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学校教育 > 校园暴力教育视频

校园暴力教育视频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44 | 移动端:校园暴力教育视频

篇一:关注校园暴力

关注校园暴力

“点击搜索校园暴力,竟然出现7000多条视频,有的暴力情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是非常可怕的。”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今年关于校园暴力的提案受到了各方关注。民进中央今年专门提交了《关于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提案》,认为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

为什么他们都在关注校园暴力?小编这就带您看看今天的两会教育动态及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校园暴力?

听 两会

代表委员为教育这么卖力呼喊,你该听听他们都说了什么

读 两会

让孩子远离校园暴力 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关注校园暴力?

“点击搜索校园暴力,竟然出现7000多条视频,有的暴力情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是非常可怕的。”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今年的提案关注了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不能当做简单的孩子打架看待,它的后果严重得多,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发展。”郑州市47中政教处副主任展庆领说。

有学校认为处理校园暴力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学生不找学校处理。由中华女子学院发布的《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研究》显示,遭遇欺凌后,不曾选择求助的学生占总48.9%。

其实,校园暴力的囊括范围不仅仅包括我们常常想到的凌辱,更包括言语暴力、社交孤立,并且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霸凌也成为孩子们当中的一种新型暴力类型。“嘲讽、辱骂,甚至是集结大家排挤你,这样的软暴力会给孩子的伤害会更大,直接对心理施虐,这种伤害者可以隐匿起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说道,有的孩子受了这样的挫折后会退缩,不愿意跟其他人交往;也有的孩子会因为这样的挫折演变成一个新的施暴者。也有可能在短暂的时期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如果继续持续受到暴力影响的话,他会因为很小的刺激而突然爆发出来,这样的爆发往往不在初中阶段,有可能在大学阶段。“不光要帮助受到暴力的人,也要去帮助施暴的人。其实施暴者很有可能也是受害者,他可能因为被忽视而演变到现在这一步。”

校园暴力,代表委员怎么看?

全国人大代表、金华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现行法律的几个关键年龄重新界定

不少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并没有遭到严肃的处罚。法律是有震慑力的,对校园暴力行为应当立法。此外,还应该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现行法律的几个关键年龄,有个重新界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

由于校园暴力干预机制滞后、作恶成本低,国内校园暴力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进一步明确家长、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倡导社会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以及公益性组织和专家参与其中,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园预防暴力防控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防止校园暴力发生,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家庭暴力,或者是说,校园暴力,都和基本的家庭教育肯定有关,和学校的教育肯定有关系,和家庭教育也有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富春丽:制定针对校园暴力这方面专项的法律

仅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远远不够,建议制定一部针对校园暴力这方面专项的法律,通过制定这样一部法律,可以更全面、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这个校园暴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顾明远:青少年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模仿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自我辨别和约束能力较弱。当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校园暴力不是单一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跳开校园暴力看校园暴力,我们会发现,这一问题其实还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及其衍生的乡村学校发展、留守孩童监管、法制建设等问题搅缠在一起,已使它不再是单一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的社会问题。

孩子遇到校园暴力,家长怎么办?

多关注你的孩子, 知道孩子在和谁交往

青春期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形成,对法律、社会规则的敬畏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对初中的孩子,家长要多加关注。而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则一定多了解孩子的动向,包括精神动向,让孩子愿意和你说实话,愿意沟通交流。

家长不能缺位,要给出自己的建议

有些孩子受欺负了,家长还会说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别人,这样孩子何必告诉你,这样会使孩子不信任家长,受了欺负也不会告诉家长。家长要让孩子相信你可以给孩子保护,或者给出一些良好的建议。要尽可能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作为家长应该跟他在一起,陪伴他一段时间,让他不至于感觉一个人孤单。

特别注意孩子“拉帮结派”

家长还要注意的是,孩子一旦拉帮结派,出于朋友义气,脑子一热可能会不管后果。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伙伴效应或者群体效应,如果一个孩子处理矛盾,不会发生大规模问题,一旦群体出动孩子急于表现,展示的力量就大了,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

如有必要,鼓励孩子报警

“我是做法律工作的,我会告诉孩子,第一时间报警,或者寻求能帮助你报警的人,让警方要制作询问笔录,而不仅仅是因为不够刑事责任年龄,批评教育一下就完事儿。警方制作询问笔录同时也是保留证据的过程。然后给孩子做伤情鉴定,评估孩子受到的伤害程度。”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荆这样认为,“同时家长也要取得学校的帮助,把受暴的情况跟学校老师和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反映,一定得让比孩子更强大的部门介入参与,孩子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

校园暴力,美国如何做?

其实,就在两会前,一起远在大洋彼岸美国加州的中国留学生霸凌事件还在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去年3月30日一伙中国留学生对一名中国女生施暴,持续长达5个小时。

引起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帮十几岁孩子们的残忍,还有美国法院的处理方式:三名已满18岁的成人被告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这比我国处理类似案件的惩处力度大得多。一片哗然的背后,是人们以往既定的观念、经验所受到的重重的撞击。

法律保障:反霸凌法遍布全美

2015年3月,美国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至此,美国50个州全部有了反霸凌立法。各州反霸凌法都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反霸凌上的责任,并将惩罚权交给学校,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撑。如果案情严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也被定义为霸凌行为。从小学到高中,细致的反霸凌制度

除了法律的明晰和执法的严格,美国反霸凌工作的细致深入也值得借鉴。美国学校有顾问,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还有体育教练员,专门对付那些十分难管教的学生。确保霸凌行为的及时报告和处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校都有一套反霸凌的制度,学校网站上一般都有专门的链接,供学生和家长随时报告霸凌现象。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介入

众多民间非营利组织,也加入反霸凌的行列。如“霸凌阻止者”这个组织,由新泽西州一所公立学校的反霸凌专家汤姆·莱特森建立。全美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如若遭到霸凌,不必注册,可立刻匿名在该网站上报告,各地学校的教职员工,可以根据举报立刻展开调查和行动。

教育工作者如果对霸凌默然无视,可能触犯法律

在美国,学校及其他教育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会受到培训,以确保每个人都很清楚,一旦发现孩子受伤、被霸凌等情况,必须立刻报告儿童保护中心等相关组织,或者报警。在一些州,教育工作者如果对霸凌漠然无视,就可能触犯法律。

如果未成年学生因霸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进入司法程序

在家庭环节防范霸凌,在美国也颇受重视。如果未成年学生因霸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进入司法程序;若法官认定孩子的霸凌行为与父母的不良行为如吸毒、

酗酒等有关,法官可以转移孩子的监护权;子女的霸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或受损,父母还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看 两会

校园暴力 这些数据要知道

针对校园暴力,教育报微信在上周针对我们的用户做了一项调查,共有4917人参与。那么,结果究竟如何?小编这就带您一起看看!

上 两会

教育报记者带你听

巩汉林李卫红对谈校园暴力

中国教育报上会记者:张春铭

3月4日上午小组讨论结束,巩汉林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交流了自己对校园暴力的看法。

“不瞒您说,我长得瘦小,小时候就被人欺负过。有时候上学走路,我都会想,走哪条路能避开敲诈我的人。”巩汉林以自己的经历拉开了校园暴力的话题,“但是现在的校园暴力是升级版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炫耀。打完人之后炫耀。前段时间的美国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我的关注。美国为什么这样处理?因为美国的法律法规很明确,但我们在这方面,法律法规有缺失或者不到位的地方。”

“我特别希望从这些方面呼吁,第一,司法部门,从法律方面加以考虑。第二,家长应该负连带责任。第三,学校要有监督责任,尽量无死角。我们应该做到校园全覆盖。广电等部门,对于网上恶意炒作青少年暴力视频的,应该予以处理。罚钱摆平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助长这个孩子变成一个称王称霸、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和益处的人。第四,对这些以施暴、炫耀为乐趣和刺激的施暴者,哪怕是未成年人,也必须进行强制教育。”

“我一直也很关注教育舆论。对于做得好的,一定要正面宣传,让孩子感受到,什么行为是可耻的,什么行为是值得褒扬的。”巩汉林说,自己的这个提案,从调研到形成前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

听巩汉林一口气说完自己的建议,李卫红说,“对青少年校园暴力必须严加惩处。必须把它当成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学校是什么地方?学生这么幼小的心灵,他们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所以校园暴力不能小视。”李卫红对巩汉林说,“我赞成您的意见,不能忽视,必须采取措施。”

李卫红说,社会各界对校园暴力给与了特别的关注,积极发表意见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一定能够更加关注这类问题,防止蔓延。李卫红说,从学校来讲,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明确的态度,特别是政法部门、有关方面,都应该有明确的意见。打架不是小事,涉及安全感。“校园是净化灵魂的地方。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不只是校舍的

安全。”李卫红说,“孩子上学,要让家长放心、社会放心。这个安全包括学校的环境、氛围也是安全的。否则,如果学校不安全,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否还要担心?”

“我特别喜欢您那句话,校园是什么地方?净化灵魂的地方。非常好。”对谈结束时,巩汉林真诚地说。

“您作为文艺界的委员,关注教育问题,我们很感谢,您的提案肯定会得到教育部门、社会的高度重视。您提的校园暴力问题,是非非常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义正言辞。”李卫红说,孩子的幼小心灵,需要精心呵护。绝对不能让他们受到一点校园暴力伤害。1

其实,说了这么多,小编看来,制止校园暴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凌虐、殴打的案例固然有,但一些软暴力行为还远远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句话的嘲讽,班上同学的矛盾,很可能都会被老师、家长忽略过去,当作是孩子们的一时玩笑。甚至孩子们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因为在一些尚未成熟的孩子眼里,可能并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言语、排挤行为会给同学带来如此之大的伤害,甚至有一些孩子可以说是在无意之间成为施暴者的,这种情况因为容易被忽视,所以反而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给孩子们树立起一个观念——善待你的同学,尊重你的同学。这或许是我们能够赶在校园暴力发生之前最能够也是最应该完成的教育。

篇二:校园暴力案例及成因分析

近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前不久,三名中国留学[微博]生在美国因虐待同学而被控“绑架”、“折磨”等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们或面临终身监禁这样的惩罚。该案因中美两国对校园暴力惩戒的差异引发热议。校园暴力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大数据]

不到三成涉事者负刑责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由于媒体集中报道、网络传播发达,人们渐生一种错觉,似乎暴力正在肆虐中国校园。若单从互联网上看,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正越来越大。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另外,从对校园暴力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

广州市中院去年年底发布《广州法院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没有明确数据指向广州校园暴力犯罪呈增长趋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宋雁慧透露,国内目前欠缺对校园暴力各方面的数据统计,根据她了解校园暴力一直存在,但几年来并没有明显增多。

[新特点]

女生暴力成关注焦点

记者梳理2015年上半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现,“女生暴力”渐成公众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呈现出群体性,表现为“多对一、多对多”,折磨措施一般与性、身体侮辱有关。例如最近

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多名女生约出被侵害者,对其实施罚跪、侮辱性殴打、扇耳光。一人施暴,接着其他女生继续上前施暴。法制网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上看,“女女暴力”占比达32.5%。2008年,来自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显示,在该校护理专业的563名女生中,认为校园存在暴力行为的有184人,发生率33.6%。其中,63.6%为言语暴力,23.9%为躯体暴力,12.5%为抢夺(盗窃)财物;最常见的原因是言语不和,比重达53.8%,嫉妒对方的占到21.2%,讨厌对方和毫无理由的分别占17.4%和7.6%。

其次,“网络暴力”流行,施暴者将暴力事件上传网络。施暴者通过论坛、微信、微博等对受害人进行言语攻击,或上传受害人隐私、被侮辱的照片、视频等。此外,暴力通过网络还会达到“二次传播”。

记者留意到,校园女生暴力的另一个新特点是,施暴者暴力、旁观者冷漠。当看见校园暴力发生时,围观者不是去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而是饶有兴趣地拿起相机和手机进行拍摄,以一种娱乐的心态看待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并且在网络中传播散发。此种冷漠举动、或纵容,给被侵害人造成的身体、心理损伤极大。

[如何改进]

专家: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提前

校园暴力事件,于全球而言普遍存在,中国并非个案。在日本,校园欺凌一度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不进学校)。但为预防校园暴力,各国的应对举措和法律手段各有差异。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bullying)。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增加了合格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成立了检查小组,监督教育那些无视甚至纵容校园欺凌的教师。近期,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引起了陕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现任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的关注。其在个人微博上转发了若干“暴力”视频,并呼吁政府、教育部门、警方介入调查惩戒暴力。同时他还专门设立一个微博话题“校园暴力举报台”。

陈里建议,“政法机关、学校、共青团等部门,在全国中小学[微博]开展一次阻止校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从长远讲,应从立法、司法、社会治安治理的角度来综合治理。”

陈里称,《未成年保护法》对校园暴力的制约和打击过于落后和偏轻,对于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要加以惩戒,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成熟得较早,因此他建议,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该提前。

媒体报道案例

校园暴力分布图

1.初中生 42.5%2.高中生 32.5%

3.大学生 15.0%4.职校生 7.5%

5.小学生 2.5%

校园暴力的成因

1.日常摩擦 55.0%2.钱财纠纷 17.5%

3.情感纠葛 15.0%4.偏激心理 7.5%

5.其他15%

校园暴力处置结果

1.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72.5%;

2.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为27.5%,且以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等罪名判罚居多数据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整理/罗坪制图/温亮

个 案

遭受暴力的情况

1.言语暴力 63.6%2.躯体暴力 23.9%

3.抢夺(盗窃)财物 12.5%

遭受暴力的原因

1.言语不和 53.8%2.嫉妒 21.2%

3.讨厌对方 17.4%4.毫无理由 7.6%

还校园一片安宁,需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更需要以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

近日,有网友爆料,在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在黑屋子里围殴一名小学生,相关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当地有关部门随即介入调查,并就事件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理。目前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

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引起人们关注。这类事件存在两个共性,一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多为未成年人;二是施暴手段残忍。施暴者不仅使对方承受皮肉之苦,还习惯于炫耀“战果”,仿佛对方越痛苦就越有快感。这种病态的行为,尤其值得反思。

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本该亲密无间,何以拳脚相加?没有谁天生是恶人,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的过错,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有关。依法处理违法行为,遏制学校“小霸王”的气焰,还校园一片安宁,是迫切的治理课题。

校园暴力,是法治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问题少年,只有少年问题。根据庆元县对小学生被打事件的情况通报,这场暴力由一次冷饮店的偷窃所引发。一项调查显示,施暴少年中,不少曾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亲情抚慰,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他们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却没有人及时扶一把,他们的人生轨道偏离了,没有人及时矫正。于是他们便如荒草野蛮生长,甚至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匮乏的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跟得上。一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存在沟通盲区,或者交流不畅,导致孩子学坏了也未被发现。有的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甚至出现一种怪状: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任其荒芜。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不涂抹上美景,白纸就可能被乌七八糟的东西玷污。

有人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这种说法虽有调侃成分,但不无道理。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关注他们的人格成长?

有学者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少年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情绪不稳定,心理上不够成熟,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别人认同。越是如此,越应该花大力气涵养他们的人格与心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需要青少年自己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助力。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用科学的教育培育健全人格,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近日,又有一段校园暴力的视频流传,初中女生被同学脱衣殴打。这种暴虐行为带有一种动物性,弱肉强食、冷酷无情。

为何校园里屡现这种“返祖”现象?行为失控的背后,是家长、学校、社会道道关卡的多重失守。

据儿童安全专家张永将介绍,调查表明,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对象和被施暴对象总是相对固定。爱欺负人的“小霸王”往往来自充斥暴力因素的家庭,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受欺负的“小可怜”,家庭的行事风格往往也喜欢隐忍、沉默,容易形成受害人人格。

校园暴力源于爱的缺失。缺爱的孩子难爱人,甚至形成了漠视他人、冷酷对待他人的行事方式。同时,也有资源匮乏的原因。生活处境较差,缺乏足够的社会尊重,往往也不尊重他人。

校园暴力有学校的管理责任。片面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当一些孩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感,对前途没有美好期待,往往会拉帮结伙,在欺负弱小和从同伙的崇拜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学校对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失范,很难细致察觉,也难有清晰有效的处罚法则,只要大错不犯,纵使小错不断,校方往往是默许,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从失去制约的微暴力发展而来。

校园暴力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绍,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被打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化解校园暴力,预防是捷径。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成为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支点,也应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建立稳定的伙伴群体。借鉴国外经验,学校应加强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只有明白别人的痛有多痛,才能真正意识到暴力的危害。另外,要明确责任主体,发生严重校园暴力,要追究校方责任。要靠严格的管理抬高校园暴力发生的成本,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须依法惩处,并依法追究监护人的责任。

最近几天,几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有女生被删耳光逼下跪,还有女生遭脱衣暴打。这样的新闻不新鲜,每一次引起围观无数,唏嘘散去后,悲剧还会重演。或许,暴力是人类社会无法根治的伤痛。但是,为何花样的少年会如此冷酷、残暴?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又缘何会遭此厄运?齿冷心寒、内心戚戚之余,不免想到一句话:没有一个悲剧是一个人的。

可能,人对暴力的崇尚来自天性,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武力是最有效的抉择,以强凌弱成为动物属性的自然选择,而人经由教育日趋文明,以后天的社会属性抑制先天的兽性。但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打人的孩子兽性大发。行为失控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多重失责。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家长都是逃不过的“第一责任人”。既有调查发现,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总是相对固定,也就是每个学校或者班级有一些人总是被欺负,有一些人总是欺负别人。往往,欺负别人的人,许多都有来自家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家庭成员用暴力来沟通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欺负别人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反观被欺负的对象,他们的家庭大多是喜欢隐忍、沉默,发生问题也总是从自身去归因。被欺负,似乎也成了一种习惯。从被害人学上来讲,这就是受害人人格。

篇三:拒绝校园暴力-详细教案

品德学科主题大队会

《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详细教案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新庄小学 潘园芳 一、教学理念

“2011版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学科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因此,品德教学就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生活当中去感受、去领悟。本节课的题材来源于前几天发生我校的一个真实案例,因此针对此现实基础,我在本课的设计上力求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本课的教学中。在各环节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讨论校园暴力的危害,再结合相关案例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方式得出应对校园暴力的措施和方法,整个过程都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真正触动学生思想深处。

二、学情分析

新时期的小学生生活在新媒体蓬勃发展、信息资源爆炸化的时代,一方面他们借助网络、电脑、手机等电子媒介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懂得了更多校园外的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甄选信息和辨别利弊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面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时容易盲目吸收和模仿。本节课的题材正是来源于前几天发生在我校的一个真实案例:10月29日在我校教学楼五楼,我校三年级某班的几名男生勒令本班某女生脱掉裤子,并用棍子捅其屁股。而此事当事人事后却并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直到有另一女生偷偷看到并告诉其家长,家长于是来校询问事情起因……这一事件实质上是一件带有性骚扰色彩的校园暴力事件,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失望于施暴学生的空虚和残忍,更伤心于受害者的无知和胆怯。因此,对小学生普及一定的校园暴力知识,并让他们习得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应对措施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三、教学目标

认知和技能: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初步掌握简单的应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觉察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和调整不合理的情绪、观念;

行为和表现: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并规范个人的言行。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清校园暴力的实质,并掌握简单有效的应对方法

难点:能讲习得方法运用于现实生活

五、教学对象

一—六年级学生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1、视频导入:你看到了什么?

(师生问好: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有五百多位同学,虽然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和所有老师们注视的眼神,但老师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能畅所欲言,并勇敢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相信今天肯定可以再次目睹我们新庄学子们的风采!)

师:在进入今天的课题前,请大家先仔细看一段视频。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播放视频:昆明官渡县某中学初中11名男生殴打本班1名女生。)

师:同学们请说说你们看到的内容,谁先来?

生1:我看到有很多男同学殴打一个女同学;

生2:我看到这个女生被打的很惨。

……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一种让人非常心痛的现象就是校园暴力。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近些年来却屡屡让我们看到这片净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给我们广大受教育的学子们造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我们要拒绝校园暴力。因此,我今天的讲课题目是: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大屏幕显示标题)

2、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校园暴力?

师:刚才我们多次提到校园暴力,那么什么是校园暴力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和你的小同伴讨论一下。(学生思考并讨论)

师:谁能说说?

生1:校园暴力就是校园中的暴力行为;

……

师:那骂人算不算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其实大家说的都有些道理,到底什么才是校园暴力呢?我们一起看详细的定义。(师出示大屏幕上的内容,并朗读出来)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具有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侵害行为。它包括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其中,行为暴力是指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上的侵害行为;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污蔑、嘲笑等侮辱性的语言,使他人精神和心理遭受侵犯的行为。由于这两种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在校学生,因此通常被称为校园暴力。】

师:所以请同学们注意了,以后不能轻易骂人了,因为这也是一种暴力行为。

(二)为什么有校园暴力?

1、现场调查:你见过或经历过校园暴力吗?

师:同学们除了一年级的小朋友之外,基本上都已经有起码一年的学校生活了,在这么漫长的生活中,你是否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过校园暴力呢?请同学们好好回忆下。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的经历?

……

师:校园暴力行为固然可恶,但我们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施暴者要如此残忍地伤害他人呢?他们是否内心之中也有无法言说的隐情?下面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2008年10月,花都金华中学的杜某某在篮球场正与杨某某聊天开玩笑,被正在打球的宋某听到,由于宋某和杜某一向有宿怨,便误以为杜某在讥笑他。于是宋某便上前理论,后与杜某发生争执和打斗,期间杨某劝架但无效,最后杜某的眼睛被打肿,宋某的手臂也受到了皮外伤;】

师: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帮忙分析这个案例。案例中的宋某为什么会和杜某打起来呢,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1:宋某以为杜某在讥笑他;

……

师:那事实上我们能明显地看出杜某有做过伤害宋某的事情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宋某如果在当时看到杜某在和朋友开玩笑时能够不误会对方,那后来的打斗也就不会发生了。由此可见,杜某是错在了哪里?

生:……(教师引导:看到一件事情不问清楚,自己情绪和火气上来了上前就打,是不会控制情绪的表现。)

师:这个案例中的打斗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主动沟通 消除误会而引起的。(屏幕出示“1、不会合理控制个人情绪和主动与他人沟通。)

师:下面再看第二个案例。

【案例二:杨岳是个非常要强的男生,家庭条件很优越,学习成绩也始终是班上的前几名。但由于自己的个子在班上最矮,因此常被同班同学沈某等笑称“小不点儿”,为此他非常生气。终于有一天,他召集了自己几个在外班要好的同学吴某、周某和蔡某,在沈某放学回家时将其拦住并进行殴打,并扬言“以后再说见一次打一次!”】

师:这个的暴力事件又是怎样引起的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1:杨岳因为被别人笑称为“小不点儿”,他觉得很不舒服;

师:如果是你被同学这样取笑,你会怎么想呢?

(教师引导:哪位同学能够提供一个好方法,在碰到杨岳这种事情可以劝说自己不再那么烦恼的?)

(教师引导:老师记得上个学期我们上过一节班会课“换个思维看风景”,里面提到了一种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叫什么?……对,现在我们用“重新框视”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事情。你可以这样想,小不点又怎样,这说明我是班上的唯一)

师:由此看来,杨岳的心态还不够乐观,也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而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发生这类暴力事件的原因。(屏幕出示“2、在发生时不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师:现在再回到这个案例,案例中杨岳的朋友吴某、周某和蔡某本身和这件事情没有关系,后来却应杨岳的要求参与了斗殴。所以这也是暴力事件中的另一个原因,即: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盲目地帮同学出气,成为暴力行为中的帮凶。(屏幕出示“3、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盲目地参与校园暴力,成为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下校园暴力发生的几点原因。(屏幕出示:1、2、3)其实除了以上几点原因外,还有几点原因也是诱使施暴者主动进行暴力行为的原因。

【屏幕出示:4、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5、盲目学习电影电视中的暴力镜头,崇拜暴力文化,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师:所以,要想让自己不成为施暴者,同学们只需要将以上五点反过来做就行了。即——【1、学会合理控制个人情绪,并主动与他人沟通;2、在发生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懂得谦让;3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不盲目参与校园暴力,成为暴力行为中的帮凶;4、增强法律意识,做学法、懂法、守法之人,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不崇拜暴力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师:所以同学们,以后自己忍不住想骂人和打架的时候就用以上五种方法来约束自己吧,你只要理智地想想,一旦你给他人带来了伤害,首先将受到学校老师严肃的批评教育;如果情节严重将人打伤的,不但要叫来家长,更要承担治疗甚至赔

偿费用,而你自己呢?甚至可能会被学校开除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你的行为不会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认可。你看,打一场架后要面临这么多的麻烦,何必还要打呢?算了吧,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作为施暴者的角度怎样避免暴力行为,那很多同学会说,我从不主动打人但别人就是要打我,那这种情况又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你被别人给打了会怎么办?(学生思考……)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的意见?

生1:我会报告老师;

生2:……

师:报告老师是很多同学会采取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但这里我想请大家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被他人施暴呢?老师也列举了几种情况供大家分析。请看!

【屏幕出示:小君是一名四年级的男生,平时学习较积极,但奇怪的是,很多同学都和他吵过架,甚至有个别调皮的男生殴打过他。后来在班主任的调查下,同学们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同学甲:他平时老喜欢表现,好像自己成绩好,得到老师表扬就很了不起一样的。有问题问他


校园暴力教育视频》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10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