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10-21 09:47:35 | 移动端: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理论,基础

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本文简介:作者:弓悦[摘要]: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自己的基础,和谐社会理论作为新时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本文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的合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几个方面来论述的。[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和合思想;矛盾学说;唯物史观和谐社

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本文内容:

作者:弓悦 [] : 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自己的基础,和谐社会理论作为新时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然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本文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的合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几个方面来论述的。[关键词] : 和谐社会;  哲学基础  ;和合思想 ; 矛盾学说;  唯物史观 和谐社会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共同的美好理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个奋斗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汲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决心,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将自己的执政纲领贴近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和美好的价值追求。一、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和合思想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合协调关系。“天人合一”就是古代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的顺应自然的思想;汉代董仲舒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春秋繁露·阴阳义》也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程颢也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都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端庄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多数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孙丑下》)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儒家思想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思想提倡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待人诚恳、宽厚,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互相关心、理解,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和谐稳定的发展。”[4]和合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历代优秀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在今天,弘扬和合文化精神,对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比起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社会更为复杂,其他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社会则更是如此;其他事物是运动不居的,社会的变化发展也不会停止。这应当是我们看待事物、尤其是考察像社这样事物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应当成为我们看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观点。有这样的思想观点同根本没有这样的思想观点,情况是大不一样的。有了这样的思想观点,人们在实际中遇到矛盾,就有思想准备, 就能正确面对矛盾,进而积极设法去处理和解决矛盾,把认识和处理矛盾当作一种工作和艺术,当作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实际中遇到矛盾时, 可能惊慌失措,也可能感到茫然和烦恼。前者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有利的;而后者则可能对社会的进步带来障碍。毛泽东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以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充满智慧的政治主张,其基本精神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如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他指出, 这样做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 当然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的上述观点, 在人民内部, 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日益增长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面前,坚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运用正确的方法不断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中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领导与群众不和谐、分配不公、官僚主义、腐化堕落,等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怎样消除这些现象,途径之一就是斗争。通过斗争消除了不和谐现象,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有其内在动力与客观规律的,而这种内在动力与客观规律正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因此,要全面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必须进一步探究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 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更进一步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趋向,蕴涵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试金石。” 可见,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要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着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广大人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社会矛盾调节要靠人来运筹,因此,人是和谐社会的主力,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单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要素形成的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 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是我们在社会发展中不能超越的阶段,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正视的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在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中,和谐社会是指第三阶段,即“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阶段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全面消除了各种异化关系,消除了人和自然的对立,从而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和谐社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因为社会形态的发展展现为历史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均衡、协调的理念,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总体性的概念,而且更是体现在或者说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之中。如今,胡锦涛同志总结了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了和谐社会理念,这是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贫富日益悬殊,各群体利益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趋势和特点的深刻认识。 
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03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