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浙教版七年级上)
七年级科学(上)复习资料
第一章
测量内容 仪器 单位 换算关系
长度 刻度尺(米尺) 米(m) 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体积 刻度尺(米尺)、
量筒、量杯 立方米(m3)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 天平(托盘天平) 千克(kg) 1千克=1000克
时间 钟、表(机械停表) 秒(s) 1小时=60分=3600秒
温度 温度计 摄氏度(℃ )
1、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 记录 实验现象和 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 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 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 米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升和毫升 。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
1) 放正确: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 看正确:读数时视线要跟尺面垂直,不可斜视,若斜视就会偏大或者偏小
3)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准确值+估计值)
4) 记正确: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单位。
8.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 或量杯 ,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9.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10.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11.物体的 冷热程度 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13.温度的结构有哪些?(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14.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 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 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3. 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4. 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15.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是0℃,水沸腾时 的温度是100℃。
16.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 -80C的读法:零下8摄氏度(或负8摄氏度), 80C读法:8摄氏度。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0C—420C,最小刻度0.10C。
17. 体温计的特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 作用 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
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
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
体温计为什么比一般温度计精确?(玻璃泡容积较大,且内径很细。)
18. 质量是用来表示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的质量是由 物体本身 决定的,
它不随 温度 、 位置 、 形状 、 状态 的变化而改变。
19.实验室测质量的仪器是 托盘天平 ,它的结构有哪些?P19页
20.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重)
调平: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②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③调节横梁一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天平调平衡了。
注:若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边(左边大,右边小),则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反之向左移。
称量:④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从大到小)
⑤等砝码加到指针离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不多时(在中央刻度线左边),应向右移动游码(此时不能移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⑥这时右盘里的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指示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若物体和砝码放错位置,则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的指示值,
称量完毕: ⑦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①不能用手去触摸天平托盘和砝码②砝码用镊子拿取,轻拿轻放
③不可把潮湿物品或者化学药品直接放到天平上,可放在纸上(各放一张)或烧杯中称量。 ④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称量范围)
22. 时间间隔:上一节课45分钟。回家走了30分钟(是表示一段时间)
时刻:现在是12:20 ,我中午11:45吃饭(表示某一点的时间)
23.掌握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理解)
24.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交流与交流
第二章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否有应激性、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进行物质交换等。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动物——直接摄取食物;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1、 (动物)分类时,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由于分类的依据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2、 鱼、鸟、人等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条 脊柱 ,它是有许多块脊椎骨 组成,称为 脊椎动物 。
3、 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 鱼类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片。
5、 青蛙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受精卵 、 蝌蚪 、 幼蛙 、 成蛙 。
6、 两栖类的共同特点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
7、 爬行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鸟类的共同特点是身体表面都有羽毛,体温恒定,能够飞翔。
10、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哺乳动物特有的特点是全身被毛、胎生、哺乳
11、脊椎动物五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P43页)
12、无脊椎动物各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P44页)
13、昆虫体内没有 骨骼 ,但体外有 保护 作用的 外骨骼 ,
身体分成三部分是 头、胸、腹 ,腹部有三对足, 两 对翅。
14、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的区别: 有无种子 ;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有无果实)。
15、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是 被子植物 ,结构最简单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是 哺乳动物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16、无种子植物三大类:蕨类植物的特点是有根、茎、叶(蕨、胎生狗脊、贯众、卷柏) 苔藓植物的特点是无根、有茎、叶(地钱、葫芦藓) 藻类植物的特点是无根、茎、叶(紫菜、海带、水绵)
18、植物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所有生物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P50页)
19、 罗伯特。胡克 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 细胞壁 ,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
20、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21、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汁)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表述并判断动、植物细胞的区别。重点)
22、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23、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 染色体(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 平均分配 到两个子细胞中。
24、细胞分裂的意义是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多。使多细胞生物细数目增多。细胞分化是指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单细胞生物特点: 个体微小,全部生命 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25、衣藻是单细胞 植物 ,草履虫是单细胞 动物 ,它们的各个结构名称?(P60、61页)
26、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叫 菌落 ;
27、细菌的大小与一般细胞相比要 小(很多) ;它要依靠 现成的有机物 生活;它没有 叶绿体 ,没有 摄食结构 ,还因为没有 细胞核 ,被称为 原核 生物。
28、细菌有哪些结构?(P62页)根据细菌形态可分成 球菌 、 杆菌 、 螺旋菌
29、 动物 、 植物 、 真菌 是属于真核生物,那是因为它们的细胞里 都有细胞核
30、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食用菌等,食用菌又有香姑、蘑菇、金针姑、木耳
31、食物的保存方法有 干藏法 、 冷藏法 、 真空保存法 、 加热法
32、组织是指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细胞群。(注意细胞群与菌落的区别)
33、皮肤中有感受触摸的 触觉小体 ,反应冷感的 冷敏小体 ,反应热感的 热敏小体 ,反应痛感的 神经末梢 。 34、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称为器官。
35、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有 根、茎、叶 ,生殖器官有 花、果实种子 。
36、消化器官分成两大类,分别是 消化管 和 消化腺 (分别有哪些?P71页)
37、讲述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是如何工作的?(P72页)
38、人体八大系统名称是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内分泌、消化系统。
39、植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40、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重)生物具有 适应 性和 多样 性
41、植物的基本组织(重)
组织名称 功能 特点 分布
保护组织 保护 透明、无叶绿体,排列紧密 (扁平)的表皮细胞 营养组织 制造、储存营养物质 有叶绿体叶肉细胞
机械组织 支撑、保护
分生组织 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茎等的顶端 输导组织 输送物质 输送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和叶制造的有机物 叶脉
42、人体四大基本组织(重)
组织名称 功能特点 分布
上皮组织 重要是保护,其次是吸收和分泌物质 密集的上皮细胞构成 皮肤、内脏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 运输、支持 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分布广,形态多 血液、软骨、肌腱等
肌肉组织 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肌细胞组成(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人体四肢、躯干,体内心脏、胃、肠
神经组织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神经细胞 脑、脊髓、神经
第三章
1、“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实验铅笔头在篮球和木板上的位置分别是怎么样变化的?有什么不同?在篮球上长度变短,看不见铅笔头,在木板上长度不变,仍能看见铅笔头(类似帆船在海洋中远去及远来)
2、 地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 、赤道 略鼓 的球体。赤道半径 6378 千米,两极半径 6357 千米
(差 21 千米),仅差0.33%。所以看上去像个圆形。赤道周长约 4万 千米。
3、经线(子午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经线与纬线的位置关系 互相垂直 ;赤道与南、北两极的位置关系 距离相等 。
4、经线 半圆形,长度相等,纬线 圆形,长度不等 ;任何物体可以用 经纬网 来确定它的位置。
回归线 (南、北纬)23.5 度,极圈 (南、北纬)66.5 度;
中、低、高纬度的分界0°-30°,30°-60°,60°-90°。
5、讲述意义: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分界线
②0°纬线(赤道):南北纬分界线,南北半球分界线
③20°W,160°E经线:东西半球分界线
6、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7、大比例尺表示范围更 小 ,内容更 详细 ;各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 ?千米)地图上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
8、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两个最重要的近邻。太阳直径约 140万千米 ,是地球的约 110 倍,日地平均距离约 1、5亿千米 ;中心温度达 1500万℃ ,表面温度约 6000℃ 。
9、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4万千米 ,是日地距离1/400 ;月球直径约 3476千米 ,
是太阳直径的 1/400 ;月球体积为地球的 1/49 ,月球质量为地球的 1/81 。
10、太阳表面有(有内到外) 光球层 、 色球层 、 日冕层 三层;
常见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 (光球层)、 耀斑 (色球层)、 日珥 (色球层)、 太阳风 (日冕层)。
11、太阳活动强弱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1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11年。
1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影响短波通讯;太阳黑子、耀斑——紫外线增强;扰乱磁场,使指南针不能指南;危及星际航行;两极出现极光;洪涝灾害与它有一定的关系。
15、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小的原因: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远很多 ;月球表面明亮部分是: 山脉、高原 ,阴暗部分是: 平原,低地 ;环形山成因: 陨石撞击 。
16、月球表面没有 空气 ,没有 水 ,也没有 生命 ,布满了 环形山 ;
17、在月球表面:①质量不变和重量变轻原因是无大气层
②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无大气层③不能听到声音的原因是无大气层
18、星座:把天空中一些亮星用想象的线连接起来,并赋予神话中的形象。古代希腊人把天空分成48个星座,古代中国人把天空分成二十八宿 ,现在国际把天空分成88个区域,即88个星座。
19、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北斗星在大熊座 。
20、在星空中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先找大熊星座(北斗七星),把北斗七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21、北斗七星斗柄朝东是 春季 ,北斗星斗柄朝南是 夏季 ,北斗星斗柄朝西是 秋季 ,北斗星斗柄朝北是 冬季 简单掌握要决: 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
22、星图可以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星图要举过头顶,并上北下南的看的原因是星图上的东西方位和地表上的东西方位相反 ;
23、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月相形成原理① 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 ②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
月相形成规律:(新月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初八)—(满月农历十五、十六)—(下
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新月农历初一)
24、月相形状,主要是上、下弦月的图形(重、难)
25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原因: 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基本一致 。
26、朔望月的周期是 29.53天 :朔是农历月 初一 ,望是农历月 十五或十六 。
27、春节正月初一新月、元宵节正月十五满月、 端午节五月初五接近上弦月、 中秋节八月十五满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接近上弦月
28、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掩 的现象叫 日食 ;它的形成原理是:由于月球遮挡太阳光,使月球背光一侧形成了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29、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叫月食;它的形成原理是:由于地球遮蔽太阳光,使地球背
光一侧形成了长长的阴影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背向太阳的一侧时,月球被地球的阴影所遮蔽,
就发生了月食。
30、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月球居中)发生月食,日、地、月三者位置(地球居中)
31、日食在农历 初一 (月相为 新月 )可能发生,月食在农历 十五或十六 (月相为 满月 )
篇二: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3、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
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 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答: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会炼铜,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权力:管理封地内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等)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3、诸侯争霸: 实质:为奴隶主的掠夺战
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积极影响) 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晋国与楚国交战,晋文公退兵九十里)、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围魏救赵(又称桂陵之战,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纸上谈兵(长平之战,人物赵括) 老马识途(齐桓公房老马找到归途)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答:主要表现为: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3、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著名的都江堰:设计秦国李冰 地点: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文字的演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 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儒:说服教育;道:顺其自然;法:严格的规定和有效的惩罚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②严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残暴(相关成语: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相关成语:揭竿而起)
篇三: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致同学们
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 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 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 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 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 “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 1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5、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分类: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为代表,有“地球之肾”之称 )
淡水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 16、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
- 2 -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
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1、光学显微镜,其结构及各部件功能: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转换器(安放和调换物镜)、载物台、压片夹、通光孔(光线通过)、遮光器(有大小不等光圈,调节光线强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焦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前者升降幅度大,后者升降幅度小)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调节光线亮度)、镜臂、镜柱、镜座。
2、显微镜使用步骤:①取镜和安放②对光③观察④收镜
3、显微镜成像时光的的途径: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薄而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4、从目镜内看到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体积越大,视野较暗。
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方向相反(即偏哪就向哪移)。
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方法:把写着‘上下’的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5、玻片标本分类,(1)按照材料分:①切片②涂片③装片,非常微小的片(2)按保存时间分:①临时玻片②永久玻片生物可直接做成装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注意:1、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托载标本的玻璃片)和盖玻片(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6、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②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撕④展:⑤盖:盖上盖玻片,从水滴一边逐渐放下,防止产生气泡⑥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⑦吸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7、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叶绿体:能量装换器,将光能→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质:缓缓流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液泡:含细胞液,其内溶解有多种物质和色素。线粒体:能量装换器,分解有机物将化学能释放出来,呼吸作用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注意:(1)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部分是细胞膜(2)西瓜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细胞液,存在于液泡中。(3)不是所有绿色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含有叶绿体。(4)给细胞染色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擦②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在这样的生理盐水中,动物细胞形态、功能可保持正常。)③刮: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消毒牙签从口腔侧壁处轻轻刮几下,牙签上就附着了一些碎
- 3 -
屑。④涂⑤盖⑥染⑦吸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9、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结构:①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②不同点:绿色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10、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成两类 (1)无机物:包含有 水、无机盐、氧(2)有机物(大分子,一般含有碳可燃烧)包含有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注意:小麦燃烧实验, 烧掉物质是有机物, 剩下灰烬是无机盐。
12、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2、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平均分配。
4、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①、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②、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③、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5、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其特点:①分裂速度快,②容易转移。②遗传物质改变。
6、起初新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在发育过程中,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7、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结缔组织(有骨、软骨、血液、脂肪等,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8、不同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9、人体内主要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
- 4 -
泌系统、循环系统八大系统
10、植物体六大器官:(1)营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11、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1)分生组织: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果掐去植物一根枝条的顶端,那么这根枝条就不能继续往上生长了,因为在枝条的顶端有分生组织。(2)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3)输导组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4)机械组织 :分布在叶柄、花柄、果皮、种皮,功能是起支撑和保护作用(5)营养组织: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9、单细胞生物的几个代表:眼虫、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衣藻(藻类植物) 2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对人类有益方面: A.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B. 净化污水(2)对人类不好方面: A.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B.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含氮、含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水中,而导致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24、草履虫结构及作用:纤毛:运动、表膜:呼吸、口沟:摄食、食物泡:消化吸收、胞肛:排出残渣、伸缩泡、收集管:收集排出废物、细胞核:生殖遗传 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消化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 淡水:水绵,衣藻 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 鱼类饵料)(3)供食用(如 海带 紫菜)(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 里白、贯众、满江红)。(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可供食用,如蕨菜。(2)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等。(3)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4)煤的来源
6、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子叶数目分为(1)双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叶脉网状),营养都储存在子叶中。如 蚕豆、大豆、花生。(2)单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叶脉弧形),营养大部分储存在胚乳中。如 水稻、小麦、高粱。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