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其他范文 > 导游词 > 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7 15:47:55 | 移动端:晋江五店市导游词

篇一:五店市介绍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紧挨塘岸街,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万达广场相连,和敏月公园相望;占地126亩。

街区特色: 街区历史悠久。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

文化遗产丰富。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庙分香菲律宾、台湾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戏酬神“旦夕锣鼓喧天”的习俗。蔡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台亲缘的纽带.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打造集传统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商务旅游、休闲娱乐、美食品尝等为一体的街区博物馆、文化产业聚集带、城市新名片,让外地人感觉很闽南、让年轻人感觉很时尚.

街区特色

高甲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

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木偶戏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布袋木偶戏,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迭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南音

五店市传统街区文化遗产聚集之一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

乐器演奏也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成功入选,“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篇二:晋江五店市讲解词

五店市导游词

【东南入口】

晋江之名源于“晋人沿江而居”,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南渡长江,逃入闽南,据河而居,因怀念故土,为河取名晋江,唐开元年间,设立晋江县。“五店市”即“五家店铺发展起来的集市”,街区东南入口使用的“五店市”三个字取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书法作品集字而成。五店市作为古代的集市和商旅中途暂息的驿站,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晋江老城的核心区。

改革开放使晋江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处“内城”的五店市老街区,由于人口持续外迁,建筑缺乏修缮,街区渐趋没落,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2011年,晋江市政府聘请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对五店市进行保护性改造,把她打造成“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

五店市街区占地252亩,按2011年转让的最高地价,转让土地可得10亿元土地财政收入,晋江市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片传统街区,不仅放弃土地拍卖,还投入6亿元进行征迁和保护建设。其不余遗力地保护让人钦佩。 如今,众多散落晋江乡村的闽南老宅整体搬入,与原有传统建筑相伴辉映,使五店市成为晋江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存留地。她不仅保存着大量从明、清到民国、近代各个时期的传统民居、宗祠、古庙、古商铺等建筑,还承载着本地广泛流传、历久不衰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南建筑“皇宫起”的由来】

眼前成片的红砖大厝,红艳艳的气势逼人!这是五店市保存的福建省成片保护面积最大的闽南古厝群。中国古代建筑分为皇家建筑和私人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私人建筑一般采用白、灰等素雅的颜色,如婺源、徽州、西塘、周庄的江南村落;皇家建筑专用红、黄等华丽的颜色,如故宫等。闽南建筑并非皇家建筑,为什么广泛使用红色的砖瓦呢?

闽南的建筑大气而开放,红砖古厝错落有致,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一幢接一幢,像极了一座座宫

殿,所以,人们又称这样的建筑为“皇宫起(体)”。但为何闽南一带会有“皇宫起(体)”的建筑?这还得

从“赐汝一府皇宫起”的传说谈起。 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泉州籍美女黄小厥被闽王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被立为王妃。 有一天下着大雨,闽王见爱妃坐在窗前流泪,便问:“爱妃,你住在宫里,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还有什么不称心的呢?” 王妃答说,“我想家!亲人们身居茅屋,又地处滨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风,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如今这样大的雨,一家人不知遭受多少罪呢!”闽王怜惜她牵挂亲人之情,答道:“爱妃不用烦恼,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的房屋!” 王妃听罢,立即跪下谢恩,随后对传旨太监说道:“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闽王说的“你府上”是单指王妃的家,这时她说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义,让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以造福家乡。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富商和华侨,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更有燕尾脊直指天空,雍容稳实,气势宏大。

【导览图:街区项目概况/ “五店市”LOGO简介】

五店市传统街区以打造城市会客厅为目标,把古典和时尚融为一体,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再次碰撞、交融,相互滋养。街区采取模块化的业态规划,把街区分为传统文化区、旅游休闲区、艺术养生区、品质商业区等片区,突出“闽南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三大文化要素,把企业文化展示、创意、餐饮、休闲娱乐、特色商品零售,服务行业融入到建筑文化和商业业态中,保留和传承传统市井风情。同时,把青阳古八景中的“青阳苍翠、石鼓喧声、桃花叠浪、雁塔地灵、樟井圣泉”恢复起来,这也是街区建设的一大亮点。

五店市传统街区的LOGO(标志)是: 它形似闽南古建筑最具特色的“马鞍墙”和“燕尾脊”,像“山”又像“水”,古建筑形态与古汉字字形完美结合,简明扼要地展示了五店市的历史文化特征。

【柳青新宅】

柳青新宅是旅菲华侨庄铭岸于1935年令其子庄清良回乡主持建造的,是民国时期典型的闽南大厝。

宅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五开间二进三川脊顶砖石木结构,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带双面护厝、石埕、埕头间、围墙。老宅建筑面积918平方米。

柳青新宅看似普通,其实极富特色,是一栋值得细细品味的老宅!

首先,这宅子看起来是像是新建的,其实它是五店市的保留建筑,历经80年风雨依然光鲜亮丽,体现了闽南红砖古厝“历久弥新”的特色。

其次,宅子的设计和做工匠心独具,称得上当时“私人定制”的豪宅。其墙面自下而上,分别是白色花岗岩基座、花岗岩面墙、青石腰堵、红砖面墙、窗花、水车堵等,它们不仅凹凸有致,富有层次感,而且都精工细作,尤其精美的是华丽典雅的面墙,是用民国期间非常流行时髦的印花红砖拼砌的。面墙的隔柱上嵌有砖錾的圆体字对联:“罗裳拱瑞,石鼓佳音”,显示柳青新宅绝佳的地理位置。腰堵部分的青石上雕刻着各种变体文字,有的文字形如竹叶,如“忠勇和平,世界悠然”;有的文字如香炉,如“有恒崇实,千秋吉祥”;还有武则天时期创造的“曌”行字,如“自重爱郡,光明永透”等等,它们是闽南能工巧匠的一种创意,令人遐思!

第三,门路雕饰无所不至,繁复入微,精美绝伦。门路上方的抬梁式木构架称为“牌楼”,起到联接与装饰的作用,其间叠斗连栱,雕饰繁复,叠斗雕作牡丹,吊筒雕成花卉、花篮,连栱上雕刻戏文,雀替上雕有牡丹、凤凰,寄寓富贵吉祥的愿望。门路的石雕悉数精工镂刻,以青、白两种颜色石材构建,配搭匀称,素雅大方。自上而下的匾额、门联、身堵、腰堵,直至墙底的柱础、角牌、柜台脚,无一不体现石雕工艺的精美。旁门门楣上,除了传统的八仙雕刻外,还有身插羽翼的“飞天”,这是闽南建筑中常见的中西合璧的现象。此外,基石雕刻图案除了梅兰竹菊、凤凰等传统图像外,还有鱼虾蟹蛤等,体现了闽南的特有的海洋文化。

第四,家训为主题的格言文化。在宅子门路的看埕堵、对看堵上,分别用石雕形式镌刻着四则格言,“凡有远虑之人,不特顾目前之生活,并虑及将来,勤俭贮蓄,预为之计”;“富裕之后,益当谦逊,常存人贤于我之心,恭俭而不骄,自得天祐”;“人欲得一身之健康,当日日勤于职务,彼坐食游惰,决非摄养自爱之道也”;“读伟人之传记,研究古来大豪杰成业之原因,则有益于吾人之身心”。这些格言文字言辞平实、恳切,针对勤俭积蓄、谦逊做人、勤奋实干、读书修身这四个方面,对后代的人们无论是从思想或是行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类似的文字,还有门厅石匾上的“慈孝友恭”等。正因为深深理解勤俭贮蓄、谦逊为人、勤奋肯干、读书修身这四样处世境界,并倾心尽力而为,晋江的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侨才能像庄铭岸一样,创造非凡的事业!

此外,宅子的建设与布局深深烙上了闽南商人的精明及超前的商业意识。宅子两侧的布局一致,但细看砖雕、石雕、木雕,虽然都很精美,但图案、风格并不一致!其实是当时请了两队施工队伍,他们相互“斗工”,比一般宅子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工期(五个月就完工了),不仅保证质量,还节省了大量工钱,用时髦的话说,可谓“又好又快”。石埕右前方的“埕头间”,本为杂物间,但因为临街,人口流动量大,遂被改为小店铺出租或自家经营。

五店市传统街区不仅展示闽南的古建筑,还特别重视闽南其他文化的展示,如今柳青新宅引入安溪感德的茶艺,它是闽南铁观音的故乡,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原滋原味的闽南铁观音茶饮,还可以观看茶艺表演。

【天官第】

古代吏部或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这座宅子的主人庄一俊,是明朝进士,任吏部官员,于是当地人把这里叫做天官居第。天官第座南朝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硬山顶砖石木建筑,穿斗式木构架,除了门路两对木雕花篮外,没有随处可见的繁复雕花,整体建筑端庄典雅,体现明代官邸风貌,也是官邸文化的典型代表。

首先,官宅前低后高,高差特别大,意喻“步步高升”。屋脊略显平直,但建筑高挑,天井特深,茶褐色的木头本质透着奢华,处处显示官家宅院的大气与华贵。

其次,官宅的二落的两侧设有专门的走廊,为“下人”出入通道,这样住在后落的佣人出入就可以不经过

顶落厅堂和大门,而由从旁门进出,避免纷杂。

目前天官第租赁给晋江灵源药业有限公司,用于展示和销售晋江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源万应茶。

那站在庭院中的铜塑法师是万应茶创始人沐讲禅师张定边,张定边原籍湖北沔阳州湖弦口,出身渔家。身材魁梧,潇洒英俊。知天文识地理,习兵法,练武功,精拳艺,擅岐黄。为人急公好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结拜为兄弟,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共谋前程! 后陈友谅专横独断,致遭江东桥之惨败。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降将,于洪武元年(1368),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从此,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赤足芒鞋,率领旧属僧侣,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他看到广大贫苦农民因生病缺医少药而走投无路时,于是萌生悬壶义医之心。

据民间口碑相传,灵源寺沐讲禅师踏遍青山,采集山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并配以中药精心炮制“菩提丸”, 济世救民,普度众生。1951年灵源寺僧王广武将“菩提丸”经科学改良,合理配伍,改制成“灵源万应茶”,并经多年的演绎、传承、发展,乃今日“灵源万应茶”之处方。该药具有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祛痰利湿之功能,对伤风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更是一种防暑降温的理想药茶。

灵源万应茶作为南方药茶百花园里的一朵绚丽奇葩,已传承640多年,历史悠久,其深厚的历史渊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工艺传承和优越的自身品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在泉州,在港澳台,在东南亚海外闽籍华人中,提起“灵源万应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间素有“家有万应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誉。1994年入编国家卫生部部颁标准,2004年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GMP认证,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官第的山墙为出砖入石墙面。出砖入石看起来似乎是砌墙的匠人分了心思去想别的事,随手抓到什么就砌什么,竟然无心插柳般,出了意外的效果,特别熨贴人心的自然古朴。其实,出砖入石是清初复界后闽南沿海建筑的普遍做法,是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出砖入石”的出现,传说最早是明代泉州沿海一带遭倭寇袭扰后,

人们利用倒塌房屋残垣断壁的砖石重建家园而形成的一种建筑方式。也有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闽南的一次大地

震的灾后,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自己的家园??

工匠们的这种信手砌就、随体附形的原创性方法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它的经济性、实用性及牢固性深为住民们所赞许。有趣的是,“出砖入石”本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无奈之举,但它在无意中竟产生了一种红砖白石色彩对比强烈的残缺之美,产生了一种人造的却又是“顺其自然”的不规则之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闽南地域乡土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闽南住民们以“金包银”“鸡母生鸡仔”“百子千孙”等意蕴吉祥的名称描述独特的民居结构“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体现出闽南人在苦难中在崛起的坚韧,生动地反映了闽南住民在营建安居福祉时,祈求大富大贵、繁衍不息的心态,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出砖入石演变出了很多不同的砌筑形式??

【苏献忠艺术馆】

古代丝绸之路又被称为“茶瓷之路”,五店市不仅展示茶文化,还展示古代泉州传承下来的陶瓷文化。这里展示的是德化陶瓷艺术。苏献忠是从清末传承至今的德化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他在继承家族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独立创作了许多颠覆性的作品,成为德化陶瓷艺术界一颗散发独特光芒的明珠。

【非遗馆、南音馆】

南音馆和非遗馆的前身是庄氏的小宗祠。

晋江是古代泉州的主体,长期偏安东南一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古代晋江不仅创造了诸如草庵、五里桥等世界级的实体文化遗产;还完好保留了中原地区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原宫廷音乐-南音;同时还创造了众多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的有深沪褒歌、安海唆啰嗹习俗、柯派高甲戏、晋江灵源万应茶、晋江布袋木偶戏、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闽台东石灯俗等。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篇三
晋江五店市导游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54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