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工作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3000字学术报告笔记提纲

3000字学术报告笔记提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0 09:41:27 | 移动端:3000字学术报告笔记提纲

篇一:编提纲读书笔记

进化是什么(提纲)

一、阐述进化中的生命现象

1、进化的定义

2、古代及现代对进化的认识

二、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1、生物进化的原因

2、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三、总结全文

阐述进化的作用及意义

一、简述遗传学的定义

二、发展简史

1、成立基础

2、细胞遗传学时期

3、微生物遗传学时期

4、分子遗传学时期

三、基本内容

1、基因表达

2、基因调控

3、先天性与后天性

4、与生物生化的关系

四、科学分支

1、微生物遗传学

2、医学遗传学

遗传学是什么(提纲)

五、相关研究技术

1、dna测序与基因组

2、基因异常

3、单基因异常

4、染色体异常

5、x连锁基因

6、等显性遗传

7、异染色体基因 基因遗传篇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

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撰写的一份提纲,这份提纲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后,才公开发表。

恩格斯给予了这份提纲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这份提纲的发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

不彻底性,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整篇提纲不足1500字,一共分为11条。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

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

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

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

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

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

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

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

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

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

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

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

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

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

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

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

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

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

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

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

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

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

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

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

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

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

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

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

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

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

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

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

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

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

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

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

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

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

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

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

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

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

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

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

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

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篇三: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

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

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

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在摘录时,要注意写清楚摘选自哪一篇文章,哪一部书,即注

明出处。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的实

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

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

三、提纲式。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

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

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批注式。在阅读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

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

如毛泽东读书就经常采用批注法,有时整篇文章画满了符号,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和意 见。有的文章内容写得有出入,不符合实际,他就写上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五、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

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这种书签式

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六、卡片式。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在卡片上,再分

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

使用方便的特点。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我认为我有史以来度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

格和很鲜明,它的内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贬义,不知是否有人会骂我早熟之类的),甚至

主人公方鸿渐的一些经历和我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来).

我一开始,只是把这书当作一本普通的小说来看的,只是为了图个乐子,也并没想写什么读后

感.于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气地读到了本书的200多页(全书共有335页).这时,我十分纳闷

——我一般读小说,200多页会读上近半个月.于是,我诧异地顿了顿,把书合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

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书,并怀疑这书是否印错了,是不是误打误撞地把一个别的

作家的什么别的著作给印过来了.但事实证明,书是对的,andiwaswrong.我无奈,小憩后,继续看下去.我这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书看到一半,就总想知道结尾.一番内心中的激战后,良心

逐渐败下阵来,好奇心渐渐占了上风.以是余便翻经至其末,以观其后果.但,此后果使余大失

所望——这书的末尾不是结尾,而是什么钱夫人写的附录——记钱钟书与《围城》!我看了

下去,还没看到一半,便猛地把书合上,万千的思绪戛然而止,学着赵辛楣骂孙柔嘉的架势嗔

道:damn杨绛这个家伙,没事写这个干甚!这下可好,文章不用读了,内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

害者,冤大头了!

但是,冤大头还是几乎一口气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它的内容太精彩了! 从那次经历后,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 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当一个人独立生活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人总不

能被困难吓倒,而应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

才能战胜困难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鲁滨逊乘坐的飞机在无人岛上坠毁.这是什么地方?炽热灿烂的

阳光,一望无垠的大海在鲁滨逊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浪漫,孤独,刺激和冒险的画卷.然而,如果

真的独自留在无人岛上会怎么样呢?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煤气炉,打不通手机,也没法叫外

卖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动植物以外,无人岛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让人

类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亲自去找,一个火苗都要亲手点燃.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还会感到

浪漫吗?

鲁滨逊并不是天才,但是他有着更强的好奇心.他历尽了限险,九死一生.他经历了没有淡

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独一人生存的恐惧,熬过了无人岛上漫长的梅雨期,战胜了自己精神的绝

望,最后终于乘坐英国海轮,驶向希望的故乡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

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

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

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 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

下来的信念!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

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

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

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

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小说《鲁

滨逊漂流记》,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寒假读完这本书,真可谓是如获至宝.这本书记述的是一

艘大船失事后,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小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二十八年

的冒险经历和内心活动.鲁滨逊在岛上孤身一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

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下来. 他从失事的大船,找了些木材,在荒岛上盖了间房屋,为了防止野兽,还在房子周围打上了

木桩.来到荒岛,面对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后,鲁滨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

饿肚子.于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

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那样:忙完春种忙秋水,学习学习再学习.现

在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

得好成绩.要知道篇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吴凯学号:2011020583)《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在他生前没有

公开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对它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后,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但却如恩格斯

所说,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

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

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

说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

《提纲》共有11条,字数虽然不多,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联系。全文

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二条,是《提纲》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

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开始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建立完

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第二部分,即三至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

义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

义哲学体系勾画了蓝本蓝图;第三部分,即第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

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要认识世界,更重要

的是要改造世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掌握其基本哲学依据 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是新世界观萌芽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第一,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马克思在《提纲》的

第一条就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

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说明了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但是却忽略了人的实践性,没有看到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在揭露

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根本局限时,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费尔巴哈及其他旧唯物主义一样,虽然主

张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但是却忽略了科

学的实践,因此也就无法说明真理的标准问题。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 可见,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

篇二: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模板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报告名称: 院 系: 专 业: 姓 名:学 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篇三: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提纲

新中国成立前期十七年文学思潮(1949——1966)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五个发展阶段阶段:

(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1955年:掀起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1951年)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年)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

结果:胡风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株连,制造了新中国罕见的冤假错案。

(二)、1956年上半年——1957年下半年:落实“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时间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意义:(1)“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它是促进社会主义艺术和科学繁荣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两类矛盾的演说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的阶级政策。(3)“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的活跃和解放,文艺界迅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4)“双百”方针提出后的积极成果,是为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双百”方针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国文的《改选》、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体现这一突破的作品,有巴人的《况钟的笔》、秦似的《比大和比小》

3、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李威仑的《爱情》、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刘绍棠的《西苑草》等。

(三)、1957年下半年——1960年:掀起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批判三种文艺界人士:

老作家:丁玲、冯雪峰、陈企霞、艾青、吴祖光等。

文坛新秀:王蒙、刘绍棠、从维熙、方之、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等。

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有“右”倾嫌疑的文艺工作者。

结果: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结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伤害了一大批文

艺工作者,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

(四)、60年代初期:文艺政策的调整。

四个有代表性的会议:

1、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1961年6月北京)

2、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1961年北京)

3、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1962年3月广州)

4、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1962年8月大连)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全国文联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征创作会议。这就是有名的新侨会议。

广州会议:1962年3月2日,国务院、文化部和全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简称“广州会议”。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同志着重讲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简称“大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赵树理、周立波、侯金镜等八个省市的十六位作家和评论家。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艺八条:(1)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努力提高创作质量;(3)批判地继承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4)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5)保证创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6)培养优秀人材;(7)加强团结,继续改造;(8)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 结果:对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 (五)1962年——1966年:“左”倾思潮升级。

1、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阶级斗争扩大化,由此大批文艺工作者受到迫害。

2、大肆批判“现实主义深化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写中间人物论”等文艺观点。 结果:“左”倾思潮愈演愈烈,严重地摧残了文艺事业,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

线。

*“文化大革命革”十年文艺思潮(1966——1976)*

特殊时期形成的三种文学:

1、“阴谋文学”:是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的文学,是“文革”中的主

流文学,这一类文学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创作原则:“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三突出”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创作理论:“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2、“地下文学”:高压专制下产生的一种传抄之作。其特点:自发创作、自发传播。如:

典型代表《第二次握手》和“天安门诗歌”。

3、“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这类文学通过种种形式抵制“左”倾思潮,维护艺术

尊严,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小说《万山红遍》、《春潮急》、《闪闪红星》等;戏剧《万水千山》、《三上桃峰》、《园丁之歌》等;电影《创业》、《海霞》、《李自成》(第二部)等。

“黑八论” 之说:“文革”期间,阴谋家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

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八个样板戏”: “文革”期间,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

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被江青一伙封为“革命样板戏”。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

一、

二、建国以来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

《武训传》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武训终生以行乞而兴办义学,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这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整风学习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文艺思想;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俞平伯是现代很有影响的一位红学家,在学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研究的方法乃至观念颇受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当李希凡、蓝翎著文对此进行批评、置疑之时,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从针对俞平伯进而发展为针对胡适,由文艺界迅速扩大到全国思想战线,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胡风把世界革命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经验与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1952年《人民日报》批评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5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批评,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批判运动,不久就升格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979年中央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这是建国后文艺界历时最长的一场悲剧。

三、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确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

一、“双百方针”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具体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这一方针的实施界限和范围“是人民内部的自由”;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从胡风事件的阴霾里走出,文学创作出现勃勃生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意义:(1)“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它是促进社会主义艺术和科学繁荣的方针,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两类矛盾的演说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的阶级政策。(3)“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的活跃和解放,文艺界迅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4)“双百”方针提出后的积极成果,是为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6月,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印发,《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7月,毛泽东撰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随后,一场波及广泛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理论家被打成“右派分子”,他们的文章也被定性为“大毒草”而遭公开批判;文艺界这场扩大化了的“反右”斗争,使我国当代文学遭到极大的挫折。

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四、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毛泽东在1963年和1964年对文艺问题两次“批示”,认为文艺领域“问题不少”,“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不执行党的政策”;不久,文艺界掀起了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毒草的运动;愈演愈烈的极左路线,几乎宿命般地逼近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五、《海瑞罢官》与文化大革命导火线

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该剧“为彭德怀翻案”,“反对三面红旗运动”,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1966年2月,江青、张春桥等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由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十七年诗歌

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

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一颗新星》、冯至《西郊集》、卞之琳《第一个浪头》、 艾青 《欢呼集》、田间《天安门赞歌》《赶车传》、李季《杨高传》、阮章竞《新塞外行》、邵燕祥《到远方去》等。

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了解)

① 流派的贫乏畸变: 可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角度进行审视。先来看现实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诗人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感、自豪感,所以“颂歌”顺理成章地成了建国初期的主题。诗人们不对社会生活作辩证地深入观照,而是仅对生活的“光明面”浮浅地描摹,然后唱出千人一腔的颂歌。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干扰使得诗坛的现实主义从单调贫乏到扭曲畸变,诗歌成了标语口号的罗列和政治概念的堆积,从而彻底丧失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再看浪漫主义,一些人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用神话代替理想,用矫情压抑真情实感的表达,催生了大批粗制滥造和伪浪漫主义的赝品。这种伪浪漫主义在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兴起于 50年代、风靡整个6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也明显存在类似问题。由于往往从不当乃至错误的政治观念出发,狂热地憧憬着一种神圣伟大的“乌托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因而内容贫乏空洞,情感虚假不真。这种反现实的伪浪漫主义的取向,既背离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更背离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② 体式的畸形化:虽然这一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还存在着,甚至还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楼梯式”或“阶梯式”。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却同样是扭曲与畸形化。这主要表现在对民歌体的极端推崇,使其在各种体式中居于一花独尊的特殊高位,在诗的体式上也就不能不发生扭曲与畸变。

③ 诗美内涵的极端化:具体表现为美与善的严重分离,并把美与善分别推向其反面,变成工具和虚妄,从而失掉了美与善。首先,是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致使审美意象贫乏单一,诗歌创作往往是从某种观念出发,用矫情代替真情实感的抒发,使诗美蕴涵由崇高沦为虚妄。其次是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泯灭,诗歌艺术情感贫乏甚至虚化。第三,由于极端地追求诗的社会功利(善),致使善与美分离并分别被推向自己的反面,使诗美逐渐沦丧,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三、 建国以来的诗歌创作,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一)1949-1956年,本阶段诗歌发展的主要特点:

(1)歌唱祖国的新生,抒发自己对党的领袖的无比敬爱的心情,是这一阶段诗歌创作的比较集中的主题。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为新中国诞生最早唱出的颂歌),肖三的《欢呼啊,中国共产党,欢呼啊,毛泽东》柯促平的《高兴我们的五星红旗》,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田间的《天安门》。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等政治抒怀诗在我国诗坛上产生较大影响。

(2)民歌的创作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战绩。如傣族的《召树屯》、蒙古族的《嘎达梅林》、撒尼族的《阿诗玛》、苗族的《虹》等。

(3)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诗人从各自的风格出发,继承借鉴,有力地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兴旺和发。

(4)建国后的七年里,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涌现出辈辈新人,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新军。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影响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二) 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民歌运动,给诗歌发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诗歌创作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也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反动文艺路线的严重摧残。这个时期出现的“节日诗”和“运动诗”一味为“四人帮”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景之作,不仅毫无艺术生命力,而且大大败坏了诗风,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

(四)1976年4月5日,天安门诗歌运动不仅预示着“四人帮的心将灭亡,而且揭开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崭新一页。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诗歌的内容有了重大突破。千篇一律的应就之作虽然还未完全绝迹,但已较少出现。最明显的是新诗富有强烈的朝代感和现实生活感。诗歌成了时代的鼓手,战斗的号角,在大量的政治抒怀诗中,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影响很大。再者,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有所扩大,如这一时期出现的揭露”四人帮“的政治讽刺诗。

四、重要诗人诗作:

郭小川的诗: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建国后先后出版了《致青年公民》(一组“楼梯体”政治鼓动诗)、《雪与山谷》、《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郭小川试诗选》竺十一本诗集。其中,《投入火热的斗争》(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甘蔗林-青纱帐》、《祝酒歌》、《秋歌二首》等可视为诗人的代表作。郭小川的诗歌风格:深刻的哲理、火样的激情、新颖的形式。他的诗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一种对于伟大的党和祖国,伟大的革命事业,伟大的人民军队真诚和挚爱的感情。抒情,充分的抒情,强烈的抒情,由抒情而达到心灵的振动,哲理的阐发,从而构成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他在诗歌创作中,曾先后采用过楼梯式、民歌式、自由体、长句体等多种形式。如果说,楼梯式还是借用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外来形式,民歌体、自由体又为我国许多诗人所常用的话,那么,长句体则为郭小川在诗体方面的独特创造。在评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文章中,有的称作“长廊体”、有的称为“政论体”、有的称为“新辞赋”。(《团泊洼的秋天》作于文革中,长诗《一个和八个》受争议,“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郭小川诗歌创作特色① 鲜明的时代色彩,浓烈的革命激情 : 郭小川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洋溢着强烈而真挚的激情。诗人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50年代,他热烈歌颂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黑暗永远地消亡了/随太阳一起/滚滚而来的/是胜利和欢乐的高潮。”(《向困难进军》)。60年代,他把对党、对祖国的激情化作对祖国钢都、煤都、林海、草原、边塞、海防的礼赞,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歌颂,在《厦门风姿》中诗人以浓墨重彩描绘这座地处海防前线的英雄城市“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从他的诗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历史的风云,而且可以咀嚼诗人关于人生、理想、生活、幸福的精辟见解。如《致青年公民》 《团泊洼的秋天》 和《秋歌》等

② 立意高远,哲理性强:他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无论是描绘现实生活图景,还是对重大社会命题进行诗的议论,都努力从自己的理解中提炼出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哲理,发人深省,促人向上。如在《青松歌》中,诗人赞美青松:“活着时, /为好日月欢呼;/倒下时,/把新世界建筑。”实际上是对革命战士高尚节操和英雄品格的赞颂,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同类诗歌还有《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

③ 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诗人曾努力尝试过多种体裁样式,如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等,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加以创新,以推动诗歌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更好地表达丰厚的内容,热烈的情怀。他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了他所独有的相当格律化的诗体――“新辞赋体”。“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节奏感强而韵律鲜明,气势浩荡又婉转流畅,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楼梯诗”艺术特征

这种诗歌韵律的特点,是不太注重韵角,而注重诗句重音的安排和变化,由此构成特定的节律,形成有质量的声响。诗行的分割,每行字数的多少,就是以这种特定的节律需要来决定的,玛雅夫斯基运用这样自由的连体,充分体现了他迎接技术时代,崇尚战争,暴力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了贺敬之、郭小川,在他们的继承人中否定了玛雅夫斯基诗中的暴力和虚无,而是运用了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激情,澎湃,质朴又明朗!

贺敬之的诗:贺敬之既是我国当代很有影响的诗人,又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乡村之夜》是他在41 年至42年在延安写的一本诗集。45年他与丁毅合作,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解放后,写成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诗篇。其中《放歌集》是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的。粉碎“四人帮”后又写了《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他的诗歌特点: (1)在题材内容上,诗人善于把握和表现重大的主题。表现重大政治主题,要求诗人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现实生活作


3000字学术报告笔记提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31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