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中华经典著作读后感

中华经典著作读后感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2 07:58:02 | 移动端:中华经典著作读后感

篇一:中华经典阅读读后感

[中华经典阅读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国演义》,中华经典阅读读后感。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

《三国演义》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刘备,读后感《中华经典阅读读后感》。

刘备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

刘备为人宽厚,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拿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刘备手下虎将如云鲜为人知的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这都是他的宽厚所致。

刘备一生跌宕起伏,时而飞黄腾达,但不久就有开始颠沛流离,但他不气不馁,依然心怀光复汉朝的梦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伟人也有也有错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去攻打孙权,那是刘备因为二弟关羽的死而痛不欲生,决心攻打吴国,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也落个白帝城托孤的惨状。也为蜀汉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篇著作,希望大家都去读一读。

篇二:《中华经典》读后感

阅读经典 品味成长

品味经典,感悟成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读经典和你成长之路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你自己结合你的人生道路去感知,去领悟。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酝酿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最经典、最浓墨的一笔要算国学。它是民族的瑰宝、民族的财富、民族的灵魂。有一句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之林,在走向融合的同时,更需要保留民族特性,阅读和品味经典、崇尚和弘扬国学正符合了当今的形势。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经典。所谓经典,它不是一些死文字,更不是背诵一些古代的文言诗词,而应该是一种优良文化的精髓之体现、一种传统美德的实质之所在。阅读经典,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格。真正的学习应该提倡一种快乐的阅读理解,青少年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很快记住,像《三字经》一样,因为押韵上口,所以便于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现在的青少年对孔子越来越陌生。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中有个故事,孔子让弟子们畅谈志向。

个个学子纷纷发表,其中有一个叫曾点的学生,他一直没有说话,在弹瑟。这时孔子就问他,那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曾点从容地把瑟放在一边,然后对老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这才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

这是一段多么有趣的对话啊!孔子的内心原来是这样不拘泥,不沉闷。其实我们阅读并品味经典,不能下意识的把经典想象的太高深,我们只需一颗平静、自然的心去感悟,去体味,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品李白,我们能收获飘逸洒脱;品庄子,我们能收获自然平静;品陶渊明,我们能收获心静志明;品曹操,我们能收获激昂壮志??我们不去深究他们的功过是非,我们只需知道,他们历史的经典,过于深究,我们就像钻牛角尖,必然迷失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品味,我们才会快乐成长! 我们阅读经典,还原的就是这样一种平静的方式,让我们生命和谐满足。经典源于自然,终又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为伴,我们永远年轻!与经典为伴,我们永远快乐!当我们诵读经典与其融合后,随着自己不断在成长,在不同的年龄段上会去读懂一些《论语》中的道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诵读经典就如同品茶,需要做到真正的用心,不急不躁,倾毕生精神,品一壶好茶!同样,我们品味经典,一定要融入我们的真情,并要与现实生活有所关联,才能更好地理解。

中国的诗词朗朗上口,有节奏、有意象,它能培养我们感性的思维。所以激发我们内心的想象力、兴趣、爱好和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远比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重要。我们从中国文化中获得滋养,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经典名言,最后我们都可以将之归结为内心的力量。也就是学习经典,也就是学习怎么样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内心,就是学习怎样培养比较健全的人格。

我们分享关于经典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我们领会中国古人所走过的道路,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我们的生命能不能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个宁静的准则。在这种宁静中让我们看得见未来,看得见最好的自己。

《论语》里曾经说,人的学习有三层不同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当你在学习上付出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时,你会得到无穷的乐趣,你会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你的生命被成全,被提升,这就是一种悟性。感悟经典,有时候要花一生的努力。现在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很难保证自己的一颗心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智慧是无法言说的,只能用心去体会。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我们能学习很多东西,能学到一些准则,但是准则在真正运用的时候,我们能说它就一定正确吗?学到的东西最后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真正的彻悟之后才能达到大境界。

我们读经典,得到的是启发,帮助的是人格的养成,感悟中华文化里的智慧,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继续享受着边阅读经典边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在生活中,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悟性。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在大自然中平静从容地完成着千古循环中的进步。在古圣先贤的思想里,我们通过感悟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力量并对我们进行着滋养,这无非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快乐的生活方式。因此,阅读和品味经典在我们生命里的基因比寻求外来的救赎更加重要。

文化就是一种制衡心灵状态的能量。文化并不能阻止地震发生,或者推迟金融危机的来临,但文化可以改变我们面对一切的态度。

学到的东西是一种文,而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化,所以学到外在的而转化为内在的这种文化,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

我们用感恩天地的精神,把日子过得炫彩烂漫。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外在的节奏紧张,内在的心灵要放松,平静。学会一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方法,让自己不在“临事而惧”,而变为“好谋而成”。

这就是阅读经典带给我个人的力量,这让我们在自然力量的托举下,得到一种信心。这就是品味经典对我们的启示:在品味中,我们发现自我、诠释自我;在品味中,我们收获快乐,不断成长!

10建筑二班 许洪

电话:15286377051

篇三:中华经典读后感资料总结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中华十大义理

陈杰思

传统国学分成辞章、考据、义理三个主要部分,相应地,在现代国学教育中,中文、中华历史、义理学作为国学的核心学科,可作为各类各级学校的必修课;而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养生、中华民俗、中华歌舞、中华工艺、中华园林建筑、中华音乐、中华戏曲、中华饮食等作为国学的一般学科,可设立为各类各级学校的选修课。中文作为民族精神的语言载体,“文以载道”,中文所载之“道”即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历史记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命实践过程中展现的真实轨迹;义理学则直接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养生、中华民俗、中华歌舞等国学的一般学科,则是以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方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当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华民族精神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实践之中,是对中华民族具有塑造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教化作用、协调作用的精神价值体系。管仲有“四维”之说,包括礼、义、廉、耻,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基本范畴,董仲舒有“五常”之说,包括仁、义、礼、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说,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孙中山先生提出“新八

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解读,通过对中华民族生命实践的考察,取其精华,去除糟粕,笔者认为十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可以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十大范畴的传统优秀内涵的整理,使民族精神教育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根基上,同时,“借旧瓶装新酒”,将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公平竞争、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等时代精神及现实生活实践中出现的新思想纳入十大范畴之中,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成为根源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

现将重新构建的十大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阐释如下: 一、仁: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孔子明确指出行“仁”之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达到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二、义:即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

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精神也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专制作风、官僚特权思想都是对正义精神的损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在小集体圈子里讲“义气”,以抽象的“义”去压制人们对合法利益的追求。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三、礼: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礼”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平、秩序、优美等人性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四、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智”受到了极大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

是要回到“智”的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五、信:信即真诚、诚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同时,诚信又成为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六、忠:在中国古代,“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爱国精神是指热爱祖国的人民、土地、文化并为之奉献的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苟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的精神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违背道义的愚忠,对有权势的个人的绝对服从,个人崇拜等等,这些现象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七、孝: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八、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尚书·大禹谟》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物质欲望的膨胀是当代社会的顽症,贪污腐败是政治生活的大敌,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廉”的精神。欲望不必完全断除,但需要合理节制。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行为均不符合中国国情。倡导“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

九、毅: “毅”的本义是意志坚强,“毅”的精神包括了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还有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屈、勇敢顽强等精神。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中华民族应当大力弘扬“毅”的精神,克服奴性意识、自卑情结,纠正随波逐流的习性。“毅”的精神必须在仁义的前提下发挥,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中华经典著作读后感》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69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