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苏州市党代会报告

苏州市党代会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9 07:46:43 | 移动端:苏州市党代会报告

篇一:苏州市党代会报告全文2011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三区三城”

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5日)

蒋宏坤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苏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苏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共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道路上全面进步的生动实践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和富民强市的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好又快实现了

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谱写了苏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崭新篇章,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在转型升级中迈上新台阶。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增长,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23.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7∶56.9∶41.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8.4个百分点,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等六大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平板显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8%。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8个,高效农业比重达59%。个私经济完成投资、上缴税收均达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沙钢集团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得分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50人,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人民生活在富民强市中实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8%。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1420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和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加快建设。困难群体帮扶

体系更加健全,民政和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新提升。文化苏州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先后有40余人次荣获文华奖、梅花奖等全国大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5A级旅游景区5个。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成功举办,平江路、山塘街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获得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在深化拓展中焕发新活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有经济加快战略性调整,企事业单位改制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累计备案创投企业81家、上市企业66家,苏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取得新突破。开放优势不断巩固扩大,五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82亿美元。国家级开发区达到9家。太仓港跃升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苏州成为全国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共建园区、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效。

城乡建设在一体发展中呈现新亮点。“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成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政策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区域城市群,城市化率提高到70.6%。新建高速公路

100.8公里,沪苏浙高速公路、沪宁城铁、京沪高铁苏州段建成通车,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轻轨1号线、2号线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完成省定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考核。苏州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群。

社会管理在统筹兼顾中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大排查信息平台和六项运行机制。平安建设广泛开展,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及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社会保持安定有序,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五连冠”,再次被授予“长安杯”。扎实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落实道路交通、消防、危险物品和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各类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民主法治在健全提升中展示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政协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成绩显著。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地方军事、老干部、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国人防先进城市“三连冠”。法治苏州建设步伐加快,“五五”普法顺利通过终期考核验收。“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和苏州城市精神得到

大力弘扬,苏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常德盛同志被中宣部确定为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在开拓奋进中得到新加强。广泛开展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创先争优。圆满完成县级市、区和镇党委换届,新一届领导班子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明显改善、能力普遍增强。扎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集中培训县处级干部6520人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办法,探索常委会差额提名、全委会差额票决领导干部,干部聘任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勤廉指数”测评工作取得实效,具有苏州特点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查处。

同志们,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复杂局面的考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各方朋友的亲密合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苏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求索,五年的奋斗,给了我们深刻的体会,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把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五年来,

篇二:苏州2011年5市党代会报告

稳中求进促发展 好中求快促转型

全力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吴江市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徐 明

(2011年12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1年工作,分析面临的发展形势,研究部署2012年目标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稳中求进促发展,好中求快促转型,全力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

下面,我受中共吴江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2011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乐居吴江战略目标,深入贯彻省、苏州市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六个注重”,加快实施“八项工程”,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综合实力在竞赛赶超中不断提升。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一般预算收入超112亿元,增长2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5亿元,增长25%以上;工业总产值超3600亿元,增长18%以上;到账外资完成年度目标,进出口贸易总额 220亿美元左右,增长12%以上;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增幅继续保持苏州各市(县)前列。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指标加快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前列,盛泽镇成功筹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全力争取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精细化工园区及光电、膜材料、新型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加快。

发展方式在创新驱动中加快转变。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3%,居苏州五市首位;完成服务业投入25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达38.5%。如家、欧圣等10多家知名企业总部项目顺利推进,东太湖旅游度假区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实验)区。主导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3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7家企业进入中国民企500强。制定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意见,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竞赛考核内容,盛泽纺织创意园正式开园。新增上市企业1家,20多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156家企业首批入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

中心2家,累计达4家,列全省县级第二;两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答辩;蝉联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县级市首位。专利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实现“倍增”。大力实施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名,科技领军人才项目总量达到154个,申报省“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自主创业类企业9家,企业博士后类3家,制定并落实“985”等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进企业支持政策,全年签约录用人数超300名。

新城建设在城乡一体中全面推进。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形成具有鲜明吴江特色的城乡一体发展道路。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滨湖新城路网、水系框架基本形成,配套项目有序推进,生态景观初步展现,东太湖大桥建成通车,投资120亿元的苏州绿地中心项目启动,被誉为“2011中国最美新城”。整合松陵镇、横扇镇和城投公司(东太湖公司)资源,设立滨湖新城管委会(筹),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发展。累计建成城镇公寓房300万平方米,在建150万平方米,积极实施城乡臵换试点,更多农村居民转成为城镇居民。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太湖绿洲生态农业园成为省现代农业科技园;苏州同里农业科技园成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年水利投入达到12亿元。切实强化水源水质监测管理,主要河流、湖泊始终保持Ⅲ-Ⅳ类水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7分,全国首家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新标准复查,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同里镇顺利创建为全国文明镇。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关停并转产能落后企业,进一步减少排污量,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设备目标。

社会民生在富民优先中不断改善。制定《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实施意见》,坚持富民优先,不断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全年新增私营企业近3000家、注册资本近200亿元,累计注册资本超9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000元,继续居全省县级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7000元,增幅均达13%以上。加快城乡保障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低保待遇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医保统筹基金标准每人500元,全市基础性养老金和养老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30元提高到160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员管理队伍;成立网络“红客”队伍,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监测体系;针对大型农村安臵社区,推广扁平化社区管理模式;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在创先争优中持续加强。持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建立综合管理平台,将相关工作纳入部门年终考核体系。扎实推进“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进一步创新干部人事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青年干部、女干部培养力度。顺利完成市镇两级党委换届工作,人大、政协职能进一步发挥,群团、统战、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和人民武装等工作有效加强。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摆上突出位臵,加大选拔

优秀村干部进入镇级领导班子工作力度,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竞赛和环境建设竞赛考核内容,着力强化KPI主要绩效指标考核,市级机关部门绝大部分完成目标任务,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任务。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工作效率,在机关部门中倡导只争朝夕、求真务实的作风,打响“无疆服务”品牌。更加注重从源头防范,进一步健全完善招投标管理、中介监督、土地出让、项目代建、动迁拆迁等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保持风清气正。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程度有了新提高,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能力还需加强,抓落实的本领还需提升;经济发展再上台阶,但粗放增长状况尚未完全改变,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协调性还需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新形势下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步伐还不够快,力度还不够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需加强,惩防体系还需完善。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2年工作部署

2012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之年,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转型的关键之年,是延续“十二五”良好开局、再创发展黄金期的承启之年。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趋恶化、全球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各类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多。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出现了需求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一些领域风险隐患逐步显现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我市来看,要素供应趋紧、企业成本上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情况还将持续。明年,外部经济环境十分严峻,但国家宏观政策总体向好,我们要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充分把握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宏观环境趋于改善、转变方式共识增强等有利因素,坚定必胜信心;同时,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不失时机加大经济工作组织力度,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支持企业的力度,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按照中央的精神和省委、苏州市委的部署,结合吴江实际,我市201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扎实推进“八项工程”,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切实保持增长加速度,切实达到转型新高度,全力以赴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创新优势、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城乡一体、促进文化繁荣、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和谐稳定,全力以赴确保2013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勇当“第二个率先”先行军,建设更高水平的乐居吴江,以又好又快的发展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胜利召开。

2012年全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到账外资增长1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村庄整治达标率达到50%以上,万元GDP能耗大幅度下降,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目标任务。

贯彻总体要求,围绕主要目标,做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1. 突出转型增长,全力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

坚持在稳增长中促快转,在调结构中促快进,积极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加速形成新增长点,努力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

高强度加大投入。更加注重项目投入,着力发展能够完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产业链,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着力发展支撑有力、空间广阔的服务业项目;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着力实现央企投资新突破;力争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400万人民币或50万美元。优先保障、倾斜支持重大项目,突出抓好总投资超1400亿元的169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年度投资380亿元,保证在建、续建重点项目资金供应,按照节点要求倒排工期,确保早竣工、早见效。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加大金融保障力度,确保信贷投放增速高于苏州平均增速,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高质量优化结构。大力巩固扩大新兴产业领先优势,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5%以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现代物流、品牌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合力主攻大中型企业,全年确保分离20家以上。松陵、盛泽、汾湖等地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基础优势、产业优势,推进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进一步提高行业平均利润率和市场掌控力。高度重视培育领军企业,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重点打造销售收入50亿元级别的企业集群,注重引导优势企业抓住世界经济低迷中蕴藏的机遇,积极走出去,收购和建设营销网络、研发中心,着力培育跨国企业。大力推进“百家企业上市行动计划”,全年有3—5家企业上市,力争全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总额突破100亿元,力争在创业板、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面实现突破。

高水平服务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市见事早、行动快、成效突出。当前,又是一次新的考验,也是一次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全力加强和创新对项目和企业的服务。更加注重履行好挂钩联系和专项服务职责,做到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心里想着项目、眼睛盯住项目、手中抓实项目、以大项目论英雄、以好项目求实效。要充分认

识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全局的至关重要性,加强外贸运行动态监测,全力运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做法,采取财税、金融等各种扶持出口的有力手段,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举措,千方百计争取订单,千方百计扩大份额;要密切关注外贸市场环境新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出口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确保外贸进出口实现8%左右的增长。同时,提高吴江在台湾电电公会的年度排名,力争重返极力推荐的第一层面。

2.突出自主创新,全力实现科技支撑新跨越

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以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巩固创新领先优势,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持续增强自主创新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大力建设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有机融合,带动相关创新要素向市场主体有效集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省高新技术产品60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力争突破50%。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保持专利工作领先优势,大幅度提高发明专利总量。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新增合作项目100项以上。更大力度推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汽车、纺织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上。

持续增强人才创新优势。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把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资本和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性,进一步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突出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引进,积极参与苏南人才特区建设,营造最佳的引人、留人环境,提高“人才红利”的贡献份额。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保持苏州领先、省“双创计划”6人以上、“姑苏人才计划”10人以上,新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60个以上,新增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000名以上,新增进企业工作的“985”等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500名以上。

持续增强载体创新优势。进一步创新“三大主战场”发展思路,增强科创园孵化功能。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大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着力培育后续产业和企业梯队,全力争取建成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全力加快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的争先进位步伐。汾湖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融入上海的力度,主攻大项目,乘势而上做强新兴产业板块和总部经济板块,迅速凝聚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快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的行列。盛泽镇要加快“腾笼换凤”,高效集约利用资源,优化城市形态,做强做优东方丝绸市场,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力争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镇(区)都要加大被撤并乡镇和早期开发企业存量资源的科学利用力度,大力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食品加工、新装备和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园区,在发展中创特色,以特色

篇三:苏州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三区三城”

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5日)

蒋宏坤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苏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苏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共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道路上全面进步的生动实践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和富民强市的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好又快实现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谱写了苏州率先发展、科

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崭新篇章,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在转型升级中迈上新台阶。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增长,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23.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7∶56.9∶41.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8.4个百分点,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等六大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平板显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8%。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8个,高效农业比重达59%。个私经济完成投资、上缴税收均达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沙钢集团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得分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50人,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人民生活在富民强市中实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8%。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1420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和南环新村危旧

房解危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加快建设。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更加健全,民政和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新提升。文化苏州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先后有40余人次荣获文华奖、梅花奖等全国大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5A级旅游景区5个。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成功举办,平江路、山塘街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获得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在深化拓展中焕发新活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有经济加快战略性调整,企事业单位改制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累计备案创投企业81家、上市企业66家,苏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取得新突破。开放优势不断巩固扩大,五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82亿美元。国家级开发区达到9家。太仓港跃升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苏州成为全国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共建园区、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效。

城乡建设在一体发展中呈现新亮点。“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成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基本建成城乡一

体政策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区域城市群,城市化率提高到70.6%。新建高速公路100.8公里,沪苏浙高速公路、沪宁城铁、京沪高铁苏州段建成通车,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轻轨1号线、2号线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完成省定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考核。苏州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群。

社会管理在统筹兼顾中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大排查信息平台和六项运行机制。平安建设广泛开展,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及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社会保持安定有序,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五连冠”,再次被授予“长安杯”。扎实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落实道路交通、消防、危险物品和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各类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民主法治在健全提升中展示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政协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成绩显著。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地方军事、老干部、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

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国人防先进城市“三连冠”。法治苏州建设步伐加快,“五五”普法顺利通过终期考核验收。“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和苏州城市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苏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常德盛同志被中宣部确定为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在开拓奋进中得到新加强。广泛开展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创先争优。圆满完成县级市、区和镇党委换届,新一届领导班子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明显改善、能力普遍增强。扎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集中培训县处级干部6520人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办法,探索常委会差额提名、全委会差额票决领导干部,干部聘任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勤廉指数”测评工作取得实效,具有苏州特点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查处。

同志们,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复杂局面的考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各方朋友的亲


苏州市党代会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72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