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其他范文 > 导游词 >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二百字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二百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27 16:26:20 | 移动端:延安宝塔山导游词二百字

篇一:延安宝塔山新导游词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宝塔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hby。

好了!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宝塔山。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年—779年,距今已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葺。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二至八层每层有一至两个拱形窗,第九层则四面开窗。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省、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婷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月铸造。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60公分。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 的标志。这口

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象一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象伸手可摘,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本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它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为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安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

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通,记载清乾隆十六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 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安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得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优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苏州吴县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徒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5月,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6月,范仲淹自请到延州,7月范低延州。他来后,开始对延安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做为守备延安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史书也称:“(韩)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宋延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范仲淹出镇延州,政绩蜚然,踌躇满志,登临极目,塞上秋色,尽收眼底,触景生情,慨然填词数阙,开头皆以“塞下秋月”

起句,现存一首。我们刻录于碑石,立于钟亭旁。这首《渔家傲》词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在延安戌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高尚胸襟的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韩范二公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hby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毛主席在延安的第一个居住的地方—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是延安“四大名山”(清凉山、宝塔山、万花山 凤凰山)之一,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古往今来堪称延安一大名胜之地。

凤凰山最高处海拔1132米,为延安城四周群山之冠,也是延安城的主要依托,所以历代城防工事都修筑在山的东坡上,为守城屯兵扎寨之地。山上古遗址有镇西楼、凤凰阁、文昌阁、六郎寨、狄青寨及传说为北宋年间杨六郎(延昭)调兵遣将而挖筑的转兵洞。

沿山势而筑的古城墙据考证始建于公元前215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是延安城防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据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以北方的匈奴为威胁秦王朝安全的主要敌方,故命大将蒙恬亲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为了伐师进退畅通,采取了两条重要的军事策略,即进攻线上稳打稳扎,防守线上步步为营,以守制攻。延州当属其列,被命大兴土木在凤凰山筑城为池,随着边陲战火的久久不息,历代皆有重修,尤其大唐名将尉迟恭镇守延安期间,亲自督修扩城。其后,北宋名将韩琦、范仲淹、庞籍、杨家将、沈括等驻守时都不惜人力加固完善,使该城池形成气势恢宏的规模,连带周围军事咽喉要地共五座遥相呼应的城池,被历代誉为“五花莲城”。唐代诗

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途经延州时,挥毫写下《塞芦子》名句:“宝塔钟声三川闻,肤施(今延安)鸡鸣五城应”。凤凰山这看似简朴的古城墙,却浓缩了千年历史风云,凝聚了广大边陲军民将士的血汗,使她成为一座无言的历史丰碑,一个内涵沉重的历史景观。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驻延安城后,第一个住地便是凤凰山。因此,凤凰山之名更加驰名中外。古今美丽而神秘的传说,愈发给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老城池增添了无限光辉,历代名人纷纷登山揽胜,俯瞰延安的壮丽景色。当年,就连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也忙中抽闲借登山赏景之际为徐特立祝贺六十大寿,这种尊师重教的举动,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引起很大震动,并被人们传为佳话。

近年来,随着延安城市建设的发展,凤凰山已由过去的延安城西北屏障而变为现今延安城内的山城公园。80年代中期,建立了延安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被纳入其中,如今凤凰山上石径幽邃,浓荫送爽,登亭临风,心旷神怡,已成了延安人和来延游客登高望远、休闲娱乐之地,是延安城内新的观光游览区。

朋友们,凤凰山到了。请大家随我下车,进去参观。

这间石窑是毛主席在凤凰山居住时的第一院窑洞,它原先的主人叫李建堂。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与之通宵长谈。范长江后来将采访所得整理为《陕北之行》发表。1937年3月1日,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第一位外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

1937年6月下旬,毛主席移居200米远的吴家窑院,即现在开放的毛主席旧居。请大家随我进入该院。

吴家窑院系前后两院,后院有三孔石窑,一门两窗,中间一孔是会客室,左右有过洞同另外两孔窑洞相连。左边的一孔为毛主席寝室、右边的一孔为办公室和书房。里面陈设有木质办公桌椅、柜子、两只小铁皮文件箱、木澡盆等。西室壁上悬挂毛主席写作《论持久战》时的照片;东窑壁上悬挂毛主席指夹香烟读报的照片;中窑西壁上悬挂毛主席与印度援华医疗队交谈的照片;东壁悬挂毛主席与白求恩亲切交谈的油画;正中悬挂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合影照片。1937年10月,贺子珍离开延安赴西安,后去苏联看病。次年11月,毛泽东与军委办公室秘书江青结合。窑前橱窗陈列着毛主席与周恩来的合影照片。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前院。前院是炊事员和工作人员的住房,院内竖立三个橱窗,分别陈列着毛主席和江西宁都起义部分同志、毛主席和井冈山部分

篇二: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宝塔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

好了!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宝塔山。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3—4℃,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年—779年,距今已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葺。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二至八层每层有一至两个拱形窗,第九层则四面开窗。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宝塔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省、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婷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4月铸造。该钟高150公分,直径160公分。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 的标志。这口

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做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象一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最高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象伸手可摘,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本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它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为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安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

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通,记载清乾隆十六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 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安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得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优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苏州吴县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徒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5月,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6月,范仲淹自请到延州,7月范低延州。他来后,开始对延安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做为守备延安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戒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史书也称:“(韩)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宋延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范仲淹出镇延州,政绩蜚然,踌躇满志,登临极目,塞上秋色,尽收眼底,触景生情,慨然填词数阙,开头皆以“塞下秋月”

起句,现存一首。我们刻录于碑石,立于钟亭旁。这首《渔家傲》词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在延安戌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高尚胸襟的崇高精神
延安宝塔山导游词二百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55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