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其他范文 > 导游词 > 沂蒙精神纪念馆,导游词

沂蒙精神纪念馆,导游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7 13:13:32 | 移动端:沂蒙精神纪念馆,导游词

篇一: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导游词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景区解说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我们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观光旅游,我是讲解员~~~~~~。 我们面前这个小山村就是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距沂南县城西北23公里。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

常山庄村四面环山,群山相连,只要在各个山头放一个哨兵,便可以一哨观天下,进退任我行,不要说一支部队,就是一个人从这里路过我们也看的清清楚楚。所以说此地藏龙卧虎,易守难攻,是我抗战的战略要地。 如果说到历史,首先要说党中央的英明决策。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在徂徕山领导起义后,党中央十分关注山东的战局,并明确指出:山东省委的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尤其是以蒙阴、莒县等广大地区为重心,而常山庄这一带恰为蒙阴至莒县的中心。

随后,中共中央又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等一系列决策,首先派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高克亭等50余名军事干部和地方工作干部到山东,随后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又委派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和红军将领张经武率部分红军干部、长期在白区工作的党员干部以及部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学员近200人到达沂南,接着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将所属部队整编为10个支队23个团,共2.45万人,地方武装1万余人。同时,统一指挥山东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而拉开了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序幕,使这里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

进入这个大门,就进入了我们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

进门之后大家看到这座山就叫常山,整个村子靠山而建,因此就因山而得名叫常山庄村。这片是根据当地老百姓房屋改造成为的八路军食堂,可以为大家提供食宿,左边是一条深沟,围墙外边就是常山庄居民现在居住的村落。从1938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同志曾经说:“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

站在三孔桥上,我们看到北边这一大片的青石林,可谓是我们常山庄独有的一片景观,当地老百姓叫它黑石沟。沿着这个黑石沟往北100米的位置,有一个地道口,是当年这里的百姓掩护八路军救护伤员的地方,现在仅剩一个洞口,但还可容纳10多人。

前边这个书写着马牧池三个字的石碑,是为了方便拍摄影片而立起的道具石碑。马牧池是这里乡镇的名字,常山庄就是属于马牧池乡。关于马牧池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山区一般都缺水,但是这条小河却常年有水,古时候来往的商人都在这里歇脚饮马,大家垒坝拦水,修起了一个个饮马的池子,称牧马池或饮马池。后来就有个马牧池这个地名。

整个影视基地所拍摄的都是一些30、40年代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所以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都是大家眼前这些茅草屋石头墙,所有房屋都是用当地石块建成的,咱们眼前的这些石头墙当地称之为“干插墙”。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临沂市委宣传部要拍摄一部反映沂蒙人民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沂蒙》,剧组历时三个月,在沂蒙山区走遍了6个县200多个村庄,最终将《沂蒙》的拍摄基地选定在这里。就是因为这里不但地形独特而且还完整的保存了当年抗战时期的古村风貌。在这里先后拍摄了电影《沂蒙六姐妹》、《斗牛》,电视剧《沂蒙》《娘》等20余部影视剧。《沂蒙》荣获了2009年央视“优秀首播剧奖”、“最高收视率奖”和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沂蒙六姐妹》荣获了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电影华表奖和泰山文艺奖一等奖;《斗牛》荣获46届台湾金马奖。

这些生长在石头缝中的百年老树和这些石头房屋,古朴沧桑,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沂蒙人民奋起抗战的历史。

随着拍摄影片的不断播出,这里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热情的观众在追寻当年革命斗争的遗迹,寻找当年那段真实感人故事的同时,纷纷到这里来观光,使这里既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又有着丰富的人气。 前边这座牌坊,叫做枕沂牌坊。东边这面书写着“枕沂”两个字,意思是说头枕沂河;另一面书写着“叩蒙”两个字,意思是叩拜蒙山。站在我们这个地方往东60里就是沂蒙母亲河沂河,往西80里就是蒙山。枕沂和叩蒙表达了沂蒙人民对蒙山沂水的敬仰之情。

穿过牌坊我们看到左边是“沂蒙大戏台”过去村里开会放电影或开展一些集体活动都到这里集合。这也是许多知名影视剧经常用到的一个场景地,像沂蒙电视剧中选村长的剧情还有电影斗牛中父老乡亲排队抓豆子都是在这个地方拍摄完成的。

对面这个院落就是沂蒙电视剧中地主李忠奉的家,我们叫它东家大院。大家里边请?..这边是东厢房,墙壁上展示的就是在我们影视基地内拍摄的一小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剧,像黄渤、闫妮主演的电影《斗牛》,就是荣获了第46届金马奖;这部是由斯琴高娃、宋春丽主演的电视剧《娘》,大家看过的应该还有《平原枪声》、《地道英雄》、

《诱杀》等,整个影视基地累计到现在拍摄了有20多部影视剧,因此常山庄村又被人们称之为“山东的山村好莱坞”。出来之后带大家参观一下剧中地主的前厅,这就是地主李忠奉专门用于接待客人的一个前厅,东边是一间非常古朴的小书房,走出这个门我们大家就进入了后院,在后院东家大院简介中的这副剧照就是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拍摄的,说的是日本侵略者要求地主李忠奉交出粮食的时候,李忠奉和他的夫人为了保护全村的老百姓和八路军的粮食选择了在这个院落这个台阶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了。通过这个场景的拍摄,充分反映出了我们沂蒙老区的地主也是一个爱国爱民非常开明的好地主。踏上台阶后带大家参观的就是剧中地主家专门用于居住的后厅,东边那间是地主家的餐厅,西边那间是地主家的寝室。剧中的地主李忠奉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地主,因为他把仅有的两个儿子分别送往了两个不同的部队,一个在延安参加了共产党,一个参加了国民党。出门之后带大家从这个三层哨楼的底部穿过。这个小哨楼就是后来因为拍摄影视剧的需要后期建起的,正规来说它应该算是富人家小姐用于看戏的观戏台或者绣楼,只是剧中地主家没有女儿,所以这个绣楼在这的作用就是个站岗放哨的哨楼了,目前这个三层哨楼是整个常山庄最高的建筑物,如果站在它的顶上是可以看到整个常山庄的村貌了。像是西厢房内为大家展示的就是42集电视剧《沂蒙》和电影《沂蒙六姐妹》的部分剧照,这两部影视剧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沂蒙老区真实存在的。

参观完东家大院后,带游客朋友们去参观一个我们沂蒙老区独有的物件——专门用于烙煎饼的鏊子。

展示在这个院内的鏊子是目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一顶鏊子,它是为了参加2010年好客山东贺年会而专门打造的一顶参展鏊子,直径是2010毫米,重量是2010斤,这副照片就是当时烙煎饼的实景照片,当时4位妇女共同合作,所烙出的煎饼重达约有6斤。周围这些小展板展示的就是沂蒙老区传统的鏊子和烙煎饼的多种方法。展示煎饼鏊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小米加步枪的话,那么抗日战争的胜利,沂蒙山区的煎饼是功不可没的。大家走这边??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跟着共产党走是一首歌的名字,这首歌就诞生在我们沂南,全国军民唱着这首歌跟随共产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大家到馆内参观。

当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最高阶段,西方列强把殖民地瓜分完毕的时候,封建、闭关自守的旧中国宛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不知何去何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像灯塔一样,照亮了黎明前的海洋,像舵手一样,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沂南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4年沂南县苏村镇门家庵子村青年刘鸣銮考入上海大学,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诲和熏陶,以后每次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都是由他带到沂南的,1925年,刘鸣銮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沂南县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7年,沂南县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像苏村镇北良水的杜润芳、还有依汶朱家里庄的朱寿年等等。这时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时期,沂南党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基地主要集中在苏村司马一带与朱家里庄周围。 1928年省委特派员孙兆鹏来沂南开展工作,在30多个村庄发展了党员,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蓬勃兴起,特别是在苏村镇一带,在司马村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的领导下,农民们拆庙宇、砸神像、剪辫子、动员妇女放脚、打击土豪劣绅这在沂蒙山区屈指可数。

1928年,以朱寿年为主要负责人的朱家里庄党小组成立,这是沂南县最早的党组织,当时的旧址就在这里,朱寿年后来还被选为当时管辖沂南的沂水县委书记,说起来应该是我们沂南县第一位县委书记。

1929年夏,沂水县委遭到破坏,这就是成立在司马村当时的旧址,县委书记朱寿年与一批共产党人被捕,徐相南壮烈牺牲,他的父亲徐丁谊在儿子牺牲后,把徐相南的遗体放在一个闲院子里不埋,并发下誓言“共产党不胜利,就不给儿子出殡”。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以先进文化武装的共产党人必将取得胜利,尽管这个胜利还十分遥远,但这一天必将到来。他以坚定的信念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老人写下了“对面灵山存八宝,一家五抗无限乐,抗战到底”的春联。1947年,沂南县委为徐相南出殡下葬后,老人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

当沂南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战友的血迹,为寻找上级党而远离家乡,分赴祖国各地,继续进行当的工作,涌现了一批党的优秀干部。

王光伟,沂南县苏村镇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国家纪委副主任,在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于河北、河南等地,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鸿钧,著名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主角的原型之一。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占区进行地下报务工作,1949年全国解放前被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杀害,时年38岁。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实践唤起了人民大众,沂南儿女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置身于民族的解放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十分关注山东的战局,毛主席做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八路军各部挺进沂蒙山区。

1938年11月,张经武等200人到达沂南,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115师挺进山东;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抵达沂南,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

不仅军队进驻沂南境内,当时许多群团机关均集于此,沂南形成了中共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敌后抗日战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沂南也成为中共山东分局的直属县。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曾在我们沂南成立的、驻守过的群团机关。

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山东后,为解决抗日干部之不足,建立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1938年8月,第二期培训班开始随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我们沂南的岸堤,当时称岸堤干校,此后又举办了3期,为地方和军队培养和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干部。这就是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旧址。

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来鲁,迁至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于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干部大学所属的几所分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行军转移和参加战斗最多的一个分校。迁至山东后,积极宣传发动群众,为根据地建设和党组织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说到这,还要说说咱们中共山东分局党校,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委党校的前身,为提高广大干部党员的政治素质,中共山东分局于1938年10月在岸堤镇西北的白佛寺创办党校,这是旧址。当时共开办5期党训,培养学员1000余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沂南人的骄傲。

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还有很多。

1939年,日寇夏季扫荡之后,大众日报社几经辗转,于初冬来到了马牧池的东辛庄,在这里工作、战斗了1年左右的时间,与周围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当时的大众日报社就安在了孙长祥老人的家里。

1940年2月,由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领导的北海银行随部队迁来沂南,驻守马牧池一带近8年时间,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帮助下,与日、伪、顽、匪浴血抗战,为整个山东及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外人士视为奇迹,1948年。中央就以北海银行、华北银行、西北银行为基础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

为沟通山东各战区的通讯联络,更有效的打击侵略者,1942年2月7日,在距离常山庄1公里的双泉裕子村诞生了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是山东省第一个邮政组织,也就是现在邮局的前身。已故国家邮电部副部长赵志刚同志任第一任局长。山东战邮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在频繁的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伴随着成立了很所的学校,像:山东省财政经济学校、山东公学等等,革命文化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人民充分的发动了起来,为迎接艰苦抗战的岁月到来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及消灭蒋家王朝,做好了思想准备。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沂南县青驼镇古寺召开了联合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省政府的前身,在当时全国的19块根据地中,战工会是唯一一个管辖全省的抗日民主政权。

这就是当时开会时的场景。

当时的会场就设在庙门外两株大白果树之间,搭了大棚席,排上不带靠背的板凳,十分简陋。代表们就住在周围的村子里,一天3顿就在露天树下就餐,大会开了1个月,驻地群众热情支持,站岗放哨,保卫会场,为大会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

会后,沂南县在青驼寺会议旧址前立碑纪念,1940年冬,日寇扫荡时将古庙烧毁,将其中一棵白果树烧死,碑也被毁坏,所以现在战工会旧址只剩下了一棵白果树。

1990年值战工会成立50周年,山东省政府拨专款建立纪念馆,建起了纪念碑,纪念碑总高8.5米,平面呈“工”字型,立面碑帽以“山”字为主体,寓意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这次纪念活动也得到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谷牧同志亲自到会参加了本次纪念活动。

在这里我们看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沂蒙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持下,才有了沂蒙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不断激励着更多的英雄儿女加入革命大潮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我们沂南县诞生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这首歌是由沙洪和王久鸣创作的。他们二人随抗大一分校来鲁之后,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二人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词曲的创作。

10分钟的创作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1940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们二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年轻的共产党的坚强和伟大,真切的感受到沂蒙人民舍家为国的抗日热情,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就是老百姓的领路人、带头人、贴心人。创作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就像沙洪说的:“这不是写出来的,是从我心中迸发出来的”。

这就是这首歌最早的出版物,当时这首歌歌名叫《你是灯塔》。在歌词中,把党比作“灯塔”、“舵手”,歌颂党是领导的“核心”,代表着抗战的“方向”。这些形象和概念,都是当时整个抗日形式的真实反映。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在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传唱开来,一直传唱到江淮一带的新四军地区。1946年,新四军北撤到山东时,沙洪在上海秘密入党时,在宣誓会上唱的就是这首歌。

2002年,沂南县孙祖镇党委和政府投资在东高庄建立了一座“灯塔”——就是刻着这首歌词的纪念碑,供后人瞻仰。上面的题词是由原山东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李子超题写的。

沙洪一直都眷恋着沂蒙山,曾多次回来沂南。这些就是他回来看望沂蒙人民的一些场景。

2004年1月21日,沙洪因病谢世,享年84岁,遵照其本人的遗愿,他的爱人姚明携子女,将他的部分骨灰葬在“灯塔”前。

这首歌后来更名为《跟着共产党走》,正是唱着这首歌,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寇,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起《跟着共产党走》,那高昂、流畅的旋律,不仅激荡在雄伟的天安门上空,也激荡在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9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设富强祖国的光辉历程,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

人民子弟兵是革命战争年代民拥军的亲切称谓,他们在沂蒙山这块热土上抛头颅、撒热血,这个场馆的建立正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艰苦奋斗与流血牺牲,也是对建立起丰功伟绩的人民子弟兵最好的敬礼。

《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这个馆名是由华南将军题写的。大家里边请??

这里展示了当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工作和战斗的200多位将帅和近百位的高级干部。1955年至1988年授衔的10位元帅1500多位将军中,在我们沂蒙山区战斗过的就有400多位。

这里跟各位简单介绍几位将帅。

进门大家看到的就是当年毛主席对罗荣桓元帅的高度评价。

我们看到,这面墙壁上展示的,就是曾经在我们沂蒙山区战斗和生活过的三位元帅和两位大将,分别是: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和张云逸。

首先给大家介绍罗荣桓元帅:罗荣桓1939年3月和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直到1945年10月,率山东军区部队到达东北。7度寒暑,罗荣桓领导根据地军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主席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靠山东”。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方,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罗荣桓在沂蒙山区经历过大小战斗无数次,最为神奇的就是发生在我们沂南县的“留田突围”。那场战役在罗荣桓的周密部署下,我军只用了一夜时间,没放一枪一弹,无一伤亡,安全的突破了两万日寇三道严密封锁线,转危为安。这真是一个奇迹。当时跟随115师一起突围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称赞留田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是一次“无声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转战东北。陈毅、粟裕具体指挥了山东的解放战争。

这位是粟裕大将:粟裕是我军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之一,他是1947年进入山东的。由他指挥最有名的一场战役,就是孟良崮战役,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场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震撼了国民党统治中心,扭转山东战局。毛主席曾对粟裕说过“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这两面墙壁展示的是18位上将。

给大家介绍一位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上将万海峰:孟良崮战役前夕,他是华东野战军六纵54团的团长,接到命令后从平邑南率团昼夜兼程240里到达垛庄,按时穿过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两敌的结合部,敌军根本就没有想到,背后会杀出这样一支奇兵,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占领了垛庄,随后一直攻到六零零高地。可以说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万海峰功不可没。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就是胡锦涛总书记。

这些上将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有迟浩田,山东招远人。他对我们沂蒙山区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当时是华野9纵的连指导员,在战斗中深受重伤,被当地的一位红嫂用乳汁救活,他曾9次来我们沂蒙山区寻找当年乳汁救他的大嫂,前几次寻找均无结果,当他第9次再到这里寻找的时候,当地一位大娘拉着他的手说道:“大兄弟,像你所说的这样的事情,抗战时期,在我们沂蒙山区到处都是,像俺们这把年纪的人谁都做过,你还寻个啥啊”。从那之后,他就不再刻意寻找,而把这里当成他的再生地。每年都来这里看望老区的人民。

这边展出的是
沂蒙精神纪念馆,导游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49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