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材料 > 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3 09:28:12 | 移动端: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篇一: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县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2011年,我县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认真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创新投入和服务两个机制,突出

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示范村(带)建设三个重点,坚

持与扶贫开发、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相

结合,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全力打造示范带,扎实推进全

县新农村建设。

——完善一个规划。全部完成创建示范村的“五图一书”

规划。22个示范村遵循规划先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

保护历史文脉和生态自然景观、坚持不大拆大建、不砍树、

不填塘、不推山等原则,制定了一个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

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一个科学合理、

切合实际的村庄建设规划。槽里示范点成立了产业协会,制

订“1133”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即到2015年,人平达到种

植药材10亩,养殖牛羊10头,绿化抚育用材林30亩,年

收入3万元。东坡村引进郴州大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进行花豆等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公司与农户签订产销合

同,确定产品收购最低保护价,使农民吃上了放心丸。今年

该村种植花豆580亩。

——创新两个机制。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

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县财政对每个示范村安排引导

资金5万元,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实行部门包村责任制,

积极引导部门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各部门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把资金集中用在新农村建设的刀刃

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整合部门各类资金2000

多万元,投入农业产业发展、乡村通畅公路 、农村人畜安

全饮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包村单位和工作队切实加

大资金投入,投入资金630万元,比去年增加30%。其中省

水利厅工作队投入210万元,市财政局工作队投入128万元,

市委办、市直工委、市国税局工作队投入112万,县直包村

单位投入资金180万元。如:县林业局投入示范村45万元,

帮助示范村农民新修公路2公里,发展玲珑茶320亩 ;另

一方面,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凡

是新农村建设项目,都让受益群众按一定比例配套投资投

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坊乡按照1:4的比例积极引导

排脑示范点农民投资投劳,自行解决水管、河沙、石子等原

材料。第一期工程施工中,农民投工5700个、自筹资金25

万元,乡财政投入6.38万元。完成房屋亮化6786.23平方

米,美化庭院926.7平方米;硬化主干道2996平方米、入

户道路1189平方米、坪2377平方米;建设U形槽水渠2200

米,铺设饮水管道3500米,建设安全饮水水池2座;改厨18户、改栏45间、改厕21间;新建沼气池20口,发展养猪86头;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 充分调动各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首先,是扎实抓好灾后全面恢复重建。今年我县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冰灾,人民生产生活遭受了重大损失。灾情就是命令,在县委政府的紧急部署下,各工作队迅速奔赴驻点乡村,与人民群众共同抗冰救灾,建设家园。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3月5日,全县10千伏以上线路54条,变电站8座,低压配网台区309个全部恢复供电,###县成为郴州市灾后全面恢复供电第一的县。5月底各示范村工农业生产能力基本达到灾前水平,受灾群众生活得到了妥善安臵,农村社会和谐安定。其次,是充分发挥各包村单位职能作用。工作队队员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切实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从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省水利厅派出工作队在沙田镇周江村驻点联办,市财政局、市委办、市直工委、市国税局也派出工作队,同时###县委、政府从32个县直单位选派48名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18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实行县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工作队驻村办点的工作责任制,并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工作成效与公务员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

府表彰奖励。加强了以村级财务公开为主的民主管理,示范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村达到85%,优秀村达到40%,示范村达到20%。

——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兴村。22个示范村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新产业,建立新机制。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了玲珑王、朝贡金桔、###花豆、超甜玉米、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品牌。寒口、槽里等村发展草(木)本药材7000多亩,下丹、红桥等村发展玲珑茶4200多亩,流源、坪水、南边、江湾等村发展超甜玉米3500多亩,东坡、寒口、下洞等村发展花豆、美国红茄、大空生菜等反季节无公害蔬菜5000多亩。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全县玲珑茶基地已发展到1.2万亩、无公害蔬菜5万亩、小水果2万亩、楠竹12万亩、药材6.5万亩、花卉苗木5000亩、花豆6000亩、超甜玉米6500亩、草食动物(牛羊)15万头。发展了桥头茶叶合作社、桂花城种粮专业合作社、东坡花豆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5个,吸收会员4469人,带动农户2.13万户、基地10.6万亩。二是巩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科教兴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示范村投入义务教育资金513.8万元,义务教育面达到100%;全面开展农民健康行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农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坚持“村为主”,抓好农村

人口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建养老院一所,“五保”之家2所,农村低保率达到100%;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有新的突破,示范村村村有文化室。东坡、流源等村兴建了村民活动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科技文体生活。大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开展以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115期,培训农民8290人次。使示范村内每户有一人以上掌握了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外出务工人员掌握了1-2门劳动技能。三是大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2个示范村大力实施以“三清六改一化”工作, 结合清洁工程、清废旧房、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改水、农网改造、农村沼气建设等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打造了106国道沿线的三洞槽里至沙田胜利等6个乡(镇)16个行政村的房屋粉刷亮化工程示范带,惠及36个村民小组 963户3600多人, 农户加固粉刷亮化房屋16.5万平方米。新修、整修、硬化村组道路35公里,整修水渠72000米,兴建安全饮水工程25处,实施改水农户6759户、改厨689户、改栏(厕)676户,农户庭院绿化460户、6030平方米,清路障115处,清垃圾537处,清废旧房1930平方米,农网改造率达到100%,兴建垃圾池20个,新装村组路灯3.5公里,新建村办公楼2栋,建沼气池557个,东坡、新坊、水庄、全溪、江湾等村成为沼气“百池村”。大塘、槽里、东坡、排脑、水庄、周江、江湾等示范村通过新农村建设,

篇二:康县新农村 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

——康县以乡村清洁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努力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这次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向兄弟县区学习的难得机会,更对我们的工作是一次鞭策和促进。尤其上午观摩了两当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刚才又听取了兄弟县的经验介绍,使我们受益非浅,深受启发。下面,我就康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以汇报:

近年来,按照省、市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从康县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康县特色资源优势,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具体化,提出了“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具有康县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把深入扎实开展乡村清洁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坚持以点带面推进,积极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条

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风民俗有了新的气象,文明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康县实际,明确创建目标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康县建设新农村重点要做好“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文章,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村,通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村庄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改变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感恩意识和文明意识,把群众之间、邻里之间相互理解配合、和睦相处的氛围营造的更浓;通过重点村的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面促进农村发展、社会和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村庄、树立文明健康新风尚、培育思想进步新农民、创造健康向上新生活、探索城乡一体化新路子、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新水平为目标,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综合整治、保护优先、长效管理”的思路,以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创建为重点,坚持分三步走战略,第一年抓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年启动产业配套工程,第三年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集中用三年时间,把遍布全县21乡镇占近三分之一的118个重点村建成影响带动全县的示范点,把江武路、康阳路、白望路、小康路、寺长路、康云路、河两路沿线建成文明长廊。

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全县打造一半以上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顺畅、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村,以后逐年扩大,覆盖全县。

二、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康县特色

我们始终秉承规划先行、统筹建设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制定出台了全县乡村清洁活动的总体规划。结合学习借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根据我县各村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等不同类别和特点,在充分挖掘各村文化民俗内涵、充分体现康县生态特色的基础上,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按照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标准,编制了阳坝宋沟、庄科、长坝段庄等19个精品村和48个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及房屋风貌改造设计,编制了51个达标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不同的建筑风貌、创建方式和建设标准。县上对各重点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逐一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发文批复,允许开工建设,共下发规划审批文件118份,做到了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审批,没有审批不建设。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积极推行“五个一点”、“八个渠

道”的资金筹措办法,即县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从上级财政专项、环保、以奖代补、借贷、本级财政、社会捐助、单位帮建、灾后重建八个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整合,通过规划整合项目,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凡是用于农村建设的农业、林业、扶贫、环保、交通、水利等各类项目资金原则上全部整合到乡村清洁活动中来,向重点村倾斜。为了规范资金筹集、使用、报批、拨付和管理,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康县乡村清洁活动资金筹集及管理办法》和《康县机关单位125帮扶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有效破解了乡村清洁活动资金筹集难题。

四、创新工作载体,夯实发展基础

我们把开展以“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活动作为康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是围绕“建生态村”,加快基础建设。我们抢抓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扩大内需三大机遇,把乡村清洁活动与农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三年灾后重建,

全县农村34966户住房重建和10136户维修加固的全面完成,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我们以解决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等“六难”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四化四改四结合六有六配套”工程,“四化”: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房屋亮化;“四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庭院;“四结合”:即把乡村清洁活动与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灾后重建后续项目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六有”:即村有场(垃圾场)、社有池(垃圾池)、户有箱(垃圾箱)、人有厕、畜有圈、机有棚(农机和柴草棚);“六配套”:即把乡村清洁活动与村级组织活动及农民教育培训阵地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便民小超市、医疗卫生服务、惠农政策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相配套,努力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硬化进村主干道路93660米,入户道路89603米,完成空地绿化34747平方米,完成乡村道路绿化24670米,栽植绿化树木71744棵,拆除危房8859间,亮化房屋10468间,屋顶改造368户,庭院改造2820户,改灶、改厕、改圈4808户,清理垃圾6858方,新修护坡2744米,新建桥梁31座,新建排水渠5294米,整修村级组织活动室92座,修建人饮工程62

篇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文乡位于和风区东北部,离城60公里,幅员面积220.9平方公里,海拔1380—3580米,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大,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的特点。下辖3个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1,870户,6,949人,居住着纳西、苗、壮、傈僳、普米等11个少数民族。全乡主要产业有粮食、烤烟、核桃、畜牧、林业等,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

2007年以来,新文乡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使村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初步摸索出了一条以党委政府为引导,农民积极主动配合,社会大力支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在全区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

新文乡作为和风区较为贫困的乡镇,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较为闭塞,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推动整个新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新文乡党委政府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更

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助开发,坚决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民族文化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正确处理好管理体制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新举措、新体制、新风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落实到位有保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强领导,认真分析研究,精心安排部署,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及时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任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上传下达、协调和服务等日常事务。真正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责任,使我乡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责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全乡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碰头研究解决;同时,开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会议,认真听取驻村指导员对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认真研究分析,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合理部署新农村建设各阶段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设项目实行层层把关,做到分层把关、分级负责。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信息网络体系,新

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各村委会书记作为信息员按月向乡党委、政府汇报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加大宣传,广泛动员,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

为了迅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新文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在全乡营造出参与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宣讲政策、传递信息。充分依靠村社干部,利用村民会议、群众代表会议、村社长会议等渠道提高村民意识,统一群众思想;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宣传我乡的产业发展思路;各村指导员利用晚上空闲时间,深入到农户,同他们面对面地交心谈心,对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内容、政策、措施等进行通俗易懂地宣传,激发了村民的建设热情。通过强有力的宣传,让群众深切体会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引导广大农民以政策为导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强交流学习。先后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七河乡、金山乡等友邻乡镇进行学习交流,学习借鉴他们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做法和经验。通过学习和宣传,广大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搭建载体、构筑平台,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筑平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与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广大群众的素质息息相关。新文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建设完善了全市一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置了文化活动办公室、广播影视室、宣教室、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培训室等多个功能室,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深入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三个村委会均设有较好的文化活动室,村组的农家书屋图书均超过2,500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使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各级文化场所已成为我乡宣传政策、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政策,新文乡坚持“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三贴近”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是认真实施农村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切实落实区委相关文化惠民政策,普及农村数字电视,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齐抓”。二是大力开展农村电影“2131”公益放映活动。为了丰富农民群众生活,新文乡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大力开展农村电影数字化公益放映活动,由专人负责,定期在全乡各个村轮回放映,为新文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

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在各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谷气、阿丽丽、窝木达、时寿、吹树叶、热美蹉等民族文化传统项目比赛。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乡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提高新文文化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新文乡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美蹉”的发源地和核心区。“热美蹉”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流传下来的纳西民间优秀文化,是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一直以来,新文乡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挖掘弘扬“热美蹉”文化,一是挖掘民族文化,健全保护机制。为了更好的传承发扬纳西“热美蹉”文化,乡文化站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挖掘民族文化,探访民间艺人。目前,两名省级“热美蹉”传承人和多名市、区级“热美蹉”传承人已真正成为我乡文化建设的热心人和明白人,积极参与全乡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培训工作。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传承活动。通过开设宣传栏,举办培训班,成立业余演出队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热美蹉”队伍,并不定期组织民间艺人到新文乡各个学校开展“热美蹉”传承活动。在全乡三个完小分别设立了“热美蹉”保护传承点,每周至少开展1次培训教


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873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