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材料 > 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0 07:26:00 | 移动端:产业扶贫经验总结

篇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及高半山扶贫工作思路

农业产业化发展及

高半山扶贫工作思路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处干旱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结合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以建设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加工基地、一流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一流的科技培训基地为目标,按照支部+协会+公司、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紧紧围绕藏区葡萄酒产业座谈会议为契机,按照规划引领、分步实施,企业和农民主体、政策扶持,完善机制模式、产业化推进,科技支撑、技术服务,整合资源、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绿色农业,形成以酿酒葡萄、优质苹果、马铃薯为龙头的三驾马车,带动蔬菜产业及其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努力把小金打造成为**州生态型绿色产品加工的样板区、再生型能源产品转化利用的先行区、多样型旅游产品展示的精品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示范区。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抓机制创新,重政策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为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已出台的《关于鼓励投资优惠政策的规定》等多项政策措施,在用地、水电、保险、注册登记等方面做好综合服务,切实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同时,加大政策保护力度,坚决禁止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在机制建设上规范运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利益联结、风险共担机制,通过生产服务和产品订单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运行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在投入上及时到位。按照固本强基重农业的工作思路,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加大对农业产业和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丰富农业综合开发内涵,提高农牧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带动规模化、集体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和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大力扶持蔬菜、水果、道地中药材、野生茵类、畜禽等种植、养殖项目,推进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得到同步发展。

2.调结构布局,重基地建设。始终坚持以工促农,以农兴工,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连片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一是抓科学布局。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布局,做到不宜种植的地区绝不规划,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继续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措施,围绕农业六大基地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以示范农户投工投劳,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形式,因地制宜,成片开发,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三是抓规模效益。围绕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目标,针对生产原料供不应求的实际,千方百计扩种养规模,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合理用好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政策,大胆探索农用地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紧紧围绕苹果、葡萄、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并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技术、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优势,引导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3.重科技投入,树品牌形象。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重点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对基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努

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指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创新。

4.建复合型利益联结机制,促共赢发展。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取政府扶持、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户提供葡萄种苗,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深入推进农产品风险金试点工作,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户缴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建立起农业产业风险防范基金,形成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

5.狠抓农产品流通工作。充分发挥我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起点早的时机优势,大力发展季节性蔬菜、围绕特色产业和产业基地,把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和品牌创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和农村营销队伍建设,努力在市场流通主体培育上有新突破。积极参加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快直销体系建设,鼓励推行农超、农校、农批、农市对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产品收入。

二、高半山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高半山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我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抓住新一轮十年扶贫行动计划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新型农业专业合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以特色农牧产业、道地中药材产业和非农扶贫产业等为主的扶贫产业格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按照农业产业化六大基地建设规划,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坚持产业优先、基础先行、区域开发、规模带动和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思路,科学规划,深入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发展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大力培育壮大特色扶贫产业。

2.加大引进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县努力化解交通不畅,区位优势不明显等短板制约因素,立足独特的气候、日照、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大开放、大招商,促发展、促跨越的招商理念,通过上门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野生食用菌开发等企业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在机制建设上引导规范运作,在投入上确保及时到位,培育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3.以致富增收为核心,努力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以加大产业扶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坚持扶贫资金向贫困村投放、扶持政策向贫困村倾斜、产业布局向贫困村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贫困村解困内生动力。坚持一户一策,拓宽就业门路,完善扶贫到村到户机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提高贫困家庭自我造血功能。

4.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子。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工业反哺农业,使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滚动发展、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5.坚持多措并举,大力助推扶贫产业加快发展。一是政策助推。加快产业扶贫步伐,进一步完善《关于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导向、改革创新和优质服务,有力地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和群众增收。二是金融助推。进一步加大涉农小额资金信贷力度,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形式,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重点扶持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生猪养殖等种养植项目。三是基金助推。在财政资金中设立产业扶贫专项基金,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前景和助农增收的有效程度,实行财政扶贫贷款贴息,滚动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链问题,助力起跳,促其良性发展。四是培训助推。

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力度。五是帮扶助推。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并组织扶贫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进村入社,开展帮扶,有效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6.理清思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充分利用集体土地资产,搞活土地经营,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土地是村级集体组织最主要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对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分散各村组机动地予以集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新农村建设途径及促进农民增收,做实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条件,合理开发运作,走土地流转开发增收的路子。三是大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村级组织化程度,走管理创新的路子。加强对村级事务监督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力度,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篇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进陕入川的重要通道。境内高山、沟壑、河谷纵横交错,“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康县的基本地理特征。全县辖8镇13乡、350个村、5.86万户、2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1万人)。全县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6万亩,人均耕地1.76亩。境内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属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均气温12.1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是甘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全省5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现将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做以下简要汇报。

一、贫困现状及原因

康县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5·12”地震重灾县。1991年被列为省列贫困县,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元,人均有粮283公斤,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14.25万人,贫困面达79.83%。2001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按照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的扶贫标准,通过建档立卡确定全县重点贫困村238个,贫困人口11.78万人,贫困面达64.2%。经过全县十年的扶贫攻坚,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1.7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5.06万人,贫困面由64.2%下降到2010

年的28.7%。2010年国家实施“两项制度衔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按1196元的扶贫标准,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3.63万人,贫困面为71.9%。

国家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扶贫开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将贫困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全县贫困户为24041户,贫困人口93516人,贫困发生率为53%。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甘肃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难度相当艰巨,要在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任务十分繁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位偏僻,缺乏大交通的带动。康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山大沟深、交通不畅,远离大中城市,距离兰州550公里、西安510公里、成都580公里。目前,全县高等级公路中仅有二、三级混合公路2条81公里,在建的成武高速、十天高速、武灌高速均与我县擦肩而过,缺乏一级公路、高速公路等主干交通,严重制约康县融入关中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

二是立地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全县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自然障碍区”,其中高寒阴湿区占36%、半山干旱区占21%、深山林缘区占19%、河谷川坝区占14%。县内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暴洪、泥石流、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泥石流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县共排查出次生地质灾害357处、次生地质灾害

隐患点360处,随处可见、随时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问题突出。康县沟壑纵横,万家大梁、苏家大梁及牛头山三大山系横亘交错,将全县分为南北中三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全县溪流遍布,总体成“一江(犀牛江)十四河”分布。农村群众居住分散,通行通水通电通讯十分困难,尤其是南部几乡镇,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居住在山上和半山上,且居住非常分散,目前尚有百分之四十的村社未通路,各社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全是羊肠小道,回头路、断头路多,运输全靠人背畜驮,“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全县350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中,有22个行政村、58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涉及人口14609人;全县有9.2万亩川坝地、863个沿河村庄,急需修建护村保地防洪河堤577公里,目前仅建成140公里,尚有6.97万亩耕地、654个村庄因无防洪设施致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全县可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9.81万亩,目前建成有效灌溉面积5.56万亩,仅占可发展面积的28%;全县17.61万农村人口中仍有84684人还存在饮水困难,在解决了饮水困难的90057名农村人口中,仍有74235人饮水存在安全问题。因基础设施滞后,瓶颈制约问题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浪费大量的劳动力,严重制约着生产要素的发挥。

四是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效益差。据全县土壤资源普查情

况,全县耕地中,山坡地约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川坝、河谷地约占10%,坡地多、平地少,瘦地多、肥地少,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5%,其中:中产田占4.2%、低产田占89.3%,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在1.2亿斤左右徘徊。贫瘠的土地、严酷的生产条件,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经过详查显示,如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粮食及特色农业生产效益基本为负收入,如玉米生产亩效益-22元,小麦亩生产效益-82元。

五是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同时,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思想观念保守,农业生产中应用科技能力不高,科技人员数量较少,全县共有各类技术推广站76个,农林牧等技术服务部门科技人员377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对各类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的需求。农村特色产业缺乏新品种的引进,产品缺乏精深加工,未形成产业链,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产业效益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

六是缺乏大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县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和省级高新企业只有独一味公司一家。多年来,我们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发展了一批以农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但由于企业起步迟、积累少、贷款难等影响,投入不足,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七是劳动力技能培训滞后,劳务输转层次低。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县9.23万青壮年劳动力中,每年输转劳动力大约5万人次,目前除县内以短临工形式输出2万人次外,长期在外输出仅为3万人次左右,每年创劳务收入约2亿元。但由于劳务培训的资金不足,基层乡镇科技培训基地尚不完善,全县仅有劳动力培训机构3个,大多数务工人员以苦力型劳动为主,劳务收入比较低。

八是县乡财政困难,产业发展缺乏资金。2012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33万元,财政收入低,农民收入积累少,收入来源单一,挣钱少,但花费渠道多,成本高。片区农民因灾返贫率高,尤其是汶川地震等灾害把农户拖入贫困的深渊,积重难返,“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大多数农户负债3—5万元,部分特困户负债高达5万元以上;贷款“两难”问题十分突出。加之近年来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农村教育、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城市低保、医疗保险等政策性支出都需要市县配套财力,我县财政既要维持机关正常运转,又要支持地方事业发展,财力和资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自1991年我县被列入省列扶贫县、2001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来,在中央和省、市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政府组织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篇三: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刘官镇产业化扶贫经验交流

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刘官镇产业化扶贫工作作如下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刘官镇近年来产业化扶贫内容以种植、养殖为主。我镇素有盘县“蜜桔之乡”美誉的红岩,现已发展蜜桔种植4000多亩,年产蜜桔600多吨。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核桃、红梨的种植,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种植核桃 多亩,红梨多亩,覆盖个村寨户,惠及农民近人。我镇在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制定了针对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

我们采取开群众代表会、印发技术性资料等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镇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思想。同时,我们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了工作责任,为推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在2009年至2011年的经果林“抗旱保果”工作中,领导小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时任的镇党委书记、镇长带头抗旱,并加大了抗旱的资金投入,筹集资金购买发电机、抽水机、抽水管道等抗旱设施。同时,带领群众在灾后补种经果林树苗,力保经果林基地损失降到最低。

(二)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我们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促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近年来,我镇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林果、畜、禽、鱼新品种 个。种植业方面,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菜、扩果,大力推广优质水果和适销的蔬菜

品种。养殖业方面,进一步加大生猪品改力度,特种养殖有新发展。二是优化区域布局。根据我镇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实施“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引导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布局,实行种植业向基地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草食动物、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布局明显的产业带。

(三)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一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镇以松官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大力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年至 年,全镇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 处。二是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建成了红岩蜜桔种植基地,并大力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镇中心聚集,改善了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三是狠抓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全镇综合或专业集贸市场。从而,为我镇农产品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想方设法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资金管理,设立财政专户,实行封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近年以来,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巨额支农贷款,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们要求镇直涉农部门加大“跑市进县”力度,尽全力为镇产业化扶贫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目前,发展规模养殖场11个,建设生猪(火腿)加工厂1个。

(五)实施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活力。我镇积极争取和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镇,为我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二是大力实施扶持和优惠政策。在扶持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除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外,我们还大力给予资金扶持。在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对新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其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在扶持发展产业化服务组织方面。对新组建的产业化组织所进行的经营活动,我们都给予了一定期限的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我们积极为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扶贫工程项目实施的机遇,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加强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带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

二、工作成效

(一)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我镇因地制宜,培育了果蔬、生猪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向基地集聚,建立了蔬菜、生猪、草食性牲畜等多个千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蔬菜 万亩,金果林面积 万亩,近年发展生猪 万头,出栏 万头。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全镇已发展百万元以上农产品企业1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延伸。

(三)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生产经营效益提高。

一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建立了生猪、蔬菜等专业集贸市场和农林副产品批发市场。二是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信息、加工信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信息等信息网络。三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畜牧、防疫、农机、林业、蔬菜等农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基地规模偏小。蔬菜、水果、生猪等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规模效应不够明显,且发展不稳定,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结构类型有待进一步调整。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我镇农村大部分地方仍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业产业链较短。我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加上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多,从事深加工的较少,导致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处于脱节状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短。五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企业、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订单”是“口头”协议,经常出现违约行为,个别企业、流通组织或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忽视农民利益;而一些农户则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认真履行合同。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镇要按照“抓大产业,形成大市场;抓大企业,形成大品牌;抓大基础,形成大体系”的要求,努力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适应产业化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具体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重点抓好以红岩水果技术协会为龙头的水果产业链,以镇养猪协会为纽带的生猪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信友核桃乳厂到我镇办紧密型基地,做大果蔬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

2、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资金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围绕七大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生猪加工厂、红岩蜜桔种植协会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3、加快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种植业重点建设好1万亩以蜜桔以及核桃和红梨为主的经果林、养殖业重点抓好草食性牲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加快养殖基地的发展。

4、完善农产品市场与信息体系。重点全镇建立完善药材、生猪、蔬菜、水果、肉牛等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特色名优农产品数据库,发展网络交易,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5、建立健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围绕粮食、果蔬、药材、畜牧等特色产业及其运销、服务业发展,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大户,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利设施配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松官水库的除险保安和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7、搞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成果巩固,推进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逐步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工业厂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进一步加快我县沼气和小水电建设步伐,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刘官镇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建设纯农业产业化强镇为目标,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为根本,借“十二五”时期第二轮西部开发的春风,继续推进我镇产业化扶贫工作协调、持续稳定的发展。


产业扶贫经验总结》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52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