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历史研究性报告

历史研究性报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23 06:00:52 | 移动端:历史研究性报告

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经典例案

研究性学习精品例案

年 级:

课题名称: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指导教师: 课题组长:

组员: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

1. 课题名称: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2. 选题原因:

本组成员在选题上,通过多角度进行筛选出适合本组的课题。 角度一:本课题符合本学期学习模块的内容。

角度二:站在教育改革的角度上。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不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成为新时代有用之人。

角度三:中国近代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唯有通过改革才能富强。也许建国前的改革并不是很成功所以我们才要了解他们失败的原因,以免重蹈覆辙。

3. 课题研究背景:

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要借用许多方面的背景共同完成本课题。 (1)教育改革的背景

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次我们小组便借教育改革之际,研究中国古代以及近代的四次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本此研究的材料。 (2)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背景

日本原本是东方闭关锁国的一小国,因黑船事件而被迫打开国门通过明治维新于19世纪末确立资本主义,20世纪初发展帝国主义至今成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故本组借研究性学习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经验。 (3)站在总结历史改革经验的背景

无论是什么改革都将有两个结果—成功或者失败,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对我们都有借鉴的价值。成功固然好我们要总结经验,失败我们则要吸取失败的教训。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我们来说,历史研究的含义在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历史是什么》中指出:“历史研究是

一种因果关系的研究。”而对我们现在所谈的课题来说,历史中的改革与发展同样讲究因果关系。作为一个社会和朝代在生产力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这成为了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所在。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对历史影响十分重要,有的改革影响辐射到了现在甚至将来。改革的利与弊,成功与失败我们都将去学明白,避免以后在改革中重蹈覆辙。同时,在各种改革中我们要学会吸取经验教训,才会使我们的学习更进步。

5. 资源设计(工具选用):

1、

网上资源2、照相机3、教科书4、辅助教材

二、目标内容:

1、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史实,并在此基础上拟写历史习作,锻炼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了解和运用收集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并客观的分析和运用所收集的材料。 【3】学习撰写历史习作,了解撰写历史习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写作应做到有论有据,史论结合,逐渐提高撰写历史的能力。

【4】通过中日近代改革成败的比较,明白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培养与时俱进的精神,形成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观念。

【5】通过撰写历史习作,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养成撰写历史习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研究内容:

【1】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2】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3】日本明治维新。

【4】中日近代改革之成败。

三、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探索研究中日改革的原因目的及结果 【2】、了解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改革 【3】、知道近代教育改革的目的 【4】、知道日本明治维新所造成的影响

2. 过程方法: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查找资料(网上查找、阅读书籍、走访调查等)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 【3】、学会探究学习方法写出总结

3. 组员特征分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 【2】学会用比较联系的方法分析问题。

【3】明白落后就要挨打、青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4】改革是发展强国的必由之路。

(2)、组员特征分析:

【1】 学生都是在校高中生,90后;

【2】 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非常熟悉;

【3】 90%以上的学生都是当地长大的,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 【4】 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5】 学生对中日的历史改革仍然比较模糊;

四、研究性学习课外探究:

通过对中日改革的比较,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改革?

1. 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可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

2. 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不断进步和繁荣,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改革应该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 通过改革,除旧布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或民族不断焕发生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5.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观念。

五、 摘录:课题研究活动记录3

时间:4月10日 缺勤:无

1. 活动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了解改革的整体框架,最终对其作出初步总结。

2. 活动方式:

本组利用学习,巩固和补充三步走的研究方法。

首先,练习课本知识认真学习。其次,小组讨论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点。最后,查阅总结相关知识点,对其作出相关补充。

3. 活动过程:

本组成员首先在老师上课时认真听取课堂知识,并做出相关笔记,对课本知识整体结构作出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巩固其知识。同属作出相关记录为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查阅相关资料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出评价,总结其优缺点。最后,请教老师,让老师对本次活动做出总结,点评此次活动的优缺点。

4. 体会与收获:

我们在本次活动中收获了友谊,使一个个成员在欢乐中结束了本次的研究。不敢说我们做的是最好的,起码我们付出了努力。

其次,我们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总结和探究。我们清楚的了解和掌握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政权相互冲突斗争达百年之久。前秦势力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在于东晋的决战淝水之战中战败,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失败原因:少数民族组成的前秦在临时组建80万军队既已失去军心,又不擅长水战,大多数为汉族平民饱受战争的疾苦。)这时的北魏政权又逐渐成长,不断壮大,在战争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490年,冯太后为孝文帝改革作了铺垫等知识。

摘录:课题研究活动记录7

时间: 6月5日缺勤:无

1.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措施,对戊戌变法措施和结果作出初步的探究,对戊戌变法背景作出总结性探究。

2. 活动方式;

本次活动采用预习、搜集、整理、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

3. 活动过程:

首先,组内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课本知识预习,初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措施; 其次,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活动资料; 再次,小组整理、讨论做出对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的认识,探究;

最后,阅读相关资料对戊戌变法所了解欠缺的地方作出补充,对自己所做出的相关框架进行整理。

4. 体会与收获:

此次活动我们通过一个星期的研究,由预习到搜集再到整理、讨论、补充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七天中我们更加懂得了珍惜,对知识的渴望,原本认为自己不可能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也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方才明白我们只是一叶扁舟。

其次我们对戊戌变法的研究进行初步的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措施等。

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此时西方列强已经步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政治上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此时清王朝国内形势更为雪上加霜。继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清王朝政府更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等知识点。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名称: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 成员:

1. 过程概述:

经过一个学期十次小组研究活动深入课题,由选题、研究、结题,三部分组成,主要以研究切入主题,以时间为线索逐步深入课题,在结题时主要以论文为主要成果展现本组研究的成果。

2. 课题成果及形式:

以论文的形式为主要成果,切实保证小组成员的研究兴趣并设立了课外研究这一环节,十次的研究层层切入,步步深入,以开题报告开始,以结题报告为尾,以一条龙的形式完成研究。

成果内容:

包括以论文为主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明治维新这三者相辅相成的比较,介绍三者的时间,背景,简单过程和结果成败之比。

其次包括以课程研究活动为辅的中国历史改革,步步深入,层层探究,以及对组内成员的特征分析等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本次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最后及其课外延伸加深对本次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了解做出更明确的方向指导。

http://wenku.baidu.com/view/9e2132da7f1922791688e83b.html

篇二: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高中历史)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三: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篇一: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1、题目

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

3、内容摘要

4、关键词

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几部分内容:问题的缘起、选题理由、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6、正文:

(1)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

(3)研究步骤、过程如何

(4)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篇二:《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我们想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我们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实实在在地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研究范围主要限于操作的层面,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形成校本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我校有声有色地开展,使我校师生共同成长。行动研究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近三年研究,我们对“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并对操作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策略和经验。我们主要尝试和形成了两种操作流程:“学生自我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通过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历史的方式有了改进,历史学科成绩也不断提高。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基本达到,形成的选题策略、交流平台、操作流程、成果展示形式和评价策略等成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及时而又实际可操作的经验,制作的课件、网页和网站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宝贵资源,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行动研究法 教学流程 学习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通过法令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推广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而长期以来我们教师进行的是传授式(或曰填鸭式)教学,我们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式学习,评价学习好坏的标准就是接受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已无法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就是我们基层教师和学生向往已久的学习和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必然要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网络化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育体制都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而发生较大的转变。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学习方式提供

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他不只是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创新能力是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的。探讨如何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国内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比较早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也有一大批热心教改的教育工作者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各自工作阵地探讨、实践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一些探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网站也相继出现,如惟存教育网、习客、新e代设计与工艺教学网、回归教育学习网等。上海是我国较早大规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地区。他们的改革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上海教育督导室尹后庆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不够这个问题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他说,现代教学手段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二是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情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也认为,到一定阶段,网络资源必然会成为上海开展研究(探究)型课程的主要手段。上海是如此,我们更应研究如何把研究性学习与网络环境结合起来。但是上述院校的研究层次大多比较高,理论性成果多而实际可操作的少,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别人的经验与我校的实际结合起来,能真正指导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初中新课程已于2002年秋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也即将在2005年秋到来。21世纪初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对中考和高考分数的追求也愈演愈烈,于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光环的掩护下大行应试教育成为不争的事实,素质教育成了点缀品。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我们想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使我们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实实在在地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当然,我们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操作的层面,并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形成校本特色的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流程,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我校有声有色地开展,使我校师生共同成长。

我校历史教研组是我区先进教研组,应走在学校的前列。自从2000年9月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试验修订本教材以来,我校历史教师就按照教材的安排有计划的从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学习对“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演变”、“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宗教问题”、“伊拉克战争”、“评价拿破仑”、“认识联合国”、“乡土历史”等问题进行研究,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认识到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活动形式单调,信息资料来源有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等,而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定会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本课题首先在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结题后再在全校推广。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⑴.网络环境——指互联网(internet)和校园局域网的总称。

⑵.研究性学习——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指南》给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

命感。

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人对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作如下解释:“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学习方式。”我认为这两种理解只是问题形成方式和研究性学习的规模大小上的区别,从本质是来讲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就从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来开始研究。

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即将网络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资源主要来自网络,在网络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网上发布。在此过程中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2、理论依据:

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即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⑵.生成性教学理论也认为,从广义知识观来看,教育实质上就是个人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与环境发生着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个体化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表达并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达到“客观性”,以此不断丰富人类的认识成果;另一方面,个体也通过从人类知识成果中获取知识,从而纳入个人知识的结构之中。这样,个人知识处于动态生成之中,教育正是在个人与环境、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生成个人知识的过程,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其价值也得以突显。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设和提供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为学生知识的生成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主动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完全预先设置的,随着研究活动的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较清楚的认识,形成具体的操作流程,对确定课题、研究交流、成果展示、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具体的认识,为江苏省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组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与外校,甚至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研究内容:

1、学习和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运用行动研究法,学习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资料和经验总结。

2、研究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了解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通过辅导、培训或自学逐步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素养。

3、研究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策略。

对高中一年级新生在初中时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所在初中历史学科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参考来确定如何和选择什么时机引入研究性学习课题。

对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历史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定提供参考意见。

4、研究“网络环境下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具体操作流程,学生观点如何交流,研究成果如何呈现,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进行尝试。

五、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起点应该是对问题的界定与分析;行动研究应该包含有对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价,并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总体上,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2、结合其它方法:调查法、问卷法、文献法、试验法。六、研究过程:(含流程图) ㈠课题准备阶段(2003.6-12)

1、课题申报立项成功以后,我们立即成立课题组,尽快召开课题组会议,落实人员分工,进行课题方案的学习和讨论,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还借鉴别人经验,制订了课题研究规章制度,要求每一位成员自觉遵守。

2、从书店和网上搜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和分散的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关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理论资料、先行学校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以及行动研究法的运用(进行文献研究)。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定期内写一篇学习的体会,并用行动研究法写一个教学案例,以确保学习的实际开展,也为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做准备。

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师生掌握网络技术的现状,了解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现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和感兴趣程度是我们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为了解师生掌握网络技术的真实情况,我们决定开展调查研究。首先是对教师的情况,我们通过交流了解,发现年轻教师技术水平较高,中年教师网络技术水平较低,

只会用用word。

对学生,我们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对历史感不感兴趣,以前是怎样学历史的,喜欢怎样的历史课,对历史研究性学习感不感兴趣;二是对网络技术感不感兴趣,网络技术掌握的程度,认为网络技术对历史教育有用吗,是否有信心学会,等待。

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统计结果表明:近80%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初中历史学科的不受重视程度让人震惊,有的学校让其他学科的科任老师兼职教历史,甚至根本不开设历史课,而会考也是“形式主义”,走走过场!也有相当多同学对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不感兴趣。多数学生认为网络资料丰富,对学习历史和其它学科很有用,但存在担忧,或怕经常上网会影响到考试成绩;62%的学生网络技术不过关,但81%的人对掌握它有信心。

反思:学生的现状是由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造成的,是由于社会、学校急功近利的教育心理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但也提供了契机,只要我们让学生尝到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的甜头,其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于是我们决定先开展网络技术培训。

4、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

2003年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校大多教师配上了电脑,我们利用江苏省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的契机,让教师进行自学,不懂的向信息技术教师请教。对学生的培训,我们跟信息技术课教师协商,进行集体备课,调整教学进度,对相关网络技术提前进行培训,让学生掌握internet explorer网页的浏览、搜索和资料的下载、上传、e-male的收发、frontpage、powerpoint等等技术。培训首先在高二选修历史的学生中进行,因为他们在一定的基础,高二也要信息技术会考,为我们在高二学生中进行先期试验创造条件。然后在高一学生中进行培训,为下一学期进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做准备。

培训时学生很热情,电脑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培训一阶段下来进行考试,检查网络技术掌握的情况,76.5%的学生成绩合格,12%的学生成绩优秀,但23.5%的学生不合格。通过与不合格学生的谈话、询问了解,考试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对网络技术不重视、不感兴趣,怕影响到主科的学习成绩,个别学生认为网络技术难于掌握,这一类主要是女生;男生中也有一些不合格,经了解主要是在培训时没有好好学,而是偷偷打游戏、聊天,或是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网站,看一些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反思:前一种情况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及自身学习成绩等因素长期的影响而形成,目前社会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非常浓厚,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耐心的引导;网络技术和研究性学习虽不能直接或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是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长远来看对学习和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后一种情况也反映了社会上的一种不良倾向,即不能合理和健康的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料浩瀚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而学生处在身心的发展期,好奇心重、自制力弱。也跟有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有关,他们以前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和对电脑的熟练度,让学生玩游戏。所以在网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新理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重视对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研究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加强对学生网络信息利用的管理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方面我们要跟班主任协商,争取得到班主任的配合。

5、对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再论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使之切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否则,如果把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化,到头来无法实现,不但影响到课题的结题,也会影响到课题组成员的信心和积极性。

㈡实践研究阶段(2004.3-2005.6)

第一阶段(2004.3-6):我们主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如何组织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具体步骤如下:


历史研究性报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42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