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心得体会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8 07:26:55 | 移动端: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心得体会

篇一:中药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中药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

首先,通过目的教育,阐明这一学科本身的价值所在,并可明确指出《中基》是毕业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之必考科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这样使学生认清《中基》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其明确要想学好医药专业并在日后从事这一行的话,学好《中基》乃是重要的第一步,从思想上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动力。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祖国医学悠久的历史时可适当介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潜力,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我国著名老中医的求学经历以及其高超精湛的治病救人技术。

2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解时重点突出,难点基本讲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刻透彻地领会教材。由于《中基》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诊断等各科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课前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上好课,达到教学大纲预定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确定重点,分清主次,全面思考,写好讲稿,而且讲稿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时修改,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将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3.1 引导和教会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应该理解与记忆兼顾,以记忆为重。所以教师应强调记忆与反复记忆的重要性,同时可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指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能有个整体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间的区别、五脏的功能、脏腑辨证等内容都可以归纳列表来对比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把各章节内容前后衔接,融汇贯通,同

篇二: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知识

从头到脚

一、人为什么会生病?

《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

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

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

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

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

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

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

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

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

三、健康的标准

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

1、情志不遂

2、饮食不规律

3、缺乏运动

4、滥服药物

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

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

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

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

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

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

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

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

肺、肝、肾、心、脾

金、木、水、火、突

白、青、黑、赤、黄

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

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1、秃顶——肾气发散过度

2、只头顶脱发——与肝血和脾胃相关,无端思虑过多导致

3、前额白发——胃脉衰落

4、头皮屑——阴盛阳虚,肾精敛不住虚火,虚火上炎,头皮的经血慢慢减少,得不到滋润

5、头发出油——关于脾、肺;土不生金,肺肃降不够,导致脾输布太过

6、斑秃——关乎情志,过渡焦虑或心结不开

五、头发的养护与健康

1、给生活减压:君子向内追求、不向外攀比

2、做头部按摩:日常多梳头,用齿疏的木梳或用手指,从前额开始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到后面的太阳膀胱经,稍用力。

3、春天散发、睡觉散发

4、不湿卧:一定等头发干后再睡觉,尽量少用吹风机。

湿卧易造成头痛、眩闷、眼花、脱发、头皮屑、肤色黑、齿痛或耳聋等

从头到脚说健康-(1-2)头部经脉循行

一、脑

脑——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脑为髓之海,髓为先天,脑为后天。

二、入脑的经脉共六条:

1、督脉(属奇经八脉):入于髓海,位于人体后部的正中线。

2、膀胱经:主阳气,起于“晴明穴”,偏正中线督脉一点,从巅顶入络脑。

3、肝经:主藏血,交巅顶,入络脑。

4、阳硚、阴硚(属奇经八脉):入后脑,后脑主运动的协调性。

5、胃经:循目系入络脑。

百会穴——督脉、肝经、膀胱经相合的穴位,即人体诸阳之会。

三、人为什么要学习——克服本能、解除烦恼

1、学《诗经》:

“兴”-培养想象力;

“观”-培养洞察力;

“群”—处理人际关系;

“怨”—表达自己的情感;

“志”—表达自己的志向

2、学《礼》——养人之欲,即要学会制约和调养人的欲念。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只有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神,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

四、脑部的保养:

道教三丹田学说:

上丹田——脑,精髓的聚集处。(最重视上丹田脑部的保养)

中丹田——心,神能的聚集处;精、气、神三个能量的转换之所。

下丹田——少腹(小腹),精气的聚集处。

1、练习静坐—心神安定、养护大脑

每天静坐10分钟,减少能量消耗,降低乳酸浓度,减少疲劳。最好双手合十在胸前,掌根正对膻中穴一拳的距离,掌尖向外倾斜30度,两眼低垂敛神,这样收心静心很有效果。

2、锻炼大脑从动手开始——练习书法、绘画、弹琴、打算盘。

3、其他注意事项:

(1)吃饭只吃八分饱;

(2)好好睡觉;

(3)勤思考(要动脑不动心,心要静);

(4)食补要适度。

从头到脚说健康-(1-3)头部疾病

一、头痛

1、后头痛——太阳膀胱经头痛;症状:脑后痛、颈椎痛、发热、恶寒、恶风。

2、前额头痛——阳明胃经头痛;症状:前额痛、眉棱骨痛、眼眶发胀。

3、两侧头痛——少阳胆经头痛,左侧疼(肝血不足)、右侧疼(肺气不降);症状:眼睛发花、早起口苦。

4、头痛而重(头如裹)——太阴脾湿头痛;症状:像头裹着一顶湿帽子、头重抬不来,四肢酸疼且体感寒。

5、头痛而咽喉干痛——少阴心肾头痛;症状: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

6、头顶痛——厥阴肝经头痛;症状:干呕、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

7、血虚头痛——症状:不自主地摇头

8、瘀血头痛——头内有瘀血,顽固性头痛、呕吐,严重可造成癫痫。若喷射状呕吐,必须立即就医。

二、头晕——主要跟肝经相关

注意区分:“眩”——两眼发黑;“晕”——天旋地转

脑部的疾病通常跟眼睛密切相关,如歧视、视物重影,应去医院检查脑部;突然看不见(目见鬼物),过于疲劳所致,要注意休息。

三、健忘症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属膀胱经气上不来导致的阳虚症。

保健方法:

1、静心愉悦;

2、有意识地背诵短文,加强记忆力,如《三字经》、《笠翁对韵》等;

3、闭眼按摩晴明穴,然后“鸣天鼓”(见耳朵保健章节);

4、尽量不使用手机,多用座机,减少辐射。

四、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人体自身功能调节的正常反应,跟人体元气虚弱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提醒人该注意休息和适当调整了。

1、肝肾脏器亏损易导致高血压,原因:肝肾亏,导致脾输布功能下降,人体湿邪代谢不掉,血液粘稠、血流速减弱,大脑供血不足,于是自身通过加压方式保证大脑供血,即高血压。

2、大脑供血不足易导致顽固性头痛,出现眩晕、迟钝、健忘等症。高血压加上顽固性头痛,易引发中风。

3、上午血压比下午高——元气衰退,病情在加重

4、下午血压比上午高——属人体自救功能,脏腑功能在恢复当中。

5、脉压小,高压降低而低压增高——脏腑运化功能已经衰退,比较危险,应尽快就医。高压属后天,低压属先天。低压高说明人在调老本,调元气,平日透支太多,急需放缓生活节

奏和多休

息。

6、低血压——属元气大伤,先肾气亏损,再心脏搏动无力,甚者出现心跳间歇。

高血压医治的简单有效的几个注意事项:

1、情志放松、调整心情;

2、平时多做深呼吸;加强膈肌,对脾好,可使下焦的气(肾精)慢慢足起来;

3、避免过多的外界干扰,多静思。

4、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少管闲事、少东想西想、多运动、多旅游。

五、中风、脑溢血、脑血栓

1、中风分以下几个层面:

(1)中经——肌腠经脉层面,脑血栓造成,病在经脉。人不昏倒,但半身不遂、手足麻木、流口水、言语不利。病在表层、及时养护、不难医治。

(2)中腑——腑层面,脑溢血较轻的病症。患者会猝然昏倒,苏醒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二便失禁等。

(3)中脏——病在五脏层面,脑溢血最重的病症。患者会猝然昏倒,且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4)中血脉——属胃气大伤,症状主要是口歪眼斜。

2、脑溢血——元气不足,生大气易造成脑溢血。

3、脑血栓——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上升到脑部,导致血液流速慢,凝固在脑部血管末梢,形成血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

治疗:疏通血管为治标;固摄元气才是治本。

4、预防办法

(1)练习手指:无事时做十个指尖相碰的运动,用力地相碰。

(2)提肛法:锻炼肾和脾,每天坚持做100次,古人称此法为“回春术”!

(3)注意节欲,房事不可过度。

(4)少生气,学会克制。

5、脑溢血急救办法——“十宣放血法”(十个指尖放血,减轻脑部压力)

六、情志病

人体内在的气血变化可导致情志的异常。气血不足,会烦(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躁(虚阳外越)。

1、弱智——元气虚弱,精气无力上输于脑,导致人傻傻的。先天髓海不足导致先天弱智。

2、小儿多动症——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

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尽量避免冷饮,喝水最好就喝白开水。

3、癫疾——五脏受邪;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大的惊吓和刺激,容易导致小孩先天癫痫。注意区分:

“癫”——真精不足,易生寒痰,痰淤阻心窍,造成神智昏迷,患者偏安静。

“狂”——狂躁症,邪火乘心,神无定主,乱其神明。患者不知饿,精力旺盛,出现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现象等;气机不畅,不断打嗝。

七、忧郁症(抑郁症)——属胃经和肾经这两条经脉的病

1、胃经抑郁症:患者不愿与外界接触,怕光,怕声,心慌,喜欢在昏暗的环境下生活。

2、肾经抑郁症:患者眼睛发直,无神,心老像悬在半空,有饿感又吃不下,伴心慌,感觉惊恐。

强调一点:不必把抑郁症想得过分绝对,偏忧郁一点的人往往很有成就。

治疗方法:

(1)交能倾诉的好朋友——人应该有倾诉的渠道。

(2)参加社会团体,学会互助,或寻找心灵良师。

(3)接受挫折教育,不要太过要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靠它的冷酷无情来教育我们如何去积累经验,掌握天地万物的属性,去主动规避对人有损伤的事。

(4)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的生活方式,培养业余爱好,多运动,建议坚持跑步,年轻人打架子鼓。不建议练太极拳,不适合抑郁症患者。

(5)保持诚实和自信,做人要单纯阳光。

从头到脚说健康-(1-4)睡眠

一、人为什么要睡觉?

人的体表有气运行,人体外围的为卫气。卫气主固摄阳气,在体表不断运化行走。白天卫气行在人体的阳分里,晚上行走在人体的阴分里,即行于阴经。当阳气入阴经,人就想睡觉;当卫气在阴经中走完,离开的一刹那,人就会醒来。

二、睡眠的问题

1、失眠

原因如下几种:

(1)心肾不交。

心火上炎、肾水下行,心肾分离,晚上睡不着,白天又特困倦,两腿发沉。与长期熬夜有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该睡的时候,如不睡则慢慢出现心肾不交,导致失眠,较难治疗。

(2)血不足

胃主血,胃虚则造成血不足,不能有效上输于脑,脑部会因缺血而导致失眠。

(中医中的血是一种能量,代表一种动能,输布四方,供人体所需。

(3)胃不和则卧不安

晚上如吃得太多,气就会受到中焦阻隔,阳气不能上输于脑,造成失眠。

2、喜卧(有时也是病)

原因如下:

(1)湿气过重。此种人偏虚胖,不爱动,形成恶性循环,易导致糖尿病等诸多疾病乘虚而入,应多锻炼。

湿气太重还会导致一些人上午喜睡,人的阳气振奋不起来,慢慢人的身体也会变差。

(2)肾精不足,全身无力。“但欲寐”,想睡又睡不着。

晚上不睡、白天补觉:从医理上讲不行,白天主生发,晚上主收敛收藏,老违背天地的规律,到老年就会生病。

3、多梦

原因:虚火扰头,气能上来,但精不足,即营养物质带不上来,空运化,人就多梦。多梦会导致人休息不好,慢慢会引发疾病。

治疗方法:好好吃饭,通过合理饮食培元固气;打坐;点按涌泉穴。

三、做梦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做梦是魂魄飞扬,不同的时间段由不同的经脉所主。

依据《皇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把人体的五脏和五声、五志、五色全都配属了,从这些角度来解释梦象。

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声:哭、呼、呻、笑、歌

篇三:中医药学基础复习总结中医精简版

《中医药学基础》复习总结打印版 给力中医药!大家加油哦! 11470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发展及著作

,总结了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二部分,称“方书之祖”,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

金元时期出现了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温补派,朱丹溪-滋阴派。 清代的王清任,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2. 中药学发展及著作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学著作, 《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本草纲目》集本草学大成之著作,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本草学的成就,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外界环

境的密切关系,这种整体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

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

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同或近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就可采用相同

的方法治疗。

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一)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

相互关联、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和现象,又可以用以说明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1)属性相对(2)相互制约(3)相互排斥

2、阴阳的互根互用(1)相互依存(2)资生促进

3、阴阳的消长平衡(1)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2)皆消、皆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1)渐变 (2)突变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促进和助长作用。

2、相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约关系。

3、制化:相生和相克的结合。

4、相乘: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5、相侮:五行反克为害。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第一节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之一。

(一)气的运行:升降出入--气机。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而且只有在脏腑、

气的分类:

2、从分布部位和功能分

(1)元气 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2)宗气

(3)营气 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4)卫气 运行于脉外之气,相对营气

肌肉皮毛等;调节腠理的

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第二节 血 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关系

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营气

行血:血液运行主要靠气的推动

气对血液有统摄和约束作用,使其循于血管之中不致溢出脉外

载气:气为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而运行全身

血为气母 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补养气而保持充盛。

气属阳,津属阴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血来源于脾胃的水谷精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津血同源”

第四章 脏腑经络脏腑古称“藏象”

第一节 五脏 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一)心

1、主要生理功能 1):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2):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汗为血之液),其华在面

[ 附]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二)肝

1、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

(2):疏泄指疏通、条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

全身气机的功能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华在爪

(三)脾

1、主要生理功能

(1)

运化水谷精微

运化水液

(2):“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

(3): ﹦气摄血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2主宣发肃降:宣发即宣布发散;肃降即清肃下降。

宣发表现:排浊气;水谷精微和津液;卫气

肃降表现:吸清气;水谷精微和津液;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通调水道:疏通调节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其华在毛

(五)肾

1、主要生理功能(1):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

(3):摄纳肺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经脉别处的分支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气和六淫的概念: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二)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收引、凝滞、主痛

(三)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四)湿邪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遏气机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五)燥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六)火邪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生风动血

4、易致肿疡

5 、易扰心神

第五节 痰饮和瘀血

痰饮(一)概念:痰饮是机体津液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稠厚为痰,。痰为广义和狭义之分。(脾为生痰之源)

(二) 、阻滞气机运行,影响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范围广

瘀血(一)概念:是血运失常,血液停滞而成的病理产物。

(二)形成 :1 、离经之血形成:脉管完整性破坏;脾气固摄无权; 热迫血行。2、脉中瘀血形成:气虚;气滞;寒;热。

(三)

疼痛

(1 肿块 (2)易于阻滞气机;3)影响血脉运行;出血 (4)影响新血生成;

第六章 发病与病机

第一节 发病

一、正气不足与发病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根据

二、邪气与发病 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第六章 诊法 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诊法是望、闻、问、切四诊。

(一)一般望诊 望神:有神、少神、无神、假神

望面色:红、白、黄、青紫

望形态

(二)舌诊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三)脉诊 正常人的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1、

2、部位和方法:

3、4、病脉:浮沉定表里,迟数定寒热,虚实定虚实。

第八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辩证

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寒热、虚实及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所在的病位、性质和邪正斗争消长状况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其诊断的方法。

一、表里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的性质的二个纲领。寒热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和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和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热证鉴别要点

证型口渴二便 面色 四肢 舌 脉

里寒证 口不渴或 尿清 白冷舌淡 迟

渴喜热饮 便溏 苔白

里热证 口渴喜尿赤 红赤 热舌红 数

冷饮 便秘 苔黄

三、虚实

虚与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邪气盛为实”、“精气夺为虚”。

四、阴阳

阴与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1、阴证:广义而言,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狭义指虚寒证而言,其病机是阳气虚衰。

2、阳证:广义而言,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狭义指实热证而言,其病机是热邪炽盛。

二、 三、津液病的辩证 津液不足,水液内停

第九章 预防与治则

第一节 预防: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关键病理机制,并针对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治疗。


学习中医药学基础心得体会》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27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