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论语读书报告1500字

论语读书报告15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30 10:17:37 | 移动端:论语读书报告1500字

篇一:论语读后感 1500字

论语后感

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 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 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 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 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 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 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 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 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 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 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 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 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 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 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 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诲行事做人, 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 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 《 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 余地。

仁者, 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恶人之有祸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 1 也, 非求其报也。 故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所谓的仁, 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 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 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 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 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 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 爱充满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 是 修 身 的 首 要 任 务 。子 曰 : 弟 子 ,入 则 孝 ,出 则 悌 ,谨 而 信 ,泛 爱 众 ,而 亲 仁 。 “ 行 有 馀 力 ,则 以 学 文 。 ”说 的 是 ,先 要 懂 得“ 孝 悌 ” “ 谨 信 ” “ 仁 爱 ” 、 、 ,然 后“ 学 文” ,这 就 明 白 告 诉 我 们 ,应 以 修 德 为 先 。论 语 中 ,修 德 之 道 无 处 不 在 。 “ 非 礼 勿 视 ,非 礼 勿 听 ,非 礼 勿 言 ,非 礼 勿 动 。 “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已 是 家 喻 户 晓 ” 的 至 理 名 言 。庄 重 、宽 厚 、诚 信 、勤 敏 、慈 惠 ,人 之“ 五 德 ” 。至 于 修 智 , 论 语 》 《 不

仅 指 明 了 学 习 知 识“ 敏 而 好 学 ,不 耻 下 问 ”的 为 学 之 道 和“ 举 一 隅 ”而“ 三 隅 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 “温故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 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 “做人” “治学” 乃 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虚浮而学,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 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论语》 让我领略到的 , 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 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篇二:论语读书报告

南京

农业大学

走近论语,聆听流淌两

千五百年的智慧

2013年5月2日

走近论语,聆听流淌两千五百年的智慧

命基102 10110226 薛忠慧

摘要:孔子思想中意蕴精深的哲学观,散见于《论语》及《中庸》等著作的许多言论和主张中,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还没有以系统的理论形式出现,船!我们仍可以从那些零碎的、片断的文字材料中探索到其辩证思想的奥赜。本文试图从孔子仁、礼、中庸三个方面,挖掘孔子思想中丰富的内涵,以期对孔子思想的哲学范畴作一系统的梳理和勾勒。

关键字:孔子;仁;礼;中庸

导言

历史上较早记载孔子形象的先秦典籍有三部:《论语》、《左传》和《国语》。《论语》是最早记录孔子言行并且以孔子为中心人物的著作,因此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可靠资料。《论语》中孔子的话,是其弟子“以充满敬仰、虔诚、思慕、感念的心情,回忆或笔录老师对自己和别人的教诲。这种充满敬仰和虔诚的心情使他们以述而不作,信以传真的态度如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话,不敢‘妄以己意诬师言”’。因此,读《论语》对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孔子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论语》全书并不长,但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维和触类旁通的视角,不得不让人钦佩。在《论语》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一桩桩惹人瞩目的逸事。这些人和事为儒家思想的传达和塑造提供了介质,树立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和理念,它所呈现的不仅是学问,更是生活本身。

一、孔子及其思想代表作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邹城)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作出不朽的贡献。

孔子最大的长处是好学,总是分发向上,立志读书;喜读史书,研究各种典章制度。他向大师学习礼乐,与同伴游戏时演习礼仪。不到四十岁的时候,他开始创办平民学校。当时日益发展壮大的平民阶层正需要这样的学校,所以各国学子前来入学,使孔子在朝野获得更大的名声。如他自己所说:“我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通过学习和思考,他自己也在不断进步,并逐渐形成他的思想学说。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主要业绩,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孔子是教育家。

孔子从近四十岁开始办学,到七十三岁逝世,一生的主要身份是教师。其中,他五十一岁做官到五十五岁辞职,这三年多期间,仍有学生在身边,由他言传身教。他周游列国,始终有一批学生相随,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时随地教诲学生、回答学生的提问,乃至路途中在大树下集体休息时,也指导学生演习礼仪。他们的列国之行,如同老师带领一

批批学生外出考察、实习。教育工作是孔子热爱的工作,也是他一生主要的事业。

第二,孔子是思想家。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经过整个春秋时期的长期诸侯兼并战争,在急剧的社会动乱中,各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基本是陪臣),登上政治舞台。在这个时代,孔子依据他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及其对现实的观察,继承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夏、商、周三代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出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仁学学说体系、以德治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完善个人道德的修养论,并确立了以中庸哲学为基础、以礼制为形式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这些思想学说都达到他那个时代的认识高度。

第三,孔子是古文献整理专家、中国上古时代的大学者。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没有传承,便是文化的中断;文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先秦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竹简,一部书的竹简要几百枚至几千枚,刻制不易,搬运不易,保管也不易,主要由宫廷专门机构和贵族世家保存。孔子时代,王室衰亡宫廷和各国公庭保管的文献大量散佚。孔子的贡献是长期努力从各处搜集散佚的古代文献,并且付出很大的精力进行整理编纂,使一些重要的文献得以保存传世。他的这一贡献是亘古以来无人可比的。经过孔子几十年的工作,他完成了六种古籍的整理和编纂,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

第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人物七十二人,弟子们一部分从政,大部分从事司仪和教育工作。他们代代相传,奉孔子为祖师,读孔子编订的教材,孔门弟子在战国时期形成儒家学派。历史上和仍在传播于现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儒学,是以孔子思想学说为本源而构成的思想体系,在今日的世界仍有重大影响。

二、《论语》的核心——仁

《论语》中对“仁”的概述很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孔子看来,“仁”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并不是硬邦邦的戒条,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做到,爱人是“仁”,克己是“仁”.推己及人也是“仁”。仁,可以说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的总称。 《论语》是一部论“仁”之书,是孔子全部精神之所寄。总体来说,孔子的“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在为人方面,孔子主张“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讲人,因此学界把孔子的“仁学”又称为“人学”。孔子的“仁学”主要论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主体道德修养。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人生的人文精神。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忠、恕。何为“忠恕”?从字面上看,也可理解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就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则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善待别人。“恕道”精神的具体实施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实质上是“忠”和“恕”的结合体。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孔子“仁”的思想实际是上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学问,它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到“忠恕”,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从政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仁”,提出以“仁”为理论基础的以德治国方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日》)。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他提醒当政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如虎”。孔子以德以礼治国思

想是他“仁”说在政治上的应用,概括起来,基本内容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他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行仁不只是凭良心感觉去做事,要对自己的感性欲望加以控制。 孔子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理政治国者都不乏启迪和借鉴意义,所以北宋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仁”的思想体现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提倡“有教无类”。他不论年龄、国界、贵贱,广收学生,相传其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论籍贯,子路、颜回、曾参是鲁国人,樊迟是齐国人,端木赐是卫国人;论贵贱,有贵族孟懿子,有生活贫苦的颜回、樊迟。孔子的门徒虽然品类复杂,他却一视同仁地教导他们,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各具气度,各有性情。《论语》中关于教育方面的许多至理名言成为今天教科书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

《论语》这部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干多年的儒家经典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在《论语》中我们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到孔子“仁”思想中“忠”、“恕”的精神内核所在,还了解了一位充满强大理想信念的和蔼、宽容、儒雅的智者。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诸多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他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论语》的依归——礼

礼的范围很广,上自宗法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下至人们的生活日用、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

孔子反复教导弟子“立于礼”,是说学礼、知礼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不知礼,自己的言行不遵守社会各种法规制度和通行的道德行为规范,就不能在社会立足,孔子认为,恭慎勇直固然都是好品德,但必须用礼来指导,否则会产生副作用,造成不好的结果。他自己从日常生活到供职朝廷,处处恪守周礼,“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等。

孔子主张礼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社会各种矛盾,处理国家政治事务,一切都按照周礼。周礼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等。孔子强调守礼,并不是只对上层统治阶级而言,也不是只对下层被统治阶级而言,而适用于所有人。从天子到庶人,人人都必须守礼,都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按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孔子一方面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另一方面,他又提出,礼必须以仁为内容。仁是礼的实质内容,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仅仅把礼作为一种仪式,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礼仪决不是讲究摆设玉帛、钟鼓之类祭器和乐器,丧礼重在发自内心的情感,不在奢华周到的仪式。对待下属不宽厚,参加礼仪不严肃,参加丧礼不悲伤,仅仅做做样子给人看,他是坚决反对的。礼,必须以内心的仁的感情为根本。仁礼互相依存,以仁为本。他一方面主张分别尊卑、贵贱、亲疏等级,维护等级制度;对于残民害民的昏君暴君的统治,对于奴隶殉葬制度等等现象,他坚决抨击,指出昏暴的统治、殉葬的礼仪、过分浪费民力、贵畜轻人等不仁的行为,都不合于礼,都应该反对。孔子仁礼制约的学说,从传统的礼治中除掉一些十分落后和他认为不正义的内容。

四、《论语》的方法论——中庸

中庸,是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人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是孔子对待事物矛盾所持的根本态

度和处理矛盾之对立统一的方法论。

尧和舜都把“允执其中”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由来。“允执其中”的“允”,有确实、诚、实在诸义;“执”是掌握;“中”是不偏不倚,也就是正。中庸的核心就是“中正”;治理天下,处理一切问题,办一切事情,首先要中正。孔子的与之其中思想,不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无原则地和机械地结合,在原则对立的观点间采取庸俗的调和态度,充老好人,和稀泥。孔子的允执其中、无过无不及,是有鲜明的原则性的,这就是仁和礼,而仁以礼为表现形式,所以允执其中,也就是恰如其分地依仁义行事。

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所谓和,即保持事物的对立统一。事物总是存在各种矛盾、差异,应该承认这些矛盾、差异,求得它们和谐地存在于统一体中,尽量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争取矛盾的统一,使统一体的稳定不收到破坏。所谓同,就是取消事物的矛盾、差异,不允许对立面存在,消灭一切差别,强调单方面的统一。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因素,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是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不能让一种因素向极端化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允执其中,要无过无不及,更不搞同而不和。政治路线是这样,在施政上也是这样。古人主张刚柔并济,恩威并用,宽猛结合,都是反对一种倾向的极端化。

孔子中庸思想的再一个重点是不可则止。这个不可则止,也包含着适可而止的意思。“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的中正之道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的“无可无不可”,即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允执其中,并没有规定一定怎样去做,而是在仁德礼义的前提下,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可以灵活运用,只要掌握原则,这样做或那样做,都无可无不可。

结语

《论语》这部统治了中国思想两干多年的儒家经典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充分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在《论语》中我们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到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归依,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智慧,还了解了一位充满强大理想信念的和蔼、宽容、儒雅的智者。孔子思想的诸多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他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等.名家品论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2).

[2]傅佩荣. 傅佩荣《论语》心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5.

[3]于丹. 于丹《论语》感悟. 中华书局,2008(3) .

[4]夏传才. 论语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篇三:《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姓名:闫惠学号:14010023 学院:14级教育学院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为我们详尽的诠释了一个孔夫子的文学世界与心灵世界,先生在“缘起”中对撰写此书的背景是这样说的,“尽管我远非钟爱此书,但它偏偏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先生对于《论语》是秉着一颗敬畏且尊崇的心,此书也正是因此,才可称为一世的经典。

五百多年前孔子的言论在今天读来,我们大多都可以读懂,但是《论语》中的很多内容在今天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来说,已不是那么容易理解,而且古代文字简练而含糊,需要用今天的语言明确或确定一下才好把握。这便是李泽厚先生撰写《论语今读》这本书的成书背景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撰写此书也是为了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为了引导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各种现实诱惑的新一代年轻人,为了继承、传承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与精神,也可以说是为了当代社会“和谐”观念的宣扬。

具体,并不玄虚;普通,并无奥秘。这是李泽厚对于《论语》的评述。的确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孔子代表儒家的一大思想家,以“礼”基于“情”以“情”领悟“德”。正所谓厚德载物就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简单易懂的体现出来,孔子的论语中“礼”与“情”相融成为“德”后被人们相继流传并以礼待人。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个智者,多少的思想家,为了以教育为本的培育,让更多

的思想绽放,而孔子的《论语》历史之久,流传至今,为的不是古董,而是在这其中以道,德,尊,孝的教育。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论语今读》从二十个篇目分别对《论语》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与解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世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篇目依然,但李泽厚对每一个篇目分别进行了译、注、记,尤其是“记”,更是将更多今日的文化现状与当时的思想特点结合起来,并赋予了其全新的内涵,把古人的精髓加入今人的智慧与理解,这便是对中华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有发展的继承。

作者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
论语读书报告15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83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