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EA模式对妇产科的防控效果 本文关键词:妇产科,防控,效果,模式,FMEA
FMEA模式对妇产科的防控效果 本文简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服务水平及医院护理服务的要求提高,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要求复杂,如何减少患者院内感染成为众多医护人员面对的难题[1]。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是在事故发生前,在设计阶段进行的前瞻性研究的分析方法,针对可能失效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并矫正失效因子,
FMEA模式对妇产科的防控效果 本文内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服务水平及医院护理服务的要求提高,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要求复杂,如何减少患者院内感染成为众多医护人员面对的难题[1]。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MEA)是在事故发生前,在设计阶段进行的前瞻性研究的分析方法,针对可能失效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并矫正失效因子,防范错误改进[2]。其核心是采用量化方法寻找、分析问题的潜在原因,及时进行处理和改进[3]。FMEA是比较先进的改进流程,作为一种流程执行质量先进理念得到世界的公认[4]。通过计算高风险指数(RPN),明确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对FMEA模式在国内应用十多年,能够应用于病区的护理安全管理,医院内的护理事故出现幅度明显减少。一般具体工作流程步骤包括确定主题、组建项目团队、明确工作流程、分析危害和弊端、制定实施计划及计划实施后的改进评价等几个步骤[5]。目前,我国病区护理安全方面管理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医疗不良事件发生至少有200万例,护理风险事件占据全部风险事件的80%以上,FMEA作为一种前瞻性的评估系统流程的方法,在国外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得到广泛的开展,在控制医疗事故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等方面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本研究应用FMEA模式对于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并实施改进方案,探究其对于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住院妇产科患者4336例,分析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妇产科室接受住院治疗患者,共4926例,其中患者医院感染例数为436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0~54岁,平均(33.2±5.8)岁;实验组患者年龄在19~52岁,平均年龄(31.4±6.7)岁。见表1。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治疗前两周内均未接受其他医院治疗和门诊治疗;患者为孕产妇或其他妇科疾病患者,无其他并发症。排除标准:患者患有贫血以外的并发症;患者入院前接受其他门诊治疗或两周内进行其他手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符合标准研究对象,年龄为21~53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FMEA模式分析研究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实施改进方案并实施。参与研究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1.3研究方法
1.3.1组建FMEA团队医院妇产科室医护人员及院内管理人员组建FMEA小组团队,FMEA小组成立后,首先进行FMEA模式的系统培训,熟悉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和操作程序。小组内采用头脑风暴法,定期召开小组会议,交流、评论、讨论,分析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总结高风险因素;讨论改进方案,制定合理操作流程并监督实施。
1.3.2绘制流程图分析两组患者对住院时间、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是否出现感染、感染部位及可能原因,将分析数据作为观察研究指标。将妇产科患者在住院期间最有可能引起住院感染的因素列出,FMEA团队成员将各个因素依次进行讨论,找出感染的所有可能因素,尽量避免遗漏,防止片面分析,再重新绘制操作流程。
1.3.3风险评价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PN)风险程度分为可能性(风险的可能发生程度,O),严重性(如果发生风险,潜在的严重性,S),可测性(指如果发生风险,医院当前的准备程度,D),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分别可分为无、低、中、高4个等级,每种等级风险系数为0~3;风险的可测性分为完备、较好、一般、差、无5个等级,对应的风险系数为1~5。RPN=O×S×D(0~45分)。
1.3.4RPN分析RPN的值判定的风险水平为高、中、低,RPN值的大小与风险是否需要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呈正相关,失效模式的RPN值比较高,表示在流程中此部分应首先改善;若失效模式的RPN值比较低,则说明此部分对于流程的影响较小,可置后考虑。选择RPN值排名前两位的因素作为高风险因素。分析高风险因素及其影响因素,制定改进措施。
1.3.5实施改进方案并观察效果将FMEA风险分析工具导入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防护流程,排名前两位的高风险事件为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实验组患者进行FMEA模式下改进方案的实施:病房清洁消毒;对于口腔和呼吸道操作都严格要求无菌条件,并进行消毒隔离;增强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接受留置尿管的患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对患者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加强患着的自我清洁意识;加强医护人员卫生教育,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程序。
1.4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部位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分析,两组感染主要集中发生在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此外还包括子宫腔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两组的主要引起感染部位无明显差异,感染部位的总体感染比例存在差异(P<0.05),见表2。
2.2对照组患者院内感染失效模式RPN得分情况室内通风不畅、医患交叉感染、产妇自身因素、医护人员培训不到位、突发事件应对无效以及医院环境清洁消毒问题等6个主要失效模式的RPN得分,见表3。
2.3实验组FMEA模式改进后的RPN值比较实验组按照FMEA模式进行持续改进,改进后6种失效模式的RPN值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见表4。
3讨论
医疗行业是一种高风险领域,医院的治疗或护理不当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医院对此需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和损失[6],降低医疗风险,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是医疗实践的重要课题。FMEA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融合的风险预测模式,在采取措施之前采取风险抑制手段,有助于医院护理人员更好的对患者情况进行风险预测。妇产科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高,医护人员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疏忽等导致细菌滋生等导致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的感染概率增大[7];分娩后的产妇免疫功能下降,产房内消毒不及时、空气不新鲜导致产妇发生呼吸道感染;产后需留置尿管的产妇,由于置留尿管的消毒不到位、医护人员的不恰当操作等导致患者的泌尿道感染,患者会产生身体不适、局部疼痛、灼烧等临床反应[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妇产科患者的院内感染对于住院患者甚至新生婴儿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高[9]。院内感染也能采用药物预防,克拉维酸和阿莫西林能有效预防妇产科感染。除药物防控感染外,近年来很多医院在妇产科实施护理管理,制定新的护理管理制度[10],对于医护人员、实习生、清洁工等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严格规范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定来实施每一工作护理流程,护理管理在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引起感染的具体高风险因素并不明确。FMEA模式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原因分析,对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计算高风险指数,进行评估,针对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并进行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提供护理管理,减少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此外,医院要坚持持续改进,进一步增强医院护士配备,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管理,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护理制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通过运用FMEA模式对医院实施改进措施前后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大体一致,但实验组患者的RPN值较对照组降低,住院患者的感染率降低,FMEA模式在降低医院感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FMEA作为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需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医师或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否则会因为评分分值的孤立导致评估失效。
FMEA模式在医院感染的防控过程中能够优先解决重点问题,降低了住院妇产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对于医院感染的防控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代云萍 邓富秋 陈慧 邹东寰 李俊 单位:四川绵阳404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