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沈承瑞诗歌主要的艺术风格

沈承瑞诗歌主要的艺术风格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3 09:47:20 | 移动端:沈承瑞诗歌主要的艺术风格

沈承瑞诗歌主要的艺术风格 本文关键词:诗歌,艺术风格,沈承瑞

沈承瑞诗歌主要的艺术风格 本文简介:沈承瑞(1783-1840),字香余,吉林人。曾游京师,从学于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蒋氏诗文、词曲均擅,为当时诗坛盟主,沈承瑞“得其三昧,遂以诗名”.嘉庆十二年(1807),菇棻任奉天府丞兼奉天学政,见其诗而爱之,遂招致幕中,襄校文艺

沈承瑞诗歌主要的艺术风格 本文内容:



  
  沈承瑞(1783-1840),字香余,吉林人。曾游京师,从学于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蒋氏诗文、词曲均擅,为当时诗坛盟主,沈承瑞“得其三昧,遂以诗名”.嘉庆十二年(1807),菇棻任奉天府丞兼奉天学政,见其诗而爱之,遂招致幕中,襄校文艺。后来,茹棻上奏凭优行举士,获准,沈承瑞因得以优行贡于朝,考列二等,用为训导。此后,却累举不第,“挟策走长江上,游历诸侯幕府”而终无所遇,于是回归故乡吉林,“于舍傍辟小园,筑讲舍,教授乡之子弟”.他于“讲读之暇,益肆力于诗,清微淡远,一本性灵。”
  
  沈承瑞《香余诗钞》收诗137首,其中的山水诗与田园诗就有55首,占比40%,这些诗作体现了沈承瑞诗歌最主要的艺术风格,因试论析之。
  
  一、田园诗
  
  沈承瑞的田园诗有27首,约占诗歌总数的20%.其中,以“小茄园”为名的就有8首。分别是《小茄园》(二首):
  
  为敞西窗对晚霞,红蕉翠竹两交加。无心自检南华读,满院风开茄子花。
  
  豆棚瓜架绿云屯,砚席移来别有村。独坐秋阴闲觅句,一钩新月挂柴门。
  
  《小茄园杂兴》(六首):
  
  良禽在高树,对语时关关。携朋坐其下,片云南山还。
  
  来去人无心,动静物自闲。浩然春已暮,窗前绿不删。
  
  南阿自荷锄,禾高草亦长。落日满林皋,晚风吹场圃。
  
  除莠务去根,良苗戒卤莽。倚石镜流泉,顾盼一忻赏。
  
  炊烟屋上白,风吹化作云。苔痕墙下青,鸟迹观成文。
  
  人生一俯仰,物态变纷纭。栖情慕葛怀,潜志游典坟。
  
  少年采三秀,同心遗所思。臭味欲常好,聚散无定时。
  
  坐人绿窗下,风雨愁鸣鸡。菜根亦有香,弹铗者何为。
  
  疎疎天上星,淡淡池中水。潜鱼静夜澜,明珠在波底。
  
  照见素人心,上下亿万里。纤云隔不住,大风吹不起。
  
  努力谢尘坱,随意成田园。圣贤异农圃,城市有山村。
  
  读书面土壁,饮酒盛瓦盆。雨后一畦烟,月色凉到门。
  
  这8首诗多方描绘了自己的居处环境与田园生活,如《小茄园》(二首)中,西窗晚霞、红蕉翠竹,那满院仿佛因风而绽放的紫色茄花,于鲜明的色彩中体现出田园的生机。而豆棚瓜架,独坐秋阴,在一弯新月的映照之下,这秋是如此的凉爽宜人,引起诗人的诗兴,他将砚席移了出来,“闲觅句”更见出田园生活的清闲与惬意。又如《小茄园杂兴》,其一写暮春时分,绿意不减,与友人乘凉树下,听鸟语,看游云,“动静物自闲”,如此清静无扰的境界之下,人心也会得到安宁。其二是荷锄劳作,“禾高草亦长”是仿陶渊明的“草盛豆苗稀”,但耕耘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要略高一点,其中“落日满林皋”
  
  的暖色调也不同于“戴月荷锄归”的冷色调。习习晚风,又送来丝丝清凉,所以诗人并不急着回家,倚石而坐,临水为镜,欣赏一下自己的样子,竟也颇为开心。其三由炊烟云散起兴,写人生俯仰间的物态变化,以抒情为主。其四、其五两首更多的是关于心态的描写,写自己不遇而又自作开解,表示目前的生活状态已经很好,不必再“弹铗”而歌了。其六仍然是田园生活的描写,虽简陋而随意,用烟雨过后空明而凉爽的月色作结,可谓词完而意存。
  
  《村晚》一首,写小村傍晚的景致:
  
  莽莽榛芜地,油油禾黍乡。黄云低古塞,白日下危梁。
  
  得食山禽悦,迎宾野老忙。殷勤防俭岁,藁秸惜余粮。
  
  首二联于景致之后,描绘的是一群勤劳节俭的村民,他们对每一粒粮食都特别珍惜。这在之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能够见到的。以山禽得食的喜悦,与农民颗粒必收的心情遥相对照。“油油禾黍乡”是看得见的丰收,而“殷勤防俭岁”是对有可能的未来的预防,反映了农民的忧患意识。而将“莽莽榛芜地”变成“油油禾黍乡”,又曾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也许正是因为曾经的艰辛,才让村民深知果实的来之不易,是为“藁秸惜余粮”的原因。
  
  写田园生活的,尚有《西屯早起》(四首):
  
  早起向空山,白云随我来。风吹白云去,下山独徘徊。
  
  红日上高柳,落花铺荒苔。回飙荡衿袖,怀抱吹不开。
  
  我欲此山住,兹来携酒杯。不遇陶彭泽,共醉将与谁。
  
  山花当筵落,野鸟出林啼。坐待明月圆,青山无老时。
  
  烟火动西麓,农家早起扉。青草放牛去,豆田秋雨肥。
  
  兹岁卜大稔,父老共忘机。酌我今日酒,不知昨日非。
  
  前溪有人语,烟深不见人。行到烟深处,荞麦花如银。
  
  皂帽倚松下,青鞵立水滨。家人正早炊,小住欢良辰。
  
  其一写晨起入山,白云相伴、红日高升而怀抱不开;其二写欲住此山而无知音,山花飘落、野鸟晨飞,于光影音声中体会的是时间的流逝与青山的永恒;其三写农家生活的淳朴与安详,早起放牛,秋雨豆田,辛勤的劳作加上风调雨顺,已经可以预见到丰稔的秋收,在农人欢乐中,诗人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其四写自己空山流连,青鞋皂帽的诗人,看到的是云烟笼罩下白色的荞麦花,色彩对照极为鲜明,正与心境之欢相呼应。可见,这四首诗均扣“早起”之题,写小村清晨的忙碌、欢悦、单纯、温情与知足,但感情的基调却是有一些消沉的。如其一中的空山与独徘徊,竟连与之相随的白云也被风吹去,落花荒苔的伤感,因此而生。又如其二中的欲解而无解,仍然是孤独而没有同调的一种反映,山花、野鸟的落与啼,也是在反衬“空山”之空。其三写有烟火生起,农家陆续打开了柴门,其四写到早炊,这两首用农村生活的忙碌而恬淡知足冲淡了前二首中的孤独与伤感,忘机的父老、前溪的人语、早炊的佳酿、乡村的淳静,慰藉了诗人的孤独,也和那酒一样,让诗人心中流淌着温暖,驱散了孤独带来的冷落之感。
  
  《香余诗钞》中还有《晴》《冬夜》《清明》《店楼》四首,也可以看作是田园诗。《晴》乃雨后新晴,“淡云移远岸,高树挂残虹”正写出新晴的特点,而雨后人们的忙碌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诗人便是在如此清爽的空气中,带着一洗烦阴的喜悦,自然也就有了清爽的诗兴。《冬夜》一首,是典型的东北的雪夜,“北风半夜雪,五更何处钟”.《清明》一诗则有着顿挫之感,前三句那明快的节奏却落在结句“残雪照荒城”的没落之中,颇有反差跌宕之感。《店楼》一首,则颇有民歌风味,上山、下山、北山、南山,山山不断,形成一种回转连环的韵致。
  
  沈承瑞除了描写自己的田园生活与家乡风景,还有对朋友山庄的景致描写。《缪梅澥山居十咏》即描写缪公恩山庄的建筑景色,均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比较特别的是《寄庵》一首,全诗没有景物风光的描写而纯粹论理,由庵名之寄引出,句句有寄,论人生如寄又该如何寄的道理。其他的九诗均以写景为主,同时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恬淡自然的心境。如《养恬斋》:“吾道惬真蕴,人生贵息机。水澄明月在,风定落花稀。”《静观庐》:“万物皆有得,兀坐道在是。炯炯对夜灯,淡然镜止水”,均有此韵致。
  
  二、江景诗
  
  在沈承瑞《香余诗钞》中,写江景的有六首,多方描绘了不同时节不同天气与不同地点、角度观照下的松花江景色。如开卷第一篇《江上吟》:
  
  初日升东山,照耀江水赤。微风荡桃花,流水沓无迹。江上谁家子,扁舟自弄笛。散发任夷游,忘情淡今昔。曲罢人不知,苍茫烟树碧。
  
  写的是春日清晨,旭日东升,红霞映照之下的松花江,朝阳从东山升起,将江水照耀成红彤彤的热烈,而经由微风的吹拂,飘零的桃花很快便随波远逝,没有了踪迹。这时,江上传来悠扬的笛声,将诗人带入一种忘我冥想的境界,“散发任夷游,忘情淡今昔”两句,已经不能说清到底是诗人眼中泛舟弄笛的“谁家子”的悠闲而无所挂碍的生活,抑或是诗人自己想望的任性与自由。同样,不知是笛声里的高韵感染了诗人,抑或是诗人在笛声中陷入了冥想,他竟不知道笛声是何时结束的,就连那一叶小舟也不知在何时没有了踪迹。剩下的,只是那苍茫烟霭中的两岸碧树。全诗的意韵与这笛声一般,似断而未断,余味悠长。
  
  又如《江夜》二首:
  
  偶来江上坐,直到夜深时。凉月遥同素,孤云别有姿。
  
  楼高天作幕,村远树为篱。鸥梦扁舟稳,渔灯淡不吹。
  
  清溪远城市,风定不生潮。人意如波懒,诗心入夜遥。
  
  钟鸣山色暗,犬吠水声嚣。拂袂行沽酒,寒星落野桥。
  
  两诗分别写到“直到夜深时”“诗心入夜遥”,可见是深夜时分,此时的松花江又给诗人以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用凉月、孤云、高楼、远村、钟鸣、犬吠、淡灯、寒星等意象,从视觉、听觉与感觉几个方面写出了江夜之特色:它是宁静的,“清溪远城市,风定不生潮。”远离城市的喧嚣,连风都停了下来,江面平静如镜。在如此安静的夜色中,诗人的心仿佛也想要休息了。它是清凉的,“凉月遥同素”
  
  “寒星落野桥”,无一不是清冷的。唯一能给人一丝温暖的渔灯,也是暗淡的。这种清凉,是与孤独相伴的,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寂寞与疲倦。直到远处传来的几声钟鸣犬吠,仿佛打破了这份宁静,才让他的思绪回到了现世的人生。所以,他选择了酒,这选择又正与第一首的开头形成一种关照:
  
  江边独坐,直至深夜,原来就有着无可排解之愁吧,而经过这长久的枯坐,最终仍是要借酒来销愁吗?而这酒,又真的能够销愁吗?“人意如波懒”,这个懒字,可以有许多的理解,因疲而懒,因厌而懒,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呢?愚以为,最大的可能,还是官场失意造成的心冷吧。
  
  另外,《松花江》一首登高临眺,是诗人登上了北山,极目远望之所见所感,这就与前面几首的近观有所不同。“混同天一色,长白雪千堆”,阔大、辽远、壮观,诗人的豪情被激发出来,因而兴起“惆怅济川材”之感。《江楼骋望》同样是登高而望,但所登不是天然之北山,而为人造之望江楼,作者的视野极为开阔,楼外青山,斜阳一片,最终是明月、芦花与钟声,声、影、光的结合中,唯有移动的钓船表明是望江所见。《江雨》一首,写的是八月雨中的江景,寒堂、乱苇,瑟缩的水鸟,写出了八月东北雨天的寒冷,而那呼而不应的船夫,“吹火芦花边”,也是在取暖,更衬托出天气的寒冷。
  
  从以上诸诗中写江景时所写到的物象来看,分别有日、斜阳、月、星、云、风、雨、寒烟、山、桥、楼、扁舟、渔灯、烟树、江树、桃花、钟声、犬吠、芦花、乱苇,皆为平常可见的风景与自然,平淡而又有作者的主观感受蕴含其中。有些被多次使用,如寒烟、钟声与山,而不同的情境之下又都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物象,如春江之桃花、江夜之渔灯、寒星以及江雨中的水鸟。作者写白天的江景时,有春之初日,也有秋之斜阳,前者有随波逐流的桃花,后者则是明月清光之下的芦花,抓住了不同季节的特色景致。写江夜,用月、云、星;写江雨,用乱苇、水鸟,都能抓住不同情境下比较突出的景物特点。其中比较别致的是《松花江》,登高临眺,不写细物,而以浑茫之笔从大处着眼,写这一江碧水从何而来,写江天一色的壮观,结以怀才不遇之叹,在一片浑茫的天地中更显出人的渺小。
  
  这些写江景的诗中,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如“扁舟自弄笛”“鸥梦扁舟稳”“人意如波懒”等,无不表现着作者对世路的厌倦与对隐居的向往。甚至“我欲弄舟去”,连这素来与隐士相关的江上渔者,都成了他意欲远离的无奈。
  
  三、山景诗
  
  沈承瑞写山的诗有两首,一为《长白山》:
  
  帝业荒东北,兹山实效灵。龙形蟠大野,云气撼沧溟。
  
  水泻双流白,天开万古青。何年驻銮跸,珥笔侍仙廷。
  
  开篇突出这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文末表达用世之意。笔力雄健,与《松花江》一首情感相近,均有待时而用之意。另一首是《听葛存一说龙潭山》:
  
  客说龙潭奇,不与他山等。浑水照人黑,神树翳天挺。
  
  山果落秋风,寺僧荐佳茗。更有南天门,壁立与天并。
  
  风云护其上,红日破崖炯。鸟道通银河,精气吞溟涬。
  
  我家此山旁,未造此山顶。感言动壮游,兀兀笑自窘。
  
  十里问沙路,一水泛野艇。道阻心先驰,独立秋烟迥。
  
  这首诗比较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所描绘的龙潭山的景色并不是自己的观感,而是从别人的语言描绘中体会到的风景,可以说是“二手”的景致,是将别人的描述转化为自己的观感。诗由“奇”落笔,浑水、神树、山果、佳茗,壁立参天的南天门,直通银河的鸟道,都在正面突出龙潭山的奇与险;而自己家就在山旁却从未造此山顶,则是反面衬托山之高峻。“感言动壮游”写听闻之后的行动,说明述说者的描述激起了诗人的壮游之兴,也写出述说者的描述可以动人。“十里问沙路,一水泛野艇。”直接突出登顶的艰难。除结尾“道阻心先驰,独立秋烟迥”一句多少有一些怅惘之感外,此诗可以看作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
  
  四、古迹

    诗人往往都爱登临怀古,沈承瑞也不例外。在他的137首诗中,有五首咏怀古迹的作品。分别是《懿路废城》(二首)《姜女祠》《威远边门》《管公屯怀古》。其中,《懿路废城》(二首)和《威远边门》
  
  没有具体的人物事迹,《姜女祠》是传说中的人物,《管公屯怀古》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诗人对前者表明态度,对后者则详述其事迹,并有所品评。
  
  《懿路废城》(二首)突出“废”字:
  
  何代屯兵地,凋零賸破门。高原烘落日,残潦啮荒村。
  
  惯使驴驮水,时看野放豚。从谁问兴废,设险蹟空存。
  
  斜阳淡残郭,风色马头斑。客路随山断,归云逐鸟还。
  
  旗亭秋叶下,桑落酒杯闲。久罢清时戍,风尘忆抱关。
  
  懿路是通往朝鲜、连接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而现在呢?“凋零賸破门”,“惯使驴驮水,时看野放豚”,完全没有屯兵重地的紧张与警戒,兴废之意不言自明。
  
  《姜女祠》一首:
  
  姜女荒祠何处存,红边墙外老军屯。白杨鹳雀啼朝日,赤水鼋鼍吼夜魂。
  
  血泪抛残城北角,蛾眉望断海东门。寒衣万里心常在,传信传疑莫细论。
  
  先写荒祠所见,继写孟姜女本事,用“血泪抛残城北角,蛾眉望断海东门”两句,写出故事的悲惨,而“寒衣万里心常在”一句,表现的是情之坚贞。因而最后落在“传信传疑莫细论”,故事能打动人心,就足够了,何必细究真假呢?表明作者的立场。
  
  《威远边门》一首:
  
  南北诸峰会此门,东来紫气朝射暾。风云开阖黄龙府,沙草荒凉叶赫屯。
  
  三省川原归两戒,六边形胜欲全吞。摇鞭笑我从容过,带得青山夕照痕。
  
  先写地势之雄壮,次写历史的变幻与风霜,续写地理位置,结以“带得青山夕照痕”,更为古堡添上了沧桑之韵味。
  
  《管公屯怀古》是一首七言歌行。诗的前四句写诗人来到所咏之处;中间十六句咏管宁事迹;最后又用四句写欲寻遗迹而不得,在“茫茫四野吹清风,汉魏以来代几易”的感叹中戛然而止,似语意未完,而这正是诗人无法寻到遗迹的原因---几经易代,沧海桑田,那些曾经的英雄人物,都成为历史的尘埃,被茫茫四野的清风吹散了,那么,还有什么可以再写吗?没有了。
  
  可见,其怀古诗中,有对历史事件、传说的态度,有对世事沧桑的感叹,却不太寄托诗人自己的情感。而且,所有这些古迹,都是荒废的、破落的,人处此境,可能也就真的是接受了心灵的震撼而息了用世之心吧。
  
  五、纪行诗

    沈承瑞还有《西上杂咏》13首,记述自己西上途中所经历的山川与古郡。诗题中的西上,按诸诗地名,大约行经今吉林省、辽宁省至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一路向西偏南方向,路线大致为观音岭---大孤山---小孤山---叶赫---开原---铁岭---背阴铺---巨流河---医巫闾山---大凌河---杏山---滦河---卢龙,经行先后与这些诗歌在诗集中的排列顺序大致相当。
  
  这些诗中,写到的有山、岭、河、城诸种,因所记不同,而呈现出些微的差别。大致说来,写山的5首,以写景为多,兼有叙事。写水的3首,往往有所感叹。其它5首,或写古郡,或写古塞、城市,城则“古城”“旧城”,郡则“古郡”,均突出这些地方的历史感。
  
  如《医无闾山》与《杏山》均写山,前者更多观赏游览的意趣,后者则突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塞垣”二字便不突兀。可以看看《大孤山》《小孤山》两首:
  
  突兀苍茫里,迟迟到马前。万回盘黑磴,四面裹青天。
  
  日落峰头小,风吹髻影圆。嵯峨向西数,孰可与齐肩。
  
  马首人家近,危峰矗一拳。陡撑平地起,不与众山连。
  
  鸦乱浮屠影,松围落日烟。知公有奇气,特立咏苍然。
  
  “孰可与齐肩”“知公有奇气”均是对山的礼赞,“陡撑平地起,不与众山连”壮美的图景令诗人的情感也为之振起。
  
  《巨流河》与《大凌河》均写河,前者着笔在“惊叵测”之后的平稳,后者落笔在“不思鱼”的淡泊,各有异趣。
  
  《背阴铺》一首,则是两峰中间的一条小路,一间小店,让诗人领略到另一番景象。
  
  从文字用语上来说,可以说诗人是在刻意表现这些地方的荒凉,如“破庙”“破垒”“荒营”“荒烟”
  
  “破堠”“荒台”“废城”“残壁”“天荒”等等,这些残破荒芜的景象,无一不述说着寓目所见与所感。最突出的是诗中高频出现的“残”“破”“荒”“废”这样的字眼,仿佛一路走来,处处都是荒废的古城,虽然这是古迹的必然观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没落,体现出一种末世的颓然。
  
  从情感上来看,一路西行的诗人,行经山川古城,写下一路所经行的山水,而面对这些古迹,诗人的心灵也是颇有感触的,所以诗中也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对历史千古兴亡的感伤,如“兴废茫无际,斜阳画角哀”“空传李广名”“空余千户在”,透露出历史的虚无感;也有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如“濯缨无限意,愁渡海阳津”.还有对人生哲理的体味:“几回惊叵测,风稳一帆轻”,人生之中,难免风浪,过去了,便也不必在意。
  
  吉林三杰之一的宋小濂说沈承瑞的诗歌“清微淡远,一本性灵”,从以上对其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可以充分体会到这种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其生活经历、诗歌题材有关,也与其诗承有关。
  
  从生活经历上来说,沈承瑞的一生并不得志,青年时的短暂顺利激起求取功名的希望,却使得后来的累举不第、不得志于有司更为难堪,而终于无所遇之后的决然归去,则是失望之后的归于平淡。未经高位,不曾落难,这样的一种人生,算不得经历大风大浪,却也算得上历经沧桑。就其所生活的时代来说,国运虽衰而大乱未起,诗人尚可以安守田园,教授乡里。日子平平淡淡,却也衣食无忧。即便出行,亦不为从军、不为避难、不为逃荒,所以,他可以有一种平和而淡然的心境,面对自己平淡的生活。
  
  从诗歌题材来说,其生活经历和生活状态决定了其诗笔所及也都是淡然而宁静的,就生活而言,无迁谪之悲,无升迁之喜,无大事,无重灾,无非是朝升暮落、风雨阴晴的日常;就风景而言,吉林青山碧水,风景秀丽,有山连绵而不峭壁绝立,有水宽阔而波澜不兴。但他以吉林本土诗人的身份回归故里,用自己的诗笔描写故园的山水风景、田园生活,别有一种亲切在其中。如此这般,自然诗风也就清淡了。
  
  就师承而言,沈承瑞师承之蒋士铨,乃乾嘉时的诗坛盟主,论诗重“性灵”,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倾向,主张兼师唐宋,“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文字四首》)。说诗要“性灵独到删常语,比兴兼存见国风”(《怀袁叔论二首》),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性灵说从真实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蒋士铨的诗尚白描,斥格调,重性情,戒蹈袭,沈承瑞的山水田园诗自然清新,平淡悠远,正符合性灵说对诗歌的审美要求,可见蒋氏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正如宋小濂《沈香余先生传》中所言:“吾乡边鄙侧陋,素安椎鲁。自先生归,英俊之士始知向学,游其门者多所成就,而风雅之作亦于此导其源焉。”
  
  吉林因地处边陲,在嘉庆、道光年间仍处于蒙昧状态,此前虽有诗人而不出本土,而多为迁贬的流人。沈承瑞是吉林比较早期的本土诗人,知名的吉林三杰要比他晚七八十年,其诗文创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受沈氏的影响。故而,沈承瑞可以看作是吉林诗坛的开拓者,对他的诗文与创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沈承瑞诗歌主要的艺术风格》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6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