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鲁迅故乡评课报告

鲁迅故乡评课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1 07:13:39 | 移动端:鲁迅故乡评课报告

篇一:《走进孔雀的故乡》评课稿

《走进孔雀的故乡》评课稿

——襄阳市第十二中学 王妮

今天我们欣赏了戴云云老师的一节综合课《走进孔雀的故乡》。学生通过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乐曲的欣赏,竖笛吹奏,孔雀舞的学习,感知、了解和体验了孔雀故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俗风情,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欣赏完戴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 戴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材处理把握全面到位。这

节综合课融合了对傣族民俗的认识,音乐欣赏、哼唱,竖笛吹奏以及孔雀舞的学习,可以说综合了我们音乐课所有的内容。可见戴老师是一位音乐基本功非常全面的老师。她把这些内容巧妙的设计到《走进孔雀的故乡》这一课里,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并学到最全面的傣族音乐知识。

第二, 戴老师充分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

她注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老师边唱边跳的表演,师生共同表演等,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欲望,追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第三,戴老师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积淀。整堂课中,无论是组

织教学的语言,还是与学生的互动,她都非常注重音乐语

言的规范性,准确与精炼。

第四, 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很强。说明了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

教授与引导非常到位,与老师辛勤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堂课也存在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内容稍显繁多,如果能分成两课时来完成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那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深入。

总之,谢谢戴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节高水平的课,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

2015年4月

篇二:语文评课稿

《少年闰土》评课稿

2012年6月15日在友好区第一小学聆听了苑立群老师所讲的《少年闰土》一课,这次

教学采用了微格模式,时长为20分钟。改变了以往一节课40分钟的形式,将课堂教学中最

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

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

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

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苑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

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

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

为突破 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

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苑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

窍。本堂课,苑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

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

地捕鸟”时,苑老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来做一

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

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

兴趣,并学会阅读。这堂课的结尾苑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

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 《故乡》的兴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充分

阅读,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总之苑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

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得到升华,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微格

课。值得我今后去学习。篇二: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刘露《老王》评课稿

每次听马巧香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这次听《老王》更让人倍感人性的光

辉与温暖。下面是我听课后的一些建议:

1、课前的导入十分新颖,用识记成语,引入本课内容,这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了“感恩

图报”这个成语,更是对本课老王恰当的描述;

2、能结合课文中老王的图片,讨论老王的人物形象及品质,这里设计的很棒;

3、课堂最后设计的观看图片环节很好,找的是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配以音乐,从而

让学生发自内心去关爱弱者,关爱不幸的人,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4、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做笔记;

5、整个课堂的节奏把握的很好,不愠不火,照顾到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

6、预习交流部分和后来的学生再次展示如果糅合一下会更好,能节省课堂的时间,并且

达到高效;

7、预习交流部分的作者和作品介绍和前面的教师指导放到一起要好,导学员介绍完毕后,

教师进行简单补充指导;

马巧香老师在课堂中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

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

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总的来说,这是一堂生动又富有深度

的课。 《老王》评课稿

这一学期,我听了八年级的任课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收获颇大,现评价如下:

(1)聚焦一句,提纲挈领《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

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

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

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

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

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

(2)品得透,悟得深设计了“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

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

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

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 “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

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

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

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3)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

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

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

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

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

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

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4)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

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

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

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

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

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

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

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

——“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

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

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

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

有了个性的切入。

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篇三: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

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

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因为课文表现了德高望众的老教授爱

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而真情像一轮暖阳能温暖你潮湿的心;也像一把火,照亮你人

生的道路。三位年轻教师也带着这样的真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研了《唯一的听众》这

一课。他们的教态、教法,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讨

论、交流。这些精彩的发言也深深地启发着我,想对执教这一堂课的三位年轻教师的教学风

格和教学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认识和体会。罗正莉: 能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

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并且抓住课堂生存的资源,及时顺学而导,去

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者在指导学

生理解课文时,特别抓住了老教授平静的神态的有关句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小黑板上

出示了三个句子:

1、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者独具匠心,抓神态──“平静”

一词。“平静地望着我”──这在问题中有三次出现。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句子,体会到了在“平

静”中,包含着老教授对青年人的真诚帮助、鼓励、让他重拾信心,最后成为出色的小提琴

手。

因为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

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几个句

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反复朗读,对引领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

的作用。但是这节课的板书过于简单,提的问题却比较琐碎。教者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青

年心理和行动上发生的变化(从灰心到恢复自信)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师生再进行一些

互动,这样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能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效果。在今

后的教学中,同年级的教师应该共同来认识,探讨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

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真正做到“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语文等教学问题。 程丹丹: 在开课以后,教者出示的“青年由?自卑?到?自信?”这条线非常清晰。让学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 我”

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组织学生多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

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到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

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带领学生领

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两点:1、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除了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还应注意写作方法的指

导,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2、“为什么忘记是聋子?”可以通过找有关的句子来读,随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

因后果,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可是,教者除了自己讲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后,又让学生

进行同桌交流,这个教学环节就显得有些重复了,这部分教学时间,可以训练学生在这个句

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练笔机会。 徐洪凯: 板书及漂亮的钢笔字是课堂的闪光之处。放手让学生去学,留给他们自读自

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值得赞赏的地方。非常明确地指出

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老妇人的语言,应该带着角色去读。说明老师已经发现了学生的

不足之处,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尽管老师示范读了一遍,但收效还是不明显。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徐老师虽然抓住了老妇人是教授、首席、聋子这三个词语并板书在黑板上,但作为

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通过记事来写人的写作技巧。这篇

文章的两条主线非常鲜明:一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2、指导学生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

方法与技巧。 文章中,老妇人的一句话,是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一个句子:“我想你一

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句话应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体会,谈感受。 其一、“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这是老教授对小伙子的鼓励。 其二、“可惜我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人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也减少了小伙子的

心理压力。

其三、假设她不是聋子,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

人正在林中独享的幽静。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了。假设她不是聋子,小伙子拉小夜曲就像在锯

床腿的琴声,早就没有勇气在老妇人面前献丑,也许离开了树林。 正因为她是所谓的聋子,小伙子才没有离开树林,不介意老妇人的在场,继续练琴,直

至由自卑到自信。

也因为有这位老妇人的“请继续吧”,小伙子才有自信心,越拉越好,最后才有机会面对

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因而才有最后的点题,“在众多的听众中,他始终会想起?耳

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小伙子唯一的听众。”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

统一。

我认为,文章的重点句子虽然很多,但在繁琐的分析与提问中,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

收效也不明显。但有时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句子,就能触动整篇课文,对其他句子的理解也

会触类旁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老师也能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

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总之,“同研一堂课”,分别上出了三位年轻人的风采,特色。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涵的老教授和青年的真情,以及青年在拉小提琴中由自卑到自信的全

过程。共同的教学目标均以“人本教育”为理念,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

穿始终,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虽然在教学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却给

新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思考。最终达到了同学校、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

步的教研目的。今天上午听了吴老师的《唯一的听众》,吴老师把我和同学们带进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世

界。 课堂中吴老师抓住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特点,进行了

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并

且抓住课堂生存的资源,及时顺学而导,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感受

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表达完全是在与文本对话之后的有感而发。教师鼓励、赞赏且富有

启发性的语言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学生的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在这心与心的碰撞、

爱与爱的交流中,学生对人物有了深切的体会:老教授的爱护年青人成才,“我”的缺乏自信

心。 读、悟、议、写的同构共建:整节课,学生读书、感悟、议论、表达写话,浑然一体,

处理得张弛有度、舒卷自如,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结构,又感悟到了道理,提高

了认识。《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

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

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

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

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

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

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听课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

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

根据课题的特点,吴老师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

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在这一环节中吴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

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

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

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

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

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吴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

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

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篇四:语文听课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徐银花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

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 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

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

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和情感;师生互动积极有效;

篇三:难忘的故乡评课

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一直是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老师需深入思考的问题,鲍春艳老师的《难忘的故乡》有以下特点。

1、前置性作业布置合理。自主完成作业教师引导恰当,学生汇报到位。并指导对文中的四件事进行了概括。

2、研读即小组讨论问题得当。紧紧围绕“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作者怀念故乡、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恰当的选择好切入点。随后在引导学生讨论汇报中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反复诵读、感悟、体会。整节课阅读与引导、品味与感知齐头并进。干脆利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堪称一节好课。

3、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密度合理,情感浓厚,营造了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足够的研讨交流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

4、注重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质疑:我认为上一小组的同学缺少想象。老师引导质疑:小河里还可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用美美的语言把想象的内容描述出来。并给时间小组交流。这一环节师生的问题不仅有价值而且再生成的东西也提高了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而且对文本的理解将是又一次飞跃。同时,教者灵活、巧妙地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得到充分体现。

5、最后我们再谈谈朗读。课后大家对五年一班学生的朗读水平竖起大拇指。的确,这个班学生朗读有功底,有水平。我们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节课做的“秀”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本质是鲍老师平日教学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到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


鲁迅故乡评课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595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