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事迹材料 > 产业帮扶典型材料

产业帮扶典型材料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4:45 | 移动端:产业帮扶典型材料

篇一:XXX乡扶贫开发工作典型材料

XXX乡扶贫开发工作典型材料----

传统产业新型化 新型产业规模化

以产业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近几年来,土崖塔乡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农业农村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壮基地、创特色、增效益,抢抓机遇,加强领导,捆绑资金,整村连片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全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以点带面,努力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土崖塔乡地处保德县最南端,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地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乡总面积50.85平方公里,共有先XX余户、XXX口人。全乡XX个行政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缺工少副,产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群众生活困苦,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周边村。

为了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我们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全乡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决定将扶贫开发和重点村建设相结合,本着“确定一个,建设一个,脱贫一个”的原则,整合各种项目资金,聚集各方力量,逐村突破,整村推进,使贫困村数量逐年锐减,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150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xx元,农民收入连年攀升,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扶贫开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前几年,我们通过对党家里村的大力扶持,规模养殖业迅猛发展,目前全村户均养殖40只,人均收入2700元以上。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全村仅枣树栽植就达500余亩,人均收入1500多元。全村红枣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就有17户,占到总户的30%。同时,该村积极打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科技农业,积极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全村优种选用率达90%以上,平地地膜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全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到50%以上,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达750元。目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名列全县前茅,并且超出了全市以及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个村曾两次被

评为“省级文明村”,连续八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多次被省、市、县评为“治安模范村”、“科技示范村”、“红旗党支部”,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二、立足本地实际,促进传统产业上档升级

作为一个纯农业乡,种植、养殖是全乡的基础性产业。近几年来,我们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目标,本着“传统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特色化”的发展理念,整合扶贫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着力解决“三农”工作中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先后对全乡87个养殖大户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为养殖户改造和新建圈舍2400平方米。在这些优惠政策的辐射效应下,全乡养殖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崖尧村新建1000平米的养鸡场,引进种鸡2万余只;武家塔村新建梅花鹿养殖厂,共养殖种鹿100只;安家山新建占地5亩的大型养猪厂,目前养猪200头以上;新建占地100亩的红枣工业园区一座,目前已实现“三通一平”,引进投资200万的红枣加工厂一个,预计今年10月份正式投产。

三、改善基础条件,为经济发展鼓足后劲

基础设施落后,也是长期制约土崖塔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着眼于改善群众生存环境,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促农民增收。近几年,累计在全乡6个村打淤地坝7座,新增耕地800余亩;对武家梁村的饮水工程进行了改造,使全村200多人、500多头大畜用上自来水;在神树梁、高徐家湾两村新建蔬菜大棚30座;对高徐家湾的200亩水地的护堤进行了加固,并新建防渗渠道500米;硬化小街小巷3公里。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总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土崖塔乡的扶贫开发工作已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围绕“关注民生重和谐,调整结构上项目,优化环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振奋精神,苦拼实干,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为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二: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刘官镇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刘官镇产业化扶贫工作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刘官镇近年来产业化扶贫内容以种植、养殖为主。我镇素有盘县“蜜桔之乡”美誉的红岩,现已发展蜜桔种植4000多亩,年产蜜桔600多吨。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核桃、红梨的种植,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种植核桃 多亩,红梨多亩,覆盖个村寨户,惠及农民近人。我镇在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制定了针对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

我们采取开群众代表会、印发技术性资料等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镇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思想。同时,我们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为推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在2009年至2011年的经果林“抗旱保果”工作中,领导小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时任的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抗旱,并加大了抗旱的资金投入,筹集资金购买发电机、抽水机、抽水管道等抗旱设施。同时,带领群众在灾后补种经果林树苗,力保经果林基地损失降到最低。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促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我镇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 个。种植业方面,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菜、扩果,大力推广优质水果和适销的蔬菜

品种。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生猪品改力度,特种养殖有新发展。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根据我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实施“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种植业向基地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布局明显的产业带。

(三)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镇以松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年至 年,全镇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 处。二是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建成了红岩蜜桔种植基地,并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镇中心聚集,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三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全镇综合或专业集贸市场。从而,为我镇农产品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资金管理,设立财政专户,实行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近年以来,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巨额支农贷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们要求镇直涉农部门加大“跑市进县”力度,尽全力为镇产业化扶贫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目前,发展规模养殖场11个,建设生猪(火腿)加工厂1个。

(五)实施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活力。我镇积极争取和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为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二是大力实施扶持和优惠政策。在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除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外,我们还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在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对新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扶持发展产业化服务组织方面。对新组建的产业化组织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都给予了一定期限的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我们积极为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工作成效

(一)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果蔬、生猪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向基地集聚,建立了蔬菜、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多个千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蔬菜 万亩,金果林面积 万亩,近年发展生猪 万头,出栏 万头。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全镇已发展百万元以上农产品企业1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

(三)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一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生猪、蔬菜等专业集贸市场和农林副产品批发市场。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信息、加工信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网络。三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畜牧、防疫、农机、林业、蔬菜等农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蔬菜、水果、生猪等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规模效应不够明显,且发展不稳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构类型有待进一步调整。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我镇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业产业链较短。我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加上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多,从事深加工的较少,导致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处于脱节状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短。五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企业、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订单”是“口头”协议,经常出现违约行为,个别企业、流通组织或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忽视农民利益;而一些农户则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认真履行合同。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镇要按照“抓大产业,形成大市场;抓大企业,形成大品牌;抓大基础,形成大体系”的要求,努力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适应产业化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重点抓好以红岩水果技术协会为龙头的水果产业链,以镇养猪协会为纽带的生猪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信友核桃乳厂到我镇办紧密型基地,做大果蔬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资金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围绕七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生猪加工厂、红岩蜜桔种植协会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3、加快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重点建设好1万亩以蜜桔以及核桃和红梨为主的经果林、养殖业重点抓好草食性牲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加快养殖基地的发展。

4、完善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重点全镇建立完善药材、生猪、蔬菜、水果、肉牛等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特色名优农产品数据库,发展网络交易,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5、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围绕粮食、果蔬、药材、畜牧等特色产业及其运销、服务业发展,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大户,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利设施配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松官水库的除险保安和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7、搞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成果巩固,推进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逐步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工业厂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进一步加快我县沼气和小水电建设步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刘官镇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建设纯农业产业化强镇为目标,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为根本,借“十二五”时期第二轮西部开发的春风,继续推进我镇产业化扶贫工作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

篇三:扶贫交流材料

坚持综合开发式扶贫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镇坪县位于陕西南端,与重庆、湖北交界,幅员1503平方公里,辖4镇6乡、78个村,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95万人)。由于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始终是制约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瓶颈因素。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1997年我县跨越温饱线。近年来,我们全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坚持城乡统筹搞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抓扶贫,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全县扶贫开发奔小康的信心越干越足。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

1.8万人,下降到2004年的1.2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1247.47元,增长到2004年1636.65元,年均递增9.45%。

一、 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建设“一区两谷”,发展特色经济

作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较大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4%的植被覆盖率,年径流量9. 9亿立方米的南江河是镇坪最具优势的自然秉赋。为避免 ?贫困-开发-破坏-再贫困?的恶性循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在开发方式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重点,坚持把解决贫困农民的问题放到全县工作的突出位臵。

我们认识到,让占人口总数近40%的贫困农民实现温饱、迈

向小康,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渐成为财富的创造者、消费的拉动者是我县全面发展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工作目标,落实发展任务,加强干部管理考核和选拔任用等方面,都将是否有利于农村发展、是否有利于农业增产、是否有利于贫困农民增收作为衡量标准和考核指标。

一是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自加压力,创新机制,在规划管理、资金捆绑、产业服务、考核评比、乡镇职能转变、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为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创造了前提。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重点村建设,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抓住政策机遇,大胆提出和全面实施了统筹城乡的?三个两万人?发展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村,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激发了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扶贫到村到户,?扶真贫,真扶贫?。区别村情,对重点村实行了相对集中的集镇式建设与相对分散的庄园式发展相结合。到户划分层次,对不具备发展能力的弱势群体予以救助,确保基本生活;对量大面广的普通农户扶持帮助、创造条件,激励致富;对少数尖子户优化环境、加强服务,促进发展。工作的重点紧紧抓住量大面广的普通农户,提出了?122?的发展目标,抓住了扶贫开发的关键。

四是坚持扶贫工作一盘棋,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增加投入,形成合力。以?三个两万人?统筹城乡,?捆绑?财政扶贫资金、涉农项目资金、农户自投资金,加强了重点村建设;实行干部包扶、社会帮扶、群众参与 ?三结合?,加大了对重点

户的扶持;建立群众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协调金融扶持的发展机制,推动了产业建设;坚持?路、电、水、通讯、电视?五到村,强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到位,找准了扶贫抓手,形成了扶贫合力。

五是坚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始终把扶贫开发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两手抓,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科普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县乡村三级服务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为全县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建设?一区两谷?,理清了以产业开发为主导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在多年积累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镇坪,发展‘一区两谷’?的发展思路。即:把保护和开发1000平方公里自然生态区作为贫困农民致富、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为依托,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区;发展以优质地道中药村产业为主的特色?药谷?,以生猪产业为主的绿色?畜谷?,积极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明确了产业扶贫的方向和目标,争创人均经济强县。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的五年来,认真落实天然林禁伐政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植被覆盖率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发展木本药材6万亩,核桃、板栗等林果10万亩,在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同时为农民培育了新的增收产业。坚持突出优势、面向市场、以销定产的思路大力发展以玄参、黄连等地道品种为主的草本药材4万多亩,在种植业结构逐渐调整的同时拓展了群众的收入渠道。立足本县生猪养殖规模大、农家腊

肉品质好的实际,积极扶持生猪产业,2004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2.2万头,实现了农民人均2头猪。?一区两谷?战略的实施,突出了镇坪特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了扶贫开发的后劲。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抓手 2003年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发展规划,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实现二万人居住县城、二万人居住集镇、二万人居住新村的和谐人居目标,实现农村扶贫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通过三年努力,城镇和扶贫新村已吸纳2.5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4.7%),使近7000贫困农民结束了高山居住的历史,告别了?肩扛背驮、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

一是把握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机遇,扩大扶贫新村的人口容量,推动高寒山区贫困人口向新村集中居住。省市确定我县40个扶贫重点村,在建设中我们在加强领导力量、建立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考评上狠下功夫,在捆绑建设资金、突出民居特色、形成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上集中突破,现已有6个村通过验收,20个村正在建设,已经吸纳人口1.2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偏远山区的大量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产和生存环境,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发展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广大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二是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扩张集镇规模。2003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公路建设投资8000多万元,年内将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同时对全县9个集镇完成了规划修编,全面实施了集镇街道硬

化工程,硬化集镇道路总计8.9公里,加快完善了集镇的排供水、照明、绿化等配套设施,大力加强了集镇市场建设,着力提高集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以财政性资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拉动民间资本在集镇二三产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推动集镇内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为转移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是把握市场开发的机遇,提高县城建设水平。我们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调整,县城规划区面积由0.9平方公里扩张到3平方公里,并对县城功能分区和各类行业规划,按照2万人的人口规模进行了布局配套。在建设中,按照?开发-臵换-再开发?的思路,对临街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资产臵换,投资1283.9万元,完成了两期县城综合改造。采取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实施了街心广场、南江大道、南江二桥和三桥等十大工程,开工建设了狮子凸生态公园,规划启动了柿子树坪商住新区开发,拉大了县城骨架,完善了整体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为脱贫以后的农民进入新的发展领域提供了平台。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实现了综合扶贫、全面开发

(一)实施?122?工程,推动产业富民

稳定人均千斤粮。大力开展农田保护、治理改造、水毁修复,积极为移民搬迁户调整耕地,确保人均1亩基本农田。普及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落实退耕还林补助,稳定人均粮食1千斤粮,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加快发展药材产业。按照企业GAP基地种植与农民传统种植相结合,耕地种植与林地种植相结合,草本药材与木本药材相结合,引导按市场需求发展了10万亩中药材基地 (其中草本


产业帮扶典型材料》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59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