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学校教育 > 中华语文教育网

中华语文教育网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47 | 移动端:中华语文教育网

篇一:点击查看田海霞 博客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点击查看田海霞 博客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及其答案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及其答案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瞋视(chēn) 踱步(du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B.撺掇(cuān) 凫水(fú) 鲜研(yán) 宛转(wǎn)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搏击(bó)

D.烧灼(zhuó) 蓦然(mò) 冗杂(lǒng) 辐射(fú)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 大砌大悟 戛然而止 参差不齐

B.本色当行 叱诧风云 离合悲欢 尽态极研

C.浑身解数 高视阔步 变幻多姿 低回婉转

D.典雅精致 高亢悲凉 粉默登场 刚健婀娜

3.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B.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

C.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D.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干涸,缺少水分)

B.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突然,猛然)

C.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频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D.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5.选出与例句所用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A.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激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C.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

D.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6.下列句中使用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

B.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抱头鼠窜。

D.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塞腰鼓表演的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力求与这种艺术形式完美统一。多用长句,极富表现力。

B.《竹影》一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作者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C.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以身体、神态、服饰等表现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D.《口技》一文最明显的写作特色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8.填空:

(1)《观舞记》选自《冰心全集》,作者冰心,原名 ,福建长乐人。我国现、当代著名女作家, 家。除散文、小说、儿童作品外,她也曾创作过一些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来收在 和 两本诗集中。

(2)《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 ,字 ,明末清初人。《虞初新志》是 朝张潮编选的 小说。

(3)《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作者丰子恺,原名 ,浙江崇德人,现代 家、

家。

(4)《社戏》选自 ,体裁是 。题目中的“社”是指

9.下面一段文字画线的地方,两处语病,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一幅幅①制作精美的迎接第六届世界华裔大会召开的公益广告,近日②纷纷多次出现在南京窗口地区和主干道上。本届世界华裔大会是③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的、南京市承办的一次④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国际性会议。

(1)错句是: 应改为:

(2)错句是: 应改为:

10.对下面一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A.诗是写社日里农民们欢娱的有名的诗篇。从侧面表现了山村节日的欢乐情景,着重描绘了山村农民辛苦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B.在风和日丽的一天登上鹅湖山,鸟瞰山下,春光明媚,一片一片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C.掩扉”既交代了参加春社人数之多,也说明了山村民风纯朴。

D.“醉”字说明每家人喝得面红耳赤,酒气熏天,东倒西歪,只好由家人搀扶着缓缓而归,可见当时人的修养不高。

二.阅读理解

(一)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

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 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 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漫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1.填入选文中空白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跨 坐 点 磕 B.跳 聚 点 磕 C.跳 聚 撑 磕 D.跳 聚 撑 碰

12.选文第①段中,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开船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3.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14.对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的景色衬托船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15.选文第③段中的“他”是指什么?此处所描述的心境和第一段所表达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16.为什么说“我”的心“沉静”又“自失”了呢?

17.对以上几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这几段写看戏前出发的情景。

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这几段主要是为了突出“我”从来没见过驾船技术有这么高的小伙伴。

C.节选自《故乡》。作者周作人。这几段着重是景物描写,为下文精彩的社戏作铺垫。

D.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这几段主要是写夏夜行船的情景,写少年驾船技术高超、江南水乡景色秀丽等都是为了烘托看戏前小伙伴们急切而愉快的心情。

(二)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ho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8.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犬吠( ) hoū声( )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乳 妇抚儿乳( ) 儿含乳啼( )

(2)坐 满坐宾客( ) 稍稍正坐( )

(3)妙 众妙毕备( ) 以为妙绝( )

20.这两段描摹的是一家人 的过程。

21.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2.上面翻译的句子属于 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三)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儿,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助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他,样子潇洒的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西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A)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了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第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停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儿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书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闪亮的东西,让人觉得满天都是星星,(B)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啊!

⑧我想,从今以后,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

论走到哪里,(C)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着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23.“父亲挑书”这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是 。地点是 。

24.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样子潇洒得要命”并不是要赞美“我”的样子,而是为了衬托父亲。

B.第③段中“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C.第⑤段中的“蹒跚”“踉跄”在文中的含义完全相同。

D.第⑥段中的破折号和第⑧段中的两个破折号在文章的作用不一样。

25.对文中加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B.做人要有良心,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家乡父老。

C.做人不能随波逐流,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作敢为。

D.做人要图实惠,不虚荣,这样才会有收获。

26.对文中加线句子(B)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星”是实写,在夜里,行人往往要借助星光走路。

B.“星星”是虚写,全句表现“我”感受到父亲所给予我的鼓励。

C.“星星”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指“我”在父亲的激励下,借星光走路。

D.“像”是比喻词,表明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我”是本体,“星星”是喻体。

27.对加线句子(C)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个比喻句,“春风”比喻书,“种子”比喻渴求知识的心田。

B.这是个比喻句,用父亲挑书来比喻春风哺育种子。

C.这是个比喻句,“春风”比喻父亲挑过的书,“种子”比喻“我”。

D.这句话表明,在人生之路上,“我”要像春风一样跟父亲学习。

28.对文中“父亲”的形象概括分析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慈爱、勤劳,虽有点固执但善于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农民。

B.勤劳、善良,对生活有着独特看法的农民。

C.慈爱、勤劳,遇事比较固执的农民。

D.勤劳、善良,没有远见但非常实在的农民。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D.2.C3.A4.A5.D6.C7.A8.(1)谢婉莹 儿童文学 《繁星》《春水》(2)林嗣环 铁崖 清 笔记(3)丰润 画 散文(4)《鲁迅全集》小说 绍兴的一种区域名称 9.(1)错句是②处“纷纷”与“多次”重复,应改为删掉“多次”(2)错句是④处逻辑顺序法混乱应改为:将“影范围最广”和“层次最高”的位置对调。10.D

二、阅读理解

(一)11.B12.这一系列准确传神的动词,描绘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突出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特征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13.比喻 以动写静,衬托船行之快,烘托“我”看戏前急切的心情。14.D15.宛转、悠扬的笛声这里所表达的是“我”被宛转、悠扬的笛声所陶醉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16.“自失”是指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里是指被美丽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17.D

篇二:语 言 的 演 变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语 言 的 演 变

教学目的: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2.媒体设计: 教师可将语言演变各种具体情况的实例、素材提前准备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以便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二、 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2.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3.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解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语言变化的情况,然后列举大量的实例。因此,找出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对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是很有帮助的。)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解说: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课后练习答案,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这

个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养成学生严谨的作风,不断完善思维,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学生发表意见。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第二部分结构提纲

(1)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1. 语汇的消长 (2)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3)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1)词义缩小:“几”、“床”等;

2. 古今词义的变化 (2)词义扩大:“江”、“河”等;

(3)词义转移:“涕”、“信”等。

(4)词义弱化:“很”、“普遍”等。

(1) 词语替换;

3. 事物改变了名称

(2) 忌讳引起的词语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课外写出二、三部分的内容摘要。

2.结合练习三以“古今汉语”为主题搜集有关资料。

篇三:《小树谣》教学参考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大卫》教学参考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圣经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讲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这一部分先介绍故事发生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再讲牧羊少年大卫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用琴声、歌声赞美生活的美好。这也为后文大卫敢于和力大无穷、武艺超群的巨人歌利亚搏斗,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侵犯埋下了伏笔。“这一切是多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以色列人生活的安宁和美好。最后介绍大卫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正直勇敢的少年,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非利士人的军队前来攻打以色列。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讲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出去和他交战。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先写大卫来到哥哥的军营,只见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前来叫阵,以色列人都惧怕这个力大无穷、武艺超群的敌人,没人敢出营应战。“一阵阵叫骂声”“大声叫骂”“叫骂四十多天了”说明歌利亚气焰嚣张,不把以色列人放在眼里。从歌利亚的外貌“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我们一眼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勇猛的武士。接着写大卫勇敢地向扫罗王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扫罗王答应了大卫的请求。“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句话写出了巨人歌利亚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以色列人十分恐惧的心理。面对这么个武士,少年大卫毫无惧色,主动向扫罗王提出与之交战的请求,这足以见得大卫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为了让扫罗王答应他的请求,大卫还讲述了自己牧羊时打死狮子和熊的经历。扫罗王“把自己的战袍给大卫穿上,将自己的铜盔给他戴上,又给他穿上了铠甲”,大卫试了试,决定还是穿自己的布衣服去应战。他仅仅只带了“放羊的棍子和一个大弹弓”,以及“五块光滑的鹅卵石”作为武器,用对付狮子和熊的办法与歌利亚交战。大卫“挺着胸脯走出营门”,足以看出他无所畏惧,充满自信。大卫和歌利亚交战前的对话表现了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当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时,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他机智地用弹弓和鹅卵石打死了歌利亚。这一段的两处对话描写,以及对大卫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讲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教学资源

1.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荷兰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他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类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他的绝大部分著作均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历经近一个世纪仍不失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房龙本人更是多才多艺,他精通十种文字,善拉小提琴,他还为自己的绝大多数著作配画了许多稚拙可爱的插图。

2.《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

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书中语言生动还附有作者自画的插图。

3.以色列、耶路撒冷和伯利恒

以色列,希伯来语中意为“神的勇士”,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目前人口已超过七百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古城。伯利恒是位于耶路撒冷以南一个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但却闻名世界的城市。位于犹太山地顶部,海拔680米。传为耶稣降生地,是基督教圣地,建有耶稣诞生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

4.词语解释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赋税:旧时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瑟瑟,形容颤抖。这里形容发抖的样子。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5.课外同步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六年级下册)中的《赫拉克勒斯的选择》和《西方典故故事》。


中华语文教育网》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22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