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科技论文 >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03-28 08:54:51 | 移动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科技创新人才对建设富强河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因素,当前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实现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投入、激励机制、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聚智、聚力。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对建设中原经济区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科技创新人才对建设富强河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因素,当前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实现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投入、激励机制、环境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聚智、聚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人才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河南省的发展聚智、聚力。

一、加强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增强河南省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仍然较少,全省人均专利密度不足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在中部六省中倒数第二[1]。河南省的院士数量在2015年为20人,在全国排中等以下。从中部来看,河南省院士人数排名倒数[2]。河南省要取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占领人才聚集的制高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助力“四个河南”建设的应然选择

建设“四个河南”是河南省发展的远景规划。“据统计,河南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但人均财力全国倒数第一;……按照国家确定的新的贫困线标准,河南省还有1000万人口没有脱贫。”[3]发挥后发优势,优先培养科技人才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捷径。

(三)转化人口优势的实然选择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少。美国自二战以来,吸纳了大批世界级的科技人才,使其一直保持着领先世界的科技优势。实现河南省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跨越,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一)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河南省共有院士13人(不包括外籍院士和兼职院士),而湖北、山东、陕西分别是67人、34人、53人,北京高达911人[4]。河南省在2003年才实现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截至2015年,只有8名本土培养的院士产生[2]。河南省在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学术和工程技术带头人缺乏。2.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行业分布失衡。河南省大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博士和硕士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省重点发展行业和主导产品生产领域中科技创新人才非常缺乏。二是专业结构失衡。河南省高等教育现有学科专业培养的文史类专业人才多,理工类应用专业、新兴专业人才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培养模式失衡。河南省高校人才培育模式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在第二、第三产业中较为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缺口较大,与河南省的农业大省地位不相称。四是地区分布失衡。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在中心城市聚集多,在边远地区聚集少。3.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建设滞后一是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氛围不佳。表现在创业氛围不浓,待遇不够优厚,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不强,按贡献分配机制不顺,国家级实验室、创业园区偏少,科研经费管理不活。二是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分工定位不准,时常发生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管理原则和管理手段单一滞后,计划色彩浓厚。三是科学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缺乏顺畅渠道。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企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断裂,科技、经济、教育“三张皮”相脱节,科研机构、高校远离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被隔开,大学里教育与科研被“分家”。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真正做风险投资的机构凤毛麟角。五是服务科技的中介市场不发达。4.高校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整齐划一,教材老化、课程体系教条化,教学方法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自我封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产学研紧密结合仍然有很大距离,制约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5.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河南省对人才聚集的引力远不及东部地区,每年流失人才中科技人才占了很大比重。河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受制于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和发展环境,显得较为困难。

(二)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存在问题的根源

1.历史原因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历史上河南省高等教育并不落后。建国前,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有3所重点大学———焦作工学院、国立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和国立河南大学。但建国后前两所大学被迁往外省,后者被分拆入中南数省,本部被改为地方师范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拥有的教育部审批的正教授数量居全国大学前30名。建国后,中央的高等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策略制约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1958年后,全国高等教育多次调整重点大学设置,河南省等地一直没有一所重点大学。河南省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决策存在失误。建国后,国立河南大学被肢解,本部实力大减,山东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与河南省失之交臂,从此河南省彻底无缘重点大学。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直接导致河南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不足。2.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主体职能发挥不够一是政府更多的是以直接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为主,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明显,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责任不够明确。二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体是企业,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河南省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高校的科研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河南省高校的科技投入不足,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高科技前沿领域发展平台不多,国际合作较少。产学研严重脱节,相当一部分科技创新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科研中介机构尚不发达。发达的中介服务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而河南省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门类不齐全、规模化程度小、专业化程度低。3.创新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在高校内部,传统教育理念稳如泰山,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占主导,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根本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依然表现在形式上。科研单位的行政色彩较浓,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没有形成,科技创新人员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尚未根本确立。4.创新环境建设有待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缺乏崇尚创新的氛围,学术研究缺乏崇尚自由的学术氛围,课堂教学缺乏崇尚独立思考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往往是墨守陈规,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地灌输,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学习普遍缺乏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独立思考的精神。5.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在科技创新人才的考核评价上,考核评价指标统统归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不看工作性质,不考虑工作内容,所有人的考核评价指标基本雷同,整齐划一的考核评价标准显然忽视了个性而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一些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人才存在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问题,与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缺陷有必然联系。6.缺乏完备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的激励手段单一,缺乏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激励形式。现有的激励政策有的不具操作性,其功能尚未显现;有的仅限物质激励而忽略了科技创新人员更高层次需求的心理激励因素。薪酬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按生产要素分配还没有成为分配的主要内容。

三、培养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

发达国家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对策为我们提供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借鉴。

(一)发挥科技管理组织机构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1.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政府应从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为主。通过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创新环境。制定促进技术创新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三者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投入体系,通过经济杠杆和政策措施形成多元投资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物质条件。政府要拓展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平台,实施精准服务,直接服务到企事业单位和科技创新人才个人。树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理念,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支持,对前沿技术和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予以重点支持。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实行灵活有效的管理。2.发挥企业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企业能更好地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到实践,再到实现商业化,必须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通过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技能培训对人才实行专门化引导,实现创新人才的再造。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在教育、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创新人才的专项培养,有利于企业创新人才发展的利益分配制度要不断完善,创造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3.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要注重发挥高校对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河南省高校要积极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改革现行高校各院相对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实现科研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切实保障和激励自主创新。注重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的队伍。对杰出的拔尖人才,要采取特殊政策,重点培养和使用。用好博士后流动站和青年科学基金,激励青年学者开展自主创新型研究。研究生培养和分配要加强与高等研究所和大学间的联合培养,克服“近亲繁殖”的不利倾向。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应有明确的机制促进科研人员有序流动,建立大学、企业及国外多途径合作研究制度,追踪国际基础研究领域重点和前沿问题,提高河南省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4.发挥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尽快建立依托政府,面向企业,依靠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中介机构,用于服务全省的信息服务、评估咨询等。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网络和公共信息网络,使科技人才能够资源共享,与国际接轨,实现科技中介服务对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需求,达到科技创新人才与技术、资本、服务有机整合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投入体系

政府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体系的投入比重,改革以往“重建设、轻运行”“讲规模、轻效益”的经费投入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项目投融资制度。加强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由项目资助改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设立科研人才经费预算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建立人才奖励基金和保障基金,制定和完善推动本地科技产业发展的财政扶助办法和措施。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完善融资体系,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简化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政府要抓住国家建设“双一流学科”的机遇,在人、财、物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河南省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领域重点发展,使一些学科能够在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积极争取和扶持国内名牌大学在河南省建立分校或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应对现代化建设对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改革传统大同小异的培养模式。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积极探索适合河南省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国际化教育、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都是很好的培养科技人才模式。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648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挥比较优势自由选择的结果。习近平指出:“要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支持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区域共建一批产学研创新实体,共同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6]60产学研结合可以有多种形式,“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聚集产学研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企业对学校的课题委托、科教园区等都是很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河南省2017年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中原千人计划”,形成与“中原百人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衔接的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试点职称“以聘代评”等[7]。

(四)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1.精神激励人的需求最高层次是精神满足。第一,重表彰。尊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地位,表彰他们的科研实绩,使其在实现自身价值中有成就感。第二,重宽容。应鼓励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精神,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构建适宜创新的容错机制[8]。第三,重宣传,以良好的氛围鼓舞人。运用媒体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的科技成果和先进事迹,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2.物质激励物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应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要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激发他们持久的创新动力。”[9]河南省可以采取科技人才的动态激励机制,如取消户籍制度、级别待遇、年龄限制等人才流动壁垒,唯才是用,加强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分配激励。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院士、教授、博士等到河南省工作,较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工资待遇。科技创新人才的薪酬激励制度要体现创造价值,对科研、生产做出重大贡献的要实行重酬。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业活力,河南省2017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对院士等顶尖人才,省政府给予500万元的奖励补贴。对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来豫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的,给予基金支持等[7]。此外,要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才与所在单位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政府要以经济杠杆或法律手段推进利益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五)完善创新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

1.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标准要反映创造主体的价值,不能笼统以德、能、勤、绩来衡量,要体现评价客体的特点,要根据创新的类别分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等,分门别类予以评价。2.完善评估体系第一,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美国评估实行出资人与执行者相分离制度,客观上保证了评估的公平、合理。河南省也应该设立评估机构,对重要的科技政策和科技项目实行独立于政府的评估。第二,完善科技成果评估信息公开机制。政府要建立一套社会广泛认知的程序,以开放的心态让全社会对科技计划、政策、项目、人员、资金全方位监督。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利用科技中介组织参与管理,使科技评估在独立、公开和科学的原则上有序进行。实行国际评估,评价标准与国际接轨,研究成果请国际同行评议,克服国内“人情”弊端。

(六)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强化培养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更新教学实践内容,构建教学实践新模式,打造产学研结合创新实践平台。依托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资源,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科研资源直接面向学生,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二是打造学生科研训练平台。抓好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省级创新实验项目的发展机遇,大力推广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不断完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以科研训练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七)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的事业发展环境

一是以事业留人。对于来河南省投资创业的优秀人才,政府应为其创造更为优越的事业环境。如创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吸引“海归派”来创业等。科研活动要突出科技人才的主体地位。二是以环境留人。在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上,尽量满足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需要,创造条件解除科技人才的居住、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顾虑,使其能安居乐业。三是以制度保障留人。在政策方面,通过改革实现科技人才的“柔性流动”,鼓励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合作研究、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来为河南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建立健全人才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作者:刘明定 单位: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32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