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孟子性善论学说的逻辑体系探析

孟子性善论学说的逻辑体系探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04-16 09:22:25 | 移动端:孟子性善论学说的逻辑体系探析

孟子性善论学说的逻辑体系探析 本文关键词:孟子,探析,学说,逻辑,体系

孟子性善论学说的逻辑体系探析 本文简介:《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成了孟子对人性的“命名”.“性善说”无疑是孟子学说的基石,他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说、“大丈夫&

孟子性善论学说的逻辑体系探析 本文内容:

  《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性善”成了孟子对人性的“命名”.“性善说”无疑是孟子学说的基石,他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说、“大丈夫”说、“仁政”“王道”说等等,都建基于他的“人性善”论之上。孟子的“性善论”甫一提出,就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中心话题之一,被不断地探究、阐释,尊贬吸拒,见仁见智,副墨洛诵汗牛充栋。现代以降,考索的背景与视野又因了欧风东渐及社会剧变,而与“现代性”“全球化”发生了深刻关联,尤其是近年来的讨论。[1]本文试图遵循“理解之同情”原则,从儒家哲学的内在理路,对“性善”说进行逻辑学考察,展显“人性善”之“为何”、“何为”,亦即展显人性善的普遍伦理,究竟如何在每一个个人生命主体中实现“具体化”;展显一种学说真正血色丰盈的“人间性”之所在,以及孟子学说的逻辑体系是如何由此奠基、建构的。
  
  一、“正名”--“性善论”与“人”性--“善”是人性
  
  “正名”本是孔子的首要“施政”纲领与策略。《论语》中说: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正名”的含义是指,“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如‘君’之名之定义之所指,即君之所以为君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君字乃指事实上之君,下君字乃指君之名,君之定义。臣父子均如此例。若使君臣父子皆如其定义,皆尽其道,则’天下有道‘矣。”[2]孔子自己的“正名主义”的施政理想与实践失败了,但在后世,无论是被作为哲学上的方法论,还是政治学说均影响深远。孟子的“人性”学说是与“正名主义”直接联系的。“正名主义”是孟子建立“性善论”人性学说的首要逻辑方法。
  
  孟子的“人性善”奠定了人之为“人”的基础。
  
  孟子主张人性善,并不是认为,人人生下来便是一位孔圣人,而是承认人的本性中有些因素,本身无所谓善或恶,但如人不加以节制,它就将导致恶。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这是人与野兽共同的地方,它们反映了人身上有动物性的方面。但严格说来,这不是“人性”.“人性”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一句话,“善”是人性,善才是“人”性。--孟子截断众流别开生面之根本意义正在这里。孟子明确地从“人禽之别”上来说的,在与告子的辩论中,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欤?”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孟子·告子上》)
  
  在其着名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述中,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这一段中,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之第一反应 “恻隐之心”及其纯粹非功利性,巫峡千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下子跳跃到,“无……非人也,无……非人也,无……非人也,无……非人也”,似乎太过“强词夺理”.实质上,孟子滔滔雄辩的内在逻辑是,“善才是人性。善即仁义礼智。无此’四心‘即非’人‘也。”
  
  戴东原说:“性也,人与物各以类区别,成性各殊也。”(《孟子字义疏证》)朱子解《论语·雍也》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谓曰:
  
  觚者,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
  
  正是在“正名”的意义上,“人”性善者,即以为“人”性其“所应该”善,即其“所以然”善也。
  
  二、孟子的伦理学
  
  孟子祖述孔子的“仁”的学说,他把孔子思想更加明晰缜密地系统化,如程子所言:“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学说,是典型的“内圣外王”之道,在其学说体系中,“内圣”又是“外王”之前提。而其“内圣”又以“性善论”、“人皆可以为尧舜”为前提和路径。
  
  儒家的“人”是“人伦”中的人,“入世”的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儒学是“入世”哲学,“入世”是对责任的一份坚持,生命的价值是在“用世”中得以实现和体现的。如后世刘越石所言:“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随堂。天下之宝,当于天下共之。”(刘琨《答卢谌书》)
  
  孔孟设计的“成人”路径是“顺”着来的,像孔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云云,“兴于诗,依于礼,成于乐”云云,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揠苗助长”云云,以及《大学》(依郭沫若先生的考索,“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实是孟学”,“它是以性善说为出发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修齐治平四条目”,分明是由孟子演绎出来的)[3]的“八条目”,更明晰、具体地显示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特性。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4]“修身”就是“发扬光大”本性中的善端。如柏拉图言人性中有狮、有多头怪物,亦复有人,教化乃所以培养“人性中之人”.[5]
  
  笔者的《孟子性善论的发生学考察》文中,论析了“爱亲”“敬兄”之心是孟子学说的“生长点”.其整个学说建基于他的“人性善”论之上,而“性善论”的根据就是“仁”“义”,“仁”“义”是其全部学说的核心,同时他把“仁”“义”的最基本的、最开端的意义,落实于人伦之初的“爱亲”“敬兄”之亲情关系。他在奠基“人性善”论时,是把人性作为人内在的根源可能性,具备强大生命力的“生长点”的,从而在本质上是趋向善的。这个“生长点”就是人伦最初的“爱亲”“敬兄”之心,亦即仁、义之“端”.从而展显“人性善”如何可能,亦即展显人性善的普遍伦理,究竟如何在每一个个人生命主体中实现“具体化”;展显一种学说真正血色丰盈的人间性之所在,以及孟子学说的逻辑体系是如何由此奠基、建构的。--这种可以诉诸每一个生命主体“肉身”性的亲切经验,真正地使得“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孔子作为教育家,作为“大成至圣先师”,他开创的儒家学说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教育理论”,因了孟子的“性善”说而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章句上》)正是人之为人源初地处于道德践履关系中的人性,作为人内在的根源可能性,犹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始于足下,“成人”的路径依赖,与时俱进地“习与性成”,康庄广衢,水到渠成了。
  

孟子性善论学说的逻辑体系探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40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