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调查报告 > 小学生调查报告评语

小学生调查报告评语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07 | 移动端:小学生调查报告评语

篇一:关于小学语文作业评价和反馈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语文作业评价和反馈的调查报告

通过对低、中、高段的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作业反馈上存在一些弊端。

1.反馈时间过长

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很多教师身兼多职,加上班主任的事务较多,每天要处理正常的日常工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对学生的作业施行全批全改,可能时间也比较紧张。所以,就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反馈信息量过小

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去,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利用价值不大。

3.反馈缺少新鲜感

在传统的作业批改中,老师面对几十本学生作业本,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结果,完成情况。在采用了等级制的评价方法后,老师一般给答题正确、作业书写认真的批上“优秀”、“良好”等的批语,长期采用这样一种批改方法,学生就会缺乏新鲜感,往往作业本发到身边,权当任务看一下就过去了,起不到矫正、反馈的作用,更谈不上学生有内在的需求。

针对以上存在的弊端经过研究,我认为以下做法能减少存在的问题。

(一)课内作业的当堂完成与反馈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堂反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事倍功半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1.教师对课内作业的及时反馈

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

学效果成正比,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殊不知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

课堂独立作业是学生课堂作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

如:跟课文相配套的课堂作业本,里边的作业大多是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当然也有一些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及一些课外延伸等。以前,我们了解到很多老师往往把这个作业让学生带到家里去做,把课堂作业变成了课外作业。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课堂作业是对课堂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而如果让学生把作业带到家里做的话,我们教师就不能迅速、全面地掌握课堂中全体学生组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第一手信息。所以,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

又如:我们平时在教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这种作业我们认为最好就是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特别难的生字,老师在教的时候就让学生学着老师的书写认真地在田字格中模仿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记住字形,自由地再写两遍,教师抽几本有代表性的作业放在投影中进行讲评,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书写才是符合要求的,对写得规范的、比较漂亮的字进行表扬,对写得不够的指出意见,这种反馈的方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效果很好。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课内作业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结论:从中我们可以确定,学生的有些作业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是有利无弊的, 教师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有效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生对课内作业的及时完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反馈的滞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他们思维的节奏比正常学生缓慢,来不及将思维中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时,教师已进入下一阶段的讨论,久而久之,知识结构中的空白点越来越多,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困难。

所以,学生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地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及时把自己的作业信息反馈给老师,真正使自己的知识从“懂”而达到“会”。

(二)课外作业的完成与反馈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及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形教育。虽然这个比例就每个人来说不尽相同,但“课外”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在每个人的经验里都是一致的。因此,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语文课外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1.课外作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却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

(1)重习题练习,轻知识应用。

(2)重练习结果,轻思考过程。

(3)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

我对这三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出现第一种现象的原因是: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题目做得多了,自然就掌握了语文知识。而对于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学习课外更广阔的知识的作业,却很少有人布置。

出现第二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少教师怕学生作业不会做,所以对布置的作业题,不仅规定了作业的内容、范围,还提示了做的方法、步骤。在作业反馈时,教师也往往只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很少有人问及解题的过程。

出现第三种现象的原因是: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各有所得。

2.有效课外作业的一般特点

(1)讲究趣味性

作业如果总是机械地重复,单调地写写,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讲究活动内容、形式的趣

味性,使学生一看作业,就能吊起胃口,跃跃欲试。如学了《新型玻璃》后可布置这样的一个作业:在五种新型的玻璃中,请你挑选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玻璃,写一写广告词,看谁的广告最能吸引消费者。注意要抓住其特点和用途写,让人一听就想买你所介绍的玻璃,但不要“吹”过火。这样,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巩固了“玻璃”的知识,体验了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2)注意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有快有慢,再加上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书写,有的喜欢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选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现在很多老师都喜欢设计“作业超市”,按易到难把作业分成不同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学生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作业自主选择,也可自行设计,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潜能得到发展。

(3)注重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自然是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又能让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写春天的内容。学完了这一单元,可布置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然后让学生把找到的春天用一张小报展示出来。学生集采、编、写、画于一身,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又如学了《比金钱更重要》这课后,可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生活中商人、厂家的一些不诚信的做法,拟写一封倡议书,号召全社会的人讲诚实、求信任。

(4)渗透开放性

传统作业在训练学生时,往往忽视思维训练,把活生生的学生当作一台机器来使用,作业流于机械单一的操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表达的需要自由选择。

3.课外作业的反馈

(1)课外作业的短时反馈

心理学告诉我们,反馈的时效性是反馈的生命,反馈越迅速、越及时,也就越能有效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如果反馈的时间拖得越长,就会事过境迁,错过机会。因此学生的作业我们要当天批改,当天反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下次作业的热情。

如果教师不批作业,学生作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就不可能完全掌握和了解,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他们到底学会了多少,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哪些学生是应该重点辅导或特别关照的,我们都不得而知,其结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

如我们平时教完了一篇课文,让学生回去写几个词语、造几个句子,或者写一段话,这样的作业我们就应该及时进行反馈。我们如果把学生做的作业放在一边,等过几天再来批改,再进行反馈,学生错误的地方已经印在自己的脑中,以后要想纠正是非常难的,因此,必须要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把错误降到最低限度。

(2)课外作业的长时反馈

我们现在的学生再过二十年就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除了布置一些知识性的作业外,还可布置以下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各种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收集性的作业: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就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上网查资料,如:学习《李时珍》的课文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李时珍的生平,《本草纲目》这部著作的大概内容,这些了解对学生学习课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各

篇二:小学生自理能力调查报告

小学生自理能力调查报告

“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人。”——江泽民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二、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

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

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

活技能。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

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

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

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

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

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

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

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3、教给孩子劳动技能,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同样劳动,有的学生做得轻松,劳动质量高,有的学生做的很累,劳动质量差。其中技巧是关键。如果老师、家长在孩子劳动的时候能适时给以技巧的指导,必定能让孩子更乐于劳动,并且还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解决方法

一)学校方面:1.加强思想教育,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辨别能力差,自制力、意志力都待于进一步增强。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把电脑作为研究性学习工具。3.以爱感染学生。4.转换教师角色。5.转变学习方式。6.丰富课外活动。

(二)家庭方面:正确对待网络,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安全上网规则。做孩子的倾听者、引导者。

社会提供环境。

篇三:《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研究报告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 课题组

总课题: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实验

一、 问题的提出

总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研究》,总课题含有七个子课题:《小学生学业情感评价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语评价研究》、《小学生知识、技能评价改革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现状研究》、《课堂教学中激励小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理论研究》、《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其中《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重点研究交际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能力的评价,我校参与研究的就是《小学生一般能力评价研究》之中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研究》。

新世纪的到来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世界各国为了迎接这种挑战都制定了相应的新的课程标准。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这些课程标准中的突出内容。2001年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2002年12月,教育部又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即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特别提到了学生要有质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出新观点,在各种新情景终于用知识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与社会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还很匮乏。

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具。我们进行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是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的,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通过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评价工具的研制,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准确、发展的评价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和评价工具。研究的全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研究内容

1、制定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案。

2、研制与开发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工具。

3、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相关的概念界定。

4、进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实验,为继续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的结果

(一)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界定

采用文献研究分析、整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其评价的概念,结合他人研究,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概念界定。

1.对 “问题”的界定。

我们查找到的有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不同的表述。综合上述资料,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对“问题解决”的界定。

对于“问题解决”通常存在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把“问题解决”看成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问题。综合上述理解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我们对问题解决的界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3.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

通过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理论上关于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基本上趋于一致,如: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归属于学生的认知领域。在参考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是小学生一般能力之一,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认识、发现、构想的途径和方法、程度;对已有知识技能的选择、综合、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对资料、工具、信息的筛选、捕捉、解释的状态等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的学生,面对问题能够提取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恰当的技能以及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表述,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调整。

4.对“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界定

综观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概念界定是:“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价值取向,以促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为对象,通过搜集、处理评价信息对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就是指通过对其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来达到引导、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分解。

首先,我们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解决的能力是由问题发现的能力、问题分析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也体现出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对于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也应从问题解决能力的这些构成因素来全面进行。因此,我们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作为评价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级指标。

问题发现。问题发现是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也包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是指在理解问题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认问题解决的方向,并对策略进行分析和筛选,对结果进行猜想。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运用逻辑推理、操作实验等方法,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并对结果进行表述和反思。

在一级指标分解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学习研讨,并采用头脑风暴法筛选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评价要素。“问题发现”的二级指标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发现问题的质量。“问题分析”的二级指标有:理解问题,确定思路,筛选策略,假设猜想。“问题解决”的二级指标有:推理验证,结果表达,反思矫正。

最后,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实验、修改不断完善而形成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评价等级。为评价方案的制定,做好了相应的理论准备。

(三)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工具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范围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在目前的评价

中,还没有完善的、经过系统检验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这也是最困难和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根据评价的需要,利用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研制了一些评价工具的范例,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可行的工具和方法。 如:工具“电话单中的问题”,采用考试测验法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指标是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1.评价方法及相应的评价工具

2.评价方法的选择

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如前面表格中涉及到的:考试测验法、实践操作法、情景测验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多用观察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宜多用考试测验法,以免加重学生各方面的负担。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实践操作法,激发他们的探索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高年级的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了,正好用多种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他们的能力发展,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获得更全面的评价结果,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合理的发展建议。

3.评价工具的编制。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研制的评价工具有的是一个问题、一个事例、一个情景等,只要是同一年龄段、具有相应知识水平的学生,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问题解决。并不要遵从哪一学科、哪一本教材,而是具有跨学科性,具有“淡化”知识,侧重能力的趋势。同时,编制的问题要生活化,要有时代感,要注意个性化和发展性,而且是学生主体愿意接受并试图去解决的问题。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编制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评价量表。通过使用评价量表,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可以进行阶段性或终结行评价。

4.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工具的检验。

★确定评价标准

结合具体的评价工具,对工具测试的每一项评价指标制定“定量”或“定

性”的评价标准,再测算此工具的总体评价标准。

★确定评价标准的程序是:

评价工具初稿学生试测

(四)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案例研究

1.案例研究的范围

进行案例研究,采用课堂教学过程与课下个别测查相结

合的方式,分布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参与的学科教师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音乐、写字、劳技等学科,共二十余位教师。这新教师在尊重学科特性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教学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和水平的共同标准为依据,跨越学科进行研究。

2.案例研究的设计

案例研究的工具有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模拟实际问题的情景记录等。

3.案例研究的方法

实施研究时,研究的相关教师亲自在课堂教学中执教;亲自带领学生对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并付诸于一系列的跟踪记录;亲自组织学生进行规划好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下翔实的记录,然后分析;亲自观察学生面对模拟的情境的处理方法,以此为依据做出鲜活的、具体的案例分析。

4.案例研究的内容

既有反映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提高,又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都在主动的状态中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反映。同时,还体现了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和评价方法的多元。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素材。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的分析

1.制定了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

虽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但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案。因此,我们制定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案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该方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评价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问题


小学生调查报告评语》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111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