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9-10 11:38:41 | 移动端: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化,朱元璋,民众,研究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本文简介: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整治.他说: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 本文内容:



  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 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 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 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整治. 他说:"治道必先于教化,民俗之善恶,即教化之得失也. "如果不把教化这个根本抓住,致使"风凌俗替","民不知趋善,流俗为恶,国家于长治久安,不可得也". 如果民间的风俗败坏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会流行着坏的风气,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把教化民众放在第一位朱元璋认为,爱养百姓,教化是第一位的. 他在《御制大诰》中说:"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什么是五教?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我们说的社会秩序、社会道德. 朱元璋认为,如果五教得以推行,社会秩序就可建立了,社会就安定了. 反之,若百姓不遵守五教,就会出现恃强凌弱,以众欺寡的局面,鳏寡孤独、笃废残疾的人,就没人照管了.

  出现这种情况,就要用五刑加以惩治. 法律伸张了,那些奸恶顽劣之徒才会收敛,鳏寡孤独、笃废残疾的人才会得到照顾,这样,不论是贫弱者还是富有者, 都能够各安其业, 没人再敢破坏秩序,这就是爱护百姓的根本道理. 教与刑并用,是为了养民而应尽的责任,但必须先以五教安民,对于不循五教的,才施之以五刑.通过五教五刑,朱元璋想要建立一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亲善和睦的社会. 在五教中,孝是第一位的. 儒家理念标榜天下一家,以亲情维系大家庭的秩序,孝悌就是纲.朱元璋提倡孝悌,不仅出于理念,也是出于至情.这个被一些人视为"暴君"的人也时常有真情流露.

  更重要的是, 朱元璋能够推己及人, 为百官提供行孝的条件,让孝道风行天下. 他下令,"群臣有亲老者,可以弃官归乡奉亲". 当时,有个叫陈兴的人,在元朝时当过镇抚,朱元璋想给他安排个官位.他听到朱元璋关于还乡奉亲指示,就说家有老母在嵩州,年八十余,请求归养. 朱元璋立即批准,并赐给他白金、衣帽,送其还乡.陈兴辞行时,朱元璋对侍臣说:"孝悌之性,天下皆同. 陈兴虽武夫,闻朕言即怆然思归. 朕始不知其有老母,若知之,肯令其远违耶?人寿不过百岁,今其母年已八十余,万一不得相见,兴有无穷之痛. 兴归,母子相见,其乐宜何如? "将心比心,朱元璋的做法,是很能感化人的.

  还有一件事,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有两兄弟闹纠纷,互相攻讦,到官府告状.刑部尚书请求朱元璋将其治罪.但是,朱元璋并不是简单地给予处罚就了事,而是细察下情,借此弘扬教化. 他说:"兄弟骨肉至亲,岂有告讦之理?此一时愚昧,或因货利,或私妻子,争长竟短,怒气相加,遂至此耳. 然人心天理未尝泯灭,姑系之狱,待其忿息,善心复萌,必将自悔. "兄弟之间因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甚至情绪过激,是可能的,当冷静下来,事情就可能得到解决.果然,第二天,刑部的官员来禀告说,这两个兄弟哀求改过了. 朱元璋说:"此彼之真情发现也. 俱释之. "朱元璋相信兄弟的真情,不用刑法去整治,而是用鼓励的方法,待其善心复萌,令其自改. 他认为这样做,足以养成淳厚的民风.

  朱元璋如何在乡村推行教化朱元璋把宣传教育作为推行教化的主要手段, 一直深入到乡野村里. 朱元璋多次下令,在全国实行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西周以来就有的一种礼仪, 历代也有提倡, 但大多没有认真实行. 朱元璋把它作为实行教化、建立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时聚会,"习礼读律",是乡饮酒礼的主要内容.

  条式规定,京师以至于天下府州县,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在各地学校实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由社会基层的里长或者粮长主持.聚会中,按照年龄大小排列,叫做序齿.让最年长的坐在上座,依次就位.聚会中,要总结评比这一年本地居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 对父母是否孝敬? 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 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 惩罚的方式也很简单,根据过错轻重,不许喝酒,或者站着喝酒不给座位,错误严重的不能列席.朱元璋说,推行乡饮酒礼,其目的是使得"家识廉耻,人知礼让",从而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的目标,"宴安而不乱,和乐而不流"的境界.

  朱元璋还下令颁布了一篇教民榜文, 其中有这么几句 "圣谕":"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这是一个钦定的百姓公约,概括了百姓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为推行教化,费尽了心思,特别是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层,用简单易懂、易于实行的方式,让百姓普遍接受教育.

  朱元璋推行教化的最大特点,是"感人以心",用劝导、感化的手段推行教化.朱元璋把天下比作一家,鼓励以亲情维系社会关系. 朱元璋肯定法律的作用,但是他还说:"威人以法者,不若感人以心. 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也. "用法律压制人,不如用心感动人,培养信义.砥砺廉耻,是改变民俗的根本."读律,固可禁民为非,若谓欲使民无犯,要当深求其本也."让百姓读律令,固然可以禁止他们违法乱纪,但是让他们不犯法,最重要的还是从根本做起. 这个根本就是感化他们,培养他们的信义,激励他们的廉耻.

  明朝如何表彰善行为推行教化,明朝还采取了奖励、表彰的办法,要求各地官府对本地的孝行节义行为及时申报,经过核实,给予旌表:"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核",上奏皇帝批准,下令旌表. 这类旌表为的是推行教化,所以只针对基层百姓, 而不是给有身份的人锦上添花;"止许布衣编民、 委巷妇女得以名闻. 其有官职及科目出身者, 俱不与焉".有官府身份的,有科举功名的不在其列.对于孝行节义事迹突出的,由国家建立祠堂,予以崇奖祭祀,一般的也要树立牌坊.

  巍峨的祠堂,高大的牌坊,树在乡里,很是荣耀,百姓因而知所进止,即使在边远的地方,民间也都能够以孝行节义相砥砺. 明朝要求各地方都设立申明亭和旌善亭,规定当地军队和官府,要把孝子节妇的具体事迹写在旌善亭内,广为宣传,供大家学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朱元璋对民众的教化研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259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