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读书笔记装饰

读书笔记装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01 06:10:06 | 移动端:读书笔记装饰

篇一:《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篇二:读书笔记

文献目录

1道家_天人合一_思想对古典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研究 2

2 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影响 3

3 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地域性分析 5

4 The Influences of Taoism on Landscape Architectur e 7

道家_天人合一_思想对古典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研究

徐巍.道家_天人合一_思想对古典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研究.2013,6(硕士论文).

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要持续的推陈出新,就不能局限于现存的事物。处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新旧文化急剧碰撞,要开创中国新时代的新园林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状况,在大力汲取外来先进养分、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的同时,不可忽视对“传统”的借鉴。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1物无贵贱,平等自化 .2自然无为,道法自然 .3适度、知止,俭啬为用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提倡“道法自然”,要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性,重视人的价值,提醒人类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以适度、知止的哲学和美学意识来进行个人的修身、养性、自省、自律。

道家思想中山与水的意境表达:

.1道家中山石的意境表达:(1)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2)大巧若拙,大朴不雕 以“以石悟道”为主题的道家思想对山石的认知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造园家或园主将个人的情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表达,将静止、无生命的石材赋予假山、置石等生命象征,来表现丰富的情感,超越世俗享受自然之美。

2道家中水的隐输思想:(1)以水论道 (2)以水论政 .(3)以水喻人 .4以水喻兵

道家把水人格化,借助水来表达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把水所具有的道德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主张学习水的虚静不争、柔弱谦下的品行。

中国古典园林“自然无为"的掇山理水手法

1咫尺天地,再造乾坤 2大小相辅,小中见大.3有无相生、动静结合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布局

1 “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典园林山水空间的构建 中国古典园林从自然界的山水中汲取灵感并在自己的壶中天地里缩移摹拟,这一切都源于对自然山水的崇拜。 .(1)构成法则:摄山要如天工造化,既雕既琢,自然如真;园林之水,首在源头,贵在曲折,妙在分隔;

.(2)布局谋篇:宾主明确,主景突出;开合有度,疏密有致;虚实结合,藏露相宜 .(3)园林山水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建筑:建筑是典型的人工建造产物。在园林设计中,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安排,使其与山水环境相融合,让园林的整体布局形式符合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达到“宛自天开”的境界要求。

植物:形式美与姿态美;"意”与“匠”的结合;重视与山水要素的关系

.2道家思想对皇家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

.(1)统治者心态及园林主题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专供古代皇家休憩享乐的皇家园林必然要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的皇权意识,体现出皇家的气魄,豪华、奢侈、尊贵,让世人产生无限敬畏之感。

.(2)营造思想: —池三山,自然之宗;进不入声荣,退不为隐放;朴素见长,无为而为。

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影响

冯四清.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影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6,4:119-122. 1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

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产生的原因很多,但集中概括起来不外乎经济、社会及思想等几个方面,我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其产生影响最大。

老庄认为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人与自然相比,渺乎其小,而自然完美,人则无法避免缺失.因此人自始就不去与大自然争衡,而以天地为心的态度去顺应自然,接纳自然。

2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

道家以道为万物生成的本质与变化的原则,而庄子则把道落实到精神上,迫求 精神完全解放的逍遥游。同时更提出`心斋’、“坐忘”来作为体脸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这种思想表现在造园 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

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汪洋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3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时空观

老庄的虚无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创造有很大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同时又是修身养性之所。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时空观,就不是去追求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和 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 情调,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地结合起来、把 艺术的境界与现实的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 与美的理想都水乳交融般交织在一起的既“可望可 行”又`可游 可居”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和认识,而重在潜移默化的生活情调的陶冶 上。它强调古朴、淡雅、幽静和闲谧的潜在的情趣与自然环境的共鸣。这些都完全符合老庄的清谈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而虚实空间的变化与小中见大又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两大特色。

4 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礼” 。“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因此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泼的造型,开敞流通

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

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地域性分析

肖辉.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地域性分析.2008,5(硕士论文).

各国学者与设计师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发展所暴露出的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关地域性的研究中,主要有三个角度:

一、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风景园林理论,即地域文化与景观的关系。这类研究通过地域性景观所植根的文化背景的研究,力图从更深层次挖掘景观的地域性与地域文化的关联。

二、从风景园林构成本身研究地域性景观,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景观内在的客观因素,以期达到对景观所处的客观条件的了解。

三、从风景园林发展即园林史角度,以及设计师设计思想的演变和相关代表作品来研究地域性景观。通过研究各国设计师的实践,可以使人很清晰地了解其创作、生成背景及当前地域状况等情况。

人们对语言的研究方向分为三类:一是把语言作为个人现象看待,这一方法致力于把语言作为人类行为来描述和说明;二是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三是用语言学方法对待语言

赖特为了解释和答辩为什么说有机的建筑是理想民主的自由建筑,他列出一个由九个词语编成的词条。这九个词语是自然、有机、形式跟随功能、浪漫、传统、装饰、精神、第三向度、空间。

对风景园林的主要要素类型进行了总结:

(1) 基本景观要素包括:陆面、水域、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草原、林地、沙漠、滩地等。

(2) 地质地貌景观要素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化石、地震遗址、峰林、岩溶、洞穴、峡谷等。

(3) 天气及气候背景要素包括:阳光、月光、天气色彩、风、云、雨、雾、日出等。

(4) 水景观要素包括:河、湖、泉、瀑、海等。

(5) 动植物要素包括:鱼、鸟、兽、植被等。

(6) 人文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村镇、田园、道路、广场、桥梁、港口、以及园林建筑、墓、塔、园林、石刻、碑、楹联题词、壁画、雕塑、石窟、纪念地等。 表性的设计语言:形体语言、光照语言、色彩语言、肌理语言、意境语言、规律语言、形式与空间语言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地域文化是文化在空间地域中以特定人群为载体的凝聚和固定,地域文化研究的工作就是:“研究文化原生形态和发展过程的以空间地域为前提的文化分布。它将具有相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特征的集结作为单独的认识对象,然后进行历史的和文化学的分类和归纳,从而重建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

从 20 世纪的 60 年代起,西方的现代艺术从新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哲学、美学吸取营养,开始了新的转向。波普艺术、极简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过程艺术、大地和场所艺术、新意象艺术、新表现主义、新抽象艺术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其具有的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的风格。到了 60 年代,这种概念发展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 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反思、批判甚至否定现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来解释现代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当代社会条件,人类命运问题的一种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冷冰冰的理性,反对过分崇拜科技,提出要尊重人的情感和感受。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主义的一体化,允许差异共存,多种文化并存。在世界观上,后现代主义是彻底的多元化、破碎化,没有一个理论支点。它的特点就是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它认为我们不能再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世界是破碎的,根本就没有一个理性的或非理性的主体,有的只是个体。后现代主义明显表现出反本质、反规律、反同一性、后确定性、后一切概念,具有彻底的多元论、不确定性、差异的零碎化等等。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多元文化、地域主义、生态主义思想日益活跃,并产生了深刻影响

东西方园林自然特征及其自然观比较

篇三:20160111_读书笔记1_歌德与建筑艺术

【读书笔记1】

《歌德与建筑艺术——附歌德的四篇建筑论文》 陈平 (新美术:2007年第6期总第28卷)

(因为陈平所著已经在大量引用歌德原文,本身就很像一篇读书笔记,所以我貌似在写一个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所以引用上会有些复杂。为了避免误会,引用陈平原文时我会用“”;所有陈平引用的歌德原文都用“??”代替。)

简单归纳一下陈平的论文的提纲(其实就是概括段意啦,加粗为强调,红色为陈平所述的歌德的观点)

歌德对建筑理论有着巨大贡献,他的著作体现了建筑艺术,影响了人类精神。

歌德的天性以及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机遇使他热情探索文学、艺术,并在21岁时写下《论德意志建筑》。

《论德意志建筑》实为论哥特式建筑,“德意志”目的是褒扬德国民族精神,为“哥特式”正名。

“??”

歌德通过文字表达自己蔑视权威,赞美哥特式风格的价值取向。

《论德意志建筑》的价值在于“第一次以高亢的热情,激发人们对于哥特式建筑的崭新体验”,它提醒人们,“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艺术,而不是测量的艺术”。

歌德艺术观的转折点:1786年9月3日,他开始了的意大利之行。

“歌德意大利之行一年零九个月,遍游意大利南北重要古迹,使他获得了第一手古典主义建筑知识。”

歌德游览并赞美了密涅瓦小神庙:

“??”

歌德此行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歌德在罗马意识到了这座城市与历史的联系,也认识到了艺术史的重要性:

‘??’”

“历史的意识在歌德考察古代建筑的过程中给他以极大的帮助。”

“??”

“历史的观念介入到感性的视觉观看之中”,歌德亲身考察了塞格斯塔遗址上的建筑。

歌德决定钻研艺术史。回国后为宣传古典艺术理想,他创办杂志,组织绘画竞赛。 歌德更多地讨论了“艺术史相关的理论和术语问题”,他“将建筑划分为三个层次:‘当下的目的’、‘较高的目的’和‘最高的目的’。”

歌德在文章中“引入了一个新观点,即建筑艺术除了使人们获得视觉愉悦以外,还应该使人体产生愉快的运动感:

‘??’”

歌德这一建筑观念对19世纪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的最高境界:除了作为美的艺术,还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如何做到?歌德写出了《对自然的简单模仿、手法、风格》一文。

“??”

建筑中也存在模仿,歌德把它理解为“虚构”的装饰,但它必须是为“最高的目的”服务的。

歌德因健康问题转而投入艺术史相关工作。

而后歌德恢复创作热情,在自传《诗与真》中分析了斯特拉宝大教堂。

“歌德为人们认识到古代建筑所体现的艺术、历史与民族文化的价值而感到由衷高兴。”

歌德坦白“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哥特式,和谐与比例对于伟大的建筑都是重要的,一致的”。

“??”

歌德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博学识足以“使他的建筑观念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古典与浪漫相融合的境界。”

所以陈平的文章大概是在说:

1.《论德意志建筑》的价值在于“第一次以高亢的热情,激发人们对于哥特式建筑的崭新体验。

2.歌德意大利之行一年零九个月,遍游意大利南北重要古迹,使他获得了第一手古典主义建筑知识。

3.“建筑艺术除了使人们获得视觉愉悦以外,还应该使人体产生愉快的运动感”这一建筑观念对19世纪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歌德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博学识足以“使他的建筑观念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古典与浪漫相融合的境界。

陈平描述的歌德的观点是:

1.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艺术,而不是测量的艺术。

2.历史的观念应该介入到感性的视觉观看之中。

3.建筑艺术除了使人们获得视觉愉悦以外,还应该使人体产生愉快的运动感。

4.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哥特式,和谐与比例对于伟大的建筑都是重要的,一致的。这些都是建筑中的“模仿”,歌德把它理解为“虚构”的装饰,但它必须是为“最高的目的”服务的。

陈平描述的歌德的以上观点引发了我对最近一个建筑评论的思考。北京时间1月13日普利兹克奖颁布,2016年获奖者为智利的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奇。对此《EL Croquis》(世界知名建筑专业杂志,上世纪70年代创刊于西班牙)的微信公众平台发文《现代建筑学真的失掉信心了吗》。文章大意是这样(加粗为强调):

1.普利兹克奖公布,褒贬皆有,扎哈合伙人Patrick发文表示“普利兹克奖现已异化

为人道主义工作奖??这释放了一个危险信号:建筑学已经失去了检视自己为世界所作贡献的自信、活力和勇气。”(可能是翻译问题,显得说的很严重)14年坂茂获奖后,他也曾说过类似的言论。

2.对此,EL的读者群也有很多评论。

评价1:没必要这么严重,就事论事,如果这个建筑设计确实有效值得效仿那就值得褒奖,如果只是机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多半能得逞,你也无可奈何。

评价2:获奖人是用建筑的手段和答案去解决问题的,并非简单地人道主义援助,当之无愧。

评价3:建筑学的任务究竟是致力于推动城市文明还是被动服务于社会建筑行为?(没太懂)今年的普利兹克告诉你想要得奖跑贫民窟去做建筑。

评价4:建筑师是服务当下的,建筑大师是面向未来的。今年得奖是个危险信号,表明政治正确的道德绑架在业界蔓延。

??

3.2014年坂茂获奖在于“建筑史不应只是为富人和开发商工作,也应该为所谓的‘弱势群体’作出努力”(我不知道为什么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但他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在结构方面和材料方面的创新和运用。两者结合才使他获奖。今年颁奖理由是“每栋建筑都展现了设计师对人们如何使用设施的理解、对材料使用的周到恰当以及创造公共空间为更多人造福的承诺。”

4.伊东丰雄、坂茂、亚历杭德罗,身上都有人道主义的共性。“坚固”、“实用”、“美观”是普奖宗旨。当然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如何判断这些问题与建筑学本质的关系亦是见仁见智。

5.Patrick或许会受此刺激而去卖力搞好自己的东西(参数化那一套),或许这也是普奖的意义之一。(最后说了句漂亮话)

EL的观点表达得不是很明显,但是通篇没有附和Patrick的意思,反倒是结尾的小总结揭示了Patrick是在担心自己做的东西不是主流,言下之意就是你做你的参数化,我评我的普利兹,你说我这一年给了智力的穷建筑师就使“现代建筑失掉信心”也未免醋意太大了。

我的观点大致和EL相同,我认为不应该就此认为“现代建筑失掉信心”。

理由一,结合《歌德与建筑艺术》来看,用“历史的意识“来看建筑学,建筑学不是刚刚兴起的,她是四维的,是有历史的。不仅如此,她还和其他一些学科不一样,建筑学从来不能脱离现实而演绎,她一定是与现实的诉求紧密结合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空势必产生不同的诉求,这些诉求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建筑学的发展。因此,脱离开这些因素谈建筑是不现实的。如果仅靠“坚固”(材料、结构)、“实用”(功能)、“美观”(美学因素)来评价建筑,是非常片面和危险的。同样,单一地倚靠社会性因素来评判建筑也是片面和危险的。建筑学在这两级之间的左右摇摆平衡才恰是她发展的中的风浪波澜,是阻力也是助力。

回到今年的普奖上,既然不可否认建筑学具有社会性,那把奖颁给亚历杭德罗就是合情合理的,更何况,亚历杭德罗在其他方面一定也是杰出的。虽然普奖连续三年的获奖人都有人道

主义共性,但是只要是业内人士就应该知道,他们更大的共性难道不是建筑师高超的专业技术、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付出吗?此为理由二。

理由三,假使评委回归“坚固”(材料、结构)、“实用”(功能)、“美观”(美学因素)来评判,完全不考虑社会性因素,那奖项或许还是会颁给坂茂、颁给伊东、颁给亚历杭德罗。因为就算材料、结构可以抛开建筑学的社会属性来估量其水平的高低、创造力的大小,但是功能和美学因素是会受到社会性因素的巨大影响的。美学是一个极易受社会性因素影响的东西,既然“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艺术,而不是测量的艺术??建筑艺术除了使人们获得视觉愉悦以外,还应该使人体产生愉快的运动感”那也许结合亚历杭德罗的建筑实现的社会性价值(那是不可被忽视的或者排除掉的)那样的作品就是美的,因为它能取悦的不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精神层面,是一种更高级的美,用歌德的话说达到了“最高的目的”,因此他的获奖无可厚非。(注意这是建筑艺术,不是艺术,以上观点不完全适用于艺术史)

而如果非要说普奖连续三年这么做一定是在传递什么信号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对前半个世纪以来建筑材料和结构飞速前进的平衡,现在的建筑材料技术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诉求以及短期内的未来的诉求,因此这方面的发展稍显乏力,对建筑学的关注和期待势必会倒向社会性上。也难怪现在环艺专业课上本专业的学生都在对着天地人和、孔孟老庄绞尽脑汁,对建筑技术装饰材料一类的课越发提不起兴趣了。


读书笔记装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8375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