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11-09 10:13:35 | 移动端: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本文关键词:虚妄,变迁,诠释,思想,经典

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本文简介:内容提要《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语,早期句读为“冲而用之”,全句乃表述“道用”。六朝体用论兴起,并在隋唐道教重玄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导致本句被置于“體”“用”对应格局中理解,但关于“道体”的内容为注释者外加。宋代理学吸收了体用论,并强调“道体”,致使本句变为以“道冲”为读,“冲”由“用”之

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本文内容:

内容提要《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语,早期句读为“冲而用之”,全句乃表述“道用”。六朝体用论兴起,并在隋唐道教重玄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导致本句被置于“體”“用”对应格局中理解,但关于“道体”的内容为注释者外加。宋代理学吸收了体用论,并强调“道体”,致使本句变为以“道冲”为读,“冲”由“用”之状语,被断为“道”之述语,由此在老子思想中凭空加入“道体冲虚”的观念。近代以“本体”译西方哲学之“ontology”,既反向格义“ontology”为“物”之存在论,又将“道体”理解为物质性的,从而形成“道”为“物质”的观念。由此,本文得以藉《老子》历代注释的思想史背景之梳理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体系之建构。

关键词道道用道体本体

〔中图分类号〕I206.2/4;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6-0002-07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其句读及释义,古今颇有异同。本文即试为梳理历代注解,并进而探讨每一异解的思想背景。

汉唐旧说以“道冲而用之”为读。其释义则有二系。

河上公曰:“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②训“冲”为“中”乃声训,释为“其用在中”,明确以“冲”与“用”相联。与“匿名藏誉”相近似的说法,尚见于第一章“非常道”注:“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③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注:“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新成者贵功名。”④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注:“大成者,谓道德大成之君也。若缺者,灭名藏誉,如毁缺不备也。”⑤此言道生养万物,而万物不知道之所为,即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之义。据此,“其用在中”可理解为道之用在万物之中,无形无象,不可知,不可言。

后世承袭河上公说者,如想尔注:“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冲,中也。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明以中为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四古本《老子》综合研究”(15ZDB006)

① 《老子道德经》,浙江书局辑刊:《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页。本书征引《老子》原文除特别说明者外,均据此版本。为节省篇幅,本书以下均随文注出征引文字所在该版本页码。如与章数同出,则括号内斜杠后的阿拉伯数字为页码。该本避清圣祖讳之“元”字皆径改。

②③④⑤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第14、1、59、178页。

用也。”[唐]成玄英:《道德经义疏》,高明编:《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上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148页。

在汉代,关于此语尚有另一种解释。《说文》五上《皿部》:“盅,器虚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第104页。同样以“冲(盅)”与“用”相联,不过在语义上释“冲(盅)”为“虚”。严遵《指归》:“道以至虚,故动能至冲,德以至无,故动而至和,万物得之莫有不通冲和者。”(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为冲者不冲,为和者不和,不为冲和,乃得冲和。冲以虚为宅;和者,无为家。能虚能无,至冲有余;能无能虚,常与和俱。”(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引)亦以“虚”释“冲”。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40~241页。相较而言,以“虚”释“冲”才是真正的语言学意义。河上公释“冲”为“中”的声训是学究在书斋中推想出来的,在当时的语言运用中并无用例。另一方面,《说文》的“器虚”之训也不可照搬,因为那是形训,必须照顾到“盅”所从之“皿”。古代注家并无直接使用“器虚”之训者。Legge译为“The Tao is like the emptiness of a vessel”,James Legge, Trans., The Sacred Books of China, the Texts of Tao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es, 1891;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62, p.50.过于生硬地套用了《说文》“器虚”之训(姑无论其断句)。

王弼注:“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虽精象,不法于道则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穷。满以造实,实来则溢。故冲而用之又复不盈,其为无穷亦已极矣。”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10~11页。如果以盈满为用,实则无以为用。例如一个人能举重百斤,则举百斤之物只能勉强不落,若举十斤之物则能运用自如,故当以虚为用。

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虚己以应物也。”[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23页。当是以“虚”解“冲”。

宋人始提出另一句读。苏辙《老子解》:“夫道冲然至无耳。然以之适众有,虽天地之大,山川之广,无所不遍。以其无形,故似不盈者。”[北宋]苏辙:《老子解》,《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3页。既言“道冲然至无”,显然是将“冲”断在“道”下,作为“道”的述语。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谓此道虚通,而用之又不盈。以其无形也。”[南宋]范应元:《宋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张元济主编:《续古逸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年,子部,第5页。句读同于苏辙。

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此章专形容道体。”严复:《评点老子道德经》,广文书局,2001年,第4页。语虽简短,但在此后成为对于第四章的经典论断。学者们普遍认为,第四章就是說的道体。例如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为:“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1页。英译则除上引理雅各(Legge)外,韩禄伯(Henricks)也译为:“The Way is empty;yet when you use it, you never need fill it again.”Lao-tzu Te-Tao Ching, 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wang-tui Text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Robert G. Henrick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 1992, p.56.

稍有不同的,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认为:“此章显示道家思想里面,‘用的重要性不下于‘体。在《老子》第十四、二十一章,对体有更详细的叙述;此处以及第十一、四十五章,则可以看出对‘用同样的注重。”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上册,杨儒宾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第228页。他尽量尊重《老子》原文,认为《老子》原文强调的是“用”。但是他仍然赞同“道冲”句读,认为“冲”是在形容“道体”的,亦即是在“体”“用”二分的格局下,承认《老子》原文更重视“用”,而非如严复所说“专形容道体”。

对于汉宋两种句读,本文先不急于评判孰是孰非。是非固然重要,理解不同解说的思想背景,探讨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则是更有意义的。

《老子》书中并无“体”字。六朝“体用论”逐渐兴起,至隋唐重玄学颇重“体用论”,此句恰好有一“用”字,于是有注家以“体用”解说此句。

唐陆希声《道德真经传》:“道以真精为体,冲虚为用,天下归之,未尝盈满。”[唐]陆希声:《道德真经传》,《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89页。并列“体”“用”以解说此句,但是仍然笃守《老子》旧解,以“冲”与“用”相联,“道体”之“真精为体”,是陆氏自行加入的,与《老子》原文无关。

王安石《老子注》:“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罗家湘:《王安石老子注辑佚会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3页。明确提出“道”有“体”有“用”,也仍然是以“冲”与“用”相联,只不过作为“道体”的换为“元气”了。

在“体用论”中,“体”的重要性要高于“用”。注者既然已经援用“体用论”为解,《老子》此句之旧解显然与“体用论”之理论要求相冲突。因此,在宋代思想活跃,且疑经思潮逐渐兴起的背景之下,苏辙等人便另立新说,将“冲”字由“用”划归“体”,以“道冲”为读,解为“道体冲虚”。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道体虽虚,而用之不穷。”[南宋]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沿袭了苏辙的句读。

“道冲而用之”,“道(体)”与“(道)用”之间只有一“冲”字。在将“冲”断归“道(体)”之后,在结构上导致“(道)用”的述语空缺。所以日本学者高桥闵慎《老子道德经证假字解》在“而”下注曰:“恐有阙字。”[日]高桥闵慎:《老子道德经证假字解》,严灵峰编:《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第213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年,第3页。高桥应该就是看到了“(道)用”述语的空缺。

正是宋代理学对释老的吸取中,构建了自身的“体用论”。与此同时,宋儒又在构建理学“体用论”的过程中,以“体用论”对《老子》进行了重新诠释。思想的变迁改变了经典诠释。

后世承袭河上公说者,如想尔注:“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冲,中也。言圣人施化为用,多端切当,而言莫先中道,故云道冲而用之。此明以中为用也。”正是基于如此理解,方东美将老子之“道”分为四方面讨论,即“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其中“就‘道体而言,道乃是无限的真实存在实体(真几、或本体)。”方东美:《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第296页。这所谓“真实存在的实体(或本体)”中的“本体”,其义同于“实体”,这无疑有熊十力的影响。熊十力说:“实体与本体二名,虽有一字不同,而其义则一也。”熊十力:《体用论》,中华书局,1994年,第50页。已非中国古代的“本体”,而相当于西方哲学“ontology”之译名“本体论”中的“本体”。二者的区别可参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53页。但方氏所说的“无限的真实存在的实体”,又并不是西方“ontology”之义,而是经由熊十力反向格义的与“现象”相对的“本体”。参见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冯达文写道:“此处之‘道冲,其意为道本身是空的;‘而用之或不盈则谓这本身是空的道,却有无穷之作用(功用)。这当中,‘道与‘用的关系,不再被看作为‘生与‘被生的关系,而极似于后来之体用关系。‘道冲即‘体空,道体已不是具在之质体。显示事物个体特征与差别的具在质体被抽去了。具在质体之被抽掉,在老子那里似乎出于如下一种思考:一种质体有一种质体之用,那么,有哪一样东西,可以无所不用的呢?依推论,必是‘空;而‘无体,才可以‘用乃不能穷(王弼注释)。”又说:“‘本体之意蕴,或亦可溯源于《老子》。老子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说。此与‘用对举的‘道是‘冲(空)的,万物因‘道之‘冲而有自己多种多样之‘用。‘道与‘用比照即有万物得以成其为自己之根据之意义,是即‘本体之意义。”冯达文:《中国哲学的本源——本体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113页。直接将宋儒的改释作为《老子》的本义,不妥。其论述实为在宋儒“体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一番反向格义的“本体论”解释。于是此一“终极实体(本体)”的通俗表述,便是“道冲”所描述的“道”是“非具体物质实体,用现在的范畴表述,道就是物质”。孙以楷:《〈老子〉今读》,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页。

这是《老子》诠释史上的典型路径:近代中国哲学建立的进程中,由于知识分子的理学修养,以及新儒家的理论成就,现代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以宋明理学对接西方哲学,宋儒化的《老子》诠释体系被置于反向格义的所谓“哲学”体系中,于是现代化的“老子哲学”由此得以建立。

众所周知,《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名”“有名”与“无”“有”两种断句。陈鼓应先生对此的处理是:“两说可并存,笔者居于哲学观点,兹取‘无、‘有之说。”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5页。似此以“如此更好”來确定语言文献的基本理解,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如此得到的哲学并非先秦时期的老子哲学,更由于我们对于每一句每一字都采取如此实用主义的态度,于是最后得到的文本理解和哲学体系,极有可能是一个没有在任何历史时期真实存在过的文本和思想——仅仅是“余一人”的老子而已。我们面对哲学文本时,首先应该从历史研究出发,即以古代事实的客观认定为基础来建构哲学。

我们基于严格的历史考据,逐字辨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理解争议。

此句当以“冲”与“用”相连。除上引早期注释外,马叙伦且指出:“《后汉书·刘祐传》延笃贻祐书曰,冲而不盈;边韶《老子铭》曰,冲而不盈——盖并本此文而有节也。”马叙伦:《老子校诂》,高明编:《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1592页。“冲”“盈”相对,而皆相关于“用”。

“冲”当为“虚”义,河上公训“中”为声训,不可视为词汇意义。但此“虚”不能等同于“无”,“虚”为“有”中之“无”,理解为“无”是基于“道冲”为读将“冲”修改为“道体”之描述的结果。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即以“有”中之“无”为“用”,即“虚用”。

赵荣珦曰:“而:却,反接连词。”赵荣珦:《老子道德经语法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第18页。其以“道冲”为读,故云。“冲而用之”句中,“冲”当为“用”之状语。“冲用”即“虚用”。“而”为顺承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用作状语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或介宾词组,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如《诗·小雅·巷伯》:“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0页。此处之“冲”表“状态”。

“或”,异文有“又”“有”“久”等,参文后所附《异文对照表》。刘师培《老子斠补》:“王注以又复训或,盖宗《老子》古本。《老子》古本作又不作或。《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曰,道冲而用之又不盈也。此均古本作又之证。又不盈者,犹言复不盈,且不盈也……又《墨子》佚文引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有又古通。或有亦互相通假,其证俱见《经传释词》。故又假作有,有复假作或也。若夫景龙碑久字,必系又字之讹。”刘师培:《老子斠补》,《刘申叔遗书》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74页。

“用”是一物与他物的关系的现实性。在道物关系中,道以其无入物之有,从而使得道物之整体成为有中之无,亦即虚空。只有有了虚空,物才能有物之用,物才能是其所是。物是其所是即道之用。

tags:
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12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