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09-22 22:27:06 | 移动端: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

篇一: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学习心得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学习心得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再动员再部署,是对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理论创新、发展目标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为“五个必然要求”:一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三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四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五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胡总书记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非常全面,非常深刻,非常切合实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从经济发展历程看,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熟悉的深化,体现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尽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要求不同,但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方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总量连续多年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为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历次党代会都提出相应的措施。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十三大提出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并于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大和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别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提法,是我们党在探索“快中求好”过程中提出一个重要方针,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熟悉水平,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十七大在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时,一个基本判定就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这表明,尽管我们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其收效却低于预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效果不理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制约。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身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发展快、比重大,对能源、原材料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大量基础设施需要投资,产生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二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尚不完善。政府职能、考评体系、投资、财税、土地治理体制和资源价格体系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比较滞后,面临艰巨的攻坚任务。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资源价格偏低造成对资源要素过度需求和浪费,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和手段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数量、结构、质量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虽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求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要素结构,非凡是提高科学技术对增加经济总量的贡献。但是,这种转变中心目标还是指向数量的增长,没能突出强调经济质量的整体提升;这种转变主要强调通过要素结构和质量变化来提高资源效率,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劳动者素质提高等都是数量增长的手段,没有提出必然要求,强调的力度也不够。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对增长与发展的熟悉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需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实践客观上需要一种既涵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突出经济整体素质变化,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其他因素的新的指导方针。鉴于此,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转变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

(二)从当前发展实际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了“好”的内涵,指明了求“好”的方向。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福利提高等方面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指通过经济增长、整体经济结构变化等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包括数量型和质量型发展方式两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要求由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数量型发展方式向注重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协调性是指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作用要有机整合,供求总量和结构要平衡合理,产需衔接连贯密切;可持续性是指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共享性是指全体人民能够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于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立足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党的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十七大告明确指出:“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然而,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消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区域产业特色不突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弱点,就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没有整体性突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更加注重“人本化”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上来。这一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这一转变,有利于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从未来经济发展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体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

在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势头,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恢复,甚至还会相对萎缩;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长期形成的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持过度依赖较高投资率实现经济增长的外延型扩张模式将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立足扩大内需,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努力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

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目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大力推进工业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应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强化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三化”统筹,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着眼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竞争的主动权,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实力和地位的重新调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是看谁能跟上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如果我们不能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一席之地,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发展中陷入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进外部要素,着力激活资源、放大存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途径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一)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

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三)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其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二,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振兴。其三,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其四,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其五,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干部保障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一)党员干部必须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变革思维方式。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局限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转变,更是经济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观念、思维方式上,必须彻底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的束缚和路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咬定科学发展不放松,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心一意谋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谋大谋深谋远,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求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符合发展阶段和人民的新要求。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要体现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即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要体现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这些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既要维护其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把握社会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调动各方面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积极性。

(三)党员干部必须促进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用新知识、新理念为科学发展注入新动力。

篇二: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经济发展心得体会]县委、县政府做出了集中三个月时间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的部署,经济发展心得体会。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会议精神,我局召开了动员会,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通过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工作效率、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切实增强为老干部服务的能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一、强化学习意识,着力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支好的机关干部队伍必须有好的学风作基础。要把学习贯穿机关建设的全过程,把学习作为机关干部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和措施,解决日常学习不深、领会不透的问题。通过制度措施,不定期抽查学习心得,分阶段组织测评,不断扩大学习成果,使我们的老干部工作队伍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过硬的实际工作本领。要进一步强化机关目标管理,严格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把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关分配机制,奖勤罚懒,公平公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二、以增强效能为核心,着力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服务环境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和单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机关效能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创业环境。办事效率不高,行政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优,经济发展将无从谈起。要营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必须做到:1、规范机关行为。只有以法律为准绳,以规章为依据,才能实现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要对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该废止的坚决予以废止,该修订的抓紧修订完善,使整个机关管理体系有序、运行机制有效、行为方式优化。2、提高行政效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必须最终体现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益和社会效果上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办事层次和环节过多的弊病,真正把机关职能从过去微观管理为主转到宏观管理、依法管理和搞好服务上来。三、以突出整改为重点,着力解决老干部反映强烈的问题机关作风建设重在解决问题。老干部局机关作风的好坏,老干部是最直接的承受者,感触最深,机关作风建设的最终要靠广大老干部评价,他们的评价是最客观、最真实、最公平、最权威的。老干部的满意,是衡量机关作风建设的最终标准。要从老干部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抓起,加大整改力度,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机关作风建设为契机,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要以认真二字当头,坚决落实整改,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自身特点,到服务对象中去,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广泛听取意见,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整改经验,对查摆出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并向老干部承诺,分轻重缓急逐条落实整改,把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切实落到实处。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找出症结所在,统筹考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加以解决。总之,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努力改进机关作风,转变职能,更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实际工作,完善新城老干部活动中心基础设施,继续净化城市环境卫生,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通过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促进我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全面、协调发展做出贡献。------------------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环保关系、如何发挥环保工作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改革创新环保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环保事业新发展?一是从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环保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需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二是从科学发展与我市环保工作的结合上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从环保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历史责任、神圣职责上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心得体会《经济发展心得体会》。提高环保工作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上要有新突破:一是端正态度,在主动服务抓落实上见成效;二是加强效能建设,在提高效率抓落实上见成效;三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见成效;四是坚持标本兼治,在健全制度抓落实上见成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上要有新举措:要务必坚持环保为民,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妥善处理好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诉求,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这是当前环保部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任务之一。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上要有新进展: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着力抓好环保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抓好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环保工作机制、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机制等。-------------------经过学校的师德培训,以及对《教学纲要》的解读,心里颇有感触。切合实际,适时而为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之核心,一些道德失范的教师实际上是失去了教师本质的人。虽然中西方的师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教师职业道德都很重视。在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可见,做教师难,做一个符合标准师德的教师更难。官方给予教师的称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已经到了神的境界,其实我们压根儿就是人。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是必要的。现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加以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实如此残酷,如何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觉得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所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因此,师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教师专业实践相结合。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众多,但是都不能代替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日常专业实践。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实践当中,专业实践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许多优良品质是在专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专业道德规范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内化为教师的专业品质。道德具有实践性与情境性的特征,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会呈现出不同的道德现象与道德问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究竟会如何做,在专业实践中能不能主动按照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与他本人的实践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师德教育要与教师日常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让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冲突的认识、解释与诠释来提高师德修养与能力。脱离教师专业实践的师德教育难以深入教师心灵,更难以激起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所以师德培训不能这样的说教,更不能一刀切,一培训就一哄上,其实现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师德培训是没有效果的,这样做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嫌疑。目前的师德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偏重宣传说教,与教师专业实践相脱离。这种状况不仅造成师德教育的低效,而且也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的目标难以实现。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形成师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意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尊重教师的个性化要求,使教师成为师德建设的主体,而非仅仅作为工具性的建设对象。其次,要建构开放、灵活、多样的师德教育模式。师德教育不只是为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道德思想力和行为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讨论与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特别是教师个体的实践反思对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实践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思索复杂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过程中的专业问题,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

篇三: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在**日上午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有幸聆听了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的关于《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让我们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近几年来,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逐渐凸显和释放,原有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常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推动政策不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全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可以预见,在新常态下,全县各大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将会增多,生存压力将会加大。在此情况下,作为公安交警部门,更要发挥服务职能,调整服务模式,拓展服务载体,全力地做好全县企业交通安全保障工作,有效服务企业发展。

一要建立定期联系机制。通过定期深入企业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了解企业车辆运输、管理及职工交通安全等情况。同时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工作,协助企业健全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排查整改车辆安全隐患。对于走访中收集到的企业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按照单位职能,迅速抓好落实。

二是建立主动服务机制。要切实提升服务企业的主动性、实效性,细化措施,履行职能,当好企业运输车辆安全管理的服务员、宣传员、参谋员和监督员。根据企业车辆和驾驶人情况,适时做好年检告知、违法告知等服务,协助企业做好车驾管业务的办理、车辆安全检查检验等工作。定期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协助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广大运输车辆驾驶人员以及企业职工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力所能及地解答企业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帮助解决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警企协作,最大努力地维护运输车辆的交通安全。

三要建立优先服务制度。积极适应全县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对企业车驾管等业务,要“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办理、一站式服务”,并结合实际,积极推行预约办理、延时办公、错时办公、现场办公等便企利企服务机制。要力所能及地为运输企业产品、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车辆,提供绿色通道,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交通环境。企业运输车辆或职工一旦发生的交通事故,应坚决快速出警、快速处置,优先勘察、优先调查、优先调解、优先办理,最大努力地将交通事故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篇三)

**日,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听了洪教授的讲座后,我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是必然现象,是一种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

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心得体会》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510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