读了它,屡屡建下杀敌奇功。曾有这样的回忆:东北抗 联战士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一次找到一份《论持久战》,便按其战略思想,分 成许多小分队,依托山地不断骚扰打击敌人,既保存了自己,又牵制了大量敌人 不能进关??
而在那个烽火岁月,中华大地,又有多少这样的传奇。
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所指出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 流砥柱的作用,这是国内学术界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对敌作战12.5万次,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消灭日、伪军 171.4万人,而且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 、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 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篇二:《论持久战》读后感荟萃
读《论持久战》有感
在近代风云中,中国,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中国人民打胜了人们解放的战争,为世界和平有突出贡献。而毛泽东这一光辉闪耀的名字,则散发着他作为大国领袖的独特芬芳。他首创了持久战、运动战等精辟的作战方针,为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他的持久战是如何想到又是如何发展和起效的,又是为何能节节胜利呢?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接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论持久战》是一部入选《世界十大军事著作》的不朽巨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还有一些人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在国民党内有人叫嚷“再战必亡”,有人则幻想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台儿庄胜利后,有人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此外,共产党内也有人过高地估计中国的力量,过低地估计日本的力量,存在着轻敌思想。抗日战争的发
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不仅如此,对于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这篇文章,也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
《论持久战》读后感
读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才真正地了解到了咱们这一代开国领袖思想的深刻和当时的年代里民族矛盾,国内矛盾交缠的严峻形势。他就像一片激情洋溢的演讲稿,一方面抨击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思想,一方面也坚定了国内抗日的民族信心!
《论持久战》作为上世纪中国最为伟大的演讲稿之一,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线上的作战精神和作战思想。同样的,它也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战略思想。
文章总地从中日两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日本地小人稀,根本不够支持长久的战争,再加上侵略战争失去群众基础的情况,深刻地刨析了日本的必败!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了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论持久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篇伟大著作,有力地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谬论,为抗战胜利指明了具体道路,坚定了人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结合当时的国内形势 仔细想一下,在当时那个背景之下,让更多的人真正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终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的确有
些天方夜谭。更多的人作战并不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这样一寸一寸地被占领了,而不做任何的反抗,便束手就擒。我相信,在这个时候信仰便成为了最终能够实现最终胜利,并能够带动大家取得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因素。而毛泽东在这个地方“问题的提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信仰能够实现,甚至他自己都不必实现。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只需要传递一些积极的信息便能够将整个团队的信心、士气和信仰完全带动起来,而这种信仰才是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在困难时期,领导者一句充满信心的感召,虽然并不能够改变当前的事实——比如落后的装备,较差的战斗素养等等,但是的确能够为最终取得胜利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信心保障。这一点往往是并不是最优秀的人能够成为最伟大的成功者的基石。
毛泽东还在文中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
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看完这篇文章,才算真正地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命运的重要性!
篇三:读毛泽东《论持久战》读后感
读毛泽东《论持久战》读后感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 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 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
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 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 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 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 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 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 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 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 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 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 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 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 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 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 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
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 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 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 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信息工程学院09计算机1班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