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材料?写好材料?蚂蚁范文网提供各类范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蚂蚁范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

来源:蚂蚁范文网 | 时间:2023-06-17 20:57:00 | 移动端: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与外延尚未被严格界定,但从获得感提出的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主旨应该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暂时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由于切实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精神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的时代命题。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学科、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与方法及师资等教育资源,促进国内高校内部突破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由于有外方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外籍教师等诸多教育元素的参与,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体系和成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加之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学习能力不足,在长期文化冲突的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思想、信念及价值观的掌握和认可度不高。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和价值冲突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培养坚定的中国立场。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影响因素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体系特殊性不匹配,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渴望和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破解国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难题,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容易陷入中外教师教学理念“有冲突”、中外课程体系“不融通”、中外教材内容要素“难衔接”的困境。相较于一般高校,学生在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更多地受到了教学资源传播的外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沿用的是国内一般高校的内容,没有及时呼应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和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需求,因此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实际教学中,为达到出国留学的外语要求和缓解全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在课时分布上存在重外语和专业课程、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课堂大班教学、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环节,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教育内容的重要意义,不能完成知行转化,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自觉的感情契机。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者背景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内容的传播途径和现实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施教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所有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教育、指导和引领职责的工作人员。施教者教育方式的运用和自身人格魅力、学识涵养、专业素质等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获得感的高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者来源复杂,外籍教师占比较高,他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其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中方教师中也有很多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不高,在教育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和中外文化理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中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准备不充分,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阐释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相对不足,缺乏对重大实时热点问题的解释力,教育供给不能满足国际化育人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底气”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与其他教育者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学生长期浸染在多元文化交汇的环境中,容易出现政治信仰不坚定、追捧西方文化、个人主义观念明显、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

  第三,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高自尊、低成就感的群体特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是被动参与,获得感提升的内在动力减弱。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好,从小就能接触到各种信息,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入学后重心主要围绕出国,比较重视外语课程和外方专业课程学习,学习目的性很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自身成长成才中的价值和作用认知不足。同时,其失败的高考经历或从进入小学初中以后屡屡受挫的成长经历中体验到成就感较少,导致自卑心理和矛盾心理比较突出,多数情况下他们会表现为学习和生活上的无作为,内在动力减弱,对教育者传递的国情、党情、世情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进入大学后,特别容易被外方教师带来的教学方式所吸引,内心比较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和动画式的表达方式,擅长网言网语。如果教育者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内容表达,教育方式基本还是以说教为主,教育内容缺乏个性化和多元化,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受教育者在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持对社会主义制度及价值的认同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宗旨的根本保证。笔者所在学校在厘清中外合作办学高职的特殊性基础上,对中西文化交融、知识与价值观碰撞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文化自信教育为统领的大思政格局。为提升凝聚力和引领力,实现育人目标,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教学模式接轨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合作办学中抢占文化传播制高点,在决策组织中把握话语权。二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体系中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业务的政治核心作用。坚守合作办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立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从决策层上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是构建学校抓中层、带学院的立体化“大思政”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重点工作列入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保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统一思想,指明方向。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行为养成、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设立苏绣、书法、国画、太极等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四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学校教育布局的内在之魂,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课程全部纳入课程思政体系”,在课程标准中列出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在教案设计与课堂讲授中则要求教师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五是结合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学检查和督导联动机制。加强对各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和实施成效情况的常态化、动态化考评,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监测指标纳入学生评教、督导听课、教学竞赛、课程评价、专项检查和年度综合考核,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第二,加强交流借鉴,构建融通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掌握课程建设的话语权,从源头上保证教育内容的准确性。中外优质教育资源协同育人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大特色。国外教育资源涉及的人文环境、社会背景、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增加了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设计与开展的难度。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由“单向引入”转向“双方共建”,精准把握中外合作办学育人体系在育人目标上的内在耦合,打破双方在教学实施、素材、资源等方面的壁垒。例如,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由中外教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标准、教学视频、活页教材到作业练习等方面,重新进行编排设计。学校合作办学的外方并没有单列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教育和渗透到其他学科课程中进行影响和教学。学校借鉴其教育理念,在文化比较中提炼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体系。例如,在公共基础英语课程设计上,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充分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全球公民素养等重要元素。将传统口语考试改为通过演讲的方式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茶道、中药、中国历法、传统戏剧、地理名胜等话题,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变集中考核为每周演讲,增加口语考试的学生参与度、观赏性。在引进的外方课程《市场营销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中国当代本质特征和文化传承的市场营销观,营销计划和策略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涉外行政助理》的教学设计上将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实务操作进行衔接,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大思政格局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狭小的课堂教育转变出来,与学生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作为第一课堂在生活实践中的载体,浓厚的校园文化生活是生动而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所以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在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广阔,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注重文化自信感召,通过对建党百年、全民抗疫、奥运精神、孟晚舟回国、冬奥会成功举办等热点事件的宣传,充分弘扬新时代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优势,不断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度。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社团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督导机制,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学校团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落实积分手册与学生手册,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有自信、有特长、有收获感。

  第三,实施积极教育,形成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学生既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和平等意识,又有过去经常性的失败体验导致的自卑心理。这就促使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双方以平等的身份融入教育过程,尊重学生的思想观点,及时释放学生的表达热情。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运用积极教育方法,以情融教,创设积极教育环境,增加学生实际的体验感。积极教育的宗旨就是创造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的积极求知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构建积极的教育组织系统。例如,高职学生虽然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但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校就要秉持“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公益志愿服务、红色文旅践行、关爱弱势群体、社会调研等多种社会活动平台。尤其要利用合作办学优势,开展跨国研学旅行项目,在体验中推进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深度了解。

  “所有获得感的产生与提高,均在于思想的变化,或巩固或改变,并能体现于实际行动中,伴随行为习惯而展现出来。”学校依据中外合作办学环境和高职人才培养要求,以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公民品格培育、职业素养提升为主线,构建“守规矩、有自信、会学习、爱劳动、拥特长”实效思政指标。在教育过程中,立足于每个人的个性需求,给受教育者设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在实现每一个小成就的基础上引导其对教育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在价值理念上实现同频共振,然后再通过实践的运用,将思想力转化成行动力,实现个人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使其逐渐克服自卑心理,激发其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提出“英语语言WCE教学理念”,即激发意愿、建立信心、能力提升,以“开口”为突破,“职场”为动力,“生涯”为宗旨的英语语言教学理念。

  第四,支持教师提升与发展,打造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和行动导向,是学生人生成长之旅的引路人。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施教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差异。学校要统一规范教师以仁爱为本,从思想、学业、心理等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成立中外教师培训中心,通过研讨、培训、交流解决中方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和学校发展目标,尽快融入学校校园环境,增进爱党、爱国、爱校的价值归属;通过讲座、座谈、参观,帮助外籍教师了解、体验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魅力和精髓,引导其在国际交流中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通过中外双方教师相互交流、观念碰撞解决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主体的人,要以人的需求及期待作为关注点和着力点,通过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支配、指导和调动人的精神资源,为人的全面成长发展服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要在中西方文化并存的校园环境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体系和成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坚定政治信仰的人才提供思想保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由:蚂蚁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765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