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2 07:10:49 | 移动端: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

篇一:哲学课学习心得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上个学期 我们学习了政治与经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学期还有由谢雪梅老师叫我们《哲学与人生》的课。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老师换了教课的方式,让我们同学制定小组,每次都上去一个人教课,给了我们学生上去演讲的机会,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其实,我开始觉得这门课程跟小学的社会还有中学的政治一样。但是,其实比那些学的都比较的深。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大道理,我觉得教会了我很多,是我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要好好努力去面对这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我们每个人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认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觉得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为别人想想。宽容别人就宽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缩 就觉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做梦的穷人》 每天上午11点,都会有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这位百万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让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穷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读了这个小文章 让我们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哲学课,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积极心态的催生剂,有了希望,又有一颗积极的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篇二:哲学与人生感想

与上帝合一

——上帝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上帝之中。一切都来自上帝,又都回归上帝

在听完刘老师关于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后,感受良多,作为神秘主义运动中最伟大的多米尼克教师,查过百度百科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告诉了我们智慧与思辨,带领我们进行一种本来意义上的真正的经历,亦或哲人的心路历程或思想之旅。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灵魂的眼睛,使灵魂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他要求我们遁世和遁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在十一、十二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我们知道由于当时正统的基督教义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新兴的阶级也就把自己的要求首先表现在宗教观点上。艾克哈特是最早系统地对正统基督教义提出异议的人,他的著作《德语布道集》一书可以看到,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算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先驱者。

通过遁世而消灭自我,把自己消失在,融入到上帝的怀抱,从而获得新生,是上帝在灵魂中诞生。艾克哈特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灵魂返

回到自己的原型,返回到上帝,与上帝合一。灵魂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摆脱一切被创造的东西包括世间万物以及自己的肉体,在内心的最深处,达到自己的原型。

首先,隐遁是彻底的遗忘,无论对象是造物还是他们在精神中引起的印象。必须把外在物质与创造的事物一起遗忘,我们必须对世间万物不报念想,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表象而存在,一种对人内心的外在诱惑,是阻止人们接触上帝的巨大阻碍,它们让人享受肉体的愉悦,却忽略了灵魂的自我提升。艾克哈特说“如果灵魂要观看神,他就不可盯住时间中的事物;因为只要灵魂自觉到时间、或者空间、或者此类事物的任何一种表象,他就绝不能认识神。”

艾克哈特认为所谓“神”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无法描述,无法言传,只有达到忘物与忘我,灵魂深处的根基即灵魂之光,灵魂的火星才能展现出来

其次,实现与神合一必须遁我,即告别自我,把自我束缚解放,无欲无念,消除一切杂念,从而达到纯粹的内心世界。人要想追随神,就必须放弃任何追求,哪怕是最高贵理想的追求。我们知道此路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放弃之后一无所有,我们将面临彻底的虚无,一切的想法与行为都毫无目的和动力来源。作为旁观者,我们对神和上帝,只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圣经故事发些感慨,也能对基督徒的表现作出评价。但这种感慨和评价,基本上是出于我们自已的立场,说的是自己的话、教益也基本上是自己的了。但在一个基督徒的眼里,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表现,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虔诚的

基督徒知道只有在彻底的消灭自我中,灵魂与神才能合一,上帝才能进入自我灵魂的深处,才能直接与上帝接触。

再次,根据艾克哈特的思想隐遁是放弃一切概念认识。艾克哈特认为:没有任何概念认识--无论是关于造物的,还是关于自己本身的,还是关于神的--能够把人引向与神的神秘契合,这种契合处在一个完全超概念的领域。灵魂要想达到神,甚至要完全失去自身。我们知道无论是概念还是认识,都是基于物体本身,都依托于物体之上,当人们不能放弃这一切的概念认识时候,他们就会思考其来源出处,这时人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再是内心纯粹的自我,按照艾克哈特的说法人们便不能通过灵魂的火花即心灵之光与上帝接触

最后,人们还必须放弃神的任何特殊的表象,放弃神的任何概念。他在《德语布道集》中说:“只要灵魂还有一个神,还认识一个神,还有一个神的概念,他就离神还远着呢。...因为如果神被称之为神,这就是出自造物的意志。只有当灵魂成为一个造物时,他才会有一个神。他重新失去自己的造物性质,神才在自身中依然是其所是。灵魂向神表明的最大荣耀就是,他沉浸在自身之中,从神解脱。”我的理解是这个观点与上一个几乎相似,但也在概念范围内有所超越,这也从另一方面认为上帝即神是一个自身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依托于这个精神实体上的“神”这个概念应该被追求与上帝接触的人们所放弃。

不过我仍对艾克哈特的观点有所疑惑,在我看来他已经肯定了上帝的实体存在,要求人们遁隐,忘却一切概念包括上帝,在内心深处

与上帝接触,可当人们忘却“上帝”,抛弃一切,他们的灵魂与上帝接触的意义又是什么?艾克哈特认为,灵魂的最高职责是认识,认识包括能力,理性,意志。当人们遁隐后,灵魂的职责又在何处体现?一切都被放弃,它所认识的对象是什么?它的能力,理性和意志又为什么没有被放弃?所谓的纯粹灵魂应该连最高职责这种概念都没有,但艾克哈特却给予它如此概念,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艾克哈特的神秘主义注重人们的内心信仰,轻视外在的善功,推崇意志,却贬低理性,他忽视了人的主观作用,外在的客观行为也有可能推动人们与上帝接触。

篇三: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自从中学开设了思想与政治之类的文科课程之后,我就慢慢地接触了一点哲学思想,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所在,并且逐渐地被它的智慧所吸引。于是这次才不畏传说中让广医众多学子闻之色变的选课大战成功“抢到”了《哲学与人生》这门选修。

上课之后,更加坚定了我对它的热爱。首先,讲课老师极富激情而且看得出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很用心,几次修改过讲课ppt,一次次丰富了它的内涵,才让我们可以更好更多地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刚上课,老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们谈谈对“活着就是为了死亡”这句话的理解。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我觉得哲学就是这么奇妙,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时候觉得心领悟到了但就是很难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出来的东西其实已经跟你想的东西不在一个思想层面了。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存在性”,“存在性”就是存在着的根底。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我思考了很久,总觉得答案不应该只有一个,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答案不止一个,你的思想永远不会被禁锢,思想有多远,哲学就有多争议,然后在争议中我们才会发现哪个才是真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单纯字面上理解,我们每个个体的存在性决定着我们活着,然而生命短暂,万物轮回,每个个体都有落叶归根的一天,因此我们可以说是为了等待那一天的到来,我们才会珍惜现在生活的每一天,将生命每一个瞬间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留遗憾。可是以上仅是个人根据生活经验的理解感悟,如果真要围绕哲学命题谈谈这句话的意义所在,恐怕是非大家之类所能及!因此鄙人还有待闭关修炼上一段时间,方可达到登峰造极之势。

喜欢哲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感觉哲学能带给人智慧,记得老师上课讲过“什么是逻辑”,我想如果没有听过课的肯定会和常人一般一头雾水,甚至会觉得这个话题可笑无比,“逻辑”这个词似乎约定俗成,就像新华字典里解释的那样理解为一种思维规律,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逻辑就是句法”是个“彻头彻尾”的真命题呢?将这种句法应用到辩论中可以给我们赢得多少胜算啊!所以“哲学”没有现实世界的“现实”目的,但是它有能力去处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有一则故事说,古希腊有一个年轻人准备去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到底想学到点什么?这个年轻人一下子被问糊涂了,他想,是呀,要是学法律,就能学到诉讼的技巧,如果学木工,就能学会做家具,等等,可是说到学哲学,到底能学到什么,真是很难说。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对哲学开过这样的玩笑,意思是说,在实用学科的人看来,学哲学等于什么也没学。

一段时期以来,哲学在很多人眼里显得有点多余,这显然与进入市场经济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冲动远远强于对思维乐趣的探寻有关。

其实从哲学的立场来看,提出问题总是要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从思维的角度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远为重要。因此,我们对于哲学力量的强调,或者说对于哲学力量何在的探索应着重于为中国人提供大智慧而非具体的操作规程。哲学完全脱离实际会使哲学失去生命力,而哲学对于实际的过分接近也会使它失去自我。

记得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人跟师傅学点金术,师傅用手向一座小山一指,那小山便变成了金山。师傅跟徒弟说,不用学了,你把这座金山搬走就行了。可是徒弟说,我不要这座金山,我想要你那能点石成金的手指。这则寓言可以有很多种理解,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它告诉我们获得方法比获得金子更重

要,哲学所应期望的是那个手指而非金山。

读哲学能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理想,能引导我们认清现实,能给我们对更高境界的一种仰望之情。我爱读哲学,也喜欢用哲学去解释去理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往往在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外物皆自有其始终,我们也能做到趋利避害,更好地解决问题!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468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