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二十年研究综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二十年研究综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24 12:10:11 | 移动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二十年研究综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二十年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二十年,综述,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二十年研究综述 本文简介:摘要: 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基于文本学、解释学、思想史、建构学等研究逻辑展开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探讨。通过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力图解决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解放、唯物史观以及中国道路等应用导向问题。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经典研究有余而整体研究不足;原理概括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二十年研究综述 本文内容:

  摘 要: 近年来, 国内学者主要基于文本学、解释学、思想史、建构学等研究逻辑展开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探讨。通过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力图解决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解放、唯物史观以及中国道路等应用导向问题。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 仍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体现为经典研究有余而整体研究不足;原理概括有余而专题研究不足;独立研究有余而比较研究不足;单一学科研究有余而多学科研究不足等, 需要进一步扩展与深化。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理论; 研究述评;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mainly explored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based on research logics such as texts, hermeneutics, history of thoughts, and construction studies.By grasping the methodology of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it seeks to solve application-oriented issues such as world 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human liber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hina's roads.However, as far a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is concerne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which mainly show that the classic research is sufficiency while overall research is insufficiency;the principle is more than adequate and thematic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there are more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less comparative research;there is more one subject research and less multiple disciplines research, and so on, need to be further expanded and deepened.

  Keyword: Marx; world history theory; research review;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 但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与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其“出场之势”, 受到学界特别的关注, 并被展开热烈的探讨和深入的挖掘。国内外学界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展开了多个维度的分析, 其目的都是通过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把握当今全球化出现的新现象, 解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新问题。国内学界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研究, 取得了多个层面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需要系统地加以梳理。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逻辑视野

  列宁曾说, “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 将促使“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1]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 引发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多维度、多层面、多领域的发掘和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 基于世界历史文献的文本学研究逻辑

  文本研究是完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从文本学的角度, 学界基本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锁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其手稿、《历史学笔记》和《人类学笔记》五大文本中。尤其是近年来学界开始侧重于对《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两部笔记中世界历史理论的挖掘, 力图构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

  赵士发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初步形成, 此后又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刘会强认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地位, 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3]王莉也认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奠定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基石。[4]叶险明认为, 马克思晚年的两部笔记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重要逻辑环节, 使马克思从更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中展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 给后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5]


  (二) 基于世界历史概念的解释学研究逻辑

  对于一项理论基本概念的解释, 是能否进行准确而又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 但马克思当时并没有对其使用的“世界历史”概念进行明确的内涵界定。目前学界的概念界定, 大都从马克思原着中搜寻不同的史料, 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做出解释,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和国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从而使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 并非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史, 其形成取决于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望月清司认为:“普遍交往的世界像一直是建立在对生产力‘总和'的‘领有'这一视角的基础上的。”[6]张一兵也认为, 分工是这一理论的中轴线, 交往和生产力是历史矛盾的内驱力, 理论的目标指向是由资本的世界市场最终建构的所谓世界历史。[7]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体, 但又具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叶险明将世界历史范畴归纳为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历史;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8]

  第三种观点认为, 世界历史是一个以普遍物质交往为主导和推动力量的自然历史过程。更具体地说, 世界历史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后, 工业活动取代了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 从而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方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 各民族的普遍交往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刘雄伟通过对《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的探讨, 认为世界历史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结果。[9]林密认为, 世界历史是以“美好生活”需要为驱动的物质生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后果与必然趋势, 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客观条件与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的“世界历史性的个体”。[10]

  (三) 基于世界历史来源的思想史研究逻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来源包括古典经济学的世界市场理论、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以及当时流行的各种世界主义思潮等。当前, 学界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观念的整体性把握以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两个层次。

  一部分学者着眼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观念的整体性把握。很多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入手, 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离不开维科、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等马克思以前的近代西方思想家所提出的世界历史观, 以这些内容为思想基础, 马克思才展开了对于近代以来人类历史所经历的这一过程及其未来趋向的哲学思考。

  一部分学者着眼于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苗贵山、周志瑾认为,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 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 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出发, 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11]而成林、谌中和认为, 马克思和黑格尔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 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因此, 二者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有本质分野, 又有内在通约, 他们共享着“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这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12]

  (四) 基于世界历史体系的建构学研究逻辑

  对于任何理论学说的研究, 都有必要了解该理论学说包括的理论实质、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当前,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 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实际上, 这些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整体。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实质。宋国栋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揭示相对离散的个体为什么会和如何形成资产阶级属性世界历史的, 以及在这个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上无产阶级属性世界历史如何最终形成的特定思想”[13]。曹荣湘认为, 世界历史是西欧的现代性向全世界扩张的结果, 世界历史的过程就是现代性发展和解体的过程。因此, 经济的现代性是世界历史的基础和实质所在。[14]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曹胜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包括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联系与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世界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前提和世界历史同时是人的解放历程等内容。[15]邹广文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突出表达了市场经济与工业文明是世界历史的助推器、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转变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世界历史实践产生的精神成果是世界文学的形成、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是共产主义等基本逻辑内涵。[16]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特征。韦斌、唐伟锋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体现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17]叶险明则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 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具有自己特定基本问题的理论学说;它超越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对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旨趣所具有的世界历史规定性和所依据的经验事实的全球性。[18]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应用导向

  从19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跨越了百年的历程。近年来, 研究者们对其高度重视不乏因全球化而起, 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普遍交往的今天, 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 即解决这一理论的应用导向问题, 对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 如何认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 如何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化, 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已成为学界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车华认为, 马克思虽然从未提到过全球化这一字眼, 但其全球化理论集中体现在其对世界历史的阐述上。[19]有的学者甚至将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等同起来。曹荣湘认为, 虽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全球化概念有一定的区别, 但总体说来, 二者描述的是同一种历史现象。[20]叶险明则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指导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科学方法, 但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全球化理论。[21]

  关于如何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化。赵士发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考察当代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世界历史的眼光, 其中包含着整体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方法论。[22]李丹认为, 中国的全球化理念与实践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突显了社会主义在解决全球化困境方面的独特价值, 预示着新一轮全球化的前景。[23]

  (二) 世界历史与人的解放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与资产阶级理论家不同的是, 马克思从一开始关注的就是全人类的解放, 在其世界历史理论中, 包含了很多有关人的解放的阐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解放学说具有一致性。丰子义认为, 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的深刻动因, 在于总体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寻求人类解放的具体道路。因此,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服从于人类解放道路的探索来论述这一思想主旨的。[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曹绿认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定。[25]田鹏颖、张晋铭认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集经济、安全、社会、文明与生态五个方面于一体的总布局、总路径, 是在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下的一次创新与发展。[26]鲁品越认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上升到新时代的高度, 而且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27]

  (三) 世界历史与唯物史观

  近年来, 不少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题。学界普遍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密切相关, 但就二者的具体关系而言, 意见不一。

  张奎良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历史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相互包容的关系。[28]胡嘉苗、郑祥福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离不开唯物史观为其提供的内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与外在辩证的理论原则。[29]向延仲认为, 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马克思借助于世界历史的研究, 弄清了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并由此概括出历史形态的依次演进规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的解放历史形态, 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30]

  赵波的看法则不同, 他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核心架构不完全对等。只能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作是创立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础, 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论据。[31]而马俊峰认为, 可以说唯物史观是世界历史理论的前提, 因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确实是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唯物史观的改造才形成的;也可以说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离不开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改造。[32]

  (四) 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各民族、国家整体发展的过程, 展现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统一。基于此, 中国道路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其选择时域与发展指向的正确分析之上。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中国道路, 有助于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实现中国梦打造思想根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道路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赵志勇、孙继龙认为, 只有分别从马克思研究地域性历史的维度和全球性世界历史的维度出发, 才能说明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熔合点所在。[33]何畏将人类交往的世界历史进程、个人解放的世界历史性、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民族性—世界性相互促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人本视界、动力承接、范导效力一一对应, 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的必然抉择。[34]有的学者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 研究中国道路如何规制资本。刘敬东、张玲玲强调,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深入理解和研究以市场法则、资本逻辑与财产权表达的内在统一为核心内容的中国道路, 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有生命力的哲学范式和阐释框架。[35]张天勇、戚甜甜也认为,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决定了中国道路要超越传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框架, 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新架构, 必须辩证地对待资本。[36]

  中国道路的价值旨趣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刘向军认为, 只有按照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审视中国梦, 才能看清其历史根由、基本走向和现实道路。[37]王贵贤认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理尺度表明了中国梦具有科学合理的理论来源, 解释了中国梦产生的必然性、内涵的合理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其价值尺度表明中国梦既要注重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 也要重视其实践主体的价值需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8]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得失总括

  近年来, 学界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不懈研究, 的确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深入思考。但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在整体上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和缺陷, 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审视。

  (一) 经典研究有余而整体研究不足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理论体系, 对其理解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但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 而对《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晚年两部笔记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融贯到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的, 仅仅通过很少的几部文献来发掘这一理论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注重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理论的发展变化, 以探索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而且, 在强调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同时, 要加深对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度。从纵向上看, 世界历史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马克思认识的变化, 其早年和晚年对世界历史的看法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变化, 而对这种变化和变化原因的研究还是相对缺失的。从横向上,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展开了研究, 但研究的视野不够宽阔, 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 忽视了对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 即使有一些研究成果, 也大多止于一般性的阐释, 缺乏理论支撑下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探讨。

  (二) 原理概括有余而专题研究不足

  当前, 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对原理的抽象概括, 而对一些专题的研究还不足。比如,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把握不够深入和具体;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解放、唯物史观的关系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问题研究相对脱节。尽管学界通过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把握和理解当代全球化, 但很多学者把这一理论贯穿于研究全球化问题的始终, 而不是根据其问题的性质、实质及其所产生的背景的不同而对其作具体的解答。还有学者由于难于把握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就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弃之一旁, 忘记了资本是全球化问题所产生的根本和实质, 忽视了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综合来看, 这些研究在互动的关系中产生了研究实用主义倾向, 导致这一理论研究出现了简单化、表面化甚至教条化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学者力图从宣传和解释现有理论的角度出发, 仅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找出只言片语或某个结论以论证当代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而对于究竟如何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指导意义, 如何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则缺乏足够的重视。总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一些专题研究上还需要加以深入。

  (三) 独立研究有余而比较研究不足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比较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无论是毛泽东思想, 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些世界历史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 也是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当前的研究中, 既缺乏深度的横向比较研究, 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历史思想与西方全球化思想比较研究;也缺乏深度的纵向历史研究, 如毛泽东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纵向比较研究,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历史思想比较研究。只有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比较研究, 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是普遍性原理, 哪些是一般性结论, 哪些是必须继承的, 哪些是需要完善的。但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一般性研究得多, 深入挖掘得少, 对其比较研究得更少。因此, 挖掘、概括和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比较分析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 单一学科研究有余而多学科研究不足

  现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单一学科的角度去论述, 研究视角相对狭窄, 综合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多视角去论述的成果更是匮乏, 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视角有待加强。实际上, 跨学科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大趋势。长期以来, 国内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分类层层细化, 使具体的科研活动仅局限于某个部分, 科研人员也只从事某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而缺乏对事物整体的把握。随着各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细致, 人们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狭窄, 这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局限。在考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时, 如果忽视相关学科的研究, 则很难认清这一理论的全貌。目前, 学界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比如, 董欣洁在研究西方全球史的过程中, 逐渐发现很多西方着名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着作都受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不同程度的影响。[39]赵波认为, 既然是世界历史理论, 便有从史学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必要, 从而进一步扩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角。[40]因此, 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时, 就应该从多个学科去对它进行考察、研究和把握, 打破学科之间人为的框架和藩篱, 更好地从整体上来认识其全貌。

  四、结语

  鉴于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理论研究存在“深化”与“扩展”的问题, 加快其“转向”研究, 重点要走向马克思文本深处, 深入发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资源, 将其所有着作作为考察和探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文本根据。同时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 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与其世界观的转变以及其整个思想学说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因此, 我们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 扩展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弄清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目的, 即解决其应用导向的问题, 当前主要是为解决全球化问题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79.
  [2]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04.
  [3]刘会强.试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新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
  [4]王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J].教学与研究, 2017 (10) .
  [5][8]叶险明.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205-206, 97-98.
  [6][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74.
  [7]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481.
  [9]刘雄伟.《资本论》语境中的“世界历史”概念[J].科学社会主义, 2017 (4) .
  [10]林密.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中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意义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 2018 (2) .
  [11]苗贵山, 周志瑾.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方法论变革[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4 (3) .
  [12]成林, 谌中和.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6 (2) .
  [13]宋国栋.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 (3) .
  [14][20]曹荣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18-24, 54.
  [15]曹胜.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内涵及方法论意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16]邹广文.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3) .
  [17]韦斌, 唐伟锋.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2) .
  [18]叶险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1) .
  [19]车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的四维确证[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
  [21]叶险明.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6) .
  [22]赵士发.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08-31 (003) .
  [23]李丹.从马克思世界历史视角看中国的新型全球化理论与实践[J].科学社会主义, 2017 (5) .
  [24]丰子义.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346.
  [25]曹绿.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J].思想理论研究, 2017 (3) .
  [26]田鹏颖, 张晋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理论与改革, 2014 (4) .
  [27]鲁品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飞跃[J].哲学动态, 2018 (3) .
  [28]张奎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深远意义[J].哲学动态, 2013 (10) .
  [29]胡嘉苗, 郑祥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钥匙[J].观察与思考, 2014 (7) .
  [30]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27.
  [31][40]赵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再认识---基于史学视角的一个考察[J].西部学刊, 2016 (6) .
  [32]马俊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 2013 (6) .
  [33]赵志勇, 孙继龙.马克思两种世界历史视阈交汇处的中国道路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 2014 (2) .
  [34]何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的必然抉择[J].江海学刊, 2014 (6) .
  [35]刘敬东, 张玲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道路的一个解释框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 (4) .
  [36]张天勇, 戚甜甜.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中国道路[J].江苏社会科学, 2014 (6) .
  [37]刘向军.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
  [38]王贵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中国梦[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 (2)
  [39]董欣洁.构建双主线、多支线的中国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J].史学集刊, 2016 (4) .

    段光鹏.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8(04):25-32.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二十年研究综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05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