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路径

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路径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10-31 11:11:26 | 移动端: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路径

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路径 本文关键词:就业指导,工作者,路径,基层,高校

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路径 本文简介:摘要: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着重提出了“就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规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如何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是面临的新挑战。现有的研究成果或以毕业生的角度从就业观的偏差着手,或从宏观政策、学校体制改革的角度落笔,寻求提升就业工作效度的方法,但是直接开展就业

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路径 本文内容:

摘要: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都着重提出了“就业”,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规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如何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是面临的新挑战。现有的研究成果或以毕业生的角度从就业观的偏差着手,或从宏观政策、学校体制改革的角度落笔,寻求提升就业工作效度的方法,但是直接开展就业指导事务的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应当如何面对挑战却鲜少提及。本文从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探寻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效度的路径。

关键词:就业率;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十八大报告又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不止一次提到“就业”一词,充分体现了“就业是民生之本”。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之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以每年2%-5%的增量逐年增多,从2011年的约660万人到2017年的约795万人,七年间累计高校毕业生达到5075万(图一),而每年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只有约1000万,加上失业待岗人员,往届未就业毕业生,每年约有1500万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巨大。

一、就业率掩饰下的就业难题

我国从1999年施行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也是同年,教育部开始公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招生中引入市场化监督机制,督促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社会所需、能力对口的高质量毕业生是其最初目的,但如今就业率已经几乎成为了适龄高三学生家庭评判学校与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以就业率为尚导致了很多弊端:对于学生本人,所选学校专业可能并不喜欢,缺乏兴趣作为导向,不易发挥个人所长,自然难以学有所成;对于国家,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专业(例如生物工程、外交学、国际政治、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难以录取到兴趣对口、成绩优异的生源。就业率之于高校的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特别是大部分声誉并不出众的非211、985高校。2003年《教育部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好的学校,适当核拨经费;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就业率不但影响国家拨款和学生生源,更甚而决定了学校的“生死存亡”。这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在就业季弹精竭虑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其中不乏一些“被就业”的情况,甚至导致部分毕业生的前途和发展受到影响。国家每年公布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数字已经称得上是充分就业了,但是这其中真正找到预期理想工作的学生有多少?半年后的离职率又是多少?甚至于真正去就业协议书上公司报道的学生又有多少?越高的就业率也许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各大媒体不断报道的“就业形势严峻”、“最难就业年”是否是对90%以上就业率的一种讽刺?在就业率掩藏下的实际就业情况着实堪忧,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度刻不容缓。

二、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的困境

1994年《职业指导办法》出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其中就明确了就业指导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和素质,其中有一条:“经过相应的资格培训并考核合格,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但实际情况是:

(一)专业化水平不足

大部分高校就业工作者都是行政分配而来,专业对口为思政教育或职业发展类的少之又少,且在上岗前几乎没有经历过职业指导的专类培训;

(二)本身社会经验欠缺

大多数高校就业工作者来自于或曾经来自于应届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离开学校又进入学校任职,与社会、市场存在固有的脱节现象;

(三)身兼数职,难于自我发展

大部分就业工作者身兼数职,不仅需要负责学生就业数据整理维护、就业信息录入、用人单位的沟通往来、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毕业手续办理、就业政策的咨询服务以及学生的职业指导,还可能又是专职辅导员,多个班级的班主任,兼顾团学事务或学生会发展,即使有志在就业指导方面潜心研究,在如此高强度的事务围困下也恐难挤出时间成本;

(四)工作中原则性和灵活性难以统一

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指标性要求,学生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招聘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有要求,学校———学生两极的要求最终落点都在高校就业工作者身上,就业工作者长期处在两难境地,工作中难以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

(五)任务繁杂,重复率高

精英教育“大众化”以来,适龄入学人员激增,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要求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对于职业指导人员,该比例要求下降到1:500。人数有限的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长期面临着工作量大,任务繁杂的困境。并且就业指导工作年复一年,即使在当年里,由于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出入,相同的工作也可能多次返工,重复率极高。

(六)默默无闻,缺乏显示度,受重视程度不高

就业工作多为日常事务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服务,缺乏向上级沟通传达的环节,唯一需要上达的内容只有最终的就业率。即使创造性地施行一些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受限于就业工作长期见效的特点,也难于发声。在职位晋升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干部更加容易被选拔晋升。且在知网收录的所有关乎就业的文献,要么从学生角度出发,阐述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对策,要么从国家、社会宏观层面出发,列举各类政策的利弊并加以修整,鲜少有从高校基层工作者的视角去分析看待就业问题的文字,侧面体现了基层就业工作者的不被重视。

三、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上述各类困境的包围下,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表现包括:1.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失去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变得消极;2.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对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完成学校的任务失去动机;3.心理损害特别是指向自我的强烈消极情绪———敷衍工作并对未来失去期待;4.组织无效能感———工作成就体验下降,懒于为教学做充分准备,不再对工作尽心尽力。所以,探讨正确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化对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减负

1.培养学生骨干就业工作很大一个组成部分为机械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包括毕业生生源地信息的登记与核对、就业推荐表的打印与盖章、就业信息的输入、报到证寄送地址的存留、档案归属地的核验、快递单据的整理与保存等等,单独做起来都不是难事,但是乘以少则百人,多则千人的基数之后,工作量惊人的庞大。虽然这是就业工作的基础,但是大量枯燥重复的工作极其消磨高校就业工作者的耐心,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所以针对这部分工作,培养靠谱的学生骨干分担压力实为上策:学生骨干最大的特点是“轮茬”———往往对于新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还没有减退就要卸任换届了,不易产生倦怠。且对于学生骨干本人,在工作中培养了耐心细心,并加深了对就业政策的理解,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2.邀请“前辈”外援高校就业工作者与社会和就业市场脱节的弊病无可避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大部分学校都已引“企业”进课堂,这部分兼职教师对行业用人市场的了解程度自不必说,邀请他们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不但贴近就业市场的需要,同时能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减负。甚至往届找到好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同样可以作为“前辈”外援:比起老师,他们的身份在学生中更有认同感,说的话也更容易被在校学生接受。

(二)自我能力提升

1.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虽然大部分高校就业工作者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或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但我国现有三种认可的职业指导师相关证书:职业指导员/师认证;中国职业规划师认证(CCDM);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GCDF),通过相关认证的考取,能够帮助高校就业工作者更有效的给与学生职业适应、发展等方面的资讯,辅导、建议和解决学生在择业方面遇到的难题。2.克服职业倦怠前文说了部分职业倦怠的表现,高校就业工作者应当了解职业倦怠的成因以及危害,在日常的工作中规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错误,通过寻求科学的工作方法,适当缓解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方式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或克服其不良影响。3.与社会接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最终去向是用人市场,所以企业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和满意度的反馈是指导人才培养的直接指标。就业工作者首先应当抓住高校响应国家政策派遣教师去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加深自己对行业前景、发展趋势的把握。其次,要与每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建立完备的毕业生满意度评估系统。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分析就业优劣势,预测职业发展,并对接下来的职业指导工作加以调整,以市场的需求指导学生的择业就业。

(三)寻求科学工作方法

1.拓宽就业视野,分流就业压力在大部分学生的固化思维里,毕业后一般点的是去企业应聘,好一点的是考事业单位入职,对就业面的了解太窄。其实对于面对就业压力的本科学生,考研升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考研复习过程中能够对其专业知识进行再一轮的自我梳理,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学历走上新的高度,即使没有考上,也不会对学生找工作在时间节点上造成过大的影响。况且这些学生经过考研复习的洗礼,专业基础知识相对扎实,更容易受到部分用人单位的青睐。对于部分情况特殊的同学,大学生征兵政策也是很好的选择:退还大学4年学费,以后可以选择留在军队发展或者退伍回来继续学习。除了上述较为被熟知的政策,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曾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2006年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共同研讨提出了“三支一扶”计划,包括支教、支农、支医以及扶贫;同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被提出;2008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村官计划”也紧接着出台;还有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高校就业工作者应当在自己解读掌握相关政策以后及时全面地把政策传达至应届毕业生,拓宽毕业生的就业视野,分流就业压力。2.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早发现“问题”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任何一位高校就业工作者都一定遇到过“烂泥扶不上墙”的毕业生,这类学生大多性格懒散,存在严重的“等”、“靠”心理———等好工作自己找上门、靠学校老师家长帮忙介绍好的工作。这类学生大多伴随着在校期间逃课现象严重、学习成绩靠后、挂科门数较多等情况。他们大多在家庭娇生惯养,衣食不愁,从小到大也基本由家长帮忙拿定主意,所以缺乏主见,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偏差。针对这类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能及早发现,建立恰当的就业预警机制是重点,例如每年将年级排名末尾以及挂科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筛出,尽早与家长取得联络,争取形成家长与学校共同协力敦促学生个人发展的良好局面。3.采用新媒体宣传方式贴近学生喜好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部分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已经几乎成了日用品,学生中的“低头一族”不在少数。笔者在工作中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全班同学都在,但是开展班会或者上课所说的话总是会有数量不小的一批人“忘记了”或者“没听到”,但是通过电子聊天工具发出的通知消息,只会出现极少数“忘记了”的学生。究其根本,随时随地的“低头”习惯确保了消息的传达,而设备留下的文字记录会让那些懒惰而不想执行的学生难以找到借口,从而一定程度的提高了通知的被执行率。所以无论“低头”现象是好是坏,更多的采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宣传通知已经是时代对于高校就业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四)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

1.主动———引入职业生涯规划长效机制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的意义重大,个体首先要能够觉察自己在不同生涯阶段的需求,这样才有内驱力指导个体寻求被教育和成长的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最终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各高校近几年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都十分重视,然而相较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所以应当引入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机制,在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需求,并为之树立生涯目标,指导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2.被动———制定合理并有助于工作开展的政策性规定现在90后的学生大部分依然为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备受关爱,较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失败所以害怕尝试新事物,害怕与陌生人交流,这些导致了部分毕业生“能拖则拖,能靠则靠”的就业心态,所以一些敦促未就业毕业生的合理政策也是必须的。例如,在笔者的学院,如果到了快要离校前还没有签订协议找到工作的同学,要进行一场所谓“考察就业相关知识、检验就业能力”的考试,有一位没有就业的同学最后一个月听说这个消息后在社交平台发状态说:没找到工作还要考试?比去找工作还烦!仅过了四天,他就在一家行业标杆企业找到了就业岗位。问及之前不找工作的原因,答复匪夷所思:不喜欢被别人像挑东西一样挑来挑去,但是更不喜欢考试。其实试卷的题目都是就业政策,开卷手机百度都能查到答案,简单至极。但有这样一条政策以后,部分仅仅是思想上抗拒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五)恰当发声,增加工作显示度和自我效能感影响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是工作常规化,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在晋升以及奖励机制中处于劣势地位,对自我的认同感、效能感下降。所以在就业工作中应当寻求发声机会,例如与共青团干部通力举办志愿类别活动,志愿地点选择在人才市场或招聘会现场,一可以服务参展的各方企业人员,具有社会意义;二看到真实的招聘会现状能够增加志愿学生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及早着手就业事宜;三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可以增加个人就业工作的显示度。再例如可以包装成功就业的典型:首先可以让其他学生了解到就业成功典型在求职道路上的经验技巧,其次在典型事迹传播的过程中也达到了增加显示度,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我国高校就业,或者说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处在理性的探索阶段,部分政策制度的实施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对于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的关注度还比较低。但广大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应当首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的形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实践中探索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长效机制的办法,促进高校毕业生的生涯发展。本文才思浅薄,权作抛砖引玉,希望更多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能参与研讨,探寻在工作中能够实际运用的推动就业指导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一一以湖北省为例〔D〕.武汉大学,2011.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Z),2003,(04).

〔3〕李锐利.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张鲁君,师鑫.高校就业工作者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浅析〔J〕.出国与就业,2010,(05).

〔5〕李川川.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路径探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6〕许玫,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

〔7〕金科.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陈赟皓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高校基层就业工作者就业指导路径》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08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