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儿女共沾巾”之“儿女”札记

“儿女共沾巾”之“儿女”札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11-04 10:28:43 | 移动端:“儿女共沾巾”之“儿女”札记

“儿女共沾巾”之“儿女”札记 本文关键词:儿女,札记,共沾巾

“儿女共沾巾”之“儿女”札记 本文简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脍炙人口,但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的“儿女”一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多种理解,如有人将此句释为“不要像一般的多情少年男女那样在分手岔道上哭泣”,用“少年男女”来解释“儿女”。马茂元《唐诗选》:“儿女,犹言男女。”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效儿女之情而流泪。儿女,

“儿女共沾巾”之“儿女”札记 本文内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脍炙人口,但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的“儿女”一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多种理解,如有人将此句释为“不要像一般的多情少年男女那样在分手岔道上哭泣”,用“少年男女”来解释“儿女”。马茂元《唐诗选》:“儿女,犹言男女。”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效儿女之情而流泪。儿女,指青年男女。”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为:“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也有将之释为妇女儿童的,葛兆光《唐诗选注》:“像妇女儿童一样哭哭啼啼。”以上马、金、葛三位的注本均为一时名作,读者众多,朱先生主编的是大学教材,应用至今,影响深远,但是,不得不说,这几种解释均与“儿女共沾巾”的原意略有出入。

一、从史籍中所见“儿女”词义演变

以上十三部史籍中,“儿女”和“儿女子”两词共出现四十处,其中“儿女子”出现十二处,集中于《史记》、《汉书》,后世史籍之语均是沿袭汉人旧语,可见“儿女子”一词是汉代的常用语。《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吕公想把吕雉嫁给刘邦,吕媪不同意,并无他人参与。《史记·淮阴侯列传》“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为吕后萧何合谋所斩,也与稚子无关,吕媪与吕后在故事中均非青年女子,两处的“儿女子”只是指吕媪和吕后,而且都是轻视或者谩骂的口吻。可见,汉代“儿女子”一词应为偏义复词,就是指女子,儿只是对女子一词的修饰,并无实际意义。《汉书·王莽传》“其男子槛车,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男子易跑故囚于车上,“儿女子”即女人逃跑的可能性小,则可被锁步行,此处男女对举的意思十分显豁。

古人于此有明确的论断,唐颜师古注《汉书·窦田灌韩传》注“乃效女曹儿呫嗫耳语”中“儿女”一词说:“曹,辈也,犹言儿女辈。”唐司马贞《史记索引》给《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效女儿呫嗫耳语”句的注释也说:“女儿犹云儿女也。”可见唐代学者对此义把握得十分准确。

后来,“儿女子”又移作对男子做妇人之态的批评。有大志者经常批评那些在生死之际忍不住悲痛哭泣而不问大事的人为妇人之态。如《后汉书·来歙传》来歙遇刺临终时就批评盖延:“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晋书·孔坦传》也记孔坦临终时,“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邪!”

在《史记》、《汉书》中,“儿女”一词并未出现,可见在汉代这个词不常用,《三国志·贾诩传》裴注引《九州春秋》曰:“昔韩信……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于儿女也”。此处明显是转述史记之文,就是“儿女子”的简称,而《三国志·高柔传》“又哀儿女,抚视不离”句中的儿女则为年幼子女的省文,《九州春秋》和《三国志》均为西晋时著作,可见西晋时代,“儿女”一词兼有妇人和年幼子女双重含义,其中年幼子女义项后出,但逐渐流行。

由此我们可以略作总结:儿女,原本是“儿女子”一词的省略,意思是女人或女流之辈,与文言“妇人之态”和口语“像个娘们儿”略近,原是对女子的轻视口吻。后渐渐有年幼子女之意。

二、王勃诗中的“儿女”

王勃此诗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一句,不论是从句意还是从时代分析,曹植此诗中的“儿女”均是指妇人之态。唐李善在《文选注》中注这一句,引证《史记》吕公之言后又说:“又韩信谓高祖曰项王所谓妇人之仁也”,吕向注这一句则说:“苦忧思成疾疢,乃儿女之仁心,非丈夫之节也。”综合二注,可见李善和吕向的看法比较一致,都认为曹植诗中的“儿女”就是“儿女子”的简称,也就是妇人的意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頁)把此句解释为“不要像儿女子似的”或许就本于李善注,但未能明确揭出“儿女子”之意。

根据罗国威先生的考证,李善当在上元元年(674)或者上元二年(675)开始讲授文选学,王勃按《旧唐书》记载卒于上元三年(676),则王勃李善本为同时代之人,吕向生活于开元年间,时代略后于王勃。司马贞《史记考索》据李梅训考证约成书于开元二十年左右,颜师古则卒于贞观年间,年辈最早。颜、李、王、吕、司马五人年代相近,均生于初唐盛唐之际,颜师古为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李善虽为扬州人,然讲学于河南开封一带,王勃为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吕向为泾州(今陕西省长武县)人,司马贞为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则其所执方言当亦无较大差别,由此可推测,他们对“儿女”一词的理解,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当相差不远。

由此可见,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句应释为“不要像女人那样(临分别时)在歧路口哭泣”。许多人将此句“儿女”释为青年男女,想是以为只有多情男女分别时才会流泪,殊不知古时交通不便,山川阻绝,生离多半即为死别,所以男性之间的朋友分别也常常会流泪的。endprint


“儿女共沾巾”之“儿女”札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10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