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路径 本文关键词:就业指导,路径,课程建设,高校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路径 本文简介:摘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从分析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入手,指出了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升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引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就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路径 本文内容: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从分析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入手,指出了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升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引言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日益关注,就业指导课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1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有助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战略的推进。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每年,教育部都会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积极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与力量,共同致力于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就业课程之一,是贯彻和落实党和政府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大学生就业战略、人才战略的推进与有效落地[1]。
2)有助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与质量的提升。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覆盖面最广、针对性最强的就是就业指导课程。为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各高校也积极尝试和探索了诸如职业体验、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就业指导模式,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这一源头,辅以学生最终就业状况作为评判标准,往往能相对全面地评判一个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追本溯源,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助于高校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进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最终提升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3)有助于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地择业就业。高校毕业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理解和认识相对肤浅,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存在许多困惑和不解,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引导显得至关重要。就业指导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能力提升的任务,着重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的形势和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社会人才需求、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树立符合新时期需求的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是高校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主渠道,有助于毕业生高质量地择业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足之处
1)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不足。实效性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就业指导课就失去价值和意义。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各高校更是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毕业生就业的效果,尤其是就业质量没有太大的起色。许多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注重知识结构框架是否合理全面、内容是否符合大纲要求,重视理论性而忽略了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另外,一些就业指导课教师不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只考虑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课程的教学效果,导致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差。
2)就业指导的教育范围狭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多方面的评判维度,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范围狭窄,阻碍了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授课对象来看,多数高校认为就业指导课应主要针对毕业班学生,因此授课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二是在授课时间上,往往按照“16学时,1个学分”的最低要求开设,导致教师能给学生讲授的课时偏紧,只能完成诸如就业形势、简历制作、面试、心理调适等常规性理论教学,指导范围狭窄。
3)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足。《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要达到1:500的师生比。笔者随机调研的一些高校,大部分都达不到这个要求。同时,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层次不高,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由辅导员兼任,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业学习,大多停留在传授经验和思想引导的说教层面,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
4)个性教育缺乏。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各高校在授课时往往使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对毕业生进行集中“灌输式”的教育,缺乏针对大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2]。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行业和职业的分类日益细化,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不同就业去向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1)以时效推动实效落地。实效性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生命线,是衡量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检验就业指导课教学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尺度[3]。时效性不足,不能很好贴近市场需求是阻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应当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时效性方面的建设,重点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研判、就业需求的分析,结合社会市场变化和社会评判标准,给予学生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就业指导。要摒弃过去一些不合时代发展以及老生常谈的案例、数据,在课程准备时尽可能添加最近发生的、学生周边的颇具影响力的事例,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寻找可比较的对象,进而增强时效性,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构建全程化教育引导机制。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数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开设,名义上,符合学生毕业求职的需求,给予了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专题的指导。事实上,仅仅利用短时间“突击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对毕业生就业求职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学校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就着力构建全程化的教育引导机制,让学生提前树立就业意识,进而达到化“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争取,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入手,提高求职竞争力。
构建全程化教育引导机制,从时间上看,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一些高校的优秀做法值得借鉴,如常州大学较早地提出了“学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将“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分段完成,要求全体学生设立自己的毕业目标,对照目标制订在校期间每学期所要完成的各项指标,实时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对照提醒。这种全过程的“规划”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就业的针对性。
构建全程化教育引导机制,需要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有效补充。除教育部明确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外,高校还应该在公共选修课层面上,加强课程建设,增设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类课程,对就业指导课程形成补充,形成就业指导的“合力”。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分管个人与职业发展办公室工作的副校长陈安道表示,希望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形式的就业指导服务。他表示,就业指导需要在多种场合下进行,并且这是一个长期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4]。
3)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匮乏,尤其是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多数高校往往以就业指导中心人员或者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课教师,而他们从事就业指导的时间和精力会因行政管理事务而受到影响,达不到专任教师的标准。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要确保专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人数配备。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师资力量。在“教”与“学”的范畴上讲,“教”的位置应当更为突出。确保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职化,是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专业化,才能让就业指导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研究,探索出符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其次,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各类学习与培训。高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师资的教育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校外学习培训,参与学术研讨交流,不断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要借鉴当下国内外好的经验做法,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5]。
4)分类开展个性化教育引导。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一般是不同专业、不同就业类型的学生合班进行“大课堂”式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事实上,学生在接触就业指导课程的初期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有获取就业知识的内在诉求。高校学生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个体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诉求不同,迫切需要与自身就业方向对口的针对性指导。由此,高校适时开展分类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提前帮助学生分类设立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从低年级开始,引入职业、就业的概念,让学生从感性上有所认知,知道大学学习的纽带作用,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并以此为目标,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逐步达到目标,为毕业时的不同就业去向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其次,要针对性地提供各类指导服务。高校学生毕业时有多种就业去向,如升学、考公务员、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对不同就业去向的学生,其所需求的就业指导服务是不一样的。比如企业就业学生,比较关注信息搜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而自主创业学生则比较注重项目选择、创业场所选择、创业团队组建、销售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4结束语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学习之外能给学生带来实际帮助的课程,也是学生迫切需要的课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专门化的师资队伍,并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乔志宏,蒋盈,杨洪涛,等.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6):107-110.
[2]李涛,沈聪伟.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6-151.
[3]陈德明,祁金利.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J].前沿,2010(5):132-134.
[4]黄林楠,卞昀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的探索[J].江苏高教,2013(5):112-113.
[5]鲁少勤.高职院校“立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42-44.
作者:宋跃良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