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思考

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思考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11-10 10:52:58 | 移动端: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思考

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扶贫,城镇化,推动,思考

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思考 本文简介:摘要:城镇化在行进过程中对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具有积极作用。从减少贫困数量和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等方面说明城镇化对扶贫的作用,并研究了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包括规避“城镇化陷阱”,认清农村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贫困标准的设定,扶贫不脱离现实等。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贫困发生

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思考 本文内容:

摘 要:城镇化在行进过程中对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具有积极作用。从减少贫困数量和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等方面说明城镇化对扶贫的作用,并研究了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包括规避“城镇化陷阱”,认清农村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贫困标准的设定,扶贫不脱离现实等。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贫困发生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贫困发生率与城镇化率呈负相关的结果。以此为基础提出人口城镇化是关键和核心,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等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扶贫 关系分析 扶贫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025-03
  目前贫富差距仍然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以城镇化推动扶贫是缩减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对我国贫困数据和贫困原因的分析有利于丰富城镇化扶贫的相关案例,并为今后城镇化扶贫做出相应的贡献。研究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前的贫困现状,更能为中国的城镇化提供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一、城镇化与扶贫的关系简述
  (一)城镇化与扶贫的关系
  城镇化是实现扶贫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增长到2016年的57.35%,平均每年增长1.32%,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大提高。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363元和33616元,相比2000年的2253元和6280元翻了好几番。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6》显示,贫困标准不断提高,2000年中国的贫困线为865元,贫困人口数量9422万人,而到了2015年中国的贫困线为2800元,贫困人口数量5575万人。贫困标准提高而贫困人口数量减少,意味着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城镇化对扶贫的作用
  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采掘业等第二或第三产业。土地的城镇化为其提供居住方面的条件,推动城乡人口流动的速度。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经济发展导致農业化进程加快,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贫困农民在不断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创业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减少了农民数量,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民富裕,提升了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贫困现状,对扶贫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二、城镇化与贫困现状分析
  (一)当前中国的贫困现状
  1.数据来源与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城镇化率为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而贫困发生率指的是低于贫困线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比率。贫困线的制定标准每个国家不同,每个国家各个时期也不相同。而表1中我国的贫困发生率基于贫困标准的不断上升而呈现断层现象。
  根据中国贫困数据表显示,中国的城镇化率逐年提高,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较好,稳步提升。而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则呈现出不规律的变化,究其原因是不同时期中国的贫困标准不同,但在同一标准下,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是下降的。我们发现由于2011年的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导致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度提高,这并不代表中国更贫困了,而是追求更高水平的脱贫。由于扶贫标准的不同,贫困数据不可比,我们只能比较同一标准下的贫困数据。
  2.中国的贫困与发展现状。中国2016年的GDP为744127亿元,世界排名第二,GDP增速6.7%。2016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了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城乡之间差距大。按照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2016年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通过比较发现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差距悬殊。我国2016年扶贫标准为3000元,远远低于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因为城乡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贫富差距的悬殊,使得我们国家的贫困状况不容乐观。2014年我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停滞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总体上看,中国贫困地区农业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农村面貌落后的基本国情还未彻底改变,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形势下,扶贫攻坚仍面临许多挑战。
  (二)中国城镇化比较
  1.衡量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仅要看人口城镇化率还要看土地城镇化水平。在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而人口城镇化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一直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使得有的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多余的土地被侵占,造成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出现了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和供不应求的双重矛盾。更甚者出现或加剧了房地产泡沫经济。同时地区之间的城镇化差异更加明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各省的城镇化率对比,先进如北京、上海、天津,2015年城镇化率均达到80%以上,落后如贵州、云南,城镇化率则低于45%,更甚者如西藏仅28%不到。地区之间发展差异使得其贫困程度不同,国家对各地的扶贫力度也不相同。而多数情况下,造成某地区城镇化率低和贫困发生率高的原因中有大部分是相同的,如环境、资源、教育等条件的匮乏,不仅导致地区贫困,也导致地区推进城镇化困难。
  2.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得到重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衡量城镇化的软性指标应该受到重视,如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城镇失业人员等。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5.42%,男性文盲比重比女性文盲比重小,经济发达地区文盲比重小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女性文盲比重也高于男性文盲比重,中国重男轻女仍然存在。在影响中国贫困的诸多因素中教育往往不受重视,但事实表明受教育程度低的地方经济大多欠发达。教育是影响贫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要实现扶贫的目标一定要考虑教育的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就业失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各地区城镇失业人员登记显示各地区的失业率呈现出不规律的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城镇失业率提高,这说明中国当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失业人数时有增加,城镇就业对于扶贫并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


  3.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即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就业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虽有降低,但仍然很高。到2015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占28.3%,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8.9%。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产业产值占比的差距表明了农业发展的效率低下和农村劳动力的富裕,这造就了一部分人的贫困。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没有太大变化,略有增加或减少。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源于第一、二产业劳动力的转移。而劳动力仍然汇聚于第一产业。当前的就业比重显示出我国的城镇化仍有发展的空间,而城镇化的发展既要重视数量也要重视质量。城镇化的数量解决了一部分贫困问题,城镇化的质量则维持扶贫的成果。
  三、城镇化与扶贫关系的量化分析
  (一)构建模型
  贫困发生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C+aX 应用eviews7.0统计软件
  (二)变量定义和取值
  模型中Y代表贫困发生率,为因变量;X代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自变量。
  (三)运行eviews得到结果
  将贫困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Y关于X的回归方程为:Y=1.031-1.751x
  (0.092) (0.17)
  从Eviews回归结果看,t检验效果比较好。拟合优度和可调的拟合优度都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F检验值也比较大。模型的整体回归效果较好,通过了检验。
  (四)结果分析
  由模型结果可以得出:贫困发生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呈负相关,说明城镇化率越高,贫困发生率越低,城镇化的推进对扶贫有正面影响,减少了贫困数量。所以在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过程中,扶贫的思路可以从提高城镇化率的方面进行思考。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市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居住条件。城市需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的劳动力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每个贫困地区因地施策,制定可行性目标,确立扶贫重点,精准扶贫。
  四、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建议
  (一)提高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
  1.根据模型的结果可以证明以城镇化推动扶贫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来进行。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我国连片特困地区资源贫乏,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素质低,劳动力技能水平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低。因此这些地区人口城镇化率要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要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除了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以放宽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对象的技能培训来实现,为此应该重视教育的作用,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有能力的劳动力进入城镇。一方面可以增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城镇化的质量。
  2.通过城镇化来推动扶贫,提高城镇化率,就要解决好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如可以通过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除了要提高贫困对象的技能水平,同时还要保证非农产业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容纳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有利于增设新的就业岗位,容纳更多贫困地区的转移劳动力,增加贫困对象劳动收入;城镇化则侧重于扩大总需求,以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转移更多的贫困对象。城镇化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也推动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时一部分贫困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有利于扶贫。
  (二)三化协调,夯实城镇产业基础
  1.以城镇化推动扶贫要求“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工业化是主导,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为工业化提供保障。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会缺乏产业支撑、技术支持;而没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就会缺乏安全载体和坚实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支持与保障。因此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应该协调发展。农业現代化如果不能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将会阻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而影响经济的总体发展。在“三化协调”中,农业、工业、服务业要尽量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低碳循环目标。在第一产业方面重视对农林牧业的专业化、集中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在第二、第三产业注重构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新型城镇化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是更科学的以科技为驱动的“三化协调”。
  2.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实践证明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已经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现阶段我们要依靠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在原有基础之上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1)延长产业链条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首先,要制定科技规划,促进科技与生产相互结合,要引进先进的科技,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其次,重视制度建设,对各行业各产业规定统一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要求,促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新配套设备,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经济循环发展。
  (2)延长产业链条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企业要不吝于培养或引进懂专业、搞技术和善于管理的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延长产业链中的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激励、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吸引机制对于一个产业长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延长产业链条要依据绿色低碳、安全健康、集约高效的循环经济理论,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除此要认清延长的产业链条与主导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是基础,延长产业链条主要是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主导产业为其提供资本积累、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发展良好有助于产业链条向纵深延伸。同时要加强主导产业与延伸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以城镇化推动扶贫的思考》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12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