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1 12:28:50 | 移动端: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本文关键词:戊戌变法,改革开放,理论,改革,亨廷顿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亨廷顿的改革理论作为基础,从改革者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力量、改革的内容和方式、改革的策略选择三个方面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亨廷顿;改革;戊戌变法;改革开放;  一、改革者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力量  亨廷顿认为“改革者的道路是艰难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本文内容:

  摘要:本文主要以亨廷顿的改革理论作为基础,从改革者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力量、改革的内容和方式、改革的策略选择三个方面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亨廷顿; 改革; 戊戌变法; 改革开放;

  一、改革者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力量

  亨廷顿认为“改革者的道路是艰难的”,他认为改革者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必须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因此必须比革命者具备更高超的政治技巧。

  (一)戊戌变法

  在当时清朝统治阶层中,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光绪帝,仅仅是一个无实权的皇权象征,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所代表的一部分政治势力手中。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人低估了慈禧太后在政治改革中的力量与作用,没有处理好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也将本来对变法并不反感的慈禧太后推到了改革的对立面。

  维新派和光绪皇帝也没有正确处理与洋务派官僚之间的关系。虽然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变革的具体主张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图强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洋务派是极有可能争取到的变革力量。而维新派在戊戌变法初期,就把洋务派这一重要的政治力量排除掉。

  维新派没有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绝大多数利益力量都倒向变法的对立面,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时国内势力主要分为三派:“毛派”、改革派和稳健派。处理好与其它两派的关系,尽可能的争取他们的支持,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在处理与“毛派”的关系时,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邓小平申明党不应该绝对的批判毛泽东,应该正确评价毛泽东;对于“文革”中的干部没有开除,而是将他们调离重要岗位等。这些言论和做法使邓小平得到了大部分“毛派”的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认为我们国家应快速大力发展经济,但当他意识到国家的发展首先必须得有牢固的基础时,转而支持陈云的稳步经济政策,这一做法使改革得到了稳健派的支持。

  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正确处理了与“毛派”和稳健派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改革的内容及方式

  亨廷顿认为改革者却必须有选择,有鉴别,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变革的途径、手段和时机上。不能剧烈改革,而是逐步的变革。

  (一)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采取的是全面型的改革战略。康有为提出:“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认为改革必须“用一刀两断之法,否则新旧并存,骑墙不下,其终法必不变,国亦不能自强也”,同时希望“乘积弊之后,挟至锐之气,举一切法而更张之”1 。因此,在戊戌变法短短的103天内,光绪皇帝就发布各种谕旨达三百余件。这些诏令狂飞而下,改革经济、选拔制度、法律、军事等齐头并进,不分轻重缓急,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没有处理好与各方的利益关系,造成了人心恐慌、社会不稳的局面,把许多可利用社会力量推向改革的对立面。

  康有为等维新派领导人奉行“全变”的主张,试图“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在改革的内容上也没有顾及到大多数社会阶层的利益,使改革日益受阻,是戊戌变法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改革开放

  邓小平认为,“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不能急功近利,搞疾风暴雨,也不能一哄而起,搞无政府主义,而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的进行”。2

  邓小平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国家的发展,不仅仅考虑暂时的政绩,而是设计、提出了长远的规划。邓小平采纳一些有助于达成长远目标的政策,比如培养和聘用专家,裁减党政机关、官僚队伍,同时他在实行这些政策时也十分注重推行的时机和力度,循序渐进,有所侧重。

  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措施、政策的确定,都经过了多次的讨论、反复的验证,不急于求成,不大刀阔斧,较好的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

  三、改革的策略

  亨廷顿认为,对改革者来说,在改革的战略上,理论上有两种可选择。一种是闪电战的战略,即全面的、爆炸式的,一开始就把所有的目标公开,之后再尽量争取逐个实现。另一种是费边式的战略,即藏而不露,先隐藏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亨廷顿认为改革的最有效方式是将两者配合起来使用。

  (一)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一开始时,康有为就把改革的全部计划公开。当李鸿章问到:“然则六部尽撤,则例尽废乎?”康有为明确表示:“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即一时不以尽去,亦当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3 。这无疑是维新派公开向传统官僚体制宣战。这种及早的全盘托出改革目标的手段,使本来就怀疑变法的政治势力迅速走向改革的反对面。

  在戊戌变法形势不断深入时,康有为接受了一些改革人士请求加快变法的速度的建议,加大了变法力度和深度,导致变法走向失败。

  维新派忽视费边战略的重要地位,单独采用闪电战战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改革开放

  邓小平在改革中不搞“大爆炸”式的闪电战,亦不采用“休克疗法”。

  例如,他认为中国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市场环境,不能突然采用“大爆炸”的市场开放方式。如果突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可能会使许多企业遇到大的困难甚至破产。所以,他采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同时又允许市场经济的逐步起步、发展,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

  在邓小平眼里“成功的领导人不仅要决定正确的长期战略方向,还应当知道如何去营造‘气氛’,如何适时采取大胆的步骤,在干部群众都愿意跳上甲板时迅速采取行动”。

  邓小平采用合理的改革策略,正确利用了闪电式战略和费边战略,减少了改革阻力,是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7—33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康有为.南海康先生自编年谱.戊戌变法(4)[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J].吉首大学学报,2011,32(5).
  [5]陈志勇.操之过急,功败垂成——戊戌变法失败主观原因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1(1).
  [6]石小蛟.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再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3):80-83
  [7]王艺霏.戊戌变法失败的成因及若干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6):23-25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2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